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

合集下载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秘授古脉法抄本》

《秘授古脉法抄本》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

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

《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

”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地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路,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

(编辑/小谢)医家秘奥脉法卷作者/周慎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前言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离经脉第二
•守灵脉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脉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脉第九
•育婴脉第十
•竿珠脉第十一
•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
•水曹脉第十四
•督脉第十五
•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
•任脉第十八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阴阳二脉第二十
•真气探瘕法
三、讨论
•三、讨论。

《医家秘奥》脉法运用

《医家秘奥》脉法运用

《医家秘奥》脉法运用江湖医侠按:脉法的运用可分三个层次:一、看脉,凭脉知病,持脉在手,三部六位九候细参,不待患者言即可断定所患何病,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把脉,以寸、关、尺三部分类,左右不别,以脉知证,如“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三、诊脉,从脉形大概辨证,判阴阳,别表里,定虚实,测预后。

如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证脉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证脉象,伤寒六经中分别以太阳病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太阴脉浮缓、少阴脉微细、厥阴脉微为主脉,提纲挈领,再以兼脉辨寒热,等等。

第一层次最高级,属悟性极高的“仙道”中的人物,民间传说虽神乎其神,但要做到百症不失,非常非常难!第二层次也高级,当心细如纤,毫厘能辨,且非得十几、数十年修炼,才能达到此水平!第三层次属普及化,是中医的基本功!但现代中医重视学习的也越来越少了,甚至于在某些所谓中医权威的引导下,认为是落后的、可以被抛弃的技能,现状令人堪忧!沙丘沙先生说脉象有“不传之秘”,嘱我在沙龙为方脉之学做些推广工作,自己水平有限,真诚惶诚恐!近读明﹒周慎斋《医家秘奥脉法》,感觉相对那些深奥的脉学专著,有简便之优,故在此向大家荐介。

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

《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

条文内容如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医经原旨》•《灵素节注类编》•《内经评文》•《内经博议》•《经络全书》•《内经知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心源》伤寒、金匮•《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捷诀》•《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九十论》•《伤寒医诀串解》•《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高注金匮要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仲景伤寒补亡论》•《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浅注》•《伤寒大白》•《类证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寻源》•《伤寒总病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附翼》•《伤寒明理论》•《伤寒法祖》•《伤寒直格》•《伤寒百证歌》•《伤寒心法要诀》•《河间伤寒心要》•《伤寒舌鉴》•《伤寒指掌》•《伤寒括要》•《经方实验录》•《伤寒恒论》•《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诊治•《中医诊断学》•《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脉经》•《医法圆通》•《临证实验录》•《褚氏遗书》•《仿寓意草》•《孙真人海上方》•《诊家枢要》•《诸脉主病诗》•《临症验舌法》•《奇经八脉考》•《诊脉三十二辨》•《察病指南》•《脉确》•《辨证录》•《证治汇补》•《石室秘录》•《症因脉治》•《丹台玉案》•《脉诀汇辨》•《脉症治方》•《麻科活人全书》•《丹溪手镜》•《医宗己任编》•《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脉因证治》•《三指禅》•《诊家正眼》•《杂病心法要诀》•《医学见能》•《医学妙谛》•《史载之方》•《笔花医镜》•《诊宗三昧》•《脉理求真》•《金匮钩玄》•《脉象统类》•《脉诀乳海》•《脉诀刊误》•《名师垂教》•《评琴书屋医略》•《时病论歌括新编》•《虚损病类钩沉》•《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素灵微蕴》•《自我调养巧治病》•《常见病自测》•《百病自测》•《中医疾病预测》•《手掌与疾病》•《手穴手纹诊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物理诊断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本草•《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食鉴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千金食治》•《本草蒙筌》•《本草易读》•《饮食须知》•《证类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经逢原》•《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本草分经》•《本草择要纲目》•《本草害利》•《本草撮要》•《药性切用》•《药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药征》•《本草乘雅半偈》•《滇南本草》•《本草图经》•《药笼小品》•《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药炮制》《食物疗法》方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急救便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宁坤秘籍》•《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卫生易简方》•《华佗神方》•《仁术便览》•《文堂集验方》•《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集验方》•《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串雅内外编》•《苏沈良方》•《回生集》•《医方论》•《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时方歌括》•《药症忌宜》•《毓麟验方》•《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博济方》•《普济本事方》•《保健药膳》内科•《中医内科学》•《温热论》•《增订十药神书》•《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温病指南》•《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经验麻科》•《内外伤辨》•《虚损启微》•《重订灵兰要览》•《医学传灯》•《青囊秘诀》•《疠疡机要》•《杂病广要》•《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血证论》•《松峰说疫》•《时病论》•《痧胀玉衡》•《痧疹辑要》•《温热暑疫全书》•《脾胃论》•《慎柔五书》•《温疫论》•《广瘟疫论》•《瘴疟指南》•《内科摘要》•《何氏虚劳心传》•《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动脉粥样硬化》•《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妇科•《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产宝》•《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宜麟策》•《广嗣要语》•《女科指要》•《竹泉生女科集要》•《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妇科秘方》•《产鉴》•《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济生集》•《胎产秘书》•《女科秘旨》•《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经纶》•《胎产心法》•《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规》•《妇科玉尺》•《女科精要》•《胎产指南》•《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要旨》•《女科百问》•《妇科秘书》•《沈氏女科辑要》•《女科切要》•《女科撮要》•《女科指掌》•《女科折衷纂要》•《邯郸遗稿》•《盘珠集胎产症治》•《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女科宝鉴》•《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儿科•《中医儿科学》•《育婴家秘》•《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幼科切要》•《达生编》•《幼幼新书》•《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儿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释谜》•《儿科萃精》•《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折衷》•《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慈幼便览》•《幼科概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保幼新编》•《儿科醒》•《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鬻婴提要说》•《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外科•《中医外科学》•《跌打损伤方》•《伤科大成》•《跌打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损妙方》•《外科十法》•《伤科补要》•《刘涓子鬼遗方》•《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救伤秘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启玄》•《立斋外科发挥》•《外科全生集》•《疡科纲要》•《跌打损伤回生集》•《外科集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外科选要》•《外科十三方考》•《发背对口治诀论》•《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外科传薪集》•《外科医镜》•《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伤科方书》•《核、化学武器损伤》•《外科学总论》•《普通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五官•《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察舌辨症新法》•《痰疠法门》•《眼科秘诀》•《尤氏喉科秘书》•《白喉全生集》•《喉科秘诀》•《包氏喉证家宝》•《白喉条辨》•《口齿类要》•《尤氏喉症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喉舌备要秘旨》•《重订囊秘喉书》•《眼科心法要诀》•《焦氏喉科枕秘》•《目经大成》•《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明目至宝》•《重楼玉钥续编》•《眼科阐微》•《原机启微》•《重楼玉钥》•《喉科指掌》•《中医眼科备读》•《耳鼻咽喉外科学》•《口腔科学》•《西医眼科学》•《针灸学》•《针灸大成》•《穴道秘书》•《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针灸易学》•《子午流注说难》•《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推拿抉微》•《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针灸素难要旨》•《针灸神书》•《针灸问对》•《针灸大全》•《炙膏肓腧穴法》•《经络汇编》•《经穴汇解》•《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聚英》•《宋本备急灸法》•《子午流注针经》•《灸法秘传》•《针经指南》•《中医刺灸》•《人体解剖学》页首医论•《中藏经》•《外经微言》•《柳洲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医林改错》•《集验背疽方》•《慎疾刍言》•《韩氏医通》•《证治心传》•《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医医小草》•《中医之钥》•《止园医话》•《医学传心录》•《思考中医》•《景景医话》•《塘医话》•《质疑录》•《中风论》•《肯堂医论》•《医医医》•《知医必辨》•《推求师意》•《洗冤集录》•《对山医话》•《疫疹一得》•《医学读书记》•《格致余论》•《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诸病源候论》•《读医随笔》•《周慎斋遗书》•《冷庐医话》•《医原》•《丹溪治法心要》•《友渔斋医话》•《温病正宗》•《医贯》•《疡科心得集》•《古今医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形色外诊简摩》•《重庆堂随笔》•《吴医汇讲》•《银海指南》•《痰火点雪》•《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选医衡》•《研经言》•《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归砚录》•《医门补要》•《医学启源》•《六因条辨》•《解围元薮》•《医学三字经》•《侣山堂类辩》•《温热逢源》•《医效秘传》•《存存斋医话稿》•《医学指归》•《医学真传》•《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经溯洄集》•《三消论》•《修昆仑证验》•《客尘医话》•《上池杂说》•《原要论》•《先哲医话》•《人体使用手册》•《医理真传》•《四圣悬枢》页首医案•《曹仁伯医案论》•《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马培之医案》•《杂病治例》•《丛桂草堂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氏医案绎注》•《吴鞠通医案》•《孙文垣医案》•《丁甘仁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回春录》•《程杏轩医案》•《奇症汇》•《寓意草》•《邵兰荪医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一得集》•《也是山人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畹香医案》•《花韵楼医案》•《何澹安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洄溪医案》•《集思医案》•《旧德堂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页首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圣济总录》•《景岳全书》•《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张氏医通》•《寿世保元》•《医碥》•《医学正传》•《古今医鉴》•《万病回春》•《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古今名医汇粹》•《卫生宝鉴》•《儒门事亲》•《明医指掌》•《医学摘粹》•《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急救广生集》•《明医杂着》•《医学实在易》•《轩岐救正论》•《扁鹊心书》•《医经国小》•《医学集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医名词词典》•《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中医词典》n~o~p~q•《中医词典》r~s•《中医词典》t~w•《中医词典》x~y•《中医词典》z~其他•《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页首养生•《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学》•《饮膳正要》•《陆地仙经》•《养生秘旨》•《女丹合编选注》•《寿世传真》•《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达摩洗髓易筋经》•《心医集》•《寿世青编》•《养老奉亲书》•《食疗方》•《运气要诀》•《马王堆简帛》•《服食导饵》•《古代房中秘方》•《老年百病防治》•《老年食养食疗》•《茶饮保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预防医学》•《免疫与健康》•《老年学》•《康复医学》页首其他•《中国医学通史》•《厘正按摩要术》•《疯门全书》•《本草问答》•《医暇卮言》•《常用化验值及意义》•《减肥新法与技巧》•《气功外气疗法》•《趣味中医》•《中药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病种临床路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人体解剖学歌诀》•《医用化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科学》•《医学遗传学基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免疫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风湿病学》•《临床肝移植》•《理疗学》•《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皮肤性病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临床基础检验学》•《基础护理学》•《基因与疾病》•《医院药学》•《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古脉法

古脉法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

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

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

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

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

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

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趺阳脉第四一、所候:胃经脉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

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

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

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

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

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

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

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

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

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

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

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青龙脉第六《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穴。

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

右动极微。

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

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

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

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

太冲脉第七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穴,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二、部位:两侧太冲穴。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

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绝者死。

龙曜脉第八《黄庭经》曰:胆之神名曰龙曜。

一、所候:胆经脉。

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

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穴,下候日月穴(在脐两旁外开3-4寸、斜上约2寸凹部,与腰眼穴相对。

腰眼穴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穴。

三、诊法: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

四、所主:耳门穴动脉插鬓中为有余。

上入率角者为过。

日月穴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也。

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

神阙脉第九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神阙。

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

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

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

盖真理不可抹杀也。

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

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三、诊法:甲、以剑诀取神阙穴。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

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

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

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

反之为不足之征。

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

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

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育婴脉第十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左右之分,其真神号育婴。

一、所候:肾经脉二、部位: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

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三、诊法: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

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法同。

轳辘关亦候气,令病人俯卧,用豹扑候之(拇指交接于十四椎处,四个指头平贴季肋之下,然后拇指向左右平行分开,同时拇指内顶,取在灵台穴上,病人腰内有酸麻胀痛等八触反应出现)。

四、所主:尺肤温和者为正常,甚热者为肾水亏,热极而发红色为阴虚之极。

寒者为肾寒,男子失精亡血,女子梦交不孕。

育婴买长短合度而偏长且温和者,按“太素脉法”主多嗣。

轳辘关候肾之本脏,正常人仅腰有酸胀感,如酸胀下行至臀腿为下虚之候,主肾虚;酸胀上行至阳纲、肝脾腧等处时,上有余之候,主肾阳上浮。

竿珠脉第十一一、所候:小肠经二、部位:小海穴三、诊法:本脉以候气为主,用中指叩弹小海穴。

四、所主:诊法一般叩弹一次即出现麻跳,两次方出现者为气迟,三次方出现者为气迟甚,四五次方出现者为小肠气化功能极差。

叩弹后跳痛但不麻者为小肠热证。

叩弹后麻木不仁为患小肠痈疽。

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小指甲,甲血聚迟者为阴疽(肠癌),血自还速者为阳证(有热),聚血紫黑者为中毒。

庚金脉第十二一、所候:大肠经二、部位:合谷三、诊法:甲、同胃经艮宫脉(候气)乙、候脉四、所主:甲、掐合谷痛者为胃病,痠胀者为大肠病算帐,便秘者胀多,便溏者痠多。

乙、拉提虎口软筋,痠感为常。

又以痠、胀、痛定阴阳虚实。

丙、合谷脉长出虎口为大肠阴虚便秘之候,大便初鞕后溏者尤然。

丁、合谷脉长,候气时具有麻胀感者为肩臂痛或肩臂不举之症,治宜取手阳明,较服散风逐湿药为佳。

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吏仓脉第十三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