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分析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节日庆典
白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三月街”,这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
三月街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白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创世记》、《开天辟地》等神话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理解。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白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既适应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喜欢食用酸、辣、咸的食物,如酸竹笋、酸鱼、酸肉等。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白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佛教。
原始宗教中,白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佛教自唐代传入白族地区后,逐渐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佛教信仰。
此外,白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道教和基督教。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白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理社会实践报告

大理社会实践报告一、背景介绍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典型代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次社会实践以大理为主要实践地点,旨在加深对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认知的提升。
二、实践目的和意义2.1 实践目的本次实践旨在了解大理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大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探索大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
2.2 实践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深入了解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的经验和案例。
三、实践过程3.1 实践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我们对大理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和调研。
我们组织成立了实践团队,明确了实践的目标和计划,并联系了相关的实践单位和导师,为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大理古城、苍山村、洱海湖畔等地。
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我们深入了解了大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大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调研和分析。
3.3 实践总结在实践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践总结和经验交流。
通过对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对大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四、实践成果和收获4.1 实践成果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的实践材料和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
我们撰写了一份实践报告,并利用图片、表格等方式对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了展示。
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制作了一份宣传册,介绍了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及我们的实践活动和成果。
4.2 实践收获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大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现状。
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增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基础。
白族研究报告

白族研究报告白族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是针对白族进行的研究,旨在提供有关白族的背景信息、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以及现状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通过对白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我们对白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重要群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族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发展经济、改善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局限性。
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白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信息1.白族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2.白族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比例。
3.白族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地位。
二、历史发展1.白族的历史沿革和迁徙。
2.白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交流。
3.白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三、文化传统1.白族的语言和文字。
2.白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3.白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四、现状分析1.白族的社会经济状况。
2.白族的教育和卫生状况。
3.白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情况。
五、问题与挑战1.白族文化传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白族经济发展的问题和限制。
3.白族教育和卫生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六、建议和展望1.加强白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2.推动白族经济的发展和脱贫工作。
3.改善白族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
结论:在白族研究中,我们对白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白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群体,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白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备注:白族研究报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应基于实地调研和详尽的文献研究进行。
新闻班级的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新闻班级的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闻班级的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目的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是学生们在校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实践时间本次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在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进行的。
三、实践地点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地点是云南大理,大理是云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滇池(又名昆明湖)西岸。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南的重要通道,被誉为“南国风光,秀美大理”。
四、实践活动1. 走进小溪村小溪村是一个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的地方,村里的人们生活简朴,但却很幸福。
我们帮助村民们进行了农忙劳作,了解了农村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我们还向村民们宣传了环保与文明生活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环保知识。
2. 深入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也是大理州及丽江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白族古城。
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大理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也感受到了古城的魅力和别样的风情。
我们还参与了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白族的手工艺传统。
3. 参观村里的旅游农庄我们在村里的旅游农庄参观了大片花海,品尝了正宗的白族美食,了解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且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五、实践收获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了解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宽,增长了见识。
我们也更加明白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六、结语通过本次云南大理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的能力和素质都会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我们未来的成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形式。
白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立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白族文化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
白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传承了自己的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如白族刺绣、白族银饰等,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白族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白族人民崇尚勤劳、诚实、勇敢的品质,尊重长辈、敬畏自然的精神,崇高的家庭观念也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待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这种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白族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之一,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互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图景。
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白族穿着的研究报告

关于白族穿着的研究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服装风格,穿着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重点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主要介绍白族穿着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对白族文化的意义。
白族的穿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
在长期发展中,白族服装形式丰富多样,有节日礼仪服、日常服以及特殊场合服装等。
白族女性通常穿着亮丽多彩的裙子,颜色鲜艳,搭配手工编织的腰带。
男性则以白色长袍为主,面料讲究,做工精细。
白族服装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色彩饱和度高,白族人民钟爱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这种色彩搭配给人以活力和热情的感觉。
其次是纹样繁多,白族服装上经常出现红、蓝、黄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
再次是手工艺精湛,白族服装上常出现刺绣、织锦等工艺,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手工艺的传承。
白族的服装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白族服装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白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装,这不仅能展示自己的身份,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其次,白族服装是他们身份认同的象征。
白族人民对服装的挑选和制作非常讲究,传统的白族服装让他们感到自豪,也让他们在群体中得到认可。
此外,白族服装也是一种艺术表达。
服装上的花纹和图案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白族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族服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潮流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白族服装受到冲击,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服装。
此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给手工艺人带来了压力,传统的刺绣和织锦技艺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服装文化,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选择,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更多可能性。
综上所述,白族的服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并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白族服装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表达的方式。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民族学概论

文献综述二О一一年十月十九日《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参考文献综述姓名:张云洪学号: 094040262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班级: 09级行政管理班前言大理白族本主文化是指基于大理白族本主信仰而形成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
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形象载体被塑造成本主神,这些形象载体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由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各种宗教形象与历史人物。
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
由于本主信仰自身持有的开发性与包容性使其在历史演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汇着各种外来文化,这便形成了本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代性及超强的适应能力。
受此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结构重心自然各有不同。
在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注重其时代性与适应性的同时加强对各种新兴现象及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极为重要,这既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督促也是一种现实生存的需求,我们理应重视。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力求以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为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新时期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考。
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已深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有力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正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受市场经济磁场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特点。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同样深受影响。
尽管市场经济的磁力为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其中不乏有害信息,这点我们必须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服饰文化实践单位: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实践时间: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一、实践目的: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
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
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
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
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
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
“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
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
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戴银质耳环,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手镯的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白族挑花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
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
男女幼童头饰。
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
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
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
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
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其一为船型绣花鞋。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
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妇女的衣饰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
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
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