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节选)》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狱中书简》教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狱中书简》教案1《狱中书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罗莎.卢森堡的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课文,明确其主旨。
3、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培育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2、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革命故事激趣引题:请同学们讲述英雄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于俄属波兰边界附近的一个小城,3岁那年全家迁到华沙。
1880年就读于华沙某中学。
1887年毕业后,成了第二无产阶级党一个下属小组成员。
次年10月,该党遭到破环,不少成员被捕,她曾流落外地,大约1889年底到了苏黎世。
在一段时间内,她曾借居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卡尔·柳别克家,这对她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起了不小作用。
1890年,罗莎·卢森堡在苏黎世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翌年5月成为该系正式学生。
在校期间,她除了努力学习规定课程外,还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892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1893年7月她与吉希斯创办了《工人事业》杂志,第二年3月又创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
为了做德国占领区波兰民族的工作,卢森堡取得德国国籍,于1898年5月迁居柏林。
到柏林后,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表现了杰出才能,受到了党的信任。
其重要功绩是,她挑起了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写了一系列文章。
1898年9月任《萨克森工人报》主编(后辞职),1900年与梅林共同主办《莱比锡人民报》。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狱中书简》word教案

《狱中书简》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课文,把握中心。
(2)学习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3、情感、态度、价值(1)学习革命者在逆境之中坚强不屈、从容乐观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重点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把握文中情节,品味作者情怀。
三、学法指导1、结合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生词。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文体常识1、本文是一篇散文。
2、书简就是书信,本文是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狱中写给革命家李扑克内西的夫人宋儒莎的信件之一。
《狱中书简》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集。
五、走进作者1、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著名活动家和理论家。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9年1月15日,她与李扑克内西等人一同被杀害。
六、初读全文,整体感悟(读一读)1、放声朗读全文,熟悉文中的情节。
2、给加点的生字注音:肃穆.奄奄.一息嘹.亮踱.步头晕目眩.3、看拼音,写汉字:信jiān 万lài 俱寂阴mái mò然花xù4、解释生词(1)哑然失笑:(2)扶疏:(3)亭亭玉立:(4)奄奄一息:(5)万籁俱寂: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1)、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
(2)、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
(3)、它的包着种子的绒毛到处飞舞,像雪花似的飞满天空。
6、《狱中书简》作者,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七、再读课文,梳理情节(理一理)1、文中的那句话领起了下文?2、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回忆了昨天的经历,你能用简明的文句概括作者回忆的三件往事吗?(1 )2、3、八、品味故事,把握情感(品一品)1、昨日的三件小事,分别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 2) (3)2、思考讨论,把握中心本文回忆了表现了作者九、通读全文,品味文句(品一品)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宁静优美,你认为这些文句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注意特殊的地点狱中)2、朗读课文第三节的第二句话,思考:(1 )句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身在狱中,失去自由,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4、文末说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5、全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十、阅读欣赏(拓一拓)《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 5《狱中书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狱中书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来理解主旨,品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自己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2、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贵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匈牙利一个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你看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
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群可歌可泣的人。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
二、资料助读1、文体知识:书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种,话题作文常采用一般书信。
一般书信,是在自己有什么事情想和另一地方的亲友、同学、同志联系,或者想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告诉对方,或者要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或者有求于对方时,要用到的一种文体。
北师大版八下《狱中书简》教案6篇

狱中书简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方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散播()晦暗()烘托()3、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阴霾:蓦然:如痴如醉: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
猜一猜他们之间是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jiān;sā;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 hī2、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哑然失笑:形容笑声绽裂:裂开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
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狱中书简》word教案

《狱中书简》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课文,把握中心。
(2)学习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3、情感、态度、价值(1)学习革命者在逆境之中坚强不屈、从容乐观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重点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把握文中情节,品味作者情怀。
三、学法指导1、结合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生词。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文体常识1、本文是一篇散文。
2、书简就是书信,本文是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狱中写给革命家李扑克内西的夫人宋儒莎的信件之一。
《狱中书简》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集。
五、走进作者1、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著名活动家和理论家。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9年1月15日,她与李扑克内西等人一同被杀害。
六、初读全文,整体感悟(读一读)1、放声朗读全文,熟悉文中的情节。
2、给加点的生字注音:肃穆.奄奄.一息嘹.亮踱.步头晕目眩.3、看拼音,写汉字:信jiān 万lài 俱寂阴mái mò然花xù4、解释生词(1)哑然失笑:(2)扶疏:(3)亭亭玉立:(4)奄奄一息:(5)万籁俱寂: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1)、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
(2)、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
(3)、它的包着种子的绒毛到处飞舞,像雪花似的飞满天空。
6、《狱中书简》作者,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七、再读课文,梳理情节(理一理)1、文中的那句话领起了下文?2、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回忆了昨天的经历,你能用简明的文句概括作者回忆的三件往事吗?(1 )2、3、八、品味故事,把握情感(品一品)1、昨日的三件小事,分别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 2) (3)2、思考讨论,把握中心本文回忆了表现了作者九、通读全文,品味文句(品一品)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宁静优美,你认为这些文句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注意特殊的地点狱中)2、朗读课文第三节的第二句话,思考:(1 )句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身在狱中,失去自由,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4、文末说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5、全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十、阅读欣赏(拓一拓)《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狱中书简教案

《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现主备人:贺帅原主备人:习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的革命立场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体会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
学法指导1、利用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字词。
2、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学:检查预学请同学说说问题和作者:1、文体常识《囚歌》《我的“自白”书》是新体诗。
它的格律形式、押韵都比较自由,没有字数、行数的限制。
“自白”加引号表示不是敌人想要的那种自白书,而是诗人对个人心志的表白。
《就义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旧体诗。
绝句,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2、走近作者叶挺(1896—194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
抗日战争是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扣押,经中共中央国民党当局严正交涉,1946年3月出狱,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吉鸿昌(1895—1946),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抓住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陈然(1923—1949),曾任《挺进报》特支书记,并负责《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工作,1948年4月被捕,后在监狱中坚持斗争,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诗篇。
读一读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内相互检查,看哪个小组背诵的最快。
2、不认识的字词用横线标出后,问一问小组内的同学或查字典解决。
自学检测紧锁身qūxiū耻镣铐下面词语中有2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敞开心扉吝惜异常夜暮降临带血的棘刀《就义诗》的作者是。
探究:第一首:第二首:第三首:《囚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埋藏旧世界的热烈期望和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决心的诗句是《就义诗》中表现作者为抗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诗句是。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狱中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了解《狱中简》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2.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重点词汇、成语、典故,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解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狱中简》作为初二语文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分析、理解能力尚需提高。此外,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于具有深刻内涵的课文,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结合课文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通过讲述、解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精神品质。
4.教师适时进行文学鉴赏指导,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解读课文。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如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学特色等,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体现个人的思考与感悟。
狱中书简教学设计21

美丽的生命与生命的美丽——《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一课。
本文展现革命女性的优美高尚的情怀:那就是对于生命,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这位女革命家,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文情怀的《狱中书简》,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通过学习这一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赞叹生命的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为本单元后面的文章做好蓄势。
【设计理念】课标引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价值观、道德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本文在红色经典中独树一帜,因为它不但有崇高的精神,而且展现女性革命家的优美的心灵。
所以,我设计:首先,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文本,理解主要内容。
接着,采用捕捉关键词句的方法,以咀嚼语言为抓手,以问题探究为途径,让学生在精读、细读中沉潜文本,深入探究,体验情感,咂摸文章的以为和情味。
同时,润物无声,不去直接展现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内心世界、精神风采,而是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处境,判断人物可能有的精神状态,再通过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后,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
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升自我道德情操。
为此在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三个注重即挖掘文本,注重深度;提练教材,注重高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书简(节选)》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狱中书简》是罗莎在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
书信记录了一些琐事与随想,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更能体现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生活、奋斗、囚禁、牺牲在100多年前的德国犹太裔波兰女性光辉的形象。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书简表现的是革命女性的心灵之美:那份对于生命的爱。
这种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珍惜,对黑暗的蔑视,和搏击黑暗的斗志和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建议】(第1课时)1.预习字词。
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重点字词如下: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如痴如醉等等。
2.革命故事导入。
请同学们讲述英雄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
或者一些对信仰坚持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司马迁、文天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匈牙利进步作家裴多菲等,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
在他们心中,也有着对生活强烈的爱。
3.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
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
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4.整体感知: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教师引导,明确: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
a.讲述拯救孔雀蝶的故事。
b.描述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
c.回忆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
5.解题分析。
教师可引领学生从题目入手。
提醒学生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
“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他们是好朋友。
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教师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
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
6.感知、体会课文内容。
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
学生可讨论交流阅读时感觉是什么?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
谈特别的时候,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第2课时)1.品味环境描写。
文中写的是哪个地方?作者看来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学生找出来。
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
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
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
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
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
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
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
2.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
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
这说明什么?教师引导,明确: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关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
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
3.品味精彩段落。
a.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
让学生齐读“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文中哪个地方?“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
b.飘飞的白杨花絮。
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
”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教师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
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c.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教师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
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
4.交流体会景物的描写。
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引导,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
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
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
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鸟的叫声和鸟的形象?从文章中找出来,体会它的表达意义。
教师引导,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的最起码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同化景物。
课文前面已经写到四次鸟的叫声或鸟的形象,第一次是不知名的“小鸟”,第二次是“杜鹃”,第三次是“小鸫鸟”,第四次是“燕子”。
这里描写的是燕子穿飞的形象和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燕子和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
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前十行的文字:“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沙沙作响。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
2.课文配乐朗诵。
课件使用目的:配乐朗诵,更容易使学生沉浸在作者精细、乐观的景象描写中,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
3.出示第2段重点句。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乐观精神。
(三)教学资料要求1.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逐句逐字地分析,如:对花园景物的描写、对鸟声的描绘等。
2.作者简介。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
德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罗莎曾五次入狱,先后被囚于七所监牢,一战爆发后,惨遭杀害。
著有《资本积累论》、《社会民主党的危机》、《论俄国革命》等诸多革命著作。
在革命队伍中,她以思想激进和意志坚强著称,帝国主义者及右翼分子称她为“嗜血的‘红色罗莎'”,曾与之展开过激烈论战的列宁评价卢森堡“她永远是一只鹰”。
3.评析资料美丽的生命与生命的美丽——《狱中书简•致宋儒莎》导读周建成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是波兰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这位巾帼豪杰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
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
书信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用美丽的生命在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坐监牢,意味着与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然而在卢森堡看来,被隔绝的只是身体,而心是关不住的。
对于长着一双永远在寻找美丽的大眼睛的女革命家来说,凡有生命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美丽,而所谓的处境其实不过是心境。
放风是被囚者的享受,卢森堡放风时有幸搬一张小桌子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在她眼中,没有高大而坚固的围墙和密布的电网。
“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这哪里是犯人的放风地,简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情人幽会之所。
当监狱教堂人们做礼拜的琴声“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时,卢森堡禁不住地叫出:“这多美,我多么幸福”她告诉好友宋儒莎,“昨天”她发现了一只濒死的孔雀蝶,在喂它东西吃的同时还不禁脱口说出:“你听,这只小鸟(指正在窗前鸣叫的鸫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最终孔雀蝶“复原了”,作者极其兴奋地告诉女友:“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自身处于逆境之中,却带着一颗仁爱之心挽救小动物的生命,我不禁想到化用鲁迅的名句:“无情未必真革命,惜生如何不豪杰”来赞美卢森堡对生命和生活的珍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