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隐喻的主要功能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把冗长变成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转喻不是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而是用与之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它强调两件事之间的相关性。
它的作用是用简单代替复杂,用真实代替空虚,用陌生代替一切,用事物代替感情。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精)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八种常用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修辞手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1. 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描述。
它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增加作品的形象感和情感色彩。
2. 拟人
拟人是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类的属性和行为。
通过拟人,
作品中的事物和情感更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夸大或过分渲染,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通过夸张,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情感更加强烈。
4. 对偶
对偶是将相似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并列对比。
它可以增强作品的对比效果,使观点更加突出和清晰。
5. 排比
排比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相类似的事物或观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观念。
排比可以增加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故事更加连贯和吸引人。
6.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通过反问,作品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7. 并列
并列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结构和地位的成分进行连接。
通过并列,作品可以形成并列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8. 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对比,作品可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以上是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它们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段。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提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想法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创造出新思想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使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更加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具体的、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具有相似或相近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一个作用是把抽象的东西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加含蓄,用眼前的东西,赋予深远的意义,发人深省。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foil):指对a的支持,使a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常常利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经常使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例如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式。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发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情感、有行为的修辞方式。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大:运用丰硕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点、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式。
【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情感、态度和明白得上起踊跃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是对偶。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酷寒。
4.排比:把内容周密关联、构造全然一样或相似、语气全然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式。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拟集中、透彻、情感强烈,使气势贯穿、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人一辈子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礼尚往来,又有多少漂亮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旦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嘱咐,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作用分析】:具体刻画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楚、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构造一样,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
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附: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