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统计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管理统计学》课件

《管理统计学》课件

ABCD
指数平滑法
利用历史数据的加权平均值进行预测,其中较近 的数据给予较大的权重。
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方法
利用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训练模型,进行长 期和短期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场景
股票市场预测
通过分析历史股票价格数据,预测未来的股 票走势。
销售预测
基于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的产品需求和 销售量。
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预测 未来趋势,制定科学决策,解决实际述统计学主要研究如何用图表、图像、数学公式等手段整理
、展示和解释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
推断统计学
02
推断统计学则更注重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如预测、
和因果关系。
社会科学
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人类行为等,如 教育、犯罪、婚姻等领域的实证分析

金融分析
用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预 测和风险评估,以及市场趋势分析。
医学研究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和药物效果 的研究,以及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之 间的关联分析。
06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统计 方法,用于研究随时间变 化的数据序列。
图表解读
说明如何解读图表,理解数据分布、变化趋势和异常点,以及如何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可视化表达。
数据的数值描述
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介绍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 的优缺点。
方差和标准差
介绍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时的应用 。
03 推断性统计学
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假设检验

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研究自20世纪以来,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统计和科研管理作为科技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统计是对科技领域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洞见。

科技统计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寻找创新机会和提高研发效率,推进科技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以及评估科技政策的成效。

现代科技统计方法包括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处理大规模、高维度和多源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科技管理是指在科技研究、开发、转化和应用全过程中引入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以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成功率和效率。

科技管理可以涵盖诸如项目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协同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协调科技资源和人员,优化研究和创新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社会化价值。

科技管理方法包括精益管理、敏捷开发、项目管理等,可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全过程,提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绩效和竞争力。

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之间有着协同互补的关系。

科技统计方法可以提供科技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为科技管理提供方向和目标;而科技管理方法可以确保科技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成果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传播,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实际的效益。

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科技领域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和效率提升的转变,要求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能够以更加精细和科学的方式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为科技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的出现,正在给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注入新的动力和创新空间,让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前景。

因此,科技统计和科技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原创性和科学性,推进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统计学核心期刊

统计学核心期刊

统计学类核心期刊及其原因一.统计学核心期刊1 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北京月坛南街75号(100826)2 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北京月坛南街75号(100826)3 统计与决策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学会武汉市武昌水果湖东一路19-2号(430071)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5 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100871)6 上海统计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学会上海市东长治路1008室(200082)二.原因1.统计研究:《统计研究》是中国统计学会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学术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1984年创刊以来,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成为统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统计学科的发展,《统计研究》作为“交流科研成果,繁荣学术研究,创新理论知识,推动实际工作”的窗口,在保持着高品味、高格调、理论性、研究性的特色的同时,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反映着统计学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思维,对学术研究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统计研究杂志设有栏目有:统计基本理论问题,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经济分析与统计分析,经济核算问题研究,其他《统计研究》的选题范围有:统计学基本理论研究,政府统计的改革与发展,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统计实证分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统计史学研究等。

《统计研究》定期刊登国家统计局资深专家撰写的有关经济形势分析、国际经济比较及经济社会各领域专题分析的文章,历来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

自2008年起,《统计研究》将扩版至7印张112页。

扩版后的《统计研究》将能够刊出更多优秀作品以满足广大读者和作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2.中国统计:主要栏目:特稿、统计方略、统计人、热点坊、来自基层、统计工具、生活中的统计学、见解、海外掬粹、边走边看、回音壁和最新数据等。

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同其他学科一样, 管理学科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方法论的支配, 有着自己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加强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实证方法的运用是提高管理研究成效的关键。

针对现阶段实证方法在我国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者对实证论证方法的认识误区, 提出了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基于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的科学的研究思路。

毫无疑问,实证主义方法是目前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主流方法。

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伴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实证主义方法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扩散。

采用实证主义方法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研究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进行研究的“规范化方法”,言外之意,其他方法的研究皆属“非规范”。

由此可见,实证方法在当前学术界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就无法构建管理学的理论。

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学科是否健全的标志。

我国的管理研究论文多数采用思辨研究,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 所得结论大多基于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

面对我国管理研究成果以思辨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 加强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是现阶段管理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掌握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将会使管理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常用到的实证方法,按照研究方式分类包括:文献法、实地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问法、集体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

实地研究法、访问法、集体访谈法和实验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所以称为直接研究,而其它研究方法则称为间接研究法。

这些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研究者不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当中,所以称为非参与性研究。

当然还有一种不常用但并非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参与性研究,它是指研究者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当中。

例如某学者为了研究麦当劳的规范化服务和物流配送,特地到麦当劳快餐店打工。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书籍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书籍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书籍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使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验证性的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和验证的过程。

这些方法基于数据和证据,能够提供准确、可靠和有效的决策支持。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管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书籍。

《管理研究方法》(第4版)- C.R.库克与S.L.赫恩斯著:该书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指南,包含了设计、开展和报告管理研究所需的所有基本知识和技能。

书中包括了许多现代研究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质性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

此外,该书也探讨了管理研究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偏见和误导性结果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第5版)- W.G.托马斯与B.F.尼尔森著:该书是一本讲解实证研究范式与过程的经典著作,强调管理研究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研究范式基础上,才能够得出真实、可靠的结果。

书中介绍了实验研究、观察、问卷调查、采访和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同时也强调了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的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方法与组织行为学》(第4版)- P.M.班克斯与J.P.昆西著:该书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和组织行为学的综合指南,旨在帮助管理研究者学会如何开展具有科学性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书中讲述了实证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研究范式的建立、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了
一些新兴的研究技术和趋势。

总之,以上三本书都是管理学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研究方法,管理者和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组织与管理现象,为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

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利用实证数据和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效果。

它强调对经济现象的量化测量和实证验证,以寻求经济活动的真实规律。

一、实证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实证经济学所使用的数据可以来源于多种渠道,包括官方统计部门、调查机构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等。

一般来说,这些数据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经济数据两种类型。

宏观经济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反映了整个经济体的总体状况,如国民经济总量、物价水平、就业情况等。

它包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

微观经济数据:微观经济数据则主要关注个体和组织的经济行为,如企业的财务报表、个人的收入和花费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企业报表、个人账户等方式获得。

二、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实证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经济理论和实证数据来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回归分析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政策来评估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某个地区某个城市实施的政策变化来评估其对就业率或经济增长的影响。

3. 随机对照实验:随机对照实验是实证经济学中一种比较高科学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常用于评估政策或项目的效果。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某个政策或项目,另一组则不接受。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评估政策或项目对参与者的影响。

4.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实证经济学中一种详细研究个案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一个环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并通过深入分析来获取有关特定经济现象的认识。

三、实证经济学的优点:1. 系统性和客观性:实证经济学通过使用量化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方法,使研究更加客观和系统化。

它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这些热点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与创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数字化与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化与全球化。

这些热点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创新与创业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与创业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者们对创新与创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了创新类型、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以及创新与创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关键。

学者们对产业升级与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升级的路径以及政府在产业升级与转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

学者们对数字化与智能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了数字化经济的特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经济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热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以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

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
• 教育领域: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 • 企业领域:如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 • 公共领域:如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
实践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实践研究的基本原则
• 实用性: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 • 创新性:探索新的实践方法和理论 • 合作性:与实践者、研究者等多方合作
实践研究的方法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CREATE TOGETHER
可编辑 DOCS
收集数据
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 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的 特征和规律,为企业决
策提供依据
实践研究案例分析:某教育项目改进
研究目的:改 进教育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01
研究方法:运 用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和实 验研究等方法
改进实践
02
研究结果:提 出改进教育项 目的策略和方 法,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03
02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明确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 描述:描述现象或问题的特征 • 解释:解释现象或问题的原因 • 预测:预测现象或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问题
• 明确:研究问题应具体、明确 • 可回答:研究问题应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回答 • 有意义:研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结合方法• 实证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实践策略和理论,为 实践研究提供依据 • 实践研究:运用实践研究方法改进实践方法和效果,为 实证研究提供实践背景
06
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案例分析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某企业市场调查
研究目的: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 争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目录1 绪论 (1)2文献综述 (1)2.1熊彼特的理论 (1)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2.3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论证方法与数据 (2)3.1回归分析法 (2)3.1.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2)3.1.2回归方程的检验 (3)3.2数据来源 (3)4实证与结果讨论 (3)4.1制作散点图 (3)4.2回归统计 (4)4.3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方程 (4)4.4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 (4)4.5残差分析 (5)5 结论 (6)参考文献 (7)ABSTRACT (8)附录1 (9)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摘要:技术创新是国家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

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本文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以中国的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实证研究1 绪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而技术创新则是对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首要的推动力,技术创新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著名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作出了强有力的证明。

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

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

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2文献综述2.1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增长。

其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有着企业天才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包括下述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产生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出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技术进步带动了投资的大规模的进行;并指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由创新或技术进步引起的。

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索罗假设:全社会只生产和消费同种商品,国家之间不存在贸易;技术进步是外生因素,企业可以使用的技术,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不受企业行为所影响的。

索罗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其新古典形式的生产函数,该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而每种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则递减,以及每种要素有着某种正向切平滑的替代效应。

该模型证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值率、劳动增长率以及收入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

索罗模型的突出表现在于,它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和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

索罗第一次把技术进步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并给予了系统的研究,并较完善地阐述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索罗的结论是:是技术进步而不是储蓄和政府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虽然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理论。

但是,他们确实为以后的经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已经是理论界的共识。

新经济增长理论也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方向将其扩展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新古典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新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经济的增长,即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变化的结果,而是经济体系内部理论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内生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他们论证了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保持增长的决定因素。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来考虑,认为他们不仅能产生递增效益,还能突破增长的极限,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收益递增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这是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来的。

罗默认为,土地、机器、资本、资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知识与创新是丰富的。

当它们扩散时,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复制。

换句话说,在技术进步的经济社会中,依靠外延扩大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收益的比重将越来越小,即收益递减规律将会弱化,依靠自主创新的经济增长将会突破传统规律,其经济形势将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形式:投资促使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得知识产生积累,而知识积累又反过来刺激了投资和技术进步,投资将会持续地增长从而提高了经济增长率。

卢卡斯建立的模型包括:强调通过“干中学”获得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强调通过学校正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

他认为,边干边学获得的人力资本属于外部效应,而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则属于内部效应。

并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工作人员和受过专门教育的学生组成,正是这种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在促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

3 论证方法与数据3.1回归分析法3.1.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回归分析方法是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有力工具, 它不仅为建立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经验公式) 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而且还能判明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有效性, 从而达到利用经验公式预测、控制等目的。

在建筑生产经营活动中, 如果预测对象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将预测对象作为因变量y, 将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x,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 回归方程为: y=a+bx 其中, a 为回归常数, b 为回归系数。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回归系数为:其中, xi, yi 分别是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的观察值:3.1.2回归方程的检验在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用统计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判断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检验的方法主要有:相关系数检验、回归标准差检验、t 检验、F 检验等,在此只介绍相关系数检验。

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的指标,用r 表示:r 值越接近1, 表示线性关系越好;r值越接近0, 表示线性关系越不好。

在自由度n- 2( n 为样本个数) 和显著性水平α(一般取α=0.05)下, 若r 大于临界值,则变量x 和y之间的线性关系成立;否则,两个变量不存在线性关系。

3.2数据来源本文所选取R&D(研究与开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选取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

R&D(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详见附录 1。

4实证与结果讨论4.1制作散点图散点图见图1,由散点图可以看出,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在一定程度上R&D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即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

图1 R&D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4.2回归统计回归统计见表1,由相关系数r=0.988848112可得两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判定系数R2=0. 0.977820588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97.78%是由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决定的。

表1回归统计回归统计Multiple R 0.988848112R Square 0.977820588Adjusted R Square 0.975356209标准误差14680.13982观测值114.3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方程表2回归统计估计的回归方程为:y=40146.2122+55.4917X。

回归系数β=55.4917表示R&D投入每变动1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变动55.4917元。

4.4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见表3,检验统计量F=396.7817,P=9.40878E-09<α=0.05,拒绝原假设,线性关系显著。

表3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4.5残差分析表4预测分析观测值预测国内生产总值残差标准残差1 77819.52864 4234.471357 0.3040519222 89866.77713 -462.7771294 -0.0332292423 97996.31146 -2063.31146 -0.1481539874 111597.3276 -9199.3276 -0.660548395 125581.2365 -8887.236484 -0.6381390036 149259.5457 -12744.54569 -0.915109187 176100.8819 8836.11809 0.6344684998 206793.3422 9520.657759 0.6836211769 246031.5247 19778.47533 1.42017336510 296295.9083 17749.09174 1.27445553311 362114.6159 -26761.61591 -1.921590692图2 R&D投入残差图由R&D投入残差图可知所有的点都落在一条水平带中间,所以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是合理的。

图3预测分析由上图标可以得出预测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可见采取该回归方程进行论证R&D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两者呈正相关。

5 结论从以上论证可以得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能力既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由中国10年以来的数据表明,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我国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中获得应得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对外技术的依赖,大到航天飞机、小到日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 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引进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引进的。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

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适时转化为适度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平台,培养锻炼出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