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合集下载

演绎加减乘除 提升教学品质——谈高中政治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演绎加减乘除  提升教学品质——谈高中政治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12期演绎加减乘除提升教学品质———谈高中政治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赵兴林(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重庆409600)【摘要】从整个基础教学活动工作来说,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教学阶段便是高中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扎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还是需要结合好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来给学生做好相关的提升性训练,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工作中,推动学生的成长,同时实现我国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但是想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好这一教学目标,还是需要从整体课堂教学整合角度入手,通过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性的选择,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推进落实相关工作,以此来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课程政治教学供给侧改革【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040-03一、前言从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化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上推动“供给侧改革”。

随着这些年来“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大众的认证,所以在其他方面也尝试将“供给侧改革”应用其中,以求能够实现其他地方的提升与发展,其中学校教学活动便是之一。

对于学校课程教学工作来说,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和工作中,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原理概念从而来展开相关的课程教学谋划,能够综合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思维与方向,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提升。

尤其是在政治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应用“供给侧改革”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割知识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整体性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意识上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本身是“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在关系及现实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在关系及现实启示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8卷第21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在关系及现实启示□唐建明【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在关系,即: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内容上的非对称性与动态平衡关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本质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中得到以下启示:重视教学供给主体和教学需求主体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因材施教,提高需求主体的政治站位与时代责任感;根据需求主体的接受效度对供给侧进行相应结构改革与创新;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创新动力不足和需求侧需求层次较低、内化能力较弱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供给侧;需求侧;内在关系【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索”(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建明(1968 ),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学学科中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重要论述,其目的是增强供给质量与效益,加强有效供给。

受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启发,不少学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同样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教育效果欠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本文拟从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内在关系角度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着力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给受教育者提供思想引领和教学服务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供给主体(即教师)、供给内容、供给方法与手段、供给环境等四个要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随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需求,精准施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精准的施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常常无法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措施,例如对于政治、思想独立性强的学生,可以开设更加深入的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对于工科、理科学生,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设计专业性思政教育课程。

通过精准施策,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强化实践,增强体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也需要强化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注重理论的灌输和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

在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时,可以采取更加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体验和认同感。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放式思政教育,拓展教育渠道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供给侧”的改革,采取开放式的思政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设思政教育微课,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题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开设公开课,引入外部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的优化研究江利群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的优化研究江利群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的优化研究江利群发布时间:2021-11-06T02:40:17.495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4期作者:江利群[导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新思维,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问题时同样适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新思维,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问题时同样适用。

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是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自然需求,而是将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学生的客观需求相融合,提倡“内容为王”。

供给内容包含信仰供给、知识供给和素养供给。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优化,优化的关键路径就是实施主体对于供给内容的重构,包括重构有“钙质”、有温度的信仰供给内容,重构有深度、有广度、有效用的知识供给内容,重构有层次的素养供给内容。

关键词:供给侧;思政教育;供给内容;信仰;知识;素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方面也是适用的。

在舆情多变、思想多元的社会环境下,思政教育供需不平衡问题特别凸显。

作为承担了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也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切实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增砖添瓦。

另外,强调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是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自然需求,而是将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学生的客观需求相融合,提倡“内容为王”,逐步优化供给内容。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的涵义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构筑起思政教育这一宏大建筑的“砖砖瓦瓦”,是思政教育工作是否可靠是否稳固的决定性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更为迫切的需求。

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下,找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保持和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前提下,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改革。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现状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资源不足等。

尤其是在当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需求。

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在当前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时代潮流和学生的生活,需要注重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等内容的教学。

还可以加强国际视野和多元对话的内容,引入国外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宝库。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采取“传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们可以探索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研究——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研究——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研究——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文/王雪晴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摘要: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优化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提供丰富立体的思政内容,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供给端的转型升级。

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从供给侧视域分析了优化高校金融专业类课程思政供给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措施建议,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金融”;供给侧引言2020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1]提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与具体内容,在课程思政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实际实施落地。

在此背景下,高校各专业都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教师供给侧为主线,推动课程供给端变革,使专业课程思政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1. 供给侧概念引入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供给侧变革主要是通过社会总供给增长,从而推动经济深入发展,以供给和生产端为依托,充分调动供给动力,对经济新动力发展给予正确指导[2]。

尽管课程思政和供给侧变革所属的领域存在差异,然而,从供给来看,这两个方面之间能够相互参考与借鉴。

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最主要的就是教师供给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思政内容的有效性、合理性,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供需平衡,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课程思政要确保实施效果,则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供给结构和要素配置,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

解决好“供给侧”问题的实质就是立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求,全方位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2. “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互联网金融”课程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课,紧跟数字经济时代,具有理论偏重金融学前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技能和较高的职业道德。

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李晓娟, & 王海波. (2019). 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中国大学生在线, (8), 1-5.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结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 不足的问题
VS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和 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不足之处
02
对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
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对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践经验和
03
典型案例总结不够充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挖掘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践经验和 典型案例,总结推广优秀实践经验
加强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积极探索适应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新模式、新路 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探索和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02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多元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信息和思潮的影响,更
加多元化和开放。
03
新时代大学生更注重个性表达和参与
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参与,更希望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发
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需要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北京交通大学课题组,刘韵清,周宏雷. (2017). 供给侧改革 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中国大学生在线, (10), 1-5.
王晓雪, & 赵鸿雁. (2018). 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教育(德育), (6), 33-37.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1. 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个体的价值观塑造,更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涵、现状、挑战及其对策。

文章将明确政治认同教育的概念,分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接着,本文将审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一步地,文章将探讨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多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育方式、个体差异等。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策略和建议,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定义与重要性:介绍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在个人政治认同形成中的作用。

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巩固其政治认同。

理论概述:简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与政治认知相关的内容。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讨论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设计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

理论核心:解释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启示:探讨如何通过增强集体认同感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文化研究的视角:引入文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如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等。

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考虑这些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与学习动机、情感发展等相关的重要概念。

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实践:讨论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

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阐述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多样性、促进包容性等。

对政治认同教育的贡献: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政治认同教育。

对实践的建议:提出基于理论基础的实践建议,以指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作者:郑春林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13期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供需错位”、“供给”质量过低的问题,在经历教育领域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理解偏差,过分强调迎合学生需求,未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仍有待提高。

文章运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维,在考虑高校学生的需求基础上,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供给环境四个方面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高效供给提出建议,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有引领作用的思想精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170-04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ropaganda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our coun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the country and promoting the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t take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the problems of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low quality of suppl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er-oriented" to "student-orient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isunderstandings that overemphasized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fail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inking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economic field,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the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s the precise suppl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the main body of supply, the content of supply, the form of supply, and the environment of supp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efficient supply.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high-quality, leading ideas, and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ply-side reform; recommendations for measures一、概述“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责任。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求新、求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而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以及丰富的形式手段,迎合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参差不齐,大学生易被一些错误言论和思想利用,对于其正确的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起着歪曲误导的作用。

高校在经历了由“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缺乏辩证思维和理解偏差,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迎合学生需求,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错位和供给端过分重量忽视质的问题,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精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迟缓,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反感、厌学现象,这些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大打折扣,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极为不利。

基于此种现象,笔者在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着重探讨如何摆脱供给端低效质低现状,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實现精确供给、高效供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道德调节作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同样也会召唤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应改革,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端无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想文化精品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

”[2]传统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他们承担的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完全靠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观念灌输,很少利用学生典型、社会知名人士讲座或者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来以榜样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重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反映,它涉及诸多领域和诸多主体。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引导其思想品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凡是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正确的引领和启发作用的主体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他们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他们还需要学习生活的经验和鼓励以及今后职业和人生选择等重大问题的指导和建议,因此改变供给主体过于单一,实现多元供给,多元共治来满足学生思想上的需求尤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量多质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以及道德观教育。

”[3]世界观指引方向,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政治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思潮的有效引领,通过这五大方面的教育,使人不仅处理好个人问题,而且能够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可以肯定的是这五大方面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高校进行这五大方面教育的过程中,要么过于重视理论宣传教育,要么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理论和时事相结合,此外,高校也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党和国家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系列讲话活动,同时也着手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但是在高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存在低端无效的结果,很多高校学生组织对这类活动要么走形式要么偏离内容要旨,活动开展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案例作品很多,但是却存在着重复使用、同质化甚至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热点的问题,因此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新意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形式死板僵化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课堂之中的单方面“思想灌输”之中,还是那种“你说我听,你写我记”的传统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老教师受传统僵化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时难以转变,而且也缺乏新媒体使用的技能,课件制作以及课堂内容展示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使原本理论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更加为学生所厌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常用的除理论灌输法外还有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不缺乏,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这些方法的使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