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骨架曲线研究
基于变梁异型节点子结构的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ep
t $s
o
ck f
r
om $add
r po
r
t
$po
r
t
"
s
e
te
cho(
add
r,$s
ock)[
l
i
s
t$add
r$po
r
t]
# Ensur
et
ha
te
a
ch"pu
t
s
"byt
hes
e
r
ve
r
# r
e
su
l
t
si
nane
two
rkt
r
ansmi
s
s
i
on
f
con
f
i
e $s
o
能,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为进一步提升该类结
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 课 题 组
选取 T 形截面
[
8]
钢 管 混 凝 土 异 形 柱G工 字 钢 梁 框 架 顶 层 边 节 点 为
加载 破 坏 试 验,分 析 了 节 点 荷 载 特 征 值、延 性、耗
组合框架中柱节 点 和 边 柱 节 点 的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t}{
pr
po
g
l
oba
lcoun
t
s
e
ts [
s
ocke
tG
s
e
r
ve
rEchoAc
c
ep
t$po
r
t]
2 有限元结果分析
2.
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完整结构框 架 和 数 值 子 结 构 顶 层 滞 回 曲 线、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实际中,而节点作为结构中一个关键部位,对结构的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ABAQUS 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对矩形钢管混凝土内隔板节点(普通节点和翼缘削弱型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ABAQUS软件对文献试验中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就骨架曲线、节点破坏形态进行了模拟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吻合较好。
应用验证的建模方法建立内隔板普通节点,分析了节点抗剪受力过程和荷载作用下节点应力变化规律。
(2)分别对内隔板普通节点和翼缘削弱型节点(RBS节点)在单调和循环荷载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BS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较内隔板普通节点下降明显,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影响不大,但RBS节点的延性性能更好。
研究了核心区高径比、套箍系数、材料强度和轴压比对普通节点抗剪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3个削弱参数对RBS节点抗剪的影响,并对参数削弱尺寸范围给出了设计建议。
(3)建立节点域直接剪切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节点各抗剪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了节点最终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对比表达式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表达式较为准确的计算了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从而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
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单层单跨框架力学性能分析

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单层单跨框架力学性能分析王颖;易坤【摘要】为了对比分析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和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两种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运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上述两种框架结构进行了全尺寸建模,完成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两种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均为饱满的梭形,无明显的捏缩现象,且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梁端水平极限承载力高于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In order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wo frame structures including both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I beam and hollow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I beam frame structures, the full-scale modeling the above-mentioned two frame structure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were comple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stablished model. In addition,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two frame structures are in plump spindle-shape without obvious pinch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horizont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t the beam ends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I beam frame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hollow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I beam frame structure.【期刊名称】《沈阳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柱;空钢管柱;框架;工字钢梁;外加强环;节点;有限元;力学性能【作者】王颖;易坤【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870;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8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98.9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节点简单、加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和便于采取防火板材等优点,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针对钢管混凝土单个构件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对钢管混凝土节点进行了研究,相比之下,对于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上的研究较少[1-3].工程上复杂的多层多跨框架结构都是由简单的单层单跨结构组合而成,因此,对单层单跨结构整体上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在实际试验分析研究过程中,不仅试验费用较高,耗时费力,而且存在诸多试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易造成试验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拥有强大工程模拟功能的有限元软件ABAQUS带来了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经济的研究分析方法.本文根据王文达博士的实际试验数据[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进行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所建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进行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并对两种组合结构的梁柱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在本文中工字钢梁的钢材采用简化的两段线模型,适用于低碳钢,弹性模量为206 GPa,泊松比为0.262,其双直线模型如图1所示.核心区混凝土受到方钢管柱的约束,其塑性能力得到提高,故普通混凝土单轴应力应变曲线无法反映出核心混凝土塑性性能的提升.为了充分考虑方钢管柱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效应,本文采用刘威[5]提出的核心区混凝土本构模型,如图2所示.刘威在谭清华等[6]提出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峰值和下降段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适用于有限元分析,其应力应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单层单跨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采用文献[4]中实际试验数据120mm×120 mm×3.46 mm方钢管柱和160 mm×80 mm×3.44 mm×3.44mm(梁高、梁宽、腹板厚度、翼缘厚度)工字钢梁.工字钢梁和外加强环通过焊接连接在方钢管柱上,模型中采用绑定连接.方钢管柱、工字钢梁和加强环板模型采用S4R壳单元,核心混凝土采用C3D8R实体单元建模.定义混凝土和方钢管之间的接触单元[7]时,应该考虑其切向行为和法向行为,切向行为采取罚摩擦公式,摩擦系数为0.6;法向行为定义为“硬”接触.一榀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模型尺寸如图3所示(单位:mm).有限元软件建立的框架模型及单元划分模型如图4所示.本文中钢管混凝土框架试验边界条件和荷载的施加形式明确,柱脚固接,两柱顶施加轴向荷载,工字钢梁端右侧施加水平循环荷载.在有限元计算模拟中,对方钢管柱脚采取嵌固的边界条件,加劲板底部同样采用嵌固边界,由于只有柱顶板和底板限制了核心混凝土的轴向位移,所以核心混凝土的边界仅需约束其轴向位移即可.在荷载施加的过程中,梁端右侧水平循环荷载的加载过程采用位移加载控制,加载历程如图5所示,其中,Δ/Δy为试验过程中模型的位移值与模型屈服位移的比值. 对于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有限元计算和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如图6所示.通过滞回曲线得到的骨架曲线如图7所示.本文参考文献[8]中确定钢管混凝土柱屈服点的方法,根据骨架曲线来确定框架结构水平承载力.试件水平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如表1所示,其中,Pu2/Pue为钢管混凝土模型极限水平荷载模拟值与试验值的比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滞回曲线为较饱满的梭形形状,表明整个框架结构具有很强的塑性变形性能和抗震耗能能力.有限元分析得出的模型整体刚度、水平极限承载力均大于试验结果,滞回环也相较试验结果更加饱满.分析表明,有限元模拟与试验值基本接近,总体上稍微偏大是由于有限元计算分析中未模拟结构的初始缺陷、安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对比结果显示,运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平面框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当遭遇地震荷载作用时,可采用结构吸收能量和耗散能量的多少作为评价结构抗震性能优劣的依据.滞回曲线的荷载位移加载段曲线围成的面积为整体结构吸收的能量.同理,荷载位移卸载段曲线与加载曲线围成的面积为结构耗散的能量.本文利用等效粘滞阻尼系数he和能量耗散系数E当做评价结构耗能能力的参考指标,等效粘滞阻尼系数越大,说明结构的耗能能力越强[9].表2为有限元计算和试验得到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与能量耗散系数的对比.有限元模拟没有考虑钢材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塑性损伤引起的刚度退化,从而使有限元计算出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和能量耗散系数均略大于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与实测试验数据总体吻合较好.采用所建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能够简便、快捷、准确地分析实际受力情况.为进一步探明钢管柱内填充混凝土后的作用,本文建立了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将两种框架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两种框架结构力学性能的优劣[10].通过统一钢管混凝土柱和空钢管柱的轴压承载力,从而计算出空钢管柱的厚度为7.3 mm.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其他尺寸与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模型相同.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和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统一计算到5Δy时对应的应力云图如图8所示.框架结构在受力过程中,首先在靠近梁端加载端的位置形成塑性铰,由于节点区存在加强环板,翼缘屈服区域分布在加强环板之外的钢梁截面上,工字钢梁左端上翼缘与右端下翼缘表面在压应力作用下率先进入塑性状态.方钢管柱脚钢管的屈服略晚于梁端,随着梁端屈服区域的变大,钢管柱脚仅有小部分进入塑性状态.在之后的加载过程中,梁端进入全截面屈服,首先形成塑性铰,并随着水平循环位移的继续增加,柱脚处钢管向外鼓曲,形成塑性铰,框架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发生破坏,结构整体未出现明显的失稳现象.而方空钢管柱柱脚首先因失稳发生破坏,结构整体失稳现象明显.上述框架破坏模式说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和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采用外加强环板连接的节点形式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设防要求,形成了理想的“梁铰”破坏机制.由图8可知,塑性铰只出现在工字钢梁端部环板外侧和柱脚加劲板上方,而节点区钢管柱壁在加载过程中始终处于弹性阶段,表明采用外加强环连接节点的两种框架结构均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图9为两种框架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由图9可知,两种组合结构的滞回曲线都呈饱满的梭形,说明两种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相比之下,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更加圆滑、饱满.在框架结构的受力过程当中,受到方钢管柱约束其轴向位移的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受压承载力.正因为混凝土的存在,延缓了方钢管柱的局部屈曲变形,进一步提高了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骨架曲线为每个循环加载过程中荷载峰值点的连线,因此,骨架曲线能够反映出结构在每个循环过程中荷载变形对应的关系,同时有助于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骨架曲线能清楚地反映出结构承载力的多少,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明显高于空钢管柱框架结构.两种框架结构的骨架曲线如图10所示.为了更好地反映结构的强度退化,本文引用荷载强度退化系数其中,为第j级加载时,第i次循环峰值点的荷载值;为第j级加载时,第i-1次循环峰值点的荷载值.图11为两种框架结构的强度退化曲线.刚度退化的定义参照《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GJ/T101-2015),同级变形下的割线刚度表达式为图12为两种框架结构的刚度退化曲线.图12中显示无混凝土的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的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都更快一些.通过将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合在一起,不但克服了两者各自的缺点,而且还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点,这也正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所在.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采用外加强环式节点连接形式的单层单跨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及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平面框架模型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 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模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及承载力等数据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简便、快捷地模拟框架实际的受力情况.2) 两种框架结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在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强度刚度退化方面均优于方空钢管柱工字钢梁框架结构.3) 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的两种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均未出现明显的下降段,这是由于试验中的最终破坏为方钢管柱脚的焊缝开裂导致框架结构的承载力降低.而在有限元计算分析中,方钢管柱作为一整体建立模型,忽略了钢材焊缝的缺陷,故未产生试验分析中明显的下降段曲线.(LIU Lin-lin,TU Yong-qing,YE Ying-hua.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shap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based on ABAQUS [J].Journal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33(3):349-354.)(GONG Yong-zhi,NI Ming,DING Fa-xing,et al.Behavior of axially loaded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ll tubular stub columns[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4,35(Sup2):120-124.)(HUANG Yuan,ZHU Zheng-geng,ZHANG Rui,et al.Nonlinear FEA of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olumn strengthened with end studs [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4,35(Sup2):137-144.)(WANG Wen-da.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 beam plane frame [D].Fuzhou:Fuzhou University,2006.)(LIU Wei.Study on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local compression [D].Fuzhou:Fuzhou University,2005.)(TAN Qing-hua,HAN Lin-hai.Post-fire and post-strengthening analysi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subjected to fire [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53(1):12-17.)(ZHUANG Zhuo.Based on ABAQU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HAN Lin-hai.Steel tube concrete structur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6.)(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 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GJ/T101-2015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test of buildings [S].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6.)(WANG Jing-feng,ZHANG Lin,DAI Yang.Seismic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d plate connections for semi-rigi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11):13-21.)【相关文献】[1] 刘林林,屠永清,叶英华.基于ABAQUS的钢管混凝土L形柱有限元分析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33(3):349-354.(LIU Lin-lin,TU Yong-qing,YE Ying-hua.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shap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based on ABAQUS [J].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33(3):349-354.)[2] 龚永智,倪鸣,丁发兴,等.型钢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增刊2):120-124.(GONG Yong-zhi,NI Ming,DING Fa-xing,et al.Behavior of axially loaded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ll tubular stub columns [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4,35(Sup2):120-124.)[3] 黄远,朱正庚,张锐,等.端部栓钉加强方钢管混凝土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增刊2):137-144.(HUANG Yuan,ZHU Zheng-geng,ZHANG Rui,et al.Nonlinear FEA of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olumn strengthened with end studs [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4,35(Sup2):137-144.)[4] 王文达.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 [D].福州:福州大学,2006.(WANG Wen-da.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 beam plane frame [D].Fuzhou:Fuzhou University,2006.)[5] 刘威.钢管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工作机理研究 [D].福州:福州大学,2005.(LIU Wei.Study on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local compression [D].Fuzhou:Fuzhou University,2005.)[6] 谭清华,韩林海.火灾后和加固后型钢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分析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1):12-17.(TAN Qing-hua,HAN Lin-hai.Post-fire and post-strengthening analysi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subjected to fire [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53(1):12-17.)[7] 庄茁.基于ABAQUS的有限元分析和应用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ZHUANG Zhuo.Based on ABAQU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8]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HAN Lin-hai.Steel tube concrete structur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6.)[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JGJ/T101-2015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test of buildings [S].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6.)[10]王静峰,张琳,戴阳.半刚性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端板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45(11):13-21.(WANG Jing-feng,ZHANG Lin,DAI Yang.Seismic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d plate connections for semi-rigi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s [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11):13-21.)。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性能研究张燕1,李政2(1.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2.杭锦后旗自然资源局,内蒙古鄂尔多斯015400)一、引言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制作和施工方便、耐火性能较强、经济效果较好而发展迅速[1]。
由于梁柱节点是各种力的交汇之处,节点受力模式较一般构件更为复杂,特别是在地震的作用下,节点的受力更为复杂,而且节点联系着多个构件,故其失效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节点受力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了试验研究。
二、试验概况(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加强环式节点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进行结构的拟静力试验,主要目的是,在考虑地震的作用时,确定结构构件的恢复力计算模型,通过试验测得滞回曲线,由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求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从而可以衡量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在分析计算中还可得到骨架曲线,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判断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试件设计与制作试验选取框架中的边中柱节点,钢梁和钢管混凝土柱的长度都取到其反弯点处,再按一定的比例缩放,比例取为1∶3。
四个试件的节点都采用外加强环式节点[3],试件参数见表1。
(三)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本试验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进行加载。
根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6](JGJ101-96),采用控制位移和控制力的混合加载法。
试验进行时,将竖向荷载逐级加到预定值,之后保持竖向荷载不变,水平荷载采用荷载———位移混合控制的加载制度。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一)骨架曲线骨架曲线能够反映结构的强度、变形性能,它是取荷载———位移曲线每一加载级第一循环峰值点连成的曲线[3]。
图1所示为SJ1、SJ2、SJ3及SJ4的骨架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我们发现试件仍然有良好的延性和后期变形能力。
(二)耗能性能耗能能力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常用等效粘滞阻尼系数h e 衡量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8]。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边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 a ) 试件J D 一 1
( b ) 试 件J D 一 2
图 3 滞 回 曲线
2 . 3 骨 架 曲线
2 个 试件 的 骨 架 曲线 见 图 4 。从 图 4可 知 ,2根 试
件在 达到极 限荷 载前 ,其 骨 架 曲线 基 本呈 现 出直线 的
变 化 ,无 明 显 可 见 的 屈 服 点 。 试 件 J D 1的 极 限 承 载
・ 6 8 ・
建 筑 与 土 木 工 程
2 0 1 6年 1 1 月
柱截 面 尺寸 为 1 5 0 mm×1 5 0 mm,钢管 的厚度 为 3 . 5 mm,采 用方 形空 心钢 管 。整个 柱 高 1 6 8 2 mm,梁 长 度1 3 6 5 mm,工 字形 钢梁 采用 3块 钢板 全融 透焊 接 ,焊缝 质量 要求 与钢 材等强 。柱底部 和 工字 形钢 梁 设 置 部分 加劲 肋 以保 证 整个试 件 的稳定 性 ,试件 几何 构造 尺 寸见 图 1 。钢 管 内填充 C 4 0等 级 混凝 土 ,同批
图 4 骨架 曲线
法”计算 出各 试件 的屈服 位移 △ 而破坏 位移 △ 即为破 坏荷 载 P 对应 的位 移 ,破坏荷 载 P 取极 限荷 载 P… 下 降 1 5 时对应 的荷 载 。2 根试 件在 不 同阶段 下 的特征荷 载 、对应 的位 移值及 位移 延性 系数 见 表 1 ;不 同再 生骨 料取 代率下 各极 值荷 载值 及对 应 的位 移值 如 图 5 、图 6所 示 ;不 同再 生 骨料 取 代率 对
f 。 I I _ \
3 — 3
5
0
图 1 试 件 几 何 构 造 尺寸 ( 单 位 :l n l l l J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已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结构形式结合了钢管混凝土柱的高承载能力和钢梁的优良延性,使得整体结构在承受外部荷载时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
本文旨在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基本构造和受力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钢梁的受力性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开展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探讨该结构形式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特性以及破坏模式等关键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特性,揭示其受力机理和破坏规律,为相关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新型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为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基本构造和特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作为一种混合结构体系,结合了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的优点,展现出了独特的力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基本构造主要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两部分,通过节点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稳定的结构体系。
钢管混凝土柱是指将混凝土填入钢管中,利用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同时钢管自身也承受一定的拉力。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提高柱子的整体承载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钢梁作为框架的另一部分,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其截面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通常采用刚性连接或半刚性连接,以确保框架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压强度高,钢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大,使得整个框架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型钢混凝土柱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研究

型钢混凝土柱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研究李克杰;陶清林【摘要】收集国内近年来关于型钢混凝土(SRC)柱低周循环加载下的84组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峰值位移和屈服位移之比、强化刚度、软化刚度与SRC柱构件主要设计参数(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剪跨比、体积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型钢混凝土柱骨架曲线特征点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峰值位移和屈服位移之比与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成正比,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及剪跨比均成反比;强化刚度系数与配箍特征值、剪跨比成正比,与轴压比、体积配箍率及混凝土强度成反比;软化刚度系数与配箍特征值、剪跨比及混凝土强度成正比,与轴压比、体积配箍率成反比.该结果可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参考.%The regressiv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on of 84-group domestic test data of SRC from cyclic loading experiments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of maximum displacement & yield displacement, strengthened stiffness, degenerated stiffness and the main design parameters of SRC column, such as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 shear span ratio, stirrup volumetric percentage and concrete strength, and propos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s of SRC column skeleton curve. The study arrives at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ratio of maximum displacement & yield displacement is ri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irrup volumetric percentage and concrete strength, and ha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 and shear span ratio; strengthened stiffness coefficient is in proportion to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 and shear span ratio, while in inverse proportionto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stirrup volumetric percentage and concrete strength; while degenerated stiffness coefficient ha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lh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 shear span ratio and concrete strength, and has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stirrup volumetric percentage, the results of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RC composite structures.【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型钢混凝土柱;骨架曲线;特征点;参数分析【作者】李克杰;陶清林【作者单位】安徽天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六安23700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98.2结构恢复力模型主要包括骨架曲线、滞回特征、刚度退化规律3个部分,其中骨架曲线是建立结构恢复力模型的基础。
方钢管混凝土柱_钢梁平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 12 试验方案
采用低周反复加载方案对试件进行伪静力试 验 ,即首先在柱顶施加恒定的竖向荷载 , 然后在框架 梁端施加水平低周往复荷载 。为了考察轴压比对试 件性能的影响 ,试件 SPF 2 1、 SPF 2 2 框架柱的轴压比分 别取 0130、 0150。试 件 SPF 2 3 框架柱的轴压比与 SPF 2 1 相同 , 以考察梁柱线刚度比对框架性能的影 响 。轴压比 n = N 0 /N u , 即试验时施加的柱顶轴压力 N 0 与方钢管混凝土柱极限轴压承载力 N u 的比值 , N u 根据 CECS 159: 2004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 14 ] 程 》 由实际材料强度确定 。试验过程中 ,竖向荷载 使用顶部可转动的 2000kN 油压千斤顶施加 , 千斤顶 与反力梁之间设置滚轴装置 , 可使千斤顶随柱顶保 持实时水平移动并减少摩擦力影响 。水平加载采用 M2801 电液伺服程控试验系统 , 梁端低周水平往复 荷载由支于反力墙上的 1000kN 电液伺服作动器提 供 ,作动器行程 ± 500mm。在框架梁三分点腹板处设 置带轴承的侧向支撑 , 以确保框架梁破坏前不发生 平面外失稳 。试验装置如图 2 所示 。 [ 15 ] 根据 JGJ 101 —96 《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 , 试验中水平荷载采用力 2 位移混合控制的加载制度 , 即在达到屈服前采用力控制加载 , 分 3 级单循环加 载至屈服荷载 ; 进入屈服阶段后 , 采用位移控制加 载 ,以框架屈服时梁端位移的倍数作为加载时的位 移控制指标 ,每级加载循环 3 次 , 直至荷载下降至峰 值荷载的 85% , 试验结束 。试验时先施加水平推力 (由左向右 ) ,然后施加水平拉力 (从右向左 ) , 规定加 载方向 ,推为正向 ,拉为反向 。 1 13 测点布置及测试数据 在钢梁两端翼缘和腹板处布置单向应变片 , 在 方钢管柱底四周截面布置成 90 ° 的双向应变片 , 以测 量并监测框架试件控制截面的应力状态 。在梁柱节 点处柱壁腹板四角及中心沿节点域对角线方向分别 布置三向应变花和单向应变片 , 以测量节点域应变 。 在框架梁端和柱底均布置测试截面曲率的位移计或 百分表 ,在梁柱节点域柱壁腹板上沿对角线方向布 置百分表以测量节点域的剪切变形 。在梁端布置两 个量程为 ± 150mm 的位移计 , 以测量梁端位移 , 并监 测试件 是 否 发 生 平 面 外 扭 转 。所 有 数 据 均 使 用 TDS602 数据采集仪采集 。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骨架曲线研究孙修礼(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以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为基础,钢管混凝土柱构件采用3线型弯矩-转角滞回模型;钢梁采用双线型弯矩-转角滞回模型。
使用非线性分析程序I D A R C 分析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恢复力特性曲线,程序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并进一步研究了轴压比、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对骨架曲线的影响。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骨架曲线;统一理论;框架结构中图分类号:T U 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22(2008)01-0006-03收稿日期:2007-12-07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校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资助项目(630721);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7605009063)作者简介:孙修礼(1975-),男,山东即墨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方面。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其良好的经济性及优越的抗震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目前对钢管混凝土柱的基本性能和受力机理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对钢管混凝土柱与梁的各种节点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但对钢管混凝土柱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仅进行了少量的试验研究[1-3]。
因此对钢管混凝土整体结构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在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的抗震参数,使用非线性分析程序I D A R C 对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的恢复力曲线进行了研究,程序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并进一步分析了轴压比、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对骨架曲线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为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对钢管混凝土抗震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 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由两种材料组成,但在宏观上可视其为1种“组合材料”,可用整个构件的力学性能指标来计算其承载力[4-5]。
由于材料的本构关系中已经包含钢管和混凝土相互作用的紧箍力效应,因而确定的组合设计指标中也包括了这种紧箍效应。
经过大量试验研究证明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是合理可靠的,以下是对统一理论中重要的参数的简单介绍。
(1)含钢率αα=A sA c(1) A s 、A c分别为钢管与混凝土的截面面积。
(2)约束效应(套箍)系数ξξ=αf yf c k(2) f y 为钢材屈服强度;f c k为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近似取f c k =0.8f c u 。
(3)轴压组合强度标准值f s c yf s c y =(1.212+B ξ+C ξ2)f c k(3) 式中:B=0.1759f y235+0.974;C=-0.1038f c k20+0.0309。
(4)轴压比nn=N N μ=N f s c y A s c(4) 式中:A s c =A s +A c。
第21卷第1期2008年03月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Y a n c h e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V o l .21N o .1M a r .2008DOI :10.16018/j .cn ki .32-1650/n .2008.01.0092 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构件的弯矩-转角滞回模型2.1 钢梁弯矩-转角滞回模型钢梁的滞回曲线比较饱满,无明显刚度退化现象,考虑了包兴格效应,在强化阶段采用随动强化模型。
其弯矩-转角滞回模型采用双折线恢复力模型。
模型中有3个特征参数需要确定:弹性阶段刚度k e,屈服弯矩M y,强化阶段刚度k p。
各特征参数确定如下:(1)弹性阶段刚度k ek e=E I(5) E为钢材的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2)屈服弯矩M yM y=f y W(6) f y为钢材屈服强度;W为截面弹性抵抗矩。
(3)强化阶段刚度k pk p=0.02k e(7) 2.2 钢管混凝土柱弯矩-转角滞回模型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弯矩-转角滞回模型采用3线型模型,模型中有5个参数需要确定:弹性阶段刚度k e,开裂弯矩M s,屈服弯矩M y,屈服曲率y,第3阶段刚度k p。
各特征参数确定如下:(1)弹性阶段刚度k e弹性阶段刚度也可近似采用E C4建议的公式,即:k e=E s I s+0.6E c I c(8) (2)屈服弯矩M yM y=A1c+B1(A1+B1)(p n+q)M u(9) 式中:A1=-0.137(b≤1) 0.118b-0.225(b>1);B1=-0.468b2+0.8b+0.874(b≤1)1.306-0.1b(b>1);p=0.566-0.789b(b≤1)-0.11b-0.113(b>1)q=1.195-0.34b(b≤0.5)1.025(b>0.5); b=α/0.1;c=f c u/60; Mμ为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极限弯矩,计算见参考文献5。
(3)开裂弯矩M sM s=0.6M y(10) (4)屈服曲率yy=0.0135(c+1)(1.51-n)(11) (5)第3阶段刚度k pk p=αd0k e(12)αd0=αd/1000,αd的计算见参考文献5。
I D A R C是b u f f a l o大学著名非线性分析程序,该程序可以用来分析结构承受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采用程序I D A R C对文献1试验中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进行研究,程序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程序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用I D A R C来分析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骨架曲线是可行的。
图1 试验结果和程序结果比较F i g.1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 r e s u l t s o b t a i n e df r o m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n df r o m t h e p r og r a m3 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骨架曲线的影响因素 影响钢管混凝土结构骨架曲线的因素有轴压比、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使用I D A R C程序分析了上述各因素对结构骨架曲线的影响,各因素对结构骨架曲线的影响分述如下[6]。
3.1 轴压比图2为轴压比对结构P-Δ骨架曲线的影响,可以看出:当轴压比较小时,轴压比对屈服位移的影响不大,随着轴压比的增加,骨架曲线对应的最大荷载增大;当轴压比较大时,屈服位移下降,骨架曲线对应的最大荷载减小。
轴压比对强化阶段刚度的影响是:随着轴压比的增大,强化阶段的刚度不断下降。
3.2 含钢率图3为含钢率对结构P-Δ骨架曲线的影响,随着含钢率的提高,屈服位移、骨架曲线对应·7·第1期孙修礼:钢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骨架曲线研究 的最大荷载及强化阶段刚度均增大。
3.3 混凝土强度图4为混凝土强度对结构P -Δ骨架曲线图2 轴压比对骨架曲线的影响F i g .2 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 a b o u tc o m p r e s s i o nr a t io图3 含钢率对骨架曲线的影响F i g .3 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a b o u t s t e e l r a t io图4 混凝土强度对骨架曲线的影响F i g .4 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a b o u t c o n c r e t e s t r e n g t h的影响,混凝土强度对骨架曲线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强化阶段的刚度略有提高。
3.4 钢材强度图5为钢材强度对结构P -Δ骨架曲线的影响,钢材强度对屈服位移影响不明显,但是骨架曲线对应的最大荷载及强化阶段刚度均增大,当轴压比不大时随着钢材强度的提高,骨架曲线将不出现下降段。
图5 混凝土强度对骨架曲线的影响F i g .5 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a b o u t c o n c r e t e s t r e n g t h4 结论(1)以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为基础将钢管混凝土作为组合材料,钢管混凝土采用三线性滞回模型;钢梁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使用非线性程序I D A R C 研究了钢梁-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骨架曲线,程序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2)使用I D A R C 程序分析了轴压比、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因素对结构骨架曲线的影响,各因素对屈服位移的影响不明显,但对骨架曲线对应的最大荷载及强化阶段的刚度影响比较明显。
(3)钢管混凝土柱长细比和梁柱线刚度比等对结构骨架曲线均有影响,限于篇幅,本文未作探讨。
(4)工程设计中可以使用I D A R C 程序来分析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恢复力模型曲线。
(下转第15页)·8·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参考文献:[1]J o h n s o nCR .P o s i t i v e d e f i n i t e m a t r i c e s [J ].A m e r M a t h M o n t h l y .1970,77:259-264.[2]黄礼平.四元数矩阵的特征值与奇异值估计[J ].数学研究与评论,1992,12:449-454.[3]姜同松,陈丽.四元数体上矩阵的广义对角化[J ].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20(11):1203-1210.[4]庄瓦金.体上矩阵理论导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E s t i m a t i o no f S p e c t r a l R a d i u s f o r Q u a t e r n i o nMa t r i xW UC h u a n -d o n g(C o l l e g e o f M a t h m a t i c s a n dS c i e n c e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04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t h ec o n c e p t o f t h eq u a t e r n i o nm a t r i xs p e c t r a l r a d i u s ,a n d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o f t h eq u a t e r n i o nm a t r i x n o r m ;O n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s p e c t r a l r a d i u s ,d i s c u s s e s t h es p e c t r a l r a d i u s e s t i m a t e s a n dg a i n s as e r i e s o f i m p o r t a n t r e -s u l t s .K e y w o r d s :q u a t e r n i o nm a t r i x ;R i g h t e i g e n v a l u e ;S p e c t r a l r a d i u s ;M a t r i x n o r m (上接第8页)参考文献:[1]李忠献,许成祥,王冬,等.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04,34(1):3-6.[2]宗周红,林东欣,方贞政,等.两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2002,23(2):27-35.[3]周栋梁,钱稼茹,方小丹,等.环梁连接的R C 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4,37(5):7-15.[4]钟善桐.钢管混凝土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孙修礼.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6.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 o f C o n c r e t e F i l l e d S t e e l S t u b F r a m e S t r u c t u r eS U NX i u -l i(C o l l e g e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d o n g Q i n g d a o 26610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t h e u n i f i e d t h e o r y ,t r i l i n e a r a n db i l i n e a r m o m e n t -r o t a t i o nh y s t e r e t i c m o d e l w e r eu s e df o rC F S Tc o l u m na n d s t e e l b e a mr e s p e c t i v e l y .N o n l i n e a r a n a l y s i s p r o g r a mw a s e m p l o y e d t o o b t a i nt h e r e s t o r i n g f o r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u r v e .R e s u l t s o b -t a i n e df r o m t h e p r o g r a m a r e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t h o s e o b t a i n e d f r o m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F u r t h e r m o r e ,s o m e p a r a m e t e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t h e r e -s t o r i n g f o r c e m o d e l o f C F S Ts t r u c t u r e h a v e b e e ns t u d i e d ,i n c l u d i n g a x i a l c o m p r e s s i o nr a t i o ,s t e e l r a t i o ,m a t e r i a l s t r e n g t ha n ds o o n .T h er e s u l t s n o t o n l y p r o v i d e n e c e s s a r y t h e o r yb a s i s f o r p o p u l a r i z i n gt h eC F S Ts t r u c t u r e ,b u t p l a ya v a l u a b l er o l et os e i s m i c d e s i g no f C F S Ts t r u c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c o n c r e t e f i l l e d s t e e l s t u b ;s k e l e t o nc u r v e ;u n i f i e dt h e o r y ;f r a m e s t r u c t u r e·15·第1期武传东:四元数矩阵谱半径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