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合集下载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

当代音乐2018年第2期MODERN MUSIC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陈柏全[摘 要]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占有重要的地位㊂它是作曲家对艺术歌曲毕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成果㊂它的出现为浪漫派声乐套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声乐套曲成为艺术歌曲中一种重要的大型体裁㊂这部作品无论从作品风格㊁创作技法还是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说,都是一部经典之作㊂[关键词]美丽的磨坊女;舒伯特;音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90-03[收稿日期]2017-11-05[作者简介]陈柏全(1983 ),男,广东普宁人,硕士,星海音乐学院讲师㊂(广州 510006)一㊁‘美丽的磨坊女“的音乐史地位歌曲之王”弗兰茨㊃舒伯特(Franz Schubert)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1823年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采用威廉㊃缪勒(Wilhelm Müller)的诗歌谱曲的声乐套曲,其创作技巧㊁思想深度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㊂在此之后,声乐套曲这种艺术形式成了大量作曲家涉猎的体裁,如德国的舒曼㊁勃拉姆斯㊁马勒㊁理查㊃斯特劳斯等,法国的德彪西㊁拉威尔等,都从中得到鼓舞,创作出优秀声乐套曲㊂在衡量一个作品能否成为作曲家的代表作时,大型的曲式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标准㊂在舒伯特短短的31年生命里,由于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直到27岁的 晚年”才创作出‘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大型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 )D911更是在作曲家逝世前一年才诞生㊂与这两部大型的声乐套曲相比较,舒伯特其他的艺术歌曲虽然精致,但只能当成是小品,所表达的思想深度远不能与之相比㊂在现实的演出中,除了这两部套曲和‘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天鹅之歌“并非正式的套曲,而是由14首歌组成的歌集),很少有整场演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会㊂音乐作为作曲方式的浪漫主义体验显示的浪漫主义音乐也许最早应从约1814年或1815年起在弗兰兹㊃舒伯特身上具体地领会㊂”[1]‘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套曲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浪漫主义的特征在它身上得到完整和重要的体现㊂ 晚年”的舒伯特,贫困和疾病始终折磨着他㊂他从未有过艺术赞助人,没有稳定的职位,也不曾有过真正的爱情㊂他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的渴望㊂ 在他的小世界里,舒伯特入迷于作曲 待在家里禁食14天㊂ 这些天里,舒伯特忙于弦乐八重奏op.166,以及‘美丽的磨坊姑娘“里的艺术歌曲㊂艺术在强调和最深的浪漫主义意义上起反世界的功能㊂”[2]在这部套曲中,小溪㊁磨坊㊁森林都被拟人化了,它们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者,它们是和主人公一同思维㊁一同歌唱的㊂而那位天真的磨工,曾满怀热情地追寻爱情,却最终堕入失恋的苦潭且最终为情而亡,这便是舒伯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舒伯特的这种心境,在他内心早已酝酿,直至发现了缪勒的诗集,才一发不可收拾地借助音乐把情感宣泄出来㊂ 我们通常把艺术歌曲和浪漫主义歌剧这些声乐的新形式看作是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㊂”[3]在这部套曲中,诗歌与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平衡㊂音乐的进行与歌词的情节发展和意境及诗歌的韵律是紧密结合的,但却不只是单纯地为诗歌配乐,我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声乐套曲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折射出的意境远远大于诗歌所提供的㊂李斯特曾把套曲中的7首改编成钢琴曲,这7首改编曲尽管没有歌词,却仍称得上是音乐的精品㊂由此我们能看出,‘美丽的磨坊女“不仅是舒伯特音乐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㊂9二㊁‘美丽的磨坊女“的诗歌与音乐特点这是舒伯特音乐世界的一个重要时刻 当他意外地发现了年轻的普鲁士诗人威廉㊃缪勒的诗集㊂”(It was a fateful encounter for the world of music when Franz Schubert first discovered the poetry of the young Prussian writer Wilhelm Müller.)[4]据记载,1823年5月某日,舒伯特去拜访同学贝涅迪克㊃朗㊃哈廷格(Benedikt Rand Hartinger),在等他时顺手翻阅一本诗集,这便是缪勒的‘旅行中的吹号角者“,他马上被诗集中‘美丽的磨坊女“优美的诗句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就把诗集带回谱曲,第二天便把前几首谱好并演唱给贝涅迪克㊃朗㊃哈廷格听㊂诗集本身共有25首,舒伯特谱曲时删掉了其中5首㊂其余20首在谱曲时只在个别诗篇做细微修改㊂全曲的感觉是清新的㊁活泼动人的㊂诗集出版时,缪勒在附加标题写着 在冬天阅读”(To read in the winter)[5]㊂然而从音乐的感受上来讲,笔者感觉应该是 在春天阅读”㊂从磨工朝气蓬勃地去流浪,到爱上美丽的磨坊姑娘,再到猎人出现,破灭了磨工的爱情,到磨工安睡于小溪中,始终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景象㊂即使在最后磨工为情而亡时,也是有小溪潺潺的流水和美丽的大自然做伴㊂音乐始终美好温暖,与‘冬之旅“截然不同㊂关于乐曲的划分,有的版本把第一首‘流浪“至第11首‘属于我“划为第一部分,剩下的9首曲为第二部分㊂理由是 第一阶段是充满着愉快希望的时期,第二阶段的曲调已经是另一种了,那是怀疑,妒忌和伤感”[6], 而有的版本是这么划分的:从第一首‘流浪“至第13首‘绿丝带“是第一部分,剩下的7首曲是第二部分”[7]㊂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把第12首‘暂停“和第13首‘绿丝带“划入第一阶段,这两首曲子的色调仍是明亮的,特别是第13首‘绿丝带“,音乐表现出来的气氛是多么温暖㊂从调性和音乐对比也可支持这个观点(下文有详细阐述)㊂还有一个现象(也许是巧合):7∶13(0.538)比9∶11(0.818)更接近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0.618㊂套曲的20首歌曲中,没有旋律的重复,每一首歌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情感, 在内心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瞬间与另一个是相同的’,Richard Capell对‘冬之旅“是这样评论的,这个评论对于‘美丽的磨坊女“也是适用的”( In the life of the mind,no one moment is exactly like any other’,Richard Capell observed of Winterreise,and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first Müller-cycle)[8]㊂然而,要把这20首情感各不相同的歌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诗篇,作曲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调性安排这一点上就能看出㊂套曲各首的原调性如下:序号曲目调号序号曲目调号1流浪降B大调11属于我D大调2向何方G大调12暂停降B大调3止步C大调13绿丝带降B大调4感谢小溪G大调14猎人c小调5稍息a小调15嫉妒与矜持g小调6疑虑B大调16可爱的颜色b小调7焦急A大调17可恨的颜色B大调转b小调8早安C大调18凋零的花e小调9磨工的花A大调19磨工与小溪g小调转G大调10泪雨A大调20小溪的摇篮曲E大调 从这表中,我们看出,乐曲是从欢快㊁意气风发的降B大调开始的,到第12㊁13首又回归到降B大调㊂乐曲第一部分的基调就是降B大调描绘出来的㊂降B大调是一个明显带有幸福感的㊁意气风发的调性,比如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就是降B大调,威尔第的‘阿依达“中的进行曲也是由开始的G大调转到降B大调㊂除第5首‘稍息“是a小调外,第一部分都是用大调写成的,而在第二部分,基本是用小调写作的,只在最后一首进入E大调㊂这让我联想到巴洛克时期常用的皮卡迪三度的音乐风格,小调乐曲结束在大调和弦上㊂大和弦的结尾让音乐骤然温暖起来,让人有宛如升入天国的超脱㊂作曲家在创作‘美丽的磨坊女“时精神和思想仍是带有美好幻想性的,这一年是他刚刚感染上梅毒,虽然也经历了痛苦的治疗,但应该说,他对身体的恢复并没有绝望,对未来仍充满美好幻想㊂他在1823年11月30日致舒贝尔的信中写到 我的病情(感谢上帝)目前似乎已稳定下来”[9]㊂(下转94页)19陈柏全: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在标题的提示下带着每个人特有的想象力去感受这首作品㊂由此看来,标题音乐在理查德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㊂结 语当时的人一定不会猜到理查德在现代的声名有多么显赫,‘蒂尔的恶作剧“这部作品虽然在音乐描绘蒂尔正在被绞死的画面中不断推向最高潮时结束,但理查德为这个干净的结尾做足了铺垫㊂在尾声的前夕,音乐让人感觉终结的那一刻永远不会来临,即使最后的结尾戛然位置,也并不意味着蒂尔真的在这场冲突中死了,蒂尔复杂又不谙世事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亡的,作者给人留下了一个象征性的结局,同时又给予听众无数故事后续的遐想㊂这其实跟理查德本人及他的音乐很像,运用新颖的配器法和长远的眼光,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与非同凡响的音响色彩,将理性的文字与感性的音乐融为一体㊂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包括他在内的交响诗作曲家们预测到的是许多年以后音乐发展的趋势㊂这些作品存在于世的时候或许鲜有赏识,更多的甚至是批判与否认,可当人们拥有了新的看法和世界观后再反观他们的作品,便能看到作曲家们前卫的创作思维和对音乐大胆的探索,打破传统体裁和方式,领略到浪漫主义特有的作曲理念㊂[参考文献][1]维基百科词条:Till Eulenspiegel[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菲尔㊃G.古尔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谱例来源:(责任编辑:崔晓光)(上接91页) 当第一首‘流浪“用降B大调渲染出套曲的开场白后,第二首便用远关系转调转至G大调,紧接着从第2至第5首都是近关系的调性,而在情节上刚好是相连的 磨工沿着小溪来到磨坊,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姑娘㊂从第6至第11是第二阶段,我们发现,在一连串的升号调中,突然安插进来的C大调第8首,多么令人陶醉(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就是C大调)㊂这是在春天的早晨,在优美的田园风光里,磨工表达出他纯洁的爱情,仿佛是磨工在为第7首焦急心情下的粗鲁表现做诚挚的道歉㊂紧接着情节继续发展,到第11首达到高潮,磨工在情迷意乱中幻想着美丽的磨坊女已经属于他㊂然而这毕竟是幻想,紧接着的两首降B大调乐曲深刻地描写了磨工真挚的内心㊁纯真的爱情,却由于羞涩和谦逊,只能默默地看着那墙上高挂的绿丝带把磨坊女深深思念,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同情的动人画面啊!突然间,令人憎恨的猎人便以c小调出现了,这时的猎人c小调是多么刺耳,他是多么粗野,与第8首令人心醉的C大调的磨工形象是多么鲜明的对比㊂第15首g小调翻滚的小溪和第2首G大调潺潺的小溪又是鲜明的对比㊂第16㊁17和第6首也是鲜明对比㊂第18~20首从e 小调到E大调是一个思想和情感上的升华和超脱㊂为了适应不同声部演唱的需要,这部套曲被多次移调,移调版本各有不同㊂移调后,乐曲的色彩必将会产生变化㊂然而无论采用哪一个移调版本演唱,对原始版本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基调要了解并掌握㊂[参考文献][1][德]汉斯㊃亨利希㊃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刘经树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523.[2][德]汉斯㊃亨利希㊃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刘经树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561.[3][美]保罗㊃亨利㊃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655.[4]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1. [5]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31. [6][苏]加拉茨卡娅.舒伯特的歌曲[M].王汶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1.[7]陈明律.美丽的磨坊少女演唱㊁伴奏之诠释[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36.[8]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72. [9][英]佩基㊃伍德福特.舒伯特[M].黄正乔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42.(责任编辑:李 璐)49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2期。

浅谈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磨坊女》的钢琴伴奏及音乐表现意义

浅谈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磨坊女》的钢琴伴奏及音乐表现意义

收 稿 日期 :20 —1 0 9 0—1 0 作 者 简 介 :马轶婕 ( 90一 , , 1 8 ) 女 内蒙古集宁市人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助教 。
5 6
谱例 I





、_ 二■ '二 ’, _ =

’二 二一/ ’ ● ! _
I k
’ r ●矿 - 一
浅谈 舒 伯特 声 乐 套 曲《 丽 磨 坊 女》 美 的钢 琴 伴 奏及 音乐 表 现 意 义
马 轶 婕
( 内蒙 古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蒙古 呼 和 浩 特 0 0 1 ) 内 1 0 0
摘 要 : 舒伯特将钢琴伴奏提高到了与声乐演唱同等重要的地位。套 曲《 美丽磨坊 女》 的钢琴伴奏的设计 与强调 诗
歌 曲所 写 的 钢 琴 伴 奏 比他 的 钢 琴 独 奏 作 品更 令 人
磨 工 的情 敌 。本文对 这 首套 曲不 同钢 琴伴 奏 织体
表 现音 乐 的内容 与音乐 形象作 一 阐述 。 1 .流 水 般 形 象 的 塑 造
舒 伯特 用 钢 琴 伴 奏 来 表 现 流 水 般 的 音 乐 形 象, 进一 步揭 示 出歌词 中所表 达 的情 感 。例 如 : 第
如 果 将 世 界 音 乐 的 全 部 历 史 比作 浩 瀚 的 大 海 , 么每一个 新 时期 、 那 新学 派 的先 驱人 物对 当时 音 乐风 格 、 乐语 言独 到 的见解 与创 新 , 音 就是 构 成 艺 术海 洋 的一 朵 朵浪花 。经 由作 曲家 的创新 后 所 产 生 的作 品更 具 生命 力 , 最 有 可 能 作 为 某 个 时 也
象 : 曲的主 人公—— 青 年磨工 ; 曲的拟 人 化配 套 套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ie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ie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Die schone Müllerin)赏析 《美丽的磨坊⼥》是舒伯特从德国浪漫主义诗⼈缪勒的同名长诗⾥,选出其中⼆⼗⾸谱写成的声乐套曲。

作于 1823 年。

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经历和内⼼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

长诗所描述的主⼈公是⼀个朝⽓蓬勃满怀幻想⾛向⽣活旅程的青年。

在孤独流浪中,他被雇为磨⼯,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的⼥⼉。

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的⼼,她却爱上了⼀个猎⼈。

爱情的不幸使青年磨⼯陷⼊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到⽔底去寻找慰藉。

这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它反映了当时在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的郁闷、悲愤和对于光明幸福的热切期望,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九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第⼀⼈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

⼀个是⼈格化了的⼩河,它是主⼈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的安慰者;另⼀个是主⼈公的情敌——猎⼈。

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

这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在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

他认为“悲痛使⼈的辨别能⼒敏锐起来,使⼈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 年 3 ⽉ 25 ⽇⽇记),“我的⾳乐作品是从我对⾳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的,⽽那些从痛苦中产⽣的作品,将为世⼈带来幸福”(1824 年 3 ⽉ 22 ⽇⽇记)。

《美丽的磨坊⼥》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致的。

歌词 1.流浪 流⽔是我们的好榜样,流⽔是我们的好榜样, 它们⽇⽇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远⽅, 学流⽔好榜样,好榜样。

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

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

浅谈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摘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也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为人们研究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本人以他的《美丽的磨坊女》为例,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音乐表现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舒伯特浪漫主义美丽的磨坊女一、创作背景: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味,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而音乐的浪漫主义是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形成标志的,约在19世纪20年代。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它侧重于个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其它艺术的结合,吸收民间音乐的特点等。

舒伯特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使他的创作生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1817年他定居在维也纳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

生活的贫困,没有影响到他创作的激情,但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有的作品,即是快乐的,也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正如《美丽的磨坊女》,它是根据奥地利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他描写了一位青年的磨工爱上了磨坊主那唯一的美丽的女儿,他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情,然而从森林中来了一个猎人,他夺走了姑娘的爱情,失恋的青年磨工悲痛欲绝:最后跳了河,让自己那痛苦的灵魂在碧绿的波浪中安息。

在这首声乐套曲中前一部分是快乐的爱情,而后一部分描写了青年的绝望和痛不欲生,正是舒伯特作品中快乐与忧郁的表现,这也正是构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的风格特点。

二、作品分析:《美丽的磨坊女》这一声乐套曲是由二十首曲子组成,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一首外,都是磨工的自述,套曲主要是刻画了三个形象:l、主人公——年青的磨工,2、主配角——被拟人化的小河, 3、猎入一一青年磨工的情敌,这首套曲中各个形象的刻画,并非象其它作曲家的作品。

靠单旋律的色彩来表现,而这首套曲中的形象刻画是通过钢琴伴奏模仿的,这首套曲的钢琴伴奏不仅刻画了人物,更充分的利用各种音型来表现主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试析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试析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摘要《美丽的磨坊女》是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威廉·缪勒《一个林中漫游号手的遗诗》中的20首诗篇所创作的一部声乐套曲,它是艺术歌曲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这部作品反映了作曲家的真实情感和艺术特色。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也被认为是最后的古典音乐大师,称为“歌曲之王”。

《美丽的磨坊女》不仅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艺术歌曲和持久的爱的追求一种更高的结果。

本文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整个声乐套曲作品的艺术特色,从中挖掘出套曲中所蕴藏的独特意境、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以期达到对声乐套曲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艺术特色ABSTRACT"Beautiful Mill Girl" is based on the German poet Wilhelm Muller • "A forest roaming trumpeter's Posthumous Poems" in the 20 poems composed by the Austrian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 Peter • a vocal divertimento it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art songs, this work reflects the true emotion and artistic features composers. Schubert is representative of early romanticism, it is considered the last great masters of classical music, one, known as the "king of songs." "Beautiful Mill Girl" is not only his own experience and inner reflection of real emotion, but the outcome is a higher form of art songs of love and dedication to pursue.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entire song cycle work, dig out the hidden divertimento unique mood, emotional depth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song cyc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art form is more intuitive, vivid 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Schubert;vocal Divertimento;"beautiful mill girls" ;artistic features;目录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现状………………………………………………………………………..1.3 研究方法………………………………………………………………………..2 创作背景与特色2.1 创作背景………………………………………………………………………...2.2 创作特色………………………………………………………………………...3 风格特点3.1 音乐风格特点…………………………………………………………………...3.2 演唱风格特点…………………………………………………………………...3.3 伴奏风格特点…………………………………………………………………...4 美学价值4.1 内在美学价值…………………………………………………………………...4.2 外在美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绪论1.1研究背景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是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磨坊女》中钢琴伴奏特色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磨坊女》中钢琴伴奏特色

伴 奏 采 用 了走 动 的规 律 音 型 . 同 时 为 了 有 种 奇 特 的 方式 , 右 手 用 一连 串 十 六 分 音 符 持 续 表 现 出来 . 引 出 了 套 曲 中 一 个 最 重
中. 为了模仿消 息缓缓流 淌的水声 . 钢 琴
场景. 同时 . 为 了随 时 根 据 场 景 的 需 要 表
现 出音 色的 变 化 。 钢 琴 伴 奏 的 织 体 处 在 不
断 的 变化 中 .或 流 畅 的 表 现 小溪 的流 动 . 或沉 重 的和 弦 , 或丰 富的 和 声 转 换 为 了 把 人 物 情 绪 和 心 理 活 动 变 化 的地 方 表 现 出来, 运 用 了调 性 的 变化 整 个 套 曲具 有 以 下 艺 术特 点 : 运 用 诗意 与 自 己 的创 作 灵
的 中间 , 为了突显情绪 的不同 , 曲 调 上 有
中. 钢 琴伴奏 对于 “ 小溪 ” 的描 写 . 通 过 琶
音 音 型 与 四 小 节 乐 汇 局 部 大 小 调 转 换 以 及主音的忽略. 成 了该 套 曲的 身 份 识 别 标 志。 在套曲中, 随着情节的发展 , 钢 琴 伴 奏 不 断 变 化 音 乐 背景 . 犹 如 舞 台 中不 断 变 化
十分形象 , 不仅成 功的塑造 了小溪 . 还 把
变化 中 。 并 且 加 上 和 弦 的大 调 式 、 干 脆 的 断奏、 柔和 连 贯 的织 体 、 流 动 的旋 律 . 钢 琴
小溪 贯 穿在 全 曲中 并 且 为 了 渲 染气 氛 和
刻 画主 人 公 心 境 . 着 力描 绘 了故 事 发 生 的
化 成 了乐 曲 内容 变 化 的 依 据 舒 伯 特将 小 河描写成磨工可以倾诉的同伴 . 用 音 乐 的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摘要】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丽形象,通过主人公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声音特点、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充满着浪漫和悠然的气息,情感表达充满着深情与温柔,声音特点清澈动听,音乐风格优美动人,表演特点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整个音乐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沉浸其中。

声乐套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所传达的每一个情感。

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是如此令人难忘,让人陶醉其中。

【关键词】声乐套曲, 美丽的磨坊女, 主人公, 音乐形象, 形象描写, 情感表达, 声音特点, 音乐风格, 表演特点, 音乐形象深入人心, 声乐套曲演绎得淋漓尽致1. 引言1.1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才华的角色。

在这个套曲中,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十分生动逼真,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主人公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彩,能够准确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情。

主人公的声音特点独特而动听,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

主人公的音乐风格也十分独特,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回味。

主人公的表演特点更是独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深入人心,让人们无法抗拒他的魅力和魔力。

他演绎声乐套曲的精湛技艺和情感表达能力,让整个套曲更加生动动人,犹如一场视听盛宴。

主人公的声乐套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整个套曲因为主人公的存在而生色不少,成为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是一个身形娇小而美丽动人的女子。

她长着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眼神中透露着纯真和温柔。

她的发丝柔软如丝,垂落在肩上,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她的容颜洁白如玉,唇红齿白,散发着一种清新的气息。

主人公的穿着简单而雅致,她身穿一袭淡蓝色的连衣裙,裙摆飘飘荡荡,轻盈地舞动着。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钢琴伴奏研究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钢琴伴奏研究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钢琴伴奏研究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钢琴伴奏研究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声乐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缺少的珍品。

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

这首曲目组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包含五个小曲,每个小曲以素材的形式在整个作品中相互交织。

在这首作品中,钢琴伴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整个作品提供了稳定的节奏基础,还通过精妙的演奏技巧,在瞬间唤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曲式分析《美丽的磨坊姑娘》组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包含五个小曲。

每个小曲的曲式独立,但各小节之间通过素材的转换得到了联系。

每个小曲都是基于诗歌进行构思并创作而成的。

二、钢琴伴奏细节分析钢琴伴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为歌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效果。

例如:1、速度和力度的调整在小曲一、二中,钢琴伴奏弱化了主旋律,通过细微的速度变化和轻柔的力度调整,使得人声更加突出,调动了听众的听觉和视觉。

2、和弦的变化在小曲三中,钢琴伴奏通过和弦的跌宕和转换,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情感,表现出美丽的姑娘面对爱情失败的懊恼和悲痛,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3、节奏的变化在小曲四中,钢琴伴奏采用了更快的节奏,凸显了歌词中美丽的姑娘要离开故乡的突出主题,让人感受到激动和兴奋。

4、最后的高潮部分在各小曲末尾,钢琴伴奏呈现出强烈的升降和高潮,最终导致情感的释放和短暂的片刻失落,让听众感受到情感的跌宕和起伏。

三、钢琴伴奏的作用整个作品中钢琴伴奏的作用不可言喻,它不仅为歌曲提供了节奏基础,还通过动态的演奏技巧和生动的制作来展示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音乐细节,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内容。

总之,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是一首音乐史上不可缺少的珍品,其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钢琴伴奏的细节分析和作用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歌曲本身的情感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代表作作品之一。

其中第十一首《属于我》则延续了舒伯特一贯的音乐创作风格,旋律活泼跳跃,展现了主人公欢快愉悦的心情。

本文通过创作思想、和声特点、音乐特色等对整首歌曲进行分析和解读。

标签:《美丽的磨坊女》;属于我;音乐分析;和声
一、创作思想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描述的是一位青年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有一天,他独自沿着小溪旁的小路悠闲地走着,发现一个磨坊,并且成为了里面的一个磨坊工。

磨坊的老板有一个女儿,这个青年第一次见她便深深地爱上了她,青年努力地在磨坊工作,希望能够得到女孩的芳心,但是天不遂人愿,他心爱的姑娘被一个猎人夺走了,青年悲痛不已,整日极度地悲观和苦闷,最终跳进了小溪里,希望在水底能够找到他心里的答案。

这是一部抒情的作品,但是却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以及愤怒。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到处充斥着不公平和残酷,奥地利的反动统治让社会变得没有了温暖,绝望的人们也反映出19世纪欧洲复辟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

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但是整个作品的音乐风格确是明朗、抒情的。

这说明舒伯特的心情虽然是苦闷、悲伤、失望,但是并没有丧失继续生活的信心,对未来仍然抱有幻想。

舒伯特曾经说过,悲痛让人变得更加清醒,更能明辨是非,我的歌曲就是我从音乐的理解以及悲痛的心情中体会而来。

所以《美丽的磨坊女》这部作品也与作者的理想是一致的。

二、和声特点
歌曲《属于我》在《美丽的磨坊女》声乐套曲中是第十一首。

讲述了青年磨工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姑娘的爱情而感到无比兴奋,一路兴奋地高歌,森林里处处飘荡着赞美的歌声,表现青年磨工陶醉于无比幸福与欢乐之中,内心的欢快愉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是整个套曲中欢乐情绪的高潮。

采用明亮的大调进行展开,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从谱例1可以看出,引子部分以D大调进入,钢琴伴奏左手为主属音的分解节奏音型,右手为八分音符的波浪型旋律,平静舒缓、典雅深情、纤细优美且富有诗意,加强了伴奏部分的流动性和旋律性,和声上保持稳定的主属进行。

引子部分与尾声相呼应,钢琴伴奏如流动的小溪般平稳的弹奏。

这种伴奏织体贯穿了整首歌曲。

从谱例2可以看出,在A段一开始出现了一个连续的三度小跳与级进相结合的主题乐句,展现青年磨工明朗、活泼的性格以及幸福愉快的心境。

接着向上进行两次模进,更增添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感。

在和声方面,采用主属连接,形成明朗的效果。

从谱例3中可以看出,此时歌曲转到了降B大调。

主持续音的重复表现出青年磨工内心的慌张和不安,表现出他对爱情成功的证实一直不够充分,于是落荒而逃。

之后又转至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而小调的出现说明磨工又回到了一个人的孤独心情。

三、旋律分析
谱例4是A段的后一部分,旋律开阔、豪放,当歌词唱到“姑娘”时,旋律由连续下行作为反衬,突然出现上行七度、三度连续跳进,把旋律推向高点,幸福、愉快的情绪达到高潮。

再现段是前面A段的重复,歌曲使青年磨工重新回到了对爱情充满希望的幸福时刻,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的升f也在此处多次出现,随着歌词唱到“那可爱的磨坊姑娘已属于我!”的回响中结束了全曲。

尾声部分的钢琴旋律呼应了引子部分的音乐,巧妙地回到了D大调上来。

富于律动的节奏感给伴奏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也將主调进行持续到最后。

四、结语
通过对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属于我》这首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的歌曲中融入了大量浪漫主义元素,调式清新自然,和声丰富多样,大小调交替进行,极具有戏剧性。

歌曲《属于我》用热情和浪漫主义者的简单随性,来抒发情感的真挚热切和主人公极度兴奋的状态。

作曲家将青年磨工的单纯少年形象以及他看待世界和对爱情的遐想寄托美好期盼化作音符流淌于乐谱之上,将感知化作歌唱,把诗歌中的故事与音乐语言相结合,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作曲手法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特色,他的艺术歌曲也是声乐艺术中最独特的一块丰碑,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刘东.后浪漫时期德语艺术歌曲的发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