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仅供参考)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

(仅供参考)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

維持期(Maintenance)
表示已經維持改變後的新行為長達六個月以上, 甚至五年。 為了防止舊行為復發而做許多努力。 有信心可以一直維持。
結果(Termination) 完全沒有誘惑物,而且百分之百相信自己可以不再犯。
改變的方法
1. 意識覺醒 2. 情緒紓壓 3. 自我再評估 4. 環境再評估 5. 自我承諾 6. 社會解放 7. 替代行為 8. 刺激控制 9. 外在增強 10. 幫助關係
• 階• 主動報名與積極說服後的參與者差別沒有很大
成果的比較
• 成功戒菸率22-26%,平均24% • 男性24.6%,女性23.6% • 種族也沒有太大差別 • 老年人35.2% 為平均1.45倍 • 大學畢業生的成功率30.1%也比平均高上許多
觀念修改
實際操作上的驗證
階段的分布狀況 • 做行為改變前,要先知道對象群體所在的階段
分布狀況 • 大部分都是處於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利益與代價
• 調查的十二項行為都可以發現 這樣的二元結構
不同階段利益代價的關係
• 無意圖期:利益 < 代價 • 介於無意圖期和意圖期:利益 ↑ • 意圖期到行動期:代價↓ • 要進入行動期:利益>代價
• 部分or全部?
研究遇到的挑戰
• 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TTM模式 成癮模型 vs TTM模型
• 因為批評,而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案例
運用TTM模式戒菸 • 動機:吸菸是一項社會成本相當高的行為。
在美國,有四千七百萬的吸煙人口,而每年 有超過五十萬的人死因與吸菸有關。
招募受試者
• 以積極的方式招募吸煙者參與 • 成功的機率約為80-85%
環境再評估(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 結合認知情感、評估個人習慣如何影響社會。 • 對他人積極或消極的角色模範的查覺。 • 介入:培養同情心、家庭介入。

跨理论模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研究现状

跨理论模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研究现状
跨理论模型是 Prochaska博士提出的一种健康行为改变方 法,它可以根据个体的行为改变需求,给予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 术,从而建立健康行为。跨理论模型共分为 4个部分:①变化阶 段,包括 5个阶段,分别是前意向阶段(未来 6个月并无行为改 变意愿)、意向阶段(准备在 6个月内采取行为改变)、准备阶段 (准备在 1个月内采取行为改变,并已做了一些准备步骤)、行 动阶段(已做出行为改变,但持续时间不足 6个月)、保持阶段 (行为改变已做出且时间≥6个月)[3];②变化过程,即个体行为 改变过程中应 用 的 策 略 和 技 巧,如 认 知、行 为、情 绪 等 [4];③ 自 我效能,即能否成 功 进 行 行 为 改 变 的 自 我 主 观 判 断 [3];④ 决 策 平衡,在决策实践中,在折中协调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大致平衡的 结果[4]。 2 跨理论模型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2.1 研究对象 随着跨理论模型在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研究 增多,涉及的研究对象也愈加广泛。目前,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 于老年患者。刘甜等[5]对 12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跨理论模 型社区家庭访视护理;黄锦屏等[6]将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试用 于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明月等[7]、韦利花[8]、占颖鹏[9]也对 跨理论模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作了进一步分析; 除此之外,王蕊等[10]、卢吉等[11]、刘曼等 还 [12] 将跨理论模型应 用于成年高血压患者;罗利清等[13]、陈小芳等[14]探索了跨理论 模型护理干预对促进高血压吸烟患者戒烟行为的成效。 2.2 应用领域 高血压患者的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主要应用
75. [7] 明月,贾囡,程淑华.动机性访谈及跨理论模型干预对老年
高血压患者运动状况及 生 活 质 量 的 影 响 [J].中 国 老 年 学 杂志,2016,36(15):3671-3673. [8] 韦利花.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老年 高血压患者服 药 依 从 性 的 效 果 [J].慢 性 病 学 杂 志,2017, 18(7):788-789,792. [9] 占颖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高血 压患者服药遵从 行 为 的 影 响 [J].中 国 当 代 医 药,2017,24 (36):188-190. [10] 王蕊,陈巍,隋雪芝,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对高 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 32(16):31-34. [11] 卢吉,LindellD.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对高血压 病病人 服 药 依 从 性 的 影 响 [J].全 科 护 理,2016,14(6): 599-602. [12] 刘曼,卜秀梅,刘晓亭,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家庭访视护 理对社区高血压病人低盐饮食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 究,2017,31(15):1850-1853. [13] 罗利清,程芳洲,陈旭嘉,等.跨理论模型建构的健康教育 对促进高 血 压 病 患 者 戒 烟 的 影 响 [J].实 用 临 床 医 学, 2013,14(8):85-88. [14] 陈小芳,薛小玲,卢珏,等.跨理论模型在促进高血压患者 戒烟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30- 433. [15] 官建葵.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在老 年高血 压 患 者 中 应 用 [J].慢 性 病 学 杂 志,2018,19(3): 331-333,336. [16] 杨艳玲.跨理论模型的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 患者服药 遵 从 行 为 的 影 响 分 析 [J].饮 食 保 健,2017, (18):190-191. [17] 陈小芳,汪国成,曾宇谷,等.跨理论模型在高血压病人低 盐饮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8): 1638-1640. [18] 修瑞娟.军队干休所高血压患者电话随访干预的效果观 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343-344. [19] 陈俊锋,陈文辉,王宗朝.跨理论行为模型和动机性访谈 技术在社区老年高血压者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J].哈尔 滨医药,2017,37(6):561-563. [20] 陈小芳,阮爱超,薛小玲,等.跨理论模型建构的健康教育 促进高血压患者规律运动的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 杂志,2016,22(10):1402-1405. [21] 路静.跨理论模型干预对住院离退休老干部高血压患者 睡眠质量的影响[A].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国际数字医 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C].国际数字医学会:湖南 中医药大学期刊杂志社,2017:2.

对跨理论模型及其研究现状的评述-体育理论论文-体育论文

对跨理论模型及其研究现状的评述-体育理论论文-体育论文

对跨理论模型及其研究现状的评述-体育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然而久坐和缺乏体力的生活方式却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民对健康还是处于知而不行的状态中。

于是,将健康与行为结合起来,改变不良行为、培养健康习惯则成为走向健康生活的关键步骤。

锻炼行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已经提出了众多健康行为转变理论,其主要可概括为两大类:连续体理论和阶段理论。

本文所要介绍的跨理论模型则是在锻炼行为领域中运用最广泛的阶段理论。

1 跨理论模型的相关概念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TTM)是Prochasha比较分析了18种心理治疗和行为变化的精华理论,整合了不同干预理论的变化过程和原理,最终提出的一个改变行为的完整方法。

由于该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以及罗杰斯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故称为跨理论模型。

跨理论模型的核心结构包括: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和惑。

1.1 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Stages of Change)TTM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

对动机、时间性以及恒心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将行为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这五个阶段反映了人们在何时产生行为改变。

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暂时没有改变行为的想法,至少在未来的6个月内没有打算进行行为的改变。

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有改变行为的意向和动机,想要在未来6个月内付诸一些实际行动。

准备阶段(Prepara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打算在1个月内采取改变行为的行动。

行动阶段(Action),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在6个月内已经采取了一些科学且专业的行动用以改变行为,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有了显着的改变。

跨理论模型应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论文

跨理论模型应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论文

跨理论模型应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q u oo f d i e t b e h a v i o r c h a n g e i n u s i n gp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b e t e s 温桂敏,孙田杰W e nG u i m i n ,S u nT i a n ji e (N u r s i n g C o l l e g e o fC h i n a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i a o n i n g 110001C h i n a )摘要:阐述跨理论模型的概念㊁应用领域以及构成部分,并对跨理论模型在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㊂关键词:跨理论模型;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96493.2014.30.003 文章编号:10096493(2014)10C 371903 健康饮食是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㊂糖尿病具有高患病率㊁慢性病程和缓慢进展的特点,糖尿病病人若想将血糖控制到最佳水平,就必须终身坚持健康饮食行为,这对于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㊂目前大多数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是针对那些对健康感兴趣或有采取行为管理意愿的病人[14],而有研究表明,慢性疾病病人中只有30%的人有自我管理的意愿[5],正因此大多数糖尿病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㊂与大多数健康教育模式中简单地把病人归类为 依从 和 不依从 不同,跨理论模型(t h e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o fc h a n ge ,T TM )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它将行为的改变分为5个可以辨认的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6]㊂病人行为改变是从不感兴趣㊁没有意识或不愿意改变(前意向阶段)到考虑改变(意向阶段),然后到决定和准备做出改变(准备阶段),最后到真正的开始行为的改变并维持(行动和维持阶段)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7]㊂本文对T T M 进行介绍并对T T M 应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㊂1 跨理论模型1.1 跨理论模型的含义及应用领域 跨理论模型是由P r o c h a s k a 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之一,由于它整合了若干个行为干预模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故又称为行为分阶段转变交叉理论模型[8]㊂它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的㊁研究人们行为改变的方法㊂T T M 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改变,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9]㊂ 跨理论模型最开始被应用于戒烟行为中,后在健康促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过去十年里最重要的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㊂该模型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用于减少和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㊁酒精或物质滥用,久坐的生活习惯等;另一方面,用于培养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坚持锻炼㊁健康饮食㊁安全性行为㊁压力管理㊁防止紫外线过度辐射㊁乳腺癌的预防等[1]㊂1.2 跨理论模型的组成 跨理论模型是由4个部分组成,即变化阶段(s t a g e s o f c h a n ge ,S O C )㊁变化过程㊁自我效能㊁决策平衡㊂其中,变化阶段反映了人们在何时产生行为改变;变化过程则体现了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贯穿于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的始终,反映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体现了不同的变化水平[8]㊂ 在跨理论模型中,S O C 是模型的核心结构,它指出了行为变化的时间顺序,时间顺序体现出行为变化的动态性本质和朝着变化方向的运动发展顺序[11]㊂变化阶段是将病人行为和改变的意愿结合,通过渐进的㊁有序的㊁分散的部分表示个体行为改变的意愿特征,分为5个渐进的连续的部分㊂①前意向阶段(p r e -c o n t e m pl a t i o n ):是病人既没有考虑也没有决定采取行为改变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病人没有意识到不健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或不愿意承认不健康行为的存在[12,13]㊂②意向阶段(c o n t e m pl a t i o n ):在意向阶段,病人意识到疾病和紊乱的害处以及改变的益处[14],但是对于行为改变存在很大的认知障碍和较低的自我效能[15]㊂意向阶段的病人打算在未来的6个月内进行改变[16]㊂③准备阶段(p r e pa r a t i o n ):在准备阶段,病人决定改变并且为新的健康行为制定一个计划[15,17,18]㊂病人打算在未来的30d 内进行改变㊂④行动阶段(a c t i o n ):行动阶段的病人试图按照疾病护理需要进行行为改变[15,17]㊂⑤维持阶段(m a i n t e n a n c e):在维持阶段,病人克服障碍将健康行为整合到日常生活并且不试图回到较早的行为㊂一般病人已经改变他们的行为超过6个月[18]㊂2 跨理论模型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不乏跨理论模型在糖尿病㊃9173㊃护理研究2014年10月第28卷第10期下旬版(总第482期)领域的研究,但是跨理论模型应用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改变的研究较少,最早的文献报道是从2003年开始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调查研究中,将跨理论模型中的S O C作为一种评估工具,确定糖尿病病人在前意向阶段㊁意向阶段㊁准备阶段㊁行动阶段㊁维持阶段这5个阶段的分布,并对各个阶段病人的人口学㊁心理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进一步确定针对不同阶段病人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实验性研究中,医务工作者基于跨理论模型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行为进行干预,促使病人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㊂2.1.1跨理论模型的调查研究 V a l l i s等[19]在2003年对768例超重的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关于低脂饮食行为变化阶段及相关的人口学因素㊁饮食相关的因素㊁卫生保健机构的利用㊁心理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病人在各个阶段的分布不同,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如在行动阶段或维持阶段的病人更可能是女性并且在这两个阶段病人的生活质量较高,饮食习惯更加健康等㊂提示人口学及心理学因素可能间接地影响病人改变饮食的意愿㊂此外研究还发现前意向阶段病人与行动阶段病人很多指标更相近而不是和临近的意向或准备阶段的病人更相近,提示前意向阶段的病人可能存在异质性,他们可能缺乏行为改变的动机,也有可能是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健康行为的标准㊂V a l l i s 等[19]的研究只对糖尿病病人的低脂饮食行为变化阶段的分布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但是并没有对糖尿病病人健康饮食行为的其他饮食行为如碳水化合物㊁果蔬摄入等行为阶段进行调查分析,因此不同的饮食行为阶段是否一致㊁影响因素是否相同还不能确定㊂K a s i l a等[20]对糖尿病病人多种饮食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病人在不同的饮食行为间(如能量摄入平衡㊁脂肪的摄入㊁盐的摄入等)以及一种饮食行为的不同方面(如饮酒中的饮白酒和啤酒)的变化阶段是不同的,如有的病人保持能量平衡行为在行动阶段,而饮酒行为却是在意向阶段,有的病人可能饮白酒方面在准备阶段而饮啤酒可能已经是行动阶段㊂另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研究调查了病人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㊁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这3个方面饮食行为变化阶段㊂研究结果发现,在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方面有50.9%的病人在前意向阶段,而在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方面分别为68.8%和65.3%的病人处在维持阶段;年龄㊁性别㊁收入㊁教育与阶段的转变有关,提示应加强水果和蔬菜摄入方面的营养教育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21]㊂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行为是复杂多样的,每个病人的不同饮食行为以及不同方面都有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将跨理论模型用于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㊂2.1.2 跨理论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J o n e s等[22]在2003年的研究中将1029例1型糖尿和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和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干预,比较两种干预手段哪种更有效,两种方法都包括对血糖监测㊁健康饮食㊁戒烟3种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并对这3种行为的变化阶段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接受P T C的病人和接受T A U的病人分别有32.5%和25.8%移到行动阶段或维持阶段,说明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干预与常规治疗相比对广泛的不仅是那些准备好改变的糖尿病人群具有潜在的积极的影响㊂P a r t a p s i n g h等[7]将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登记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的病人运用跨理论模型确定其饮食㊁锻炼和用药行为的改变阶段并给予个性化干预,对照组病人则接受常规护理㊂结果发现饮食和锻炼的行为阶段虽有提升,但是两组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与基线数据相比却都有所升高,说明T T M干预并没有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P a r-t a p s i n g h认为初级保健机构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㊂S a l m e l a等[23]2009年针对跨理论模型是否适用于初级保健机构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干预进行了M a t 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针对糖尿病病人饮食的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干预和治疗研究相对缺乏,因而不能肯定其在初级保健机构的应用效果㊂该研究还同时指出跨理论模型饮食干预的长期效果还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㊂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糖尿病健康饮食变化阶段的研究较少㊂楼青青等[24]2007年的研究是以行为改变模式为指导通过门诊随访督促㊁鼓励病人改变饮食㊁运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坚持门诊随访者行为改变达成率100%,认为阶段性改变模式对护士帮助糖尿病病人行为改变有实用指导意义,但是长期随访是行为改变和坚持的关键㊂陈运香等[25]在2011年对200例糖耐量降低病人的行为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控制每天摄入总热量㊁不合理配餐㊁每天摄入蔬菜水果<500g的情况比较严重,行为不良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78.0%㊁74.0%㊁64.0%,并且这些人大多处在行为变化的前意向阶段㊂此外,该研究对不同阶段的社会支持的得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处行动期及维持期病人其社会支持得分相对较高,这说明社会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向健康行为转变㊂3小结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用于糖尿病饮食行为改变领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不能忽略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的复杂多样性,针对不同行为进行各自的评估干预,为病人制定出个性化的饮食干预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㊂此外跨理论模型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其是否适合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干预,能否达到长期饮食控制的目的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㊂在国内还没有单㊃0273㊃C H I N E S E N U R S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c t o b e r,2014V o l.28N o.10C独针对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变化阶段的研究,而对于阶段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仅限于心理因素的社会支持方面,还没有对人口学㊁病史㊁疾病知识等因素的研究㊂医务工作者应该加深对跨理论模型的理解和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利用其帮助糖尿病病人㊂参考文献:[1] P e t e r s o nK A ,H u g h e sM.R e a d i n e s s t o c h a n ge a n dc l i n i c a l s u c c e s s i n a d i a b e t e s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J ].JA mB o a r dF a mP r a c t ,2001,15:266271.[2] S u l l i v a nE D ,J o s e p hD H.S t r u g g l i n g w i t hb e h a v i o r c h a n g e s :As p e -c i a l c a s e f o r c l i e n t sw i t h d i a b e t e s [J ].D i a b e t e sE d u c ,1998,24:7277.[3] S w e e t R L ,P i z i a kV K ,C a r p e n t i e rW S .P r o v i d e r p a t i e n t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m e t a b o l i c c o n t r o l [J ].D i a b e t e sE d u c ,1993,16:714721.[4] P r o c h a s k a J O ,D i C l e m e n t eC C .S t a g e so f c h a n g e i nt h e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 [J ].P r o g r e s s i nB e h a v i o rM o d i f i c a t i o n ,1992,28:183218.[5] P r o c h a s k a J O ,D i C l e m e n t eC C ,N o r c r o s s J C .I n s e a r c h o f h o w p e o -p l e c h a n g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oa d d i c t i v eb e h a v i o r s [J ].A m P s yc h o l ,1996,47:11021114.[6] B u nd y C .C h a n g i n g be h a v i o u r :U s i n g m o t i v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v i e w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J ].JRS o cM e d ,2004,97(S u p pl 44):4347.[7] P a r t a p s i n g hV A ,M a h a r a j R G ,R a w l i n s J M.A p p l y i n g t h e s t a ge s of c h a ng em o d e l t ot y pe2d i a b e t e sc a r e i n T r i n i d a d :Ar a n d o m i s e d t r i a l [J ].J o u r n a l o fN e ga t i v eR e s u l t s i nB i o m e d i c i n e ,2011,10:13.[8] P r o c h a s k a J O ,R e d d i n g CA ,E v e r eK E .T h e 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a n d s t a g e s o f c h a n g e [M ]//H e a l t hb e h a v i o r a n dh e a l t h e d u e a t i o n .S a nF r a n e i s e o :J o s s e y Ba s sP ub l i s h e r s ,1997:6183.[9] 尹博.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94199.[10] E l d e r J P ,A y a l aG X ,H a r r i sS .T h e o r i e s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a p p r o a -c h e s t oh e a l t hb e h a v i o rc h a n g ei n p r i m a r y c a r e [J ].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r e v e n t i v eM e d i c i n e ,1999,17(4):275284.[11] P r o c h a s k a J O ,V e l i c e rW F .T h e 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o f h e a l t hb e h a v i o rc h a n ge [J ].A mJH e a l t hP r o m o t ,1997,12:3848.[12] V a nD u y n ,H e i m e n d i n g e r J ,R u s s e k C o h e nE ,e t a l .U s eof t h e 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o f c h a ng e t os u c c e s f u l l ypr e d i c t f r u i t a n d v e g e t a b l e c o n s u m p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N u t r i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1998,6:371380.[13] P o v e y R ,C o n n e rM ,S pa r k s P ,e t a l .Ac r i t i c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ss t a g e so f c h a n ge t o d i e t a r y be h a v i o r s [J ].H e a l t hE d u cR e s ,1999,14(5):641651.[14] P r o c h a s k aJ O ,D i C l e m e n t eC C .S t a ge sa n d p r o c e s s e so fs e lf c h a ng e o f s m o k i n g :T o w a r d a n i n t e g r a t i v em o d e l o f ch a n g e [J ].J C o n s u l tC li nP s yc h o l ,1983,3:390395.[15] S p o r n y L A ,C o n t e n t o I R.S t a g e so f c h a n g e i nd ie t a r yf a t r e d u c -t i o n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g i c a l c o r r e l a t e s [J ].J o u r n a l o fN u t r i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1995,27(4):191199.[16] D eN o o i j e r J ,V a nA s s e m aP ,D eV e t E ,e t a l .H o ws t a b l e a r e s t a -g e so f c h a n g e f o rn u t r i t i o nb e h a v i o r s i nt h eN e t h e r l a n d s [J ].H e a l t hP r o m o t I n t ,2005,20(1):2732.[17] M i l l e rWR ,R o l l n i c kS .M o t i v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v i e w i n g :P r e p a r i n gp e o -p l et oc h a n g ea d d i c t i v e b e h a v i o u r [M ].N e w Y o r k :G u i l f o r d ,1991:317322.[18] P r o c h a s k a J O ,V e l i c e rW F ,R o s s i J S ,e t a l .S t a g e so f c h a n gea n d d e c i s i o n a l b a l a n c e f o r 12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 [J ].H e a l t hP s y c h o l ,1994,1:3946.[19]V a l l i s M ,R u g g i e r o L ,G r e e n e G ,e ta l .S t a g e so fc h a n gef o r h e a l t h y e a t i n g i nd i a b e t e s :R e l a t i o nt od e m o g r a p h i c ,e a t i n g r e -l a t e d ,h e a l t hc a r e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p s y c h o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J ].D i a b e -t e sC a r e ,2003,26(5):14681474.[20] K a s i l aK ,P o s k i pa r t a M ,K a r h i l aP ,e t a l .P a t i e n t s r e a d i n e s s f o r d i e t a r y c h a n g e a t 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c o u n s e l l i n g :A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de l b a s e da s s e s s m e n t [J ].JH u m N u t rD i e t ,2003,16(3):159166.[21] B a w a d iH A ,B a n k sA D ,A mm a r iF ,e t a l .S t a g eo f c h a n geo f6h e a l t h r e l a t e db e h a v i o r sa m o n g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e2d i a b e t e s [J ].P r i m C a r eD i a b e t e s ,2012,6(4):319327.[22] J o n e sH ,E d w a r d sL ,V a l l i sTM ,e t a l .C h a n ge s i nd i a b e t e s s e lf c a r eb e h a v i o r sm a k e a d i f f e r e n c e i ng l y c e m i c c o n t r o l :th eDi a b e t e s S t a g e s o fC h a n g e (D i S C )s t u d y [J ].D i a b e t e sC a r e ,2003,26(3):732737.[23] S a l m e l aS ,P o s k i pa r t a M ,K a s i l aK ,e t a l .T r a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b a s e dd i e t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i n p r i m a r yc a r e :Ar e v i e wo f t h e e v i -de n c e i nd i a b e t e s [J ].H e a l t hE d u cR e s ,2009,24(2):237252.[24] 楼青青,徐玉斓,杨丽黎.阶段性改变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0421.[25] 陈运香,李运梅,马金秀,等.糖耐量低减患者行为分阶段转变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 ].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1):68.作者简介 温桂敏,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110001,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孙田杰(通讯作者)单位:110001,中国医科大学㊂(收稿日期:20140107;修回日期:20141008)(本文编辑赵宏霞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电子文献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联机网上数据库(D B /O L )[1] P A C S L .P u b l i c a c c e s s c o m p u t e r s y s t e m s f o r u m [D B /O L ].H o u s t o n ,T e x :U n i v e r s i t y ofH o u s t o nL i b r a r i e s ,1989.[19950517].L i s t e s e r v @u h pv m l .u h .e d u .㊃1273㊃护理研究2014年10月第28卷第10期下旬版(总第482期)。

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及展望

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及展望

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及展望曾超超【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5)023【摘要】跨理论模型是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着重从心理社会角度分析行为变化的过程和变化规律,逐步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健康的目的.近年来,研究者已从该理论的解释以及验证性研究逐渐转向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文从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内容、应用现状以及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referred to the theory of changes of health behavior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ngle,which mainly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behavior changes and the rules of chang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sychology and society.It gradually changed people's health-related behavior,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goal of improving health.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er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heir studies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to th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ept,content,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总页数】5页(P3173-3177)【作者】曾超超【作者单位】067000河北承德,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2.跨理论模型的协同护理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效果观察3.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4.基于"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在治疗不孕症病人中的应用5.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终末期尿毒症透析患者中的干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锻炼领域跨理论模型研究述评

体育锻炼领域跨理论模型研究述评
过 6 的成年人没有参加足够 的体力活动 , O 而完全不运动 的 人数至少 占 2 ; 5 加拿 大有 6 的成 年人没 能参加 足够 的 3 体力活动 ; 国的情况也 不容乐 观 ,6岁 以上的体育 人 口比 我 1 例仅为 1. 6 。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 , 5 4 从惯于静 态生活方式 者转变为规律体育锻炼者将是一个 巨大的挑 战。一般 而言 , 这个转变不可能是突变过程 , 而是 要 经 历 一 个 复 杂 的 可 能 包 括数个 阶段 的渐变过 程。探索这 个渐 变过程 的发生 发展 机
关 键 词 : 理 论模 型 ; 在 问题 ; 跨 存 发展 趋 势 ; 育 锻 炼 体
中图分类号 : 8 4 8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A v e o a s he r tc lM o e n t e Fi l fPh sc lEx r ie Re iw n Tr n t o e i a d li h e d o y i a e c s
第 3 卷第 4 4 期
2012年 7月
浙 江 体 育 ce e n
Vo _ 4 No 4 l3 . .
J 1 , u . 2012
文 章 编 号 :043 2 (0 20 —0 40 1 0 —6 4 2 1 )40 9 —4
变 化 阶段 (tg f h n e反 映 了行 为 改 变 的 意 图 与 实 际 行 saeo a g) c 为改 变 的 时 间维 度 和 动 态 性 特 征 , 释 了行 为 改 变 是 什 么 时 解 候 发生 的 。
缺乏体力活动或锻炼 引发 的各种 身心疾 病 已成 为全 球 性的公共健康 和社会 问题 。根据 AC M 的标准 , 国有 超 S 美
M A n —h n, ANG o fn , ANG n - h n Yo g z a W Ga —e g W Do g s e g

跨理论模型及其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

跨理论模型及其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

跨理论模型及其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罗倩倩; 高芳【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跨理论模型; 糖尿病; 生活方式; 综述文献【作者】罗倩倩; 高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有研究指出,在糖尿病管理中,自我管理的比例达到95%[1],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即培养其健康行为的形成,这包括改变危险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规律的体育锻炼、健康的饮食、定期血糖监测、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等。

跨理论模型以其独特的行为改变敏感性在上述作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该理论模型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行为疗法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运用该模型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导。

1 跨理论模型简介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跨理论模型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模型,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不是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2],该模型把行为变化分为一系列的阶段,解释个体如何进行行为阶段的转变而不是为什么要进行行为改变。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主要包括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4大部分和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变化水平3个维度。

通过变化阶段反映人们何时产生行为改变过程,通过变化过程体现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通过贯穿于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中的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反映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从而体现不同的变化水平[3]。

4大部分包括:①变化阶段:跨理论模型将变化阶段分为5个部分,变化阶段是该理论模型的核心,包括前意向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

前意向期,个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并且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改变的打算。

意向期,患者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行为改变,但是可能预感到高度的改变障碍或者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从而使其长期处于此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这直接导致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领域的产生。

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基本内容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组成因素包括:核心组织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均衡决策、变化过程和自我效能。

2.1 变化阶段变化阶段是指行为变化发生的时间顺序,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把变化阶段划分为5个时间维度。

前预期阶段是指在6个月之内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打算,也称为“我不可能阶段”;预期阶段是指在未来6个月之内开始考虑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可能”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在未来的30天内准备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会”阶段;行动阶段是指已参加但少于六个月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是…”阶段;保持阶段超过6个月并养成习惯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已经是…:阶段。

通常情况下前3个阶段所描述的是不锻炼的阶段,后2个阶段所描述的是已规律性锻炼的阶段。

变化阶段是一个动态变化,循环往复的阶段,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假如个体正处在预期阶段,他可能经过各种方式的干预从而进入准备阶段,他也有可能退回前预期阶段,退出后还可能直接从行动阶段重新进入。

2.2均衡决策均衡决策由2个下位因素组成,包括个体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弊端。

他是行为是否发生变化的决策部分。

如果行为改变的收益大于弊端,则会对行为变化有正面效应;如果行为改变的弊端大于收益,那么会对行为变化有负面效应。

改变的结果显示了个体对正、负面信息的处理情况。

2.3变化过程变化过程是个体随着行动变化而产生的行为上的、认知上的和情绪上的反应,他是由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各包含的5个下位因素组成。

认知过程用于行为变化的早期阶段(前预期、预期、准备),包含意识提高、效果共感、环境再评价、自我再评价和社会性解放;行为过程用于行为变化的后期阶段(准备、行动、保持),包含反条件化、互助关系、强化管理、自我解放和刺激控制。

变化过程提供了行为变化的重要策略,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发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就是让个体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运用适当的策略来推进行为的变化。

因此,变化过程是干预行为变化的重要的中间结果变量。

2.4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整合了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和Shiffman对行为改变的故态复萌阶段与保持阶段的应对模型。

自我效能是指对完成任务信心与实力的评价,是机体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转变的重要促进因素。

信心的评价是指对某项锻炼任务完成实力的自信程度,例如,个体由准备阶段向行动阶段转换时,对完成锻炼任务的自信程度高,那么机体就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机体向健康的行为方式发展,而不会退回到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中;反之,如果机体对完成某项锻炼任务的自信程度不高,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低,机体就会摇摆不定或退回到更早的阶段中去。

除此之外自我效能还控制着完成某项锻炼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程度。

三、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介绍已经不少,但是真正运用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的还是比较的缺乏。

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数还是以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少量的研究是以高校教师与公务员为研究对象进行。

马爱国等人运用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对公务员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做了调查分析。

研究抽取了山东省3个地市的500名公务员为被试。

公务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阶段性特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在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向两边各个阶依次减少。

在性别上,男性处于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女性出去前预期阶段的人数最多。

公务员存在变化程序的6个因素,即自我释放、自我管理、意识控制、互相关系、效果评估和社会释放。

赵媛媛对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体育读啊年行为上存在阶段性特点,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5个阶段的分布上是不同的,男性处在前预期阶段的比较多,其余阶段人数依次减少;女性人数分布不规则,处在预期阶段的人数比较多。

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上,变化阶段和变化程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下位因素自我释放与5个变化阶段相关最高,下位因素自我管理与前3个阶段存在高关系,下位因素意识控制与后3个变化阶段存在高相关,在准备阶段就会出现了影响下位因素的重叠的情况。

司琦博士对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心理成因与锻炼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健康的认识存在极大片面性,工作压力大是影响教师健康的客观因素,但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有占研究人数九成的教师自评处于亚健康状态,印发此现象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造成的心情不好、焦虑、睡眠不良等消极心理状态。

坚持规律性锻炼的高校教师比较少,职称对教师在锻炼利弊的认识上产生了影响,不同年龄、职称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效能闪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自评的亚健康状态与锻炼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和直接关系。

锻炼对策应从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健康和体育教育,正视工作压力,特别是曾庆锻炼自我效能着手。

自我效能是影响高校教师能否积极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司琦博士在2005年首次对《阶段变化量表》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

研究表明,把阶段变化理论的前3个部分:前预期阶段—预期阶段—准备阶段经过本土化研究后改变成更符合我国大学生锻炼实际情况的:漠视阶段—条件依存阶段—准备阶段。

在传统的阶段变化理论中前3个阶段是不运动阶段,其余才是真正运动的阶段,而在本研究中只有第一个阶段漠视阶段是不运动阶段,其余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

同时研究中还指出,在我国影响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只有8个,并提出了3个影响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转化的心理模型。

2006年司琦博士以经过“本土化”改造的阶段变化理论模型和“阶段变化量表”为基础,进一步对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各心理因素间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在研究中,由漠视阶段想条件依存阶段转变时,环境再评价作用于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效能和反条件化。

由条件依存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时,锻炼的益处和弊端直接影响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反条件,而实现反条件化是实现这个阶段转变的关键。

由行动阶段向维持阶段转变时,锻炼的弊端是外生变量,仅通过自我管理对锻炼的益处产生间接影响。

此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在我国有较多的干预研究,2010年司琦博士等人以150名听力残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干预对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并未产生影响;接受干预前后,实验组学生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人数分布发生了改变。

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此干预实验并未有效地影响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各心理决定因素的变化;锻炼收益、锻炼弊端和变化过程因素成功地预测了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换。

徐莉等人对中小学生久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干预对转变中小学生节假日久坐行为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但对教学日久坐行为的改变效果不明显。

常生等人对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段俩难得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与体育锻炼的解读阿安不存在相关。

马申等人对大学生锻炼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干预组参与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所增加,干预前后处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项指标得分发生了变化。

四、总结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以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为核心来描述行为改变的。

在我国,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多为综述类研究,现状分析类研究和干预对策类研究。

对于该模型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它能不断汲取新的理论思想完善自己。

它包含了行为改变的各个阶段,把行为的变化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看待,对于行为变化的研究并非一定得从一而终,可以多元化介入,并且每一个阶段的改变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为促进行为改变的锻炼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现阶段的研究多照搬国外的理论直接应用在我国的研究上,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此理论是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该模型提出的对行动变化的5个阶段的界定,因无法准确的界定变化阶段,会使后续的研究出现偏差。

此外,现有的研究被试相对单一,大多是背景相同的人,比如学生、高校教师,研究也只是对被试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