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鸿章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说起晚清,第一个想到的是当时的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

有人认为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称他为卖国贼。

而我则认为,李鸿章是一位功臣。

在部分人的眼里,他的过失主要是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是,这些过失又岂是李鸿章想做的,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除去这些已经无法改变的,在其他方面,李鸿章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开办洋务运动。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

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开始。

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

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

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

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

伊藤博文笑而不答。

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

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

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

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

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

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摘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谈李鸿章。

作为三朝老臣的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诸多大事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印记。

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民间长期以来对的评价多为简单的“卖国贼”三字而已。

而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绝不是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因此我们应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抛开固有观念,全面地看待李鸿章,才能还原一个更真实客观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兴名臣、地主阶级、近代化、外交、保守、创新、误国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乃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李鸿章深知,列强崛起,强国林立,中国再也不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步自封了,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于是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无不倾注着李鸿章的心血。

作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多年担任洋务大臣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为了清末最精于与列强打交道的中国人,以致于列强“只识李中堂,不识清政府”。

也许,人们只看到李鸿章所签订的一个个丧气辱国的条约,却没有想过李鸿章在“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现实下的无奈。

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总是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信念,努力地把把损失降到最低。

也许是对李鸿章外交手段的敬佩,西方一度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放在一起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位复杂的争议人物,之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再详细谈谈李鸿章。

1.个人性格李鸿章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长大,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保守,迂腐的性格。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内容摘要】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而我觉得李鸿章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义节孝”的世界观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

他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爱才而用一、忠君爱国评价一位大臣看他是否忠君就要看他的上级是怎样评价他的,而作为李鸿章的上级,这位在专制体制中掌握最高权力者的慈禧,却很少干涉大权在握的李鸿章,对李鸿章十分信任和放心,当李鸿章面临多次的危机,他的公开对手和潜在对手曾多次罗列罪名,收集证据,要弹劾他甚至是要置他于死地的时候,都是慈禧在关键的时刻保护他。

但当慈禧觉察到恭亲王自以为功高过主得意洋洋是,她就毫不犹疑地收拾了她的第一个合作者,一个曾经亲密的盟友。

也从侧面反映出李鸿章的忠诚,并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付出。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假如李鸿章对清王朝取而代之,那他至少有三次机会面对这个问题。

第一次,1880年的清国与俄国关系危急,俄国以伊犁之战对清国进行威胁恫吓,有进一步扩大事端之势。

当李鸿章向曾经的洋枪队统领戈登询问对当时时局的看法时,戈登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今日的情形,终不可立于往后的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

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

”李鸿章听后沉默一会,说“那当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从未背叛过朝廷,另外,那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

”第二次是孙文给李鸿章上书的时候。

当时正值1894年6月家甲午战争前夕,孙文写了《上李傅相书》,由王韬为之润色,郑观应为之引荐给李鸿章,在这份《上李傅相书》书中,孙文大胆地向李鸿章提出取而代之的建议。

而最终上书的结果是,李鸿章安排幕僚给孙文弄了一张护照,让他“先游历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后返回中国”第三次是1901年,当义和团运动无法控、八国联军群起进攻北京市,西太后急召李鸿章北上议和。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谈起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历来对其褒贬不一,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可以说李鸿章是晚清得以延续的功臣亦是葬送晚清的罪人。

晚清因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至于过早沉沦,也因他导致北洋覆灭加速灭亡。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写尽了李鸿章的浮华一世,年少功成、中年得意、晚年凄凉。

看李鸿章一生不得不佩服其的才略,同时又为其感到悲凉。

为官四十载,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稳如泰山,不起波澜,可见其智其才。

读过李鸿章的人都会对其的为官之道所拜服,无论对错在为官之上他是成功的。

个人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全靠取悦上司、见风使舵、报喜不报忧。

虽说不是一个清官该做的,但时代的决定,让其只能独善其身,买国贼的帽子让他饱受骂名。

对于李鸿章所犯的错最让世人记住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仔细去看待历史就会发现李鸿章的可怜可悲。

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光绪、慈溪昏庸,白白葬送国力,致使日本侵犯。

倘若国力强盛,谁会去签卖国条约,再说满朝文武百官谁敢站出来、谁又有能力签定马关条约,所以说李鸿章不仅是大清当权者的替罪羊,亦是拯救晚清的功臣,所以李鸿章可悲的挂上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也是很有思想的革命家,在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鸿章
——“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恸
论文摘要:本篇文章中,我以自己对李鸿章的了解,对其一生事迹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一些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评价、晚清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1]。

从此开始他与残破不堪的晚清紧密相关的一生。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舞台上活跃了整整40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东亚病夫”的称号开始被叫响。

一个奉行“闭关锁国”准则的封建大国,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洋枪、大炮、军舰撬开了紧紧关闭的国门,开始了一段屈辱血泪史。

而李鸿章,作为一个“破屋裱糊匠”,倾毕生之力,为晚清这支风中残烛遮风挡雨。

李鸿章一生做的事情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

在经济方面,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行者,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一人而战一国”[2],梁启超先生在他所著《李鸿章传》中这样说。

由此可见,李鸿章一生的所做所为,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虽然李鸿章有如此的功绩,但是在近现代人们对他的评价中,经常会听到“卖国贼”、“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这样刺耳的声音。

而这些负面评价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他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和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等等历史事迹的批判。

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臣子,为清王朝尽忠是其本分。

而且通过这个事情,恰恰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才干。

另外,我们退一步说,太平天国本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在其占领地区的统治情况来看,其领导方式全然没有比清朝先进的地方可言,甚至它比清朝更专制更腐败,不可能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彻底改变中国的地位。

对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这点上,我认为换任何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李鸿章那个位置上都不会比李鸿章做的更好。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所做之事必然会有它的阶级局限性,他的所思所想所为核心都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持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

在保留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李鸿章所主持之洋务必然是达不到中国“自强”这个目的的。

然而,李鸿章已尽他所能,我肯定他的做法。

至于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我想我们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李鸿章绝不想这么做。

难道一个在官场、战场上“摸爬打滚”了这么多年的而长期立于政治中心的大臣会没有一点预见?他当然知道在签署不平等条约之后,自己会被冠以“卖国贼”的卖名,甚至遗臭万年,而他还是做了。

这本身就具有悲剧主义色彩。

究其最终原因是当时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国力导致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

而当时,李鸿章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清朝腐败本质的“挡箭牌”。

总而言之,李鸿章的一生就是一出“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剧。

他是弱国的外交强手,发展洋务的经济天才,官场中的绝对强者。

借近代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试问谁在他的位置上能比他做的更好”。

但最终他就如他自己评价自己的那样是“破屋裱糊匠”,终他一生也没有想到推倒重来。

这是属于他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悲剧。

最后引一句梁启超先生的话来总结我对他的看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2]
参考文献和注释:
[1]百度百科——李鸿章
[2]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