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比较共20页文档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专题1近代列强的侵略-PPT文档资料

专题(一) │ 近现代列强的侵略 精要考点拓展
1.具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瑷珲条约》割地 最多;《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特点;《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 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列强的侵华演变及特征。 (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主要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大 规模商品输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 辅;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侵华。
·新课标
专题(一) │ 近现代列强的侵略
(续表)
知识链接 5.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 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 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6.1950—1953年(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 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 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题(一) │ 近现代列强的侵略
·新课标
专题(一) │ 近现代列强的侵略 专题概要导读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 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 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 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 华战争,对此开始了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 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和完整,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53年抗美援 朝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甲午中日战争和比较表格

抗日战争
背景
①19世纪末
②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①20世纪30年代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时间
规模
①时间不到一年
②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
①长达15年之久
②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
③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
结果
①战胜了中国
②勒索大量的财富
③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
④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①中国胜利
②日本无条件投降
③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⑤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同点
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都是为了解决资本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
④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和潘家峪惨案等)
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课件

时间: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
标志: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时间: 1937年底到1938年初长达6周
南京大屠杀
屠杀人数: 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
名称
台儿庄战役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1938年
李宗仁
正面战场取得 最大的胜利 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规模 最大的战役
思考:
•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 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日 本的侵略野心得逞了,第二次抗日战争, 以中国人民取得了完全胜利而告终。 • 试分析这两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一败一 胜的主要原因?这两次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① 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②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 清军装备落后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 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促进 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 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100多年前的两段惨 痛历史阻断。
——2007年4月11日温家宝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原因
起止时间
拓展海外市场 1894-1895年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邓世昌 旅顺大屠杀
(3)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你认为日本的“第一个老 师”应向“学生”学习借鉴什么?
重要战役
人民的抗争 大屠杀惨案 结果
清政府战败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条约 影响
《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给日本
赔偿 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 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
中日两次战争

中日两次战争中日两国在世界史上共爆发两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在1938年77事变为标志爆发的抗日战争.结果分别是:清政府战败;国民政府胜利.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加快争夺世界市场,而当时的中国就成为了他们唯一没有瓜分的版图.因此中国成为了他们侵略的主要目标.而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最为狂热.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资源匮乏,市场及其狭小.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资源必须依靠国外进口,因此,日本急需对外扩张.目标是朝鲜和中国.日本当时国力不强于中国,他们敢于发动这么一场战争.除了其本身的市场需求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有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由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也以中国作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但由于现实原因,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基础,不同于其他的小国.想要一蹴而就吞下中国这块骨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日本的出现恰为这样的一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侵略大军提供了先锋队.因此,帝国主义各国对此都持有积极的支持的态度.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陆战的主要战役有:平壤和辽东之战.海战主要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卫之战.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摄政,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以来,海军没有得到任何的壮大和维护.军费被朝廷挥霍一空.清政府中慈禧与李鸿章也抱着一味退让的态度.士兵士气低落.反观日本,举国一体,上下一心,海军装备强于北洋水师,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大败.多名爱国将领,如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英雄殉国.此后,朝廷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战,黄海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辽东之战,清军溃不成军,日军一路深入,将战火燃至中国境内,在辽东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三大岛屿给日本,使台湾与大陆隔绝;赔款军费两亿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且允许日本设工厂免收内地税.割地对于中国的利害关系不言而喻,而2亿白银相当与当时日本26年的总国民收入.这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日本在中国设厂也极大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极大的打击.但同时甲午战争是打醒国人的一战,中国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是随后的各种变法的直接原因.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制造了918事变.此时,中国国内形势不利,五派混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退让的态度,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加快了日本侵略东北的步伐.此时,中国共产党意图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人民抗日激情高涨的情绪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红军改编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国军奔赴正面战场.经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中国与日本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已是强弩之末.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苏联,英国,美国结成四大盟国.在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日军败局已定.1945年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同年8月7日,苏联准备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溃败,日本侵占中国的梦想破灭.8月15日,日本天皇再难坚持,发表了终战诏书,向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日本的侵略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治动荡;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政府选择了以避让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这场战争,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等于只有北洋军队与日本军队作斗争.而且北洋军队的装备与日军差距甚大.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国上下充满了冒险进取的精神.反观清政府,早已失去了努尔哈赤以及康熙时期的进取精神.中国国民意识也正处于低级的状态,人们对于抗外的精神没有形成.说到底,是政府和人民的意识没有觉醒,没有爱国的觉悟,加上国力,国情等因素,中日甲午战争注定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虽仍处于内部党派斗争中,但全国人民的经过之前的几次革命,思想层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抗外热情高涨.普通民众是当时抗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即使当时国民政府对日采取的是先安内的政策,但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与爱国将领的努力下,蒋介石政府暂停与中共的斗争,一致抗外.虽然装备不及日军精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也以失败告终,南京与武汉相继沦陷,但摧毁了日军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梦想,把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地位拉到了相持的局面.这时,毛泽东通过对战场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理论,在<<论持久战>>中说到,这次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持久战才是正确的路线.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不顾国情引发太平洋战争,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在中苏英美四国联盟的围歼下,日本四面楚歌,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无条件投降.两次战争,对于中日两国的损害都是不可修补的.历史已经过去,但他是不可磨灭的.日军在中国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罪恶,各种战争残留物,还在不停的对中国人民造成伤害.同时,两次战争对于其发起国日本的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军费直接从日本民众身上获取,导致当时日本民不聊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两次战争后中国的动向:甲午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著名的有维新行动的人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在行动之前准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在慈禧的干涉下,百日维新失败,但这是中国对资本主义的一次伟大的探索,加快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以后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着奠基的作用.抗日战争后:中国国力消耗巨大,急需战后重建.中国在国际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为以后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做出奠基的作用.同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回归紧张,最后导致内战爆发.总体上说,抗日战争过后给了中国喘息的时间来处理”内务”,即农民问题以及两党派的问题.两次战争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中华民族对抗外敌的战争.战争时期均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先制造事端然后突然发动袭击的方法,侵略手段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点在于,甲午战争是小方面的,是局部战争,且当时政府采取的是退让的态度,极力压制群众抗日的热情,且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是持支持的态度.而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战争,国民抗日热情高涨,且抗日时期西方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得到其他大国的有力支持与帮助.这两次战争的异同,体现出了中国虽在清政府腐败的统治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在血与泪中奋勇崛起,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在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下<<马关条约>>的前提下,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是依法收回台湾,并没有强迫日本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博爱.。
中日之间的几场战争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这种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政府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而且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
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
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
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
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
南京条约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
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
南京当时称江宁,南京条约又被称为《江宁条约》,今人惯称为《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4.割地。
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
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日战争(PPT)5-5

国际环境:前者处于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偏袒日本, 中国孤立;后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 民的同情和支持。
领导:前者是腐败的清政府,后者是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与民族独立的实现
1944 年,中国军队开始了局部反攻。 1945 年 8 月,美国 的原子弹攻击和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8 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 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外国侵略所取得的 第一次完全的胜利,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也回归了 祖国,大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 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日战争也 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民众参与:前者只有极少数人,后者是全民参与的民族解 放战争。
战略战术:前者执行“避战求和”的方针,后者持久抗战, 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影响: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 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 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有增建或整修。现存明代长城全长一万三千四百华里。②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屏障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 【长程】形属 型词。路程远的;长距离的:~车票◇~计划|~目标。 【长虫】?〈口〉名蛇。 【长处】?名特长;优点:要善于学习别人的~。 【长川】①名长的河流。 ②同“常川”。 【长辞】动和人世永别,指去世:~人间|与世~。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 【长笛】名管乐器,多用金属制 成,上面有孔,孔上有键。 【长度】名两点之间的距离。 【长短】①(~儿)名长度:这件衣裳~儿正合适。②名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他独自出海,家人提心吊胆,唯恐有个~。③名是非;好坏:背地里说人~是不应该的。④〈方〉副表示无论如何:明天的欢迎大会你~要来。 【长短句】 名词②的别称。 【长法】(~儿)名为长远利益打算的办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是个~儿。 【长方体】名六个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所围成的立体。 【长方形】名矩形。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长庚】名我国古代指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金星。 【长工】名;智能机柜_室外网络通信一体化机柜-汇珏综合通信网络机房 智能机柜_室外网络通信一体化机柜-汇珏综合通信网络机房 ;旧 社会靠长年出卖劳力谋生,受地主、富农剥削的贫苦农民。 【长骨】名长管状的骨,如股骨、肱骨等。 【长鼓】名①朝鲜族打击乐器,圆筒形,中间细而实, 两端粗而中空,用绳绷皮做鼓面。②瑶族打击乐器,长筒形,腰细而实。 【长号】名管乐器,发音管可自由伸缩。俗称拉管。 【长河】名长的河流,比喻长 的过程:历史的~。 【长话】名长途电话的简称。 【长话短说】把要用很多话才能说完的事用简短的话说完。 【长活】名①长工的活儿:扛~。②〈方〉 长工。 【长假】名①时间长的假期:春节~。②旧时机关或军队中称辞职为请长假。 【长江后浪推前浪】ī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发展更迭,新陈代谢。 【长颈 鹿】名哺乳动物,颈很长,不会发声,雌雄都有角,身上有花斑。跑得很快,吃植物的叶子。生活在非洲,是陆地上身体最高的动物。 【长久】形时间很长; 长远:~打算|这种混乱状况不会~的。 【长局】名可以长远维持的局面(多用在“不是”后):这样拖下去终久不是~。 【长卷】名长幅的字画:山水~。 【长考】动长时间思考(多用于下棋、打牌):~半个小时后下出了一着妙棋。 【长空】名辽阔的天空:万里~。 【长款】形属型词。款式较长的(服 装):~羽绒服。 【长款】∥动指结账时现金的数额多于账面的数额。 【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华共20页文档

5、《辛丑条约》:赔款划界准驻兵,惩官禁反 改外务。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 ⑴禁烟运动:林则徐等
⑵鸦片战争:壮烈捐躯的爱国将领(Kp24图表)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直隶提督史荣椿等 ⑷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回族)、邓世昌等 ⑸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廊坊、天津 2、爱国民众的抵抗 ⑴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 ⑵台湾人民自发进行的反割台斗争 3、太平天国的抗争﹙背景、过程、纲领、结果、作用 及局限﹚ 4、义和团的抗争
4、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⑴革命性: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
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 由平等的革命性。
⑵局限性: ①经济上: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④组织上:自私分散性使之难以形成统一坚 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资
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 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资本主义 各国在经济上为适应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 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 为辅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 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的资本输出、政治上的“以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 反抗斗争。
1、列举此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括此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 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 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考点搜索】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周涛摘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
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