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三拗汤—麻黄、杏 仁、甘草 重在宣肺散寒, 适用:风寒闭肺初起
17
完整版ppt课件
止嗽散—荆芥疏风解表; 桔梗、白前升降肺气; 紫宛、百部润肺止咳; 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 适用: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
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18
止嗽散
完整版ppt课件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36
清金化痰汤
完整版ppt课件
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 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37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痰热甚者,可加竹沥水、天竺黄、竹茹清热化痰 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鱼腥草、金养麦根、薏苡
仁、冬瓜子清热化痰解毒; 胸满咳逆,痰盛,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 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胸闷气逆,加枳壳、旋覆花利肺降逆; 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竹茹、瓜蒌清热
化痰降气;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
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42
4.肺阴亏耗
完整版ppt课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夹血,或声哑。 兼症: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
39
完整版ppt课件
黛蛤散合泻白散—— 青黛、蛤壳---清肝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泻火 甘草、粳米---化痰止咳
40
泻白散
完整版ppt课件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41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山栀、丹皮 贝母、枇杷叶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
ppt课件 15
治疗:散表寒、清肺热

麻黄为首,辅以苏叶,防风,宣肺散 寒

黄芩为首 ,辅以鱼腥草和连翘,清肺解毒 桔梗,法夏化痰止咳
化 降
杏仁、紫苑肃肺止咳 ppt课件
16
陈×,男,43岁。 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受寒即咳喘,近日加重,痰 色白而黏夹黄稠,不易咳出,恶寒发热,四肢及背 冷,口干渴,舌苔薄而淡黄,脉浮滑数。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黄 芩15g,桔梗10g,苏叶10g,甘草5g,连翘10g,蝉 蜕6g,知母10g,紫苑10g,苏子10g,射干10g。2 剂咳喘稍减,共服6剂痊愈。
ppt课件 7


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 证 内伤咳嗽: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它 兼证 听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干湿 啰音 血常规、胸片等检查
ppt课件 8
鉴别诊断 肺痈
肺痨 喘证 肺胀
ppt课件 9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新病 突发 病程短 兼肺卫表证 邪实
内伤:宿病 常发 病程长 兼它脏病证 邪实正虚
ppt课件
10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2、辨寒热虚实
实证: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痰湿、痰热、肝火 寒:恶寒、咯痰、鼻涕清稀色白 热:恶风、咯痰、鼻涕黏稠而黄
实: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
虚: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
ppt课件 11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肺阴亏耗证
ppt课件 13
外感咳嗽
(一)风寒袭肺 1、证候: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 白 兼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 楚, 恶寒,发热,无汗 舌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分析: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方药: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之咳嗽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咳嗽课件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 0 6 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0 5 过度紧张、焦虑
0 4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多喝水:保持水 分平衡,有助于
缓解咳嗽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生 冷等食物,以免刺
激咽喉
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如柑橘、 草莓、猕猴桃等, 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中 医 内 科 件学 之 咳演

嗽人 课
目录








嗽 概

的 辨
调的 护预





1
咳 嗽 概 述
咳嗽的定义
01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症 状,表现为突然、剧
烈的呼气运动
02
咳嗽的目的是清除呼 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

03
咳嗽可以分为干咳和 湿咳,干咳无痰,湿
咳有痰
04
咳嗽可以是急性的, 也可以是慢性的,持
保持饮食清淡:避 免过于油腻、咸的 食物,以免加重咳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室内空
1 气清新,避 免烟雾、粉 尘等刺激
保持良好的
2 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
3 食习惯,避免 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
加强锻炼,
4 提高免疫力, 预防感冒等 呼吸道疾病
谢 谢
03
呼吸道疾病: 如哮喘、慢性 支气管炎等
04
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流刺激 呼吸道引起
2
论咳 治嗽
的 辨 证
辨证方法
望闻问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 01 舌象、脉象等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 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 常反复发作,病程长, 可伴它脏见证。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 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代 表 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文献摘要
1、病位及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2、分类: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
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
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
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
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3、治疗:
《景岳全书·咳嗽》指出: “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 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 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 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 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附:凉燥证
1、证 候: (主)干咳少痰或无痰, (兼)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 热,头痛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而干。

咳嗽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咳嗽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咳嗽
中医内科教研室
目的
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理解: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 主,内伤咳嗽重在调理肺脏功能。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重点在肺, 而且关系到他脏。
犹太人的名言
定义与病名含义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 一种肺系病证。
既是一个症状,又是一种疾患。(所有 肺系疾病均木火刑金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为肺之母 子盗母气
小结
重点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外感咳嗽:肺脏为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
逆。 内伤咳嗽:他脏有病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
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痰”与“火”的关系。
诊断
1.咳而有声,或伴咳痰。 2.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思考:肺气依赖胃气化生,如果寒气、水饮
停于胃,对肺病病程有何影响?
历史沿革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 中指出:“后人见是言,断嗽为寒,更不 参较他篇。岂知六气皆能嗽人?若谓咳止 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 受邪,民病咳嗽。”补充了既往仅以寒邪 为外感致病之因的不足。
病因
咳 嗽
1.外感 寒、暑、燥、
淫邪
湿、风、火 六气
病 2.饮食嗜好烟酒、过 因 不节 食肥甘、脾失
健运
3.情志 情志不遂, 内伤 郁怒伤肝
4.肺脏 肺系疾病反 自病 复迁延不愈
从口鼻或皮毛 而入
酿生痰热、 痰浊内生、 脾失健运
日久气郁化 火、气火循 经犯肺
肺主气司呼 吸功能失常
肺失宣肃
痰邪干肺,肺气 上逆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 有痰有声→咳嗽
现代对应的病名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咳嗽  ppt课件

PPT课件
15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
热,无汗。 舌象: 舌苔薄白。 脉象: 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审证要点:咳嗽、咳痰清稀色白伴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PPT课件
12
• (3)痰质: • 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 • 痰液浊厚属湿热 • 痰粘稠属热、燥、阴虚 • (4)痰味: • 有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 • 味甜属脾,味苦属肝,味咸属肾
PPT课件
13
2. 分清寒热虚实 恶寒,咯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 恶风,咯痰,鼻涕稠枯而黄,多属热 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
PPT课件
5
二.病因与病机
• 病因:1.外感六淫,尤以风、寒、燥、 热为主。

2.内邪干肺
PPT课件
6
• 病位: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 病性: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风寒、风热、燥邪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解表,宣透风热;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 亦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强宣肺之力。
PPT课件
22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PPT课件
23
加减:
咳甚---金银花、浙贝、枇杷叶宣肺清热止咳; 肺热甚---黄芩、鱼腥草清泄肺热; 咽痛--- 射干、青果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红--- 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若夏令兼挟暑湿,证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

中医知识咳嗽PPT课件

中医知识咳嗽PPT课件

•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

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
• 内伤咳嗽 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

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

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
三、源 流
•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肺为
咳” •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
• 加减: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 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 热;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
•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
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 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 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 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
• 后方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二方相 合,使火气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 逆自平。
• 加减:还可酌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苏 子、竹茹、枇杷叶化痰降气。
• 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利肺降逆,胸 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 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
•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 加沙参、麦冬、天花粉、柯子养阴生津敛 肺。
“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 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 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 2、分类:繁 简:以脏腑命名;十 咳之称。
• 《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 3、对咳嗽病理的认识不断深化
可兼有咳嗽。 • 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
翼煽动,不能平卧。 • 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中医内科咳嗽(PPT课件)

中医内科咳嗽(PPT课件)
沙参、梨皮、栀子皮——生津润燥,清热。
30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
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 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 兼症(痰湿中阻):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 闷,院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31
1.痰湿蕴肺证
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 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3.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4.肺癌: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
18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发病 外 急短 感 新病
兼症
恶寒发热 头痛 等肺卫表证症状
性质
证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景乐全书》:“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 又随气而升,宜降气为先。” 实脾 ————二陈汤、二陈平胃散 降气 ————三子养亲汤
32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厚 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 陈皮、青皮、茯苓——行气化痰 五味子——收敛肺气 人参——益气补中 甘草、粳米——和中
36
4.肺阴亏耗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 丝,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肺阴虚):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咯吐血痰,多为肺热、阴虚;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 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 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初期一般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 宣畅则咳嗽自止。
15
.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
热,无汗。 舌象: 舌苔薄白。 脉象: 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审证要点:咳嗽、咳痰清稀色白伴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13
.
2. 分清寒热虚实 恶寒,咯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 恶风,咯痰,鼻涕稠枯而黄,多属热 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 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虚
14
.
(二) 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多新病,属邪实,治宣肺散邪。 内伤咳嗽多宿病,属邪实正虚,治祛邪扶正。 咳嗽的治疗,除治肺外,还应治脾、治肝、治肾。 咳嗽日久,祛邪止咳,挟正补虚,标本兼顾。
22
.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23
.
加减:
咳甚---金银花、浙贝、枇杷叶宣肺清热止咳; 肺热甚---黄芩、鱼腥草清泄肺热; 咽痛--- 射干、青果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红--- 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若夏令兼挟暑湿,证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
16
.
三拗汤—麻黄、杏 仁、甘草 重在宣肺散寒, 适用:风寒闭肺初起
17
.
止嗽散—荆芥疏风解表; 桔梗、白前升降肺气; 紫宛、百部润肺止咳; 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 适用: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
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18
.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 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 煎。
19
.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半夏、厚 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2.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证”, 而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 心烦,或有身热者,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 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3.若素有寒饮伏肺,见证除风寒束表外,兼见咳 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 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 化寒饮,常用小青龙汤加减。
5
.
二.病因与病机
病因:1.外感六淫,尤以风、寒、燥、 热为主。
2.内邪干肺
6
.
病位: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病性: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风寒、风热、燥邪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火”,痰 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7
.
三.诊断要点
1. 症状: 咳嗽,或伴有咳痰。 2. 病史: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
3.肺胀:咳嗽,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 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等,脾肾功能失调,痰 浊、水饮与瘀血互结。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 病反复迁延而致,
9
.
五.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可伴有脏腑
质红,苔薄,脉濡数— 鲜荷叶、鲜藿香、六一散疏风 解暑。
24
.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 兼症: 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
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舌象: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 脉象: 浮数或小数。 病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审证要点:干咳少痰及干燥少津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咳嗽
1
.
一.概述
1. 定义 :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 咳嗽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 嗽是肺系疾病的。
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声痰并 见,通称咳嗽。
2
.
2. 历史沿革
(1) 命名: 《素问·咳论》脏腑命名 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十咳,除五脏咳外, 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
脏腑失调的症状。 3. 体查: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 4.血常规化验,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8
.
四.鉴别诊断
1.感冒:感冒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咳嗽 较重,表证轻。
2.肺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 瘦等,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 致,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可结合痰涂 片,血沉,结核菌素试验及X片鉴别。
功能失调。
10
.
2.辩痰: (1)痰量: 痰多者,属湿 痰少者,属燥、阴虚
11
.
(2)痰色: 痰白者,属风、属寒、属湿 痰黄者,属热 痰灰者,属痰浊 痰白带血者,属虚寒 痰黄带血者,属肺热
12
.
(3)痰质: 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 痰液浊厚属湿热 痰粘稠属热、燥、阴虚 (4)痰味: 有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 味甜属脾,味苦属肝,味咸属肾
25
.
桑杏汤——
桑叶、豆豉—疏风解表;
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
南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山栀—清热。 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
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轻,清上焦肺热,同为 臣药;沙参、梨皮、浙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均为佐使药。
26
.
20
.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 痰不爽,痰粘 或稠黄。
兼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 恶 风,身热。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审证要点: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21
.
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解表,宣透风热;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 亦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强宣肺之力。
3
.
(2) 病因病机 《内经》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 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 类。
4
.
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 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 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