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_1078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_1078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8-0080-10一、儒家生命哲学概述自儒家学说创立以来,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生活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人之生命的珍贵性、人之处事哲学及生命意义等问题,儒家思想都有这方面的丰富内容。

(一)天地之间人为贵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这充分阐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天地人之统一体中“人”存在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珍贵性。

而人之所以“贵”,在于“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这说明了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和联系,即人是万物之灵。

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人在天地间的独特地位。

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礼记?礼运篇》)这句话也直接说明了人是一个有感性、有道德、有创造能力的生灵。

人区别于草木鸟兽的地方,在于人能够调和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把天地万物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可以说,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应是以重视人的存在价值、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为特点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对待孝道、殉葬制度、战争等方面的态度加以验证。

孝道是维持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纽带,孝道思想展现了人们珍爱生命的态度。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保持身体的康健,使父母不为之担忧。

儒家思想将珍爱生命与社会最看重的孝道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人殉制度方面,孔子曾这样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 梁惠王上》)强烈批判了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生命的践踏。

由于孔子生活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故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无疑是明确的,因为战争必然伤及无辜百姓。

《论语》曾记载卫灵公请教孔子战争一事,孔子反感地拒绝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并且立即离开了卫国。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摘要】儒家生命哲学将生命视为尊贵而有意义的存在,强调人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现代社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需要从儒家生命哲学中获取启示。

儒家生命哲学对人生的价值观提供重要启示,强调珍惜生命、追求道德完善。

儒家生命哲学对生活态度的影响促使人们追求和谐与平衡。

现代生命教育需要借鉴儒家思想,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尊重生命。

儒家生命哲学还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培养美好品德。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包括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借鉴儒家生命哲学可以提升现代生命教育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生命哲学、现代生命教育、人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教育实践、借鉴、提升、积极影响1. 引言1.1 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观点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尊重生命、注重修身、强调人伦关系和追求和谐。

儒家文化强调尊重生命,认为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存在,人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并通过尊重生命来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修身,即个体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和境界,通过修身来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家人、友爱朋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

儒家强调追求和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应该追求和谐的关系,通过和谐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人生的幸福与美满。

这些基本观点构成了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代人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生命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生命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人们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建设和谐、和平的社会环境。

孔子生命观对生命教育之启示

孔子生命观对生命教育之启示

孔子生命观对生命教育之启示作者:邓兰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09期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应广泛吸收《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的有益思想,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推陈出新,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地开花,达到“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之目的。

生命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人的生命意义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是教育的本质。

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多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难以很好地适合我国国情。

而关于生命教育,且看我国《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无一不是针对“生命的智慧”所进行的教育。

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为例,从生命的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分析其传达出的生命观思想,以期为发展更符合中国文化内涵与特色的生命教育提供借鑒。

一、珍视自然生命,正视生命的长度在孔子的生命观中,首要的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的重视。

自然生命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包括躯体生命与心灵生命两部分。

(一)养护躯体:养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健康的躯体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

孔子对自然生命的珍视,首先体现在他对自己及他人躯体生命的养护上。

其一,珍视自身生命。

孔子对饮食起居之细节十分讲究,并归纳出保全身体、怡养生存的法则。

对待饮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非常重视饮食的精细,注意养生,并提倡不吃久放、烹调不当或不合时令的食物,以免有损身体健康。

对于所处环境,如孔子所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即不靠近危险或发生动乱的地方,避免以身犯险,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反对这种无谓的生命付出。

其二,尊重他人生命。

有一次,孔子的马厩被烧了,孔子退朝回家知道后,问“伤人乎”,没有提及马的事情,由此可见孔子对他人生命的关切之意。

卫灵公曾向孔子询问打仗之事,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身为万圣之师的孔子,又怎会不懂打仗的事。

但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亲眼目睹各诸侯国相互争霸、无数生命在战争中丧失的惨景,因此十分厌恶战争,不愿为卫灵公献计。

浅谈孔子生命观在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浅谈孔子生命观在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浅谈孔子生命观在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中,孔子的生命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孔子的生命观强调了人的价值。

在孔子看来,人是最宝贵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责任。

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孔子的生命观倡导了人的和谐发展。

孔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倡“仁爱”、“和”、“礼”等观念,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发展。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引导,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注重沟通、理解和尊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的生命观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智慧水平,不断追求完美。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促进和支持。

他们需要认识到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为全面发展和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孔子的生命观倡导了人的社会责任。

孔子关注社会问题,强调人对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们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机遇。

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传承和创新孔子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的生命观在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让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孔子的生命观,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儒家生命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

儒家生命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

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Jan.2019Vol.35No.1儒家生命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姜旭晨摘要:生命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认知和尊重生命价值,构筑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哲学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深沉厚重的生命伦理观,可以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具体而言,儒家的生命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可以有效指导青少年个体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自然生命教育。

关键词:儒家生命观;青少年;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003-03姜旭晨/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硕士(浙江金华321004)。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尚不完善。

调查显示,有近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有大量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倾向;同时,青少年犯罪不断加剧,20岁以下犯罪已达到犯罪总数的1/3,其中暴力犯罪和伤害犯罪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1]青少年群体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缺乏尊重令人担忧,其中教育的失位自然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获得生存技能的手段,应试教育、灌输教育盛行,片面追求科学性和功利性,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被物化,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而道德教育更是长期被意识形态和形而上的说教空洞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被泯灭在集体的海洋中。

功利性和工具性的“何以为生”式的被异化的教育,亟待向“为何而生”式的人文性和价值性的教育转化。

人类因其独有的生命自我意识而成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命的特殊存在,生命于人仅有一次,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实现对生命本我的超越和生命价值的升华,自然是教育目标的题中之义——生命天然具有教育之原点的属性,而教育也自然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之一。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
研究
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儒家学说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而秦儒家生死观更是影响深远,对中国人的生活、文化、伦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儒家发展称为“秦儒家”,其特点是把“仁”放在统治的核心,以“仁”为本,
将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统治体系。

而秦儒家把“死”定义为“仁者之死”,即通过自然死亡来拯救社会,实现仁的完美。

其中,“死”不仅指生物死亡,还指把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置之度外,以实现更高境界的自我放弃。

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当受到秦儒家生死观的影响,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品格和更高的人生理想。

首先,大学生应当具备仁爱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这里的“仁”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仁义,还包括对自己的仁慈。

大学生应当学会放弃,放弃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放弃一味追求权力和地位,放下自己的虚荣心,只求真正的幸福。

其次,大学生应当具备自我觉醒的能力,学会以慎思为先,理性思考,避免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走入误区。

最后,大学生应当学会珍惜生命,为自己设定一些艰苦而有意义的目标,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分精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引导大学生在生命中追求更高的境界,真正达到自我放弃的境界,为未来
的生活做好准备。

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让他们在接受秦儒家生死观的熏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

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

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

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

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

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

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

"[3]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

"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

浅谈儒家文化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5 2 5 2
x
x
B1
B2
1 x
1 x
A1
1 0.085 0.915
A2
1 0.022 0.978
2
x B2 x B1 0.978 0.915 0.946 x 0.978 ln ln B2 0.915 x B1 点 1、点 2 处溶液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1 0.85 17 0.915 18 kg kmol 17.92 kg kmol M 2 0.022 17 0.978 18 kg kmol 17.98 kg kmol 溶液的平均总物质的量浓度为 1 1 997.0 998.2 x BM
2. 试证明由组分 A 和 B 组成的双组分混合物系统,下列关系式成立: (1) dw A
M A M B dx A ( x A M A x B M B)
2
(2) dx A
MAMB(
dw A wA MA wB MB )
2
解:(1)
wA
M A xA xA M A xBM B

M A xA x A M A (1 x A ) M B
0.318 10 4 101.3 70.0 - 7.0 kmol m 2 s 3.273 10 6 kmol m 2 s 8.314 373 0.35 57.12 4. 在总压为 101.3 kPa,温度为 273 K 下,组分 A 自气相主体通过厚度为 0.015 m 的气膜扩散到催化剂表面, 发生瞬态化学反应 A 3B 。生成的气体 B 离开催化剂表面通过气膜向气相主体扩散。已知气膜的气相主体一 侧组分 A 的分压为 22.5 kPa,组分 A 在组分 B 中的扩散系数为 1.85×10-5 m2/s。试计算组分 A 和组分 B 的传质通 量 NA 和 NB 。 解:由化学计量式 A 3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

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

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

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

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

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

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

"[3]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

"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

甚至于当儒家推崇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与嫂子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孟子明确提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7]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这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是最大的不孝。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

儒家就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9]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而要达到仁爱,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己所不欲,勿使于人,"[11]而不能苛求别人,更不能强加于人。

当然,儒家讲仁爱,不是无原则地做"乡愿",而是坚持爱人必须符合道德价值原则。

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爱惜物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繁衍创化、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而人作为天地间之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高扬人类的仁爱之心,兼爱自然万物。

早期儒家对万物就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

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12]孟子的"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3]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

后来的儒家学者都继承了这一思想。

北宋张载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14]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5]程颢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6]和"物我兼照"[17]的观点。

朱熹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之利物之心。

"[18]可见,儒家对与我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领域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

根据儒家的整体思想,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就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第一,珍重自己的生命。

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

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而活着是美好的。

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拒绝自毁,防范危险。

要善待自己,掌握好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还要意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健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第二,尊重同类的生命。

"人之生,不能无群。

"[19]人的生命所依托的社会是人类群体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

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而不应该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

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伤害自己。

第三,爱惜他类的生命。

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它包括所有的生物。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儒家倡导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到人的尊重与爱惜。

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保护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础,反观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础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还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人生的顺、逆、苦、乐各种境况都会在这一过程遇到。

如何在各种境遇面前,特别是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儒家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是指不计较外在的名利得失,不在乎处境的艰难困苦,保持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

"孔颜乐趣"这一术语,由宋代周敦颐首次明确使用,但作为一种境界,也是先秦儒家所孜孜以求的。

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20]的生活。

他称赞其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21]周敦颐认为,孔、颜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因为"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在二程看来,是因为孔、颜具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

应该说,"孔颜乐处"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而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有人所不堪的贫贱与困苦,也不会因此而失却心中的宁静与快乐。

"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成为成就君子品格的重要传统,它激励志士仁人不畏艰苦生活,勇于面对恶劣环境,不懈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安乐。

"孔颜乐处"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在一个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些更为崇高的东西,如善良的心地、正直的品性、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等。

"孔颜乐处"正是人们超越贵贱贫富、利害得失、顺境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过程境界。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特别是身处困难、贫穷、挫折等恶劣环境时,泰然处之,正确应对,追求"孔颜乐处"的生命过程境界。

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的生命教育所缺乏的。

第一,以"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

挫折、困苦是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幸,也是引起青少年自毁、堕落的重要原因。

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对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要"乐天知命"。

"知命"就是认识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艰难困苦和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乐天"则是在认识这些必然性基础上获得的自由,以乐观、坦然、潇洒的态度去对待艰难困苦和挫折。

可以说,"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22]如果说"乐天知命"是对挫折和困苦的顺应和认识,那么刚健自强是在"乐天知命"基础上化解困难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精神。

只有经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炼,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在奋发努力,才会得到才能的增长。

当然,艰苦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经过了努力就会无怨无悔。

所以,只有把"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既冷静又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苦,而不会因此而消沉绝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