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精华]

合集下载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王芗斋的大成拳传人很多,弟子们著作也很多,但大部分弟子多谈养生站桩法入门法,多讲姿势,最多再加上意念引导、试力法,很少讲真功夫。

我之前介绍过王选杰的学生于鸿坤老师透露了一些站桩的秘密,但也仅限于站桩姿势和境界的把握,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今天,介绍王芗斋的弟子何镜平老师透露的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力”的练习方法。

何镜平是王芗斋最亲近的弟子,特别是在王晚年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

因此,也掌握了不少方便法门。

大成拳无论是站桩、试力、技击各方面都存在如何把握力的运行问题。

一、王芗斋大成拳“力”的运行整体原则何镜平曾多次请教老师,并总结力的运营整体原则是:力量在下为根基,下实上虚,以下带上为基本原则,并保持身体的整体平衡。

练习初步力量时,身如水草,双脚插于泥土十分稳固,头顶如有绳子吊起,身体如在水中完全放松,并随水轻松移动,体会力从下自上的运行。

何镜平站桩图二、站桩“力”的练习和运行步骤站桩时练习力并不是身体完全不动,特别是双脚力量的分配和微动十分重要。

站桩练习力的具体步骤为:1. 双重心:平步桩,两脚间隔一横脚距离,保持站桩姿势,头如绳子吊;力量下沉到双脚,双脚力量比例为5:5.2. 脚掌与脚跟力的三次变化:全身放松状态下,力量支撑点在脚跟和脚掌部位,感受前后力量的均衡。

第一次力量变化:向前移动力量,脚掌力量为8,脚跟为2;然后向后移动力量,变,后8前2。

第二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7后3;再向后移动力量,变后7前3。

第三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6后4;再向后移动变后6前4。

3. 下而上的微动:当前后力量在4和6的变化中时,脚前后形成了微动,从而达到“神动、意动、力量动”。

但外形上几乎看不出移动。

这个时候,用脚的微动带动上肢前胸后背前腹后臀的微微移动。

上下移动节奏一致,双脚力运行时,上身保持姿势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尽量放松。

这样才能做到,以下带上。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

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如何训练大成拳功法有七种,即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其中站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

欢迎阅读!大成拳的功法训练之站桩:养生桩养生桩的桩法亦繁亦简。

繁者,如肩架姿势种类较多;简者,姿势虽多,但功法内容一致。

如要持桩先将肩架安排好,使身体及四肢百骸做到相对均匀,含胸拔背,头顶项竖,松肩坠肘,发挺腰松,头脑清静,呼吸静、长、细、均,周身骨节放松,肌肉放松,但又不能过懈,应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要适度调配,应以舒适得力,不要过力为原则。

养生桩的种类姿势较多,大体上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和半扶式等几个类别。

下面介绍几种出功快、基础强的桩法。

(1)三才桩(天地人为三才)上势两脚呈八字形分开,胯距与肩同宽。

两脚着地,脚心内吸平均着力。

两膝弯处成钝角。

上肢保持正平,臂半圆,腋半虚,两肩吐出,胸自含之。

双手十指相对,齐眉,两手相距两拳,有如抱一纸灯笼,两臂撑四抱六。

两目微闭或自然张开,口微张,似笑非笑。

下身为似紧非紧之状。

中势两臂半圆,两手齐胸,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下势两臂半圆,双手抱腹,十指分开。

其余同上势。

(2)伏按桩两臂略抬起,十指分开,自然弯曲向斜前方。

双手置于肚脐高度,手心向下,位于两胯左右。

两手有如扶按水中的木球之上。

其它要求同三才桩。

(3)休闲桩双手背到身后,两手背放在两侧腰眼处,开档坐胯,背向后靠。

其余同三才桩。

(4)提按桩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肘外撑,手略与脐同高。

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冰山勿令低昂之意。

其余同三才桩。

(5)撑扶桩两臂自然抬起,大约与肩同高。

掌心向前,两手相对,指尖向斜上方。

手指自然撑开,微微弯曲,两肘外撑,双手意如撑扶在意想中的物体之上。

久练之则有撑扶乾坤山岳使之摇动之意。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

3.站桩之“意”
所谓站桩之意。神为帅,意为军,意自神生。“初习神人手,神具意为先,间架出形后,神意—脉连”。在具体站桩中,意要在抽象虚实中找,在”虚无度其有”,“有处揣其无”。大成拳早期曾名意拳,其脱胎于形意拳。前辈在这里强调的“意”则是指应敌的意识。故习练时要度其理而求之,其理则在于练是为战,以实战的意识而练。具体当如前辈所言:“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只有在长期的站桩中持此“意”,方能在突发事件中产生应敌之本能反应。但初期练意,还应至简、至明而实用,假设还可简化,有一定基础后再由简人深。在神意合练时,可进一步假设己身已放大为一约为三尺的神意气之球,随时碰击不测之敌;初期该球不坚而极易破,尚需意想以周身之能辅之以搏,而球强壮后可设想将其逐步扩大到七尺,使碰敌即飞。上述假设切忌着意精细、繁杂、真切、面面俱到,以致使“神”、“形”拘谨,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犯执着之病。
桩中,神形意力四者熔融一体,或无先后,能掌握其精髓,得其精要者,全凭悟性使然。然而这仅是“筑基”功夫,纵观大成拳之全貌远非仅此一端。大成拳的种种佳境也绝非妄语,功夫小乘者一、两招即能制敌,中、上乘造诣者在实战中令对手非仆即飞、劲力失泄的战例比比皆是。而芗老等前辈一个照面使对手飞出丈外之战例则更是精彩绝伦,其“神、形、意、力”尽在其中矣。
大成拳学一道,虽形成较晚,却削尽冗繁,返璞归真,汇众艺所长,融中华古老文化和佛庄老哲学之底蕴于一身,揭示了拳艺之理的“根基”所在,故可谓之博大精深,其修身、养性、营卫、摄生之功能的科学性更是值得称道。笔者虽习艺多年,也常有彷徨之感,且自知学识浅陋,经验之谈不敢作为一己之私,又恐有不当之处,还望天下有识之士斧正,即获一益已足。
1.站桩之“神”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

【大成拳】中医认为:站桩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身体却越来越差,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痰湿、肝郁、血瘀,总有一种体质适合你,很多人是几种体质纠缠在一起。

现代人“食饮不节,起居无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耗散其真”,时髦却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促使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阴气、邪气、病气、毒气,催生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疾病。

古云:古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

当今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下工”而已。

上工难寻,中工难遇,下工还经常碰到庸者,且花费不菲。

向外求之不得时,反向内求,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站桩兼具“上工、中工、下工”功能,是不用吃药打针就能让恢复身体自愈的绝佳内求之法。

站桩是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修行筑基之法,也是道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站桩所引发的的每一个症状,都是在实践、实证国医的伟大,站桩所引发的的症状只有中医才能给予最合理、最信服的诠释。

从古至今,很多医家都将站桩视为养生治病之妙法,其养生功效被历代医家以及现代科学所承认和推广。

站桩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排毒方法,每次都站到出汗,便是最好的排毒。

无论什么季节,站桩所出的汗完全是臟腑经络运化所致,属于身体阴阳自我调整,不会导致亡阳或伤阴(这有别于靠局部肌肉紧张、努气使力,制造所谓压力来冲击病灶的桩法)。

站桩没有给您打针、吃药,也没有依靠外力,出汗本身正是典型的阴阳自和过程。

站桩不单排骨髓及气脉之毒,还可以炼气入骨,生养元气。

尤其是现代人,阴寒之气强盛,如果不站桩,要想易筋洗髓、炼气入骨、精气不漏、血脉温暖,那是相当困难。

中医认为,站桩可以滋阴壮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神经、恢复身体的自愈功能。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站桩有拉筋的功效,而肝主筋,站桩则可以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

拉筋可以增加骨密度,肾主骨,同时又使肾功能得到了锻炼。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意拳论》——桩功与四形——王芗斋著前言站桩是意关迫害基本功。

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久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

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

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

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

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

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

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

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

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芗斋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论桩功之境界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

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莉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

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

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

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

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

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

意拳(大成拳)站桩功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即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胃肠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有增长体力。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人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2、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人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4、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5、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连、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作者:田诚阳)站桩一道,流传已久。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朋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

另据道藏《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邱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

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

由此可知,站桩也是道教修持的一种方式。

笔者曾遇居士王选杰先生,得以传授大成拳法。

大成拳乃近代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继承源远流长的内家拳法特点,以拳悟道,以道证拳,所创“拳道合一”的内家拳法。

·大成拳的基本功即为站桩,站桩的作用,一是为了养生,一是为了技击。

因此又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以适应不同体质和爱好者的练习。

这里把大成拳最主要的养生桩—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广大养生爱好者习之。

站桩之前,需做好全身放松的准备工作。

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

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

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练功的效果。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性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顶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

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

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式,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

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

如此站立,少至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回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

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

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精华]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年)。

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

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

桩法特点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

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

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

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

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站桩者可以任凭思想驰骋,想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不想了,也就静下来了,这是先父王芗斋教拳过程中讲的一个道理,可以试一试。

另外,站桩者如患有某种疾病,往往越静越要考虑病灶,我们要求站桩者尽量不去想,这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似笑非笑。

足:两足平放,意向下坐,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虚涵,膝部微屈同时上缩,不可用力,用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松肩坠肘,臀部似坐高凳,心窝微收,小腹常圆。

颈:要求头直目正。

齿:牙齿上下衔接,但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自然为主。

口鼻:呼吸自然,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呼吸方面达到舒适为原则。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是精神内敛的意思。

如两眼轻轻闭合,则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但切忌意守眉心。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远处微细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先父王芗斋讲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也有助于精神内敛的锻炼。

站桩一般要领和姿势姿势以站式为主。

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挺拔一下,使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

头之百会,毛发数根如线系,用意不用力。

至于间架安排,主要是手臂,因人而异。

因为大成拳桩功是双重桩,只要符合前述原则和要求,左右或插、或抱、或推、或按都可以,只要两侧对称而站桩者做着感觉舒适就行了。

但要注意全身不许有平面,大小关节都要六处不曲,同时如两手轻轻提起,要“高不过眉,低不下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贴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这范围里”。

大成拳桩法基本姿势有五种,虽可因人而异,或增或减都不出此范围。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桩法,适于治疗各种常见慢性病。

,(按上述要领做好准备后,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屈向斜上方微提,以舒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肩要平,腋虚含。

,(两手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手位于胸前,不超越脚尖。

手心向内,形如抱球,手指分开而微屈,手稍下垂,腋下虚涵。

在意念中,两手像抱着一个纸球,如果抱紧了,球就要瘪下去;如果抱松了,球就要掉下去。

可是只许用意念想,而不能用拙力抱。

站桩前的准备和站桩后的整理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精神集中,而后全身挺拔一下,尽可能放松,这些准备活动在前面已经讲到了。

初练者在站桩的过程中,由于原则要求、要领还掌握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胸堵、肩紧、腿酸等。

胸堵是上下没有抻开,上提下坠抻开,胸部自然舒畅。

肩紧是松的不够,用意放松,肩紧自消。

腿酸是初站时间过长,肢体还不适应的缘故。

所以开始可以少站,以后站的时间逐渐加长,肢体适应了,腿也就不酸了。

至于肝胃疼痛,心跳没有减少,反而感觉加速,则是本身疾病的反应,只要坚持站下去,这些现象自会减少、消失,疾病也就得到适当治疗。

站桩开始时还要注意取下手表,放松裤带,脖不要扣过紧也要解开放松,免得影响血液循环流动。

这里再讲一下站桩的时间,开始站桩,可以尽自己可能,站五六分钟、七八分钟以至十分、二十分钟都可以,一感觉疲惫,就可以停止,保有余力,也就是适可而止。

还可以增加次数而减少时间,按累计时间计算。

总之,站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以站完感觉舒畅为主。

站桩后,可以来回走一走,或双手背抵腰际左右晃一晃,还可以两手五指聚拢,分别在左右臂、腿、上下身轻轻敲打几遍,都有疏散筋络、缓弛筋肉的作用,和一般运动后的整理活动的作用相同。

在站桩的过程中,如能用大成拳内劲按摩腹部等部位,效果更好,但这需要有人辅助,一般不易做到。

站桩练功姿势大成拳站桩功的基本姿势分为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四种,其中以站式应用最广、效果最佳,但每个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姿势。

为什么要设这么多的类型和姿势呢,因为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的差异,不同情况的人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也不同,为了扩大大成拳功适应范围而设置各种不同的姿势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人,使学者根据自己体质来加以选择。

撑抱式:自然直立,气静神怡,意念与天地合一。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意;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与肩宽,不可前后参差,脚心涵虚不可吃力,如果足用力,则站不稳,心顶于头,气机受阻,全身关节不灵,怎能求其稳定;臀部略向下坐,似坐高凳,膝关节微有弯屈,小腹常圆,双手慢慢移至胸前,高不过眉,低不过脐,松肩坠肘,腋半虚,臂半圆,双手距胸一尺左右,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指相距二三拳远,心窝微收,头直目正,面部似笑非笑,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舌尖似顶非顶,自然为主,呼吸求自然,嘴微张,以达到舒适原则。

远望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切忌意守眉心。

静气听极远处微细的声音,由近到远,渐渐就听不到了,感到耳边有声响,就像下雨一样作响(图,)。

浮托式:两脚同前式,两膝略屈,但不过脚尖,臀不过腿跟,两脚力量平均,全身重心置于两脚中间,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半圆,腋半虚,松肩坠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屈,双手手指相对,距离三拳左右,似托一个气球,头直目正身直,臀部似坐高凳,目似闭非闭,自感全身漂浮,有虚灵挺拔之意(图,)。

浑元式:身体直立,双腿站成丁八式,双臂抬起,小臂下落,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双腕用力,手指用意下指地;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怕飓风吹动,因而站如松,适合体力强者(图,)。

矛盾式: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成弓箭步,撑肘,目从虎口远视,此架式讲求形、意、气、力相合(图,)。

形(姿势)与意(意念活动)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收到灵活适宜的配合。

单侧揉球式:两足站成丁八步,两臂抬起在胸前。

两手相距约,,,拳,十指分开,手心相对,似揉一球。

目远视,左手在前、右手随后。

要领是:左手背向外撑拉,右手随着左手推,推到前方时,云手换位,右手背向外撑拉,左手随着右手推,左右两手反复互换,慢慢转动;臂半圆,腋半虚,前进后退或原地活动都可(图,)。

丁八式:身体直立,精神集中,目远视,虚灵挺拔,脚站成丁八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撑裆,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大腿根夹、膝窝夹、脚脖子夹;膝盖顶、足趾顶),前脚着地,脚跟略抬起,后脚吃力(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指的是腿的担负力量),双手抬至胸前,手心相对,十指向前(图,)。

金鸡独立:身体直立,精神集中,双臂抬起,手心向下,平放胸前,三分撑,七分抱,十指分开,似按水中气球,虚灵挺拔,臀部似坐,左腿抬起,脚向外蹬,脚尖稍微回勾,右腿弯曲,臀部和脚跟成直线,目向前视,两腿可轮换,时间以自身体力而定(图,)。

加力降龙:两脚大步分开,身体前倾,前脚脚尖向外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一手向前似推物状,一手向后成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图,,, 。

降龙式:见加力降龙式,动作减小,神意要足(图,,,)。

伏虎式:身体直立,大步分开,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两手在膝盖上部,两臂撑抱,似捉一虎,左手提爪,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图,)。

分争式:头要撑拧顶缩,肘似横,手腕勾错敛抗,抽胯提坐,撑膝,手往后拉,力量放远,手拉前指,力量则后来。

全身处处都有逆力,动时要给自己设立阻意,大小关节才无处不争。

总之,在多种力量的分争中求统一(图,,)。

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屈,双手不要高过胸,两臂分开,手心向前,为前分水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肘带小臂后拧者为后分水式。

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此式要稳缓,双腿可倒换,要用意来领会(图,,)。

蜻蜓点水:身直立,面向前方,利用手的弹力,斜面展开双臂,脚随双臂动作幅度自然前伸,稳踏重心,用腕带动手指,似按水中球,两脚总是一实一虚,起落自由,随意念掌握(图,,)。

神龟出水(,):设想自己身体如浸水中站立。

缩身若有钻提放纵之形,同时双臂得势扬起呈环抱状。

臂半圆,腋半虚,双手变化,搜索裹其力抽胯下坐,重心移向后足(图,,)。

神龟出水(,):卷身催胯,以腰为轴,螺旋扬其身如龙出水,同时头、身、手、足、肩、肘、膝、胯等大小关节同时牵动,重心前移,双臂与身成反向运动(图,,)。

神龟出水(,):身体重心前四后六时,双手如按水面之球,头带全身起伏,要均整,气贯一致,目光如视汪洋大海,显示出波澜壮阔之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