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新剑桥学派以古典资本理论中存在着逻辑悖论为开端,与新古典综合派展开了近三十年的论战。文章首先阐述了“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与终结的原因;其次梳理了争论的焦点,即新古典分析式中存在的“资本加总循环推论”悖论和“资本倒流与技术再转换”悖论;最后,综述了国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剑桥资本争论”的评价以及进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剑桥资本争论;古典资本理论;悖论

An Overview of Two Paradoxes of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and the Evaluations

Abstract:In the 50-80s of 20th century, there were a series of debates between Neo-Cambridge School and Neoclassical Synthesis School because of the logical paradox in the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and the debates lasted for nearly 30 years. This paper firstly elaborated the origin and the ending of the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and then carded the focus of the debates, which are the paradoxes of both ‘cyclic inference of gross capital’ and ‘Reswitching of T echnique and Reverse Capital Deepening’. Finally,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evalu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mong existing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Paradox

1 “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

在20世纪50-80年代,凯恩斯主义两个部分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基地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剑桥地区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否存在逻辑悖论展开了经济思想史上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作为论战的发起者,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以及卢伊季·帕西蒂等人,处在对里边的“新古典综合派”的领导人物主要由萨缪尔森、索罗、托宾等人。这场争论额焦点即为新古典理论的一致性问题,从资本理论开始,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和建模理论等一系列经济分析逻辑框架。

“剑桥资本争论”的结果是,剑桥学派发现新古典理论中总量生产函数中异质资本品加总过程中所产生的循环推论的错误,并证明了新古典命题只有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才能成立,而在多种产品(即异质品)模型中则会出现技术在转折与资本回流等悖论与异常现象从而与新古典理论基本命题相悖,认为新古典资本理论中存在着在逻辑矛盾。虽然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批评的有效性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澄清和证实,但是,新剑桥学派在发展自身的经济理论体系过程中,在某些分析式上,陷入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似的困境中,最终也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对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争论也渐渐销声匿迹,新剑桥学派并没有替代新古典理论,反而被证明存在逻辑悖论的新古典综合派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

新凯恩斯主义用总量生产函数、刚性工资、和理性预期分析彻底取代了凯恩斯的货币分析,重新统治了现代主流经济学。

2 “两个剑桥”的两个悖论

2.1 “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悖论

“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悖论可以认为是引发剑桥资本争论的导火索。琼·罗宾逊1953年在《经济研究评论》中发表了《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文中明确阐述了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计量困难,并且罗宾逊在1956年出版的《资本积累》一书中加以详细的描述。

简单来讲,资本与劳动和土地有着本质区别,不存在物质上的统一尺度,以将异质的资本品加总成一个总资本。在供求分析框架下决定稀缺性价格,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的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因此,利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求解利润率(利率)就产生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虽然钱伯瑙恩在1953年为解决异质资本品加总问题提出了计量资本的链指数方法,但是在其指数中,资本利润率仍是以利润率为已知的情况作为前提条件的,总资本量依赖于利润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固然不能破解上述的循环论证悖论。

2.2 “资本倒流与技术再转移”悖论

根据早期新古典及其现代继承者们的资本与分配理论,可以导出以下几个新古典命题:(1)在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即资本密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逆向单调关系;(2)在利润率(r)与产出劳动的比率(Y/L)之间固定地存在着反向单调关系;(3)更低的利润率与更高的持续稳定的人均可能最大消费——即持续稳定的可能最高工资率相联系;(4)国民收入(y)在工资(w)与利润(r)之间的分配完全由要素供给及其边际产品来决定。上述四个命题有着在的逻辑联系,前三个命题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实际就是命题(1),其逻辑为:随着利率(r)的下降,必然利用资本密度增加技术,形成资本深化,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比率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命题(4)是建立在前三个命题基础上的新古典分配理论的思想精髓。

新古典经济学家始终通过“消费替代”和“生产替代”来证明这一反向关系:如果利润率提高,则人均资本较高的部门产品价格会相对提高,人均资本较低的部门产品相对价格则会降低,则消费者会更多的选择相对便宜的商品,促使资本使用量增加,即产生了“消费替代”;而利率相对于工资价格下降,则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要素的价格会变得相互便宜,因此厂商会增加资本的相对使用量,产生了“生产替代”。两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得资本将成为劳动的可替代物,因此必然会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资需求曲线,即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呈现单调反向函数关系,这一逆向单调关系被称为“资本密度增加”,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信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