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三年知识点总结物理

初中三年知识点总结物理

初中三年知识点总结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相对性:观察者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3、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二、运动图象1、位置-时间图象2、速度-时间图象3、加速度-时间图象4、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的图象与运动规律三、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基本概念2、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3、平抛运动的图象分析第二章力和牛顿运动定律一、力1、定义2、力的性质:施力点、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3、力的合成与分解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5、限制性运动6、弹簧力和胡克定律7、摩擦力的研究和应用8、地球引力及其应用第三章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和功1、动能的定义2、动能的大小和量纲3、动能与速度的关系4、功的概念5、功与动能的关系6、然化功率的概念及计算7、动能定理8、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第四章力的做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力的做功1、力的做功的基本概念2、力的做功的计算公式3、力的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4、不耗散力的做功与机械功二、功与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2、不耗散力做功与机械能守恒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五章动量和冲量一、动量1、动量的定义2、动量的大小3、动量的性质4、动量守恒定律5、动量变化和动量定理6、动量与力的关系7、实际情况下的动量守恒8、威力和功率9、相对论性动量和动能二、冲量1、冲量的定义2、冲量的性质3、冲量对动量的贡献和保护定律第六章运动的描述一、匀速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2、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3、加速度和力的情况4、圆周运动的性质5、圆周运动中的力6、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7、万有引力定律第七章静电场与静电力一、电荷与静电力1、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两点间的静电力3、静电场的基本概念4、静电场中的静电力5、静电力的叠加原理6、自然电场与人工电场7、高压电场与电容电感第八章电场与恒定电流一、电场1、恒定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流的大小和方向3、电阻和电阻率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5、电流的计算6、电压和电流的关系7、恒定电流的功率8、电势差和电位移9、恒定电场的工作性第九章磁场基本概念一、自然磁场1、磁力线2、磁极的性质3、磁场与磁力的关系4、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5、定歧和径向自然磁场6、恒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到的力7、定歧磁场和宋速侧磁场8、电荷,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9、磁场对透咋物质的作用第十章电磁感应现象一、电动力和电磁感应1、电生磁,磁生电的基本概念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自感和互感4、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5、交变电流及其变压器和感应电动力的基本概念6、科尔焰效应和霍尔特效应7、感生电流的定义和现象8、感生电动力的大小和方向第十一章电磁波与信息技术一、电磁波的概念1、电磁波的概念和性质2、电波的产生和传播3、电磁波谱4、电磁波的应用5、无线通讯技术6、信息化社会发展以上内容是初中三年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以下是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理初步- 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 测量基础: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 误差和精度: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的精度。

# 第二章:机械运动-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运动的图形表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 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

# 第三章: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基本性质。

- 力的测量:弹簧秤的使用。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的原理。

-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 第六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 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 第七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

# 第八章:热现象- 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定义和测量。

-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 热量的计算: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九章:物质的相变- 相变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 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熔化热和凝固热的计算。

- 蒸发和凝结:蒸发过程,凝结现象。

# 第十章:电流和电路- 电荷与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其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m=10dm 1dm=10cm 1cm=10mm ) 1km=103m 1m=103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 2=102dm 21dm 2=102cm 21cm 2=102mm 2)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2.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3. 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4. 运动的参照系:观察和描述运动的参考基准。

二、力与运动1. 力:引起物体状态变化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 元件与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摩擦力等。

3. 力的计量:使用牛顿为单位,公式为F=ma。

4.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三、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3.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4. 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不为零且大小保持不变。

5. 初速度和末速度:运动开始时和结束时的速度。

6.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四、曲线运动1. 圆周运动:物体绕固定点旋转。

2. 向心力:使物体朝向轴心的力。

3. 引力: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4. 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5. 飞行物体的轨迹:包括抛体运动和斜抛运动。

五、力学功与能1. 功:力对物体所做的作用量,计量单位为焦耳。

2.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计量单位为瓦特。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状态具有的能力。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5. 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弹簧和位置的储能形式。

六、运动与时间1. 时速与速率:时间对运动的影响。

2. 加速度与时间关系:加速度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加速度和时间对位移的影响。

七、摩擦力与运动1. 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阻碍运动。

2. 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不同摩擦状态下的力的大小。

3. 最大静摩擦力:使物体能够始终保持静止的最大力。

4. 动摩擦力与法向力: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八、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合力等于向量和。

2. 力的分解: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向量和。

3. 三角形的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与三角形定理的应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什么是运动1.物体变化位置的过程2.运动的本质是相对的3.参照系的选择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2.速度3.加速度4.匀速直线运动5.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力的大小一、什么是力1.力的基本概念2.测量力的大小3.力和物体的接触与否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平行四边形法则与速度的关系3.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三章力的效果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惯性的概念3.参照系与惯性4.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2.力和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三、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物体的运动状态第四章力的性质一、力的方向1.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2.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方向问题3.斜面上物体的运动4. 挠度与伸展长度二、力的种类1.重力2.弹力3.摩擦力4.浮力5.弯曲力6.张力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3.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内容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3. 牛顿第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关系第六章功和功率一、功1.功的概念和计算2.力的方向与功的正负3.功与势能的关系4.功与机械能的转化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和计算2.功率的物理意义3.功率与能量的关系第七章弹簧力一、弹簧的伸长和缩短1.胡克定律2.损失的弹性力3.用弹簧测力二、形状和位移的关系1.悬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2.曲线形状的变化第八章静电力和静电场一、静电现象1.电荷的两种状态2.静电感应3.避雷针的原理二、静电场1.电场强度2.电势能和电势差3.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第九章电流和电阻一、电路1.电路的基本概念2.串联和并联电路二、电流和电流强度1.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流强度的计算三、电阻1.电阻的基本概念2.电阻的系列和并联3.电阻和电路的功率以上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且可以通过这门学科更好地理解世界。

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

而运动学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过程、速度、加速度等相关问题。

在初中物理学的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从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和斜抛运动等几个方面,对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匀速直线运动1. 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可以用公式速度=位移/时间来表示。

速度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2.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和方向关系,可以用公式位移=终止位置-初始位置来计算。

3. 时间: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速度和位移有关。

二、加速直线运动1. 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公式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来计算。

2. 速度-时间图像: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存在加速度以及加速度的大小。

三、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向下的力,近似取9.8m/s²。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运动的情况。

2. 自由落体的速度: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以一定的规律增加,可以用公式v=gt来计算。

其中,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自由落体的位移: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则是在速度的基础上继续累加,可以用公式h=gt²/2来计算。

其中,h表示位移,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四、斜抛运动1.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初速度具有水平和竖直两个分量的情况下,进行抛体运动的情况。

2. 水平方向速度:即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3. 竖直方向速度:即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公式v=gt来计算。

其中,v表示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4. 水平方向位移:即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位移,可以用公式d=v*t来计算。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模块。

接下来,我们将对初中物理力学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位置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移动称为运动。

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位置与位移: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移是物体位置相对于起点的改变。

3. 时间与时刻:时间是衡量运动过程中时间间隔的物理量,时刻是某一瞬间的时间点。

4. 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速度指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称为加速度。

二、运动的描述和分析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瞬时位移与瞬时时间的比值。

2.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平均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比值,瞬时加速度是瞬时速度变化率。

3. 等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4.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方向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可以是匀加速运动或非匀加速运动。

5. 终止速度和终止加速度:当物体达到最大速度且速度不再改变时,称为终止速度;当物体在某一瞬间加速度为零时,称为终止加速度。

三、力的概念与运动的原因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测量,力的方向可以用矢量表示。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合成为合力;合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4.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受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或以匀速直线运动。

四、质量与惯性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是物体对外界力的抵抗能力,也是物体引力的来源。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重力和弹力1. 重力的概念: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称为重力,是一种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一、力学1.物体的运动-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公式 s=vt-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公式 v=at-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公式a=(v-u)/t-物体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v=(s2-s1)/(t2-t1)2.力与运动-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公式a=F/m- 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重力公式 F=mg3.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力公式:合力F=Rcosθ- 力的分力公式:分力F=Rx=Fsinθ4.阻力与摩擦力-摩擦力公式:摩擦力Ff=μN二、热学1.热与温度-温度计量的单位:摄氏度(℃)-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转换公式:℃=(℉-32)/1.82.热的传递-热传导公式:热传导率Q=λAt(t2-t1)/L- 热传导导热公式:导热公式 Q=mc(t2-t1)3.物质的三态变化- 相变的热量公式:Q=ml三、光学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线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像的位置关系:1/f=1/v+1/u2.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3.光的色散与光的成像-光的色散现象:光经过三棱镜产生折射后分解成光谱四、声学1.声的传播-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v=fλ2.声音的特性-频率与音调:音调公式f=1/T-音量与音强:音强公式I=P/A3.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五、电学1.静电学-电流的单位:安培(A)-电流强度与电量和时间的关系:I=Q/t2.回路-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和:Rt=R1+R2+...-并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1/Rt=1/R1+1/R2+...3.电流效应与电功率-电流效应公式:U=IR-电功率公式:P=IV4.电学图标和电功率-伏安法测量电阻:R=U/I-用伏特表、安培表和欧姆表测电压、电流和电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