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详解: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ﻫ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喻体|例句ﻫ明喻|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ﻫ暗喻|甲是乙|出现| 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ﻫ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ﻫ(1)拟人:ﻫ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ﻫ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详解: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方——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方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方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特别明显的比方。

比方词有:像”“犹如”“好比”“仿佛”“犹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犹如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内四周。

③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门,则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方词连接或者不用比方词的比方。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干脆代替本体出现的比方。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光明。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方必需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多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需有相像点,同时又必需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全部的比方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像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犹如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犹如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方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详细,深邃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方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分别是:
1. 比喻:用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现象来表示或说明另一事物或现象,以加深理解和发展想象。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行为或情感,使其具有生命活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3. 夸张: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描述,以突显其特点,强调某种感情或观点。

4.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表达的语气和感染力。

5.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突出重点,加强表达效果。

6.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以强调主题,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7. 对仗:在词语、短语或句子中,采用对称、平行的结构,以突出主题,美化语言。

8. 谐音:利用语言的发音相似性,创造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这八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或演讲更具吸引力。

在实际应用中,修辞手法往往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8种修辞手法

8种修辞手法

八种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例句: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二、拟人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应该跟比拟区分开,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例句: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排比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例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例句: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五、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例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例句: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七、对偶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一、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1)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就可以用一事物为另一事物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

(2)比喻的结构: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表明比喻关系的词)。

【例1】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这一比喻句中的本体为“枯草”,喻体为“铜丝”,比喻词为“有如”。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如下三种基本情况: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好像、仿佛、如同、犹如、宛如、像是、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其典型形式为:甲像乙。

【例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例3】小河如同闷坏了的孩子,喧闹着,要到广阔的野地去游荡。

【例4】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例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外,明喻还可用“比、赛、胜”之类较为特殊的比喻词来联结。

【例6】人比黄花瘦。

【例7】他简直力大赛过牛。

【例8】日出江花红胜火。

②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就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其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9】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例10】更多的时候,层峦叠嶂成了水墨山水。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a.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11】这里是花的海洋。

b.本体和喻体是同位关系。

【例12】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汤。

【例13】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14】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例1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类型,这里还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情况:④博喻: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16】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人)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