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

合集下载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作者:杨生平张晶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内部联系,它不仅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本性在全球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的内在统一。

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通过对其实体形态、关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深度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

这种悖论性的存在根源于资本逻辑本身,是资本二重性的必然结果,成为生产方式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病,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平等地享有。

资本逻辑本身就蕴含着超越资本逻辑的潜在力量,这不仅是资本自反性的必然结果,也是扬弃资本、超越资本逻辑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本质,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建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资本逻辑;现代性;悖论;自反性;社会主义制度中图分类号:F091;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2-0016-08资本逻辑是资本所呈现出的反映生产关系本身的一种内在联系,是资本与形而上学①的理性结合,成为助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中轴系统”。

它不仅是资本增值和扩张的内在需求,也是吸收先进科技革命成果的必然选择,成为资本主义运行发展的根本作用机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资本与科技的融合日益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资本逻辑带来的文化冲突、生态危机、貧富差距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亟需对其进行有效规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助推经济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而,如何在肯定资本逻辑正面效应的前提下,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全新课题。

“两个剑桥之争”分析与评价

“两个剑桥之争”分析与评价

“两个剑桥之争”分析与评价发表时间:2019-03-18T16:41:26.153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6期作者:杨珉沣[导读] 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

杨珉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01摘要:本文针对剑桥大学新剑桥学派发起的,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新古典综合派”应战的两大学派的争执展开详细的评述,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就争执的起源进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原因分析,接下来分别概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依据,最后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学派;两个剑桥1 起源为什么会是“两个剑桥”呢?这主要从英国的剑桥大学说起,以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为中坚力量,英国的伊特韦尔、克莱格尔、纳提、斯蒂德曼,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温特劳布、明斯基,意大利的盖莱格南尼、斯巴芬塔,澳大利亚的哈考特、阿西玛科卜洛斯,印度的巴杜里、巴位杜阿吉,加拿大的策姆斯等人助阵,这些人以挑战者的身份向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的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支派发起学术的抨击,另一个支派以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詹姆斯• 托宾、弗兰科•莫迪格里安尼为中流砥柱,牵涉到美国的勒纳、斯阮、里弗哈利、费洛森,英国的米德、哈思、布劳格等人,剑桥是由其基地得名,其实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的争执。

争执的产生有其历史性原因,众所周知,剑桥大学坐落在英国,英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英国,面积不大,然而其在很多国家(包括很多比它面积大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的近代史上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用好听的话来说是主持工作者,用实际的话来说是侵略者,之所以其能称霸世界如此之久,必然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然而,作为一个19世纪经济持续繁荣且领先于各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到现在作为欧盟的一员,固然在欧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整个欧洲经济目前的不景气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英国病”一词盛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固然从整个世界的领头位置下来,其仍处于发达国家行列,其思想先进的经济学家们试图改变英国目前的状况,英国经济低迷期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呢?来自于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 财政货币自我约束、经济活动自由放任”,更偏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性本质,这样的政策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经济低迷找到了源头,于是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站出来,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性与实践性展开怀疑,从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理论能一直指导实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于是这些经济学家们开始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开始注重实际经济过程的复杂性,于是对于过于强调假设单一的主流经济学展开抨击。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3.叙述卢卡斯批评。

Describe the Lucas critique.答:(1)卢卡斯批评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强调了人们如何形成未来预期的问题。

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

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

这些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因此,当决策者估算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效应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对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3)卢卡斯批评给我们两个教训。

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确实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式的要旨是什么?其分析思路是怎样的?(武汉理工2003研)答: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

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作者:徐礼颖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针对剑桥大学新剑桥学派发起的,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新古典综合派”应战的两大学派的争执展开详细的评述,选择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就争执的起源进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原因分析,接下来分别概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依据,最后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并得出启示和总结。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分配理论引言凯恩斯之后,在对凯恩斯的继承和发展上,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与以罗宾逊夫人卡尔多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就资本论,分配理论和发展理论等众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个剑桥之争得实质是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形式上则表现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两个剑桥学派之间同样充满着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他们在凯恩斯的基础之上提出各自学派所代表的基本分配制度。

两个剑桥之争在经济学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于分配角度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很少的,所以本文基于分配角度研究。

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的观点,我国要创造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

“剑桥资本争论”指出了新古典理论在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等关键问题上所遇到的逻辑悖论。

这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凯恩斯经济学嫁接在新古典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之上,从而忽视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竞争关系。

相反,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关系。

因此,只有引入社会关系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才是解决争论的出路一方面要建立具有公平竞争力的要素市场,大力改革垄断性行业,营造各类经济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要推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注三农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论两个剑桥之争张昊(经济学1102 学号2011090189)【内容提要】两个剑桥学派之争,就是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以及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关于凯恩斯分配观点上的争论。

两个著名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的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资本,边际革命,凯恩斯分配理论两个剑桥学派,是指的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剑桥之争”的由来,50年代,在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热潮中,凯恩斯学派内部由于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结果导致了一场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论战的一方以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等人为主要代表,另一方以美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等人为主要代表。

因此,西方经济学界把这场论战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①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两个剑桥之争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一、经济背景(一)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实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二)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给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一)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二)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2003-9-12“两个剑桥之争”曾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拟就这场争论中的一个基本线索——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做一点探讨。

[1]一、问题的由来在西方经济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没有明确的划分,经常混合在一起。

19世纪70年代,微观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中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后经马歇尔的大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领域仍然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新古典正统的宏观方面只有一个货币数量论而已。

事如琼·罗宾逊所述:“正统学说包括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原理和货币学说。

在原理部分,主要论题是供需影响下的市场行为,商品相对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收入的确定……货币理论部分则很不相同。

这部分要研究一般物价水平,而且必须包括像通货膨胀和商业循环这些麻烦的问题。

”[2]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宣告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结论。

经济理论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

在古老的一极,价格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左右着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使经济主体实现最优化,充分就业和经济效率是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伊甸园;新生的一极则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凯恩斯并没有自己的价值或价格和分配理论。

并且,凯恩斯断言,人类社会已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魔鬼。

如何将这两个极端结合起来,建立起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新古典综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着重点放在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替代效应上的微观经济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新古典综合。

按照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六版中提供的定义,“新古典综合乃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把总收入决定论跟更早些的古典相对价格理论及微观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运转灵便的体系里,配合以用来实现古典理论的高度就业假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古典理论便回复到它原来本有的状态,而且经济学家们又重新满怀信心地讲述古典的真理和社会经济原理。

两个剑桥之争(文字)

两个剑桥之争(文字)

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概述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美国萨缪尔森等人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进行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该学派自命为凯恩斯学派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学派称为“杂种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因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旧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背离,所以,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或后凯恩斯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N·卡尔多、对新剑桥学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的还有P·斯拉法以及伦敦大学的罗伊·哈罗德、波兰学者卡莱茨基等,以上几个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是新剑桥学派的先驱、是新剑桥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

1958年,罗宾逊的代表作《资本积累论》发表,同年卡尔多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一篇名为《几种不同的分配理论》的论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

他们在分析这种份额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后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失调是社会症结所在,强调应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他们两人根据共同的理论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模型。

由此,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

1962年,罗宾逊又出版了《论经济增长的理论》论文集,再一次宣扬如何利用凯恩斯理论来解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所谓迫切问题。

使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的观点更加旗帜鲜明。

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11340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11340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历史人教版同步练习考试总分:7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1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55分)1. 下图中第一单元的题目应是()A.资本主义的兴起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 下列这张年表节选自美国历史学家阿迈斯托创作的鸿篇巨著一半《世界:一部历史》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促进了物种交流B.造成了非洲长期贫穷落后C.冲破了宗教束缚D.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文学巨匠是()A.高尔基B.列夫•托尔斯泰C.孟德斯鸠D.伏尔泰4. 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这段话里“科学的力学”指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B.微积分C.牛顿三定律D.相对论5. 当他刚刚考察了第一个地点﹣﹣佛得角群岛的圣特雅哥岛,发现地层越深,生物化石的结构越简单;地层越浅,生物化石越复杂,生物的演变记录在地层的发展史中。

这位伟大的发现者是( )A.哥伦布B.牛顿C.巴尔扎克D.达尔文6. 一个伟人就是一座丰碑。

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贝多芬﹣﹣近代伟大的音乐家﹣﹣《英雄交响曲》C.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革命的镜子﹣﹣《高老头》D.达尔文﹣﹣近代生物学的莫基者﹣﹣《物种起源》7. 如图是《苹果落地的故事》中的插图,图中孩子带着对图中问题的思考,长大以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据此判断,图中孩子是()A.达•芬奇B.牛顿C.达尔文D.贝多芬8. 下列选项中,关联错误的是( )8. 下列选项中,关联错误的是( )A.达尔文--《物种起源》B.贝多芬--《英雄交响曲》C.毕加索--《向日葵》D.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9. “他克服了常识观念下的基督教神学框架,开启了自然隐藏的前人未解的密码之锁,在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撑下将进化的思想演绎到了历史性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摘要:20世纪50-80年代,新剑桥学派以古典资本理论中存在着逻辑悖论为开端,与新古典综合派展开了近三十年的论战。

文章首先阐述了“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与终结的原因;其次梳理了争论的焦点,即新古典分析式中存在的“资本加总循环推论”悖论和“资本倒流与技术再转换”悖论;最后,综述了国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剑桥资本争论”的评价以及进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剑桥资本争论;古典资本理论;悖论An Overview of Two Paradoxes of Cambridge CapitalDebates and the EvaluationsAbstract:In the 50-80s of 20th century, there were a series of debates between Neo-Cambridge School and Neoclassical Synthesis School because of the logical paradox in the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and the debates lasted for nearly 30 years. This paper firstly elaborated the origin and the ending of the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and then carded the focus of the debates, which are the paradoxes of both ‘cyclic inference of gross capital’ and ‘Reswitching of T echnique and Reverse Capital Deepening’. Finally,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evalu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mong existing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Keywords: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Paradox1 “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在20世纪50-80年代,凯恩斯主义两个部分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基地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剑桥地区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否存在逻辑悖论展开了经济思想史上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作为论战的发起者,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以及卢伊季·帕西蒂等人,处在对里边的“新古典综合派”的领导人物主要由萨缪尔森、索罗、托宾等人。

这场争论额焦点即为新古典理论的一致性问题,从资本理论开始,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和建模理论等一系列经济分析逻辑框架。

“剑桥资本争论”的结果是,剑桥学派发现新古典理论中总量生产函数中异质资本品加总过程中所产生的循环推论的错误,并证明了新古典命题只有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才能成立,而在多种产品(即异质品)模型中则会出现技术在转折与资本回流等悖论与异常现象从而与新古典理论基本命题相悖,认为新古典资本理论中存在着在逻辑矛盾。

虽然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批评的有效性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澄清和证实,但是,新剑桥学派在发展自身的经济理论体系过程中,在某些分析式上,陷入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似的困境中,最终也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对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争论也渐渐销声匿迹,新剑桥学派并没有替代新古典理论,反而被证明存在逻辑悖论的新古典综合派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用总量生产函数、刚性工资、和理性预期分析彻底取代了凯恩斯的货币分析,重新统治了现代主流经济学。

2 “两个剑桥”的两个悖论2.1 “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悖论“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悖论可以认为是引发剑桥资本争论的导火索。

琼·罗宾逊1953年在《经济研究评论》中发表了《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文中明确阐述了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计量困难,并且罗宾逊在1956年出版的《资本积累》一书中加以详细的描述。

简单来讲,资本与劳动和土地有着本质区别,不存在物质上的统一尺度,以将异质的资本品加总成一个总资本。

在供求分析框架下决定稀缺性价格,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的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

因此,利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求解利润率(利率)就产生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虽然钱伯瑙恩在1953年为解决异质资本品加总问题提出了计量资本的链指数方法,但是在其指数中,资本利润率仍是以利润率为已知的情况作为前提条件的,总资本量依赖于利润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固然不能破解上述的循环论证悖论。

2.2 “资本倒流与技术再转移”悖论根据早期新古典及其现代继承者们的资本与分配理论,可以导出以下几个新古典命题:(1)在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即资本密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逆向单调关系;(2)在利润率(r)与产出劳动的比率(Y/L)之间固定地存在着反向单调关系;(3)更低的利润率与更高的持续稳定的人均可能最大消费——即持续稳定的可能最高工资率相联系;(4)国民收入(y)在工资(w)与利润(r)之间的分配完全由要素供给及其边际产品来决定。

上述四个命题有着在的逻辑联系,前三个命题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实际就是命题(1),其逻辑为:随着利率(r)的下降,必然利用资本密度增加技术,形成资本深化,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比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命题(4)是建立在前三个命题基础上的新古典分配理论的思想精髓。

新古典经济学家始终通过“消费替代”和“生产替代”来证明这一反向关系:如果利润率提高,则人均资本较高的部门产品价格会相对提高,人均资本较低的部门产品相对价格则会降低,则消费者会更多的选择相对便宜的商品,促使资本使用量增加,即产生了“消费替代”;而利率相对于工资价格下降,则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要素的价格会变得相互便宜,因此厂商会增加资本的相对使用量,产生了“生产替代”。

两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得资本将成为劳动的可替代物,因此必然会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资需求曲线,即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呈现单调反向函数关系,这一逆向单调关系被称为“资本密度增加”,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信条。

图1 固定要素比模型如图1,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如果工资利润线为线性的,则每条线只能相交一次,也就是说两种技术只会出现一次转折,即在S1上,A和B的技术工资率相等,但是A的人均资本高于B,所以A技术替代了B,B和C的关系同上,因此不会出现技术再转折。

由于替代效应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20世纪50-60年代以前,新古典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利润与人均资本量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会是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

而新剑桥学者像琼·罗宾逊、斯拉法、帕西蒂(1966)等学者则有力地证明了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的事实,新古典的重要代表萨缪尔森(1966)也对资本的这种“反常现象”做了肯定的例证。

指出,人均资本始终一致且各部门的资本构成完全一样的体征恰恰与“单一产品模型”的特征一致,因此,只有在劳动是同质的,且资本品同时作为产出品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才可能会存在线性关系的连续替代,利率和人均资本才能实现稳定的单调反向关系,才不会发生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现象。

但是,若存在异质品,即人均资本量不一致的情况下,工资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则会成为非线性形式,从而产生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现象。

如图2所示:图2 技术再转折图3 资本倒流因为生产异质品不同部门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利率的等比变化在不同部门中表现为工资率的不同比率的变化,因此不同部门中的dw/dr值必然有差别,从而工资利润率曲线呈非线性特征。

图2中A、B为两种不同技术条件下非线性的工资利润率曲线,A技术的人均资本量高于B技术的人均资本量。

非线性状态下,A、B技术有两个交点S1和S2。

当r<r1时,特定的工资率条件下,A技术获利更大;当r1<r<r2时,特定的工资率条件下,B技术的获利更大;当r>r2时,特定的工资率条件下,原本被替代的A技术的获利程度又赶上了B技术,A技术又被得到利用。

因而,在S1和S2两个交点处发生了技术的双重转换。

在S2点以右,尽管利润率较高,但是具有较高人均资本的A技术却取代了人均资本较低的B 技术,出现了技术再转换的现象,利润率和人均资本量之间也不再存在单调的逆相关。

图3则反映了异质品模型的另外的一种情况,此时虽然没有出现资本的技术再转换,但却出现了资本倒流的现象。

在S1处A、B之间的转换属于正常情况,符合新古典的基本命题,但是在S2点以右的地方却发生了资本倒流的现象,虽然此时利润率较高,但人均资本较高的C技术还是替换了人均资本较低的B技术。

利润率(r)和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逆向关系也不成立。

3 对“剑桥资本争论”的评价综述虽然新剑桥学派对于新古典综合派分析式中存在的逻辑悖论没有给出成体系的解决方法,但是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争论的核心问题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逻辑解,同时也就两个学派的孰优孰劣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王璐(2004)从剑桥资本争论的意义出发,认为这场这争论令一直被奉为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之微观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存在的诸如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等一系列逻辑悖论被无情地揭示出来;同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入了新剑桥学派所要复兴的、曾被1870年以来的新古典“边际革命”湮没的古典剩余经济分析传统,从而再次引起了西方学界对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关注和反思。

尽管新剑桥学派的分配与增长理论由于自身也将技术关系加入其中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他们不仅明确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也把经济分析的方向重新引导到了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轨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