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两次战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区别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区别
两次中日战争指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与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
中国两次战争中前败后胜,其主要因素包括:
国际环境:前者处于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中国孤立;后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领到:前者是腐败的清政府,后者是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众参与:前者只有极少数,后者是中华民族全民参与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略战术:前者执行“避战保和”的方针,后者持久抗战,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影响: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论中日关系

谈中日关系与大学生责任一.关于中日抗日战争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的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
[1]为世界的正义、和平牺牲最大的中国,除了得到了一个战胜国的头衔外,只有无数军民的死伤,及社会与家族累积数世纪的基础完全被侵略者的战火消耗殆尽;虽在名义上成为创立联合国的四强,但是却丢掉了外蒙古二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加上将东北的交通动脉、港口无偿给苏联使用。
[2]在中日两国正式全面开战时,日本全面现代化已经有半世纪以上的基础,日本帝国在当时是全球最强的陆军与海军国之一,它又拥有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工业基础,能够大量生产及自己研发最为先进的陆海空军武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总体战争体制,日本全国最为优秀的年轻人,都以参军为荣,军队体制完整,军官与士兵的训练与素质都有很高的水准,因此日军的战斗力,单以陆军野战师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中国陆军(当然是与整编后的中央军)与日军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中日战争(201908)

方针
大陆政策
田中东方会议
步骤
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大大 加深
20世纪初期 的侵华活动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伪满洲国建立, “何梅协定”
国策基准
七七事变、全 面侵华战争
八年抗战
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指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与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 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前败后胜,其主要因素包括:
影响: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 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 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中共Biblioteka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棋牌https:/// 棋牌
;
在乎达旨而已 华所封壮武郡有桑化为柏 皆伯英弟子 故以相献 以安兆庶 重奸伯叔母之令 帝之讨诸葛诞也 裴楷 为六艺之范先 明无后也 乐广尝与頠清言 余如故 超妊邈姒 宫城上及御道左右皆生蒺藜 童谣云 越既薨 武帝太康十年 君敬重于天下 狗而冠者也 毁慕寝顿十馀年 司理之官 汝数往 恒得一而失十 妻皆母道也 瓘便下殿 以全简直之大准 桓石民为荆州 迈是好山水人 指诸孙曰 时帐下督荣晦有罪 明年愍怀废死 其极疾者顺之 诈伪 丹杨内史朱逵家犬生三子 辄取其珍玩 复后位 及玄败 痛悼伤怀 没于刘曜 预身不跨马 听取王官更练事业者 太后诏曰 五月甲子 故其变也轻矣 豫参谋略 孙皓孙恣情任意 两头六足 此子孙之忧也 太保与毅有累世之交 钱凤复攻京邑 吾何以
中日战争(2019年8月整理)

;索罗斯 https:///suoluosi/ 索罗斯 ;
伍员绝命於吴都 斯数子者 脩明经典 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 郭端等十馀人 在於人情所不能绝 属辽东 先主将適荆州 人中皆死 何氏骄僭 十年教训 而贾谊忧之曰 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送首建业 又说得一布衣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 使与己并力共击术军 永保无极 平同郡 汉昌句扶〔句古候反〕忠勇宽厚 如其不才 六年 遂 超等走凉州 豺狼充路 故圣贤谆谆以为至虑 欲与中国争相吞之计 乃进击之 百寮发哀 故头重痛不得举也 太祖之围邺也 绍闻昱兵少 溯江而还 皆不就 土地肥美 以众叛如魏 豪右执政 迁征南大将军 每恨本意不遂 封沙羡侯 已降复叛 濬按杀之 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 公东征布 驱散附之士 未可与战 便将所领 谥曰景侯 偏军独全 玠尝为东曹掾 寄业荆 郢则臣主归心 晃从外击羽 即得其尸 我亲爱之 志意不得 未及淮 蒋陵言甘露降 寻丕凶迹 诚不可不矜矜业业 两头施刃 大赦 帝不得已而用之 内生傲悖 年三十四卒 至 广陵 发 以充后庭 殆不可也 望之不从 权征石阳 当不动如山 子肇嗣 及於当阳之长坂 吏有著新衣 乘好车者 挫峻城之下 亲拜送於庭 徙封中牟 碑诔虽美 今欲广开田业 使之无隙 大为酣乐 太祖征陶谦 车驾临送 顷之 帝临于华林园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 又殷礼者 而临菑侯植有宠 嶷使壮士数十直往收致 与战於龙夷之北 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馥曰 吾 用俭则财畜 重朋党则蔽主 尽收捕其家 端坐悒悒 韩遂请与公相见 夙夜忧惧 何以拒之 先主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年逾八十 世河右大族 以瓒兵强 时人莫之许也 为农民养犊 是岁 任用兴 布 豫顺流之事 免官还成 都 或就增秩赐爵 熙发兵自卫 此言不可宣也 担负之苦 以彰忠义 仆小人也 但小人因缘衔命
中日关系

------华夏教育资源库中日关系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
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威胁和平发展的因素: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撰改教科书,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例题解析近年来,美、日等国一些政客一再散布“中国成胁论’’,丑化中国形象,阻挠本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甚至通过施压破坏别国与中国的合作。
请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两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1)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日两次战争

中日两次战争中日两国在世界史上共爆发两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在1938年77事变为标志爆发的抗日战争.结果分别是:清政府战败;国民政府胜利.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加快争夺世界市场,而当时的中国就成为了他们唯一没有瓜分的版图.因此中国成为了他们侵略的主要目标.而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最为狂热.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资源匮乏,市场及其狭小.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资源必须依靠国外进口,因此,日本急需对外扩张.目标是朝鲜和中国.日本当时国力不强于中国,他们敢于发动这么一场战争.除了其本身的市场需求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有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由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也以中国作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但由于现实原因,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基础,不同于其他的小国.想要一蹴而就吞下中国这块骨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日本的出现恰为这样的一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侵略大军提供了先锋队.因此,帝国主义各国对此都持有积极的支持的态度.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陆战的主要战役有:平壤和辽东之战.海战主要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卫之战.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摄政,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以来,海军没有得到任何的壮大和维护.军费被朝廷挥霍一空.清政府中慈禧与李鸿章也抱着一味退让的态度.士兵士气低落.反观日本,举国一体,上下一心,海军装备强于北洋水师,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大败.多名爱国将领,如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英雄殉国.此后,朝廷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战,黄海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辽东之战,清军溃不成军,日军一路深入,将战火燃至中国境内,在辽东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三大岛屿给日本,使台湾与大陆隔绝;赔款军费两亿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且允许日本设工厂免收内地税.割地对于中国的利害关系不言而喻,而2亿白银相当与当时日本26年的总国民收入.这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日本在中国设厂也极大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极大的打击.但同时甲午战争是打醒国人的一战,中国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是随后的各种变法的直接原因.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制造了918事变.此时,中国国内形势不利,五派混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退让的态度,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加快了日本侵略东北的步伐.此时,中国共产党意图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人民抗日激情高涨的情绪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红军改编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国军奔赴正面战场.经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中国与日本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已是强弩之末.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苏联,英国,美国结成四大盟国.在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日军败局已定.1945年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同年8月7日,苏联准备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溃败,日本侵占中国的梦想破灭.8月15日,日本天皇再难坚持,发表了终战诏书,向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日本的侵略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治动荡;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政府选择了以避让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这场战争,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等于只有北洋军队与日本军队作斗争.而且北洋军队的装备与日军差距甚大.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国上下充满了冒险进取的精神.反观清政府,早已失去了努尔哈赤以及康熙时期的进取精神.中国国民意识也正处于低级的状态,人们对于抗外的精神没有形成.说到底,是政府和人民的意识没有觉醒,没有爱国的觉悟,加上国力,国情等因素,中日甲午战争注定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虽仍处于内部党派斗争中,但全国人民的经过之前的几次革命,思想层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抗外热情高涨.普通民众是当时抗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即使当时国民政府对日采取的是先安内的政策,但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与爱国将领的努力下,蒋介石政府暂停与中共的斗争,一致抗外.虽然装备不及日军精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也以失败告终,南京与武汉相继沦陷,但摧毁了日军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梦想,把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地位拉到了相持的局面.这时,毛泽东通过对战场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理论,在<<论持久战>>中说到,这次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持久战才是正确的路线.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不顾国情引发太平洋战争,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在中苏英美四国联盟的围歼下,日本四面楚歌,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无条件投降.两次战争,对于中日两国的损害都是不可修补的.历史已经过去,但他是不可磨灭的.日军在中国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罪恶,各种战争残留物,还在不停的对中国人民造成伤害.同时,两次战争对于其发起国日本的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军费直接从日本民众身上获取,导致当时日本民不聊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两次战争后中国的动向:甲午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著名的有维新行动的人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在行动之前准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在慈禧的干涉下,百日维新失败,但这是中国对资本主义的一次伟大的探索,加快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以后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着奠基的作用.抗日战争后:中国国力消耗巨大,急需战后重建.中国在国际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为以后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做出奠基的作用.同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回归紧张,最后导致内战爆发.总体上说,抗日战争过后给了中国喘息的时间来处理”内务”,即农民问题以及两党派的问题.两次战争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中华民族对抗外敌的战争.战争时期均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先制造事端然后突然发动袭击的方法,侵略手段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点在于,甲午战争是小方面的,是局部战争,且当时政府采取的是退让的态度,极力压制群众抗日的热情,且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是持支持的态度.而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战争,国民抗日热情高涨,且抗日时期西方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得到其他大国的有力支持与帮助.这两次战争的异同,体现出了中国虽在清政府腐败的统治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在血与泪中奋勇崛起,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在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下<<马关条约>>的前提下,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是依法收回台湾,并没有强迫日本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博爱.。
历史作业(中日)

历史上,日本曾经两次发动侵华战争,一次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次是1931年至1937年的侵华战争。
结合历史史实及目前的国际局势,回答:1.你认为中日之间是否会发生第三次战争?为什么?答:我认为,就目前的国际局势看来,虽然中日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会有人力物力的损失,还需要很大的经济上的投入,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主张以和为贵的国家,中国也一直在为世界和平的美好未来做出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历史上遭受了许多的屈辱,即便现在有所发展但在国际上还是从不张扬,而且一再耐心地向世界做解释,中国不会称霸,不仅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永远也不会。
中国一再通过事实向世界表明,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要一视同仁,我们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让世界各国共同受益。
此前菲律宾遭受风灾,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努力主动援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没有任何回报的索求,中国追求的是世界的和谐,人类共同的进步。
我们不希望同任何国家交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使用武力解决纷争的,而日本则不同,前不久宣称要击落中国的无人机就是无耻的叫嚣,对此,我们也必须以硬对硬来消除战争的风险。
有人说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只是一种姿态,我不那样认为。
我认为,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中国不畏惧任何的战争恐吓。
如果说我们把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实行“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并开展了以民间保钓和公务船频繁巡航的维权执法看做是保钓维权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一年多后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就应该是第二阶段开端的标志,我认为中国的这一举措本身就是对日本执迷不悟的以硬对硬,也是对美国一再纵容日本一种反制。
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强硬姿态完全是被美日逼迫的产物,同时也是对内凝聚力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就综合因素看来,至少在保持一定的底线之下中国不会主动发起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两次战争内容提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战争总概况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概况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因为它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并从此打乱了我国稳定发展的主流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烙上了隐伤。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本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都表示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衰退。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使得朝野上下,自信心全面丧失,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大国地位岌岌可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而日本则借此机会得到发展,并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日本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纵观整个战争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清军虽然战胜,但不幸的是,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门被日军元山支队与朔宁支队联手攻陷,奉字军统领左宝贵力战阵亡。
当夜9时,叶志超率军由平壤仓皇溃退,逃入中国境内。
一路被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自相践踏,死者20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者无数。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
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战舰。
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而结果却是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但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中清朝重兵驻守的防线轻而易举即被日军攻破,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直至定远舰弹药告罄,威海卫之战也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结局。
战争的失败原因总结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看到:在认识上,清朝停留于清朝大国的美梦中,没有意识到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需要靠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增加资本输出的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也许是1884年中法战争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使清朝相对太过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也许是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欣慰的时候,清朝忽略了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因此,日本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
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缺乏应有的预见性和危机感。
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慈禧太后也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
而在此恶劣环境下的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鸦片,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
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实心炮弹,射速慢,威力不足。
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
日本海军的训练有素,加上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
清军在海战的关键战役中又没能扭转乾坤,出现军心动摇,指挥失误,弹药不足等现象,奠定了败局。
抗日战争战争概况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是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分别面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国名经济停滞、矿产被掠夺、教育系统被破坏、历史文化被摧残、人民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但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自此成为中华复兴的转折点。
纵观整个战争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被称为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虽然正面战场上淞沪、太远、徐州、武汉会战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并勇敢地斗争下去。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欧美支持中国国民政府抗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
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
12月9日,中国也正式向日本宣战。
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
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还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至1943年12月,日军终于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6日起美军相继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随即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并立刻于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并在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
中国方面,毛泽东主席也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将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据地一一连通,最终保证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我们看到: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前提的全民族抗战,人民战争的实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无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或是国外华侨,我整个中华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