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1

合集下载

针灸学歌诀

针灸学歌诀

针灸学歌诀针灸学歌诀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一作三寸)深。

狂言盗汗加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禁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

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

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刺地仓。

伤寒腹痛虫寻食,吐吮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

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

刚柔二痉最乖张,口禁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

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

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2012-12-18 22:22:58)转载▼分类:奇人异术绝技标签:健康文自仁者爱人首先我在这里声明;这些是我从18年来通过走南闯北所收藏的,如有雷同不足为怪,文中的“我”是指针法挖掘者"盛建华"医师!网络那么大,电脑却又那么小,如你能看到也是缘了。

往后我也会揭密更多的民间秘法,至于疗效,信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之,否则权当消遣看之、笑之。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泄针法》。

《金针赋》及中医医科大学教材《针灸学》都有记载,如果全部照录篇幅太多。

其次按其记载方法操作,针下根本不可能产生针下热,针下冷的针下感应,故删去不赘述。

气至病所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神功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

就是描述“气至病所”针刺经络感传现象。

气至病所是金元时代针灸专家关汉卿首创下针十四法中的一种针法,由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单式手法组成,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可使经气“上下通接,快然失其所苦”。

(《针经指南》)。

气至病所实质是指针刺时的经络感传至病所的生理现象。

是针刺技术中最宝贵的针法之一。

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针法是金元时代,明代针法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医学科研成果。

可惜,清帝道光废除针灸,三种针法从此失传。

2000年5期刊登《中国针灸》邱茂良教授针指与得气精要说:“烧山火,透天凉临床上难以看出临床作用”。

文章为邱教授指导他的四个弟子共同完成的论文论点。

由此我得出一个可靠的信息,南京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针灸系的中医医科大学,邱茂良教授执教五十年。

他不了解烧山火,透天凉绝世针法的奥妙。

他培养的若干针灸医师,一定会同他们的导师一样。

不懂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至巧。

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医学临床医疗实践,我十年之中针刺超过三万人次,按《针灸大成》和《针灸学》烧山火规范操作,针下从未出现一例针下热的针感。

实践证明《针灸大成》、《针灸学》记载的烧山火针法只是理论之言,实际操作针法已失传成绝学了。

左常波老师之针灸宝典——针灸秘学笔记

左常波老师之针灸宝典——针灸秘学笔记

左常波老师之针灸宝典——针灸秘学笔记针灸秘学笔记之一:告诉我的徒弟们,针灸技能三层基本功:调气;调血;调经筋。

调气要细腻;调血要深透;调经筋要立体。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通神。

针灸秘学笔记之二:《罗经透解》云:相地点穴,巧凭眼力,妙在心思。

好句!针灸医生必备素养:一曰手感,二曰眼力,三曰心思。

或者说:一要想到,二要找到,三要做到。

一言以蔽之,手眼通天,匠心独运。

一个出色的针灸医生,此三者缺一不可!我徒当深思!针灸秘学笔记之三:以大斡旋针法(斡旋四个穴位是:心门(右)、足三里(右),太冲(左),太白(左))、大立极针法奠定根基,化源针法化后天为先天,生生不息,源源不绝,如琼浆甘露,一滴落于黄庭,宴之味之,精醇甘美,名曰饮刀圭也,妙不可言!针灸秘学笔记之四:针道修习次第,一曰见地,二曰功夫,三曰证量;修习之前行三要,一要信二要愿三要行。

可怜如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越陷越深了……针灸秘学笔记之五:董门针灸自成一派,别开法脉,内隐之秘,恰如金线穿珠,将满地珍珠一起收拾。

不识此秘中之秘,每怅一纸千山之隔。

某入于此,出于此,开启自生法门,以针为媒,在身内虚空中,讨得个真消息。

针灸秘学笔记之六:普天之下,没有神医,只有妙药。

金石草木,只可治标,若需治本,宜用自身妙药,方可坚固。

某以针为媒,讨得即是这个真消息。

针灸秘学笔记之七:万物之宗在于一空,百事之根在于一门。

百草若有灵,一针能通神。

针灸秘学笔记之八:1、极乎神而尽其微,资于假而迫于真。

针者何为,真也?幻也?2、术不及法,法不及道,道不及势。

上工无他,时也,势也。

针灸秘学笔记之九:少阳为枢,阳枢,主枢转升降;少阴为枢,阴枢,主枢转开合。

枢机有大妙用!为针者可不识乎?此乃红昌兄妙言,特记之。

针灸秘学笔记之十:吾尝言:针法调气要细腻。

问曰:何以致之?吾谓:“杳冥精信,神机活泼”。

寥寥八字,道尽机密。

尤以“信”、“机”二字,露出针法入微达玄之端倪!调气针法由此悟入,窃以为别有手眼,独具妙心。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人将自己的病诉说得多么复杂;只要摸到了这个脉象;再有相应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便可以对病情掌握得很清楚、处方多半可以“一剂知;数剂已”..假设来了个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脉弦;并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断为少阳病;就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进行问诊;可以问是否兼有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就可放胆开小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常用针灸歌诀

常用针灸歌诀

常用针灸歌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有哪些歌诀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荥输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要瞧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瞧她取穴就是否精简,手法就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就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就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就是能算就是一个方向。

真正就是内涵就是没法写出来的。

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您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瞧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

医者意也。

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

(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就是瞧风景,而就是瞧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

但就是我还就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

尽就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

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

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

就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就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

心指的就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

我的方法就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您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瞧瞧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揭秘

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揭秘

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揭秘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悠久,中医疗法是其中的瑰宝。

在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中,针灸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然而,不少人对针灸的奥秘与原理仍然知之甚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为您揭秘其中的秘密。

一、起源与传统背景中国古代医学,尤其是中医疗法,扎根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医疗实践。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针灸的出现与伏羲、神农氏等传说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

针灸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又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疗法体系。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整阴阳、平衡气血,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源于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其中的重要理论有“经络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运行,使身体各部分相互联系。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万物皆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不同组合。

身体出现疾病时,是五行之间失去平衡导致的。

针灸作为调理身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恢复五行之间的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阴阳学说是中医疗法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内部存在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阴阳平衡,使得阴阳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

三、针灸的操作技巧中医疗法针灸的操作技巧是重要的奥秘之一。

合理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确保针灸的疗效,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需要熟悉经络、穴位的位置,并准确地刺激穴位。

根据疾病不同,经络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选择与疾病相关的经络来进行治疗。

合适的刺激力度也是针灸操作技巧的一个关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为气血先见 • • • • • 寸口脉法: 《难经.一难》: 《桂林古本伤寒论》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藏府之诊也? 师日: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藏府有偏胜。气血俱 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 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 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 • 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 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平 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 以诊,病无遁情(通行本佚)。
• 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
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
•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 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 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 骨者,肾气也(菽者,小豆也)。
《内经》《伤寒》引申与发挥
• • • • • •

•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 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 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 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 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 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脉象举例
• • • • • •
大脉 洪脉 紧脉 芤脉 濡脉 ……。
阴阳五行脉法
• 针灸的 不传之秘——深浅 • 模糊的烧山火和透天凉——三才法 • 仲圣的五行脉法,即是针灸深浅层次的指标,立体切脉系 统囊括了针灸穴位的层次,这是从《内经》脉法到《伤寒 论》脉法的完整结合,历史以来,对于《伤寒论》和《内 经》有无联系的问题争论不休,而针灸的不传之秘(深 浅),此深浅已经涵盖了《内经》和《伤寒论》的结合。

——清.周学海
《伤寒论》—三才观念
•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 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 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 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 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 具陈,令得分明 •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 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 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 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简单举例
• 左寸虚——补通关 • 左关弦——泻火硬 • 左尺浮——泻火散、补火聚
• • • • • •

右寸实——泻三其穴 虚——补灵骨 右关实——泻门金 虚——补中白 右尺浮——肾气不敛,以收肾气为主 右尺沉——脉得诸沉,责之有水
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观念
•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 也 • 同理其他篇章中:有阴结、阳微结、阴微结
• 我们知道仲圣以阴阳为纲计10脉 • 但是细读《伤寒论》,我们知道伤寒论中脉象计 27种,其中所谓的复合脉,就是组合而已
脉法的立体观念
• 位数形势、微甚兼独 • 1,以位置分:浮、沉、伏。 2,以形状分:滑、涩、弦、紧、革、牢、动、散。 3,以速率分:数、缓、迟。 4,以节律分;结、代、促。 5,以宽窄分:洪、细。 6,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
案例举例——颈椎病
• 首日下午五点多来诊,要求解决头晕问题,遂针右灵骨四分,二十分钟 次日上午来诊,诉头晕未做,要求解决颈痛问题,脉右寸起,遂针左正 筋、正宗四分,二十分钟
第三日上午来诊诉,头晕未作,颈痛减轻,右脉寸关正常,右尺稍收敛, 左关滑大,泻右侧三奇穴之其门穴五分钟拔针。
第四日为周日停针; 今天下午来诊,无明显不适,头晕未作,颈痛近乎消失,饮食自诉因为 天气原因,不想吃,切脉右关脉大,余脉可,针通天,留针二十分钟 • 第七日症状全部消除
• 针灸的不传之秘
《内经》脉法
• 一、遍诊法 • 《素问》、《灵枢》论脉,先言某时某脏其脉何 如,次言太过不及,可见脉与时与脏不可分,分 者,有失经旨。明了《经》中所言脉法,则得脉 之大要。 • 《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 论》《举痛论》、《灵枢.经脉篇》:人迎大一倍 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大阳;人迎三倍, 病在阳明 „„。 • 脉之纲: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石)脾善不 可见也。
之谓化始。
天依形,地附气,此
古本《伤寒论》
• 初按脉,轻取之,如 • 持三菽之重,平于皮肤之部者,以候肺气也。 • 稍重取之,如持六菽之重,略下于皮肤,平于经络之部者,以 候心气也。 • 又稍重取之,如持九菽之重,平于肌肉之部者,以候脾之气也。 • 再重取之,如持十二菽之重,平于筋之部者,以候肝之气也。 • 重取之,平于骨之部以切之,以候肾之气也。 • 此分出入为五部,以候五藏之气。 • 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候肺气平于皮肤之部。 • 脉者,心之合也,故候心气平于经脉之部。 • 肉者,脾之合也,故候脾气平于肌肉之部。 • 筋者,肝之合也,故候肝气平于筋之部。 • 骨者,肾之合也,故候肾气平于骨之部
案例举例——腰痛案
• 李某 女87岁,腰腿痛40年,加重一月,急性发作一周。 刻见:体型中等,面黯,行走右脚拖动,膝关节不能弯曲,述支气管 哮喘四十余年,语音低晰透少羽少宫音,闻诊时有痰喘咳逆,诉腰痛 强直如板不能弯腰,咳喘时疼痛向右下肢放散,行走疼痛加剧,疼痛 以膝关节为主,四肢冰冷不思饮,饮食少,小便夜多,大便可,左寸 脉濡数。关脉沉弦,尺脉弱,右关脉稍弦。 予以: 针:双水金穴外透,左灵骨穴、右通天穴。 起针腰部活动自如,能前屈,左右摇动正常,膝关节可屈伸行走。 • 2、药用温阳补脾法
金——03菽——肺——合大肠 火——06菽——心——合小肠 土——09菽——脾——合胃 木——12菽——肝——合胆 水——15菽——肾——合膀胱 (五生、八在、十二其、五胜)
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 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 三七居旁,二八四六, 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於阴,柔生於刚,阴 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
针灸的不传之秘
• 针灸的不传之秘是深浅,而深浅即 阴阳五行合流后的具体落实,这个 深浅的落实,从皇甫谧以后的针灸 典籍中再也没有记载。
针灸的不传之秘
一针下去后,最少医者要知道,这一针要作用于五行 的哪个层次,这才是一个真正针者对自己的要求。 而针灸效果的判定,也是从脉象的变化中,判断这一 针作用于人体后,气血盛衰,及气血强弱、五行判 断的客观指标
三部九候切脉诊法
仲圣眼中的平脉大法
• • • •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 沉部分经,以候五藏之气; 中部分经,以候六府之气
————————(通行本佚)
桂林古本伤寒论
•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 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 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 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通行本佚)。
寸口脉法——阴阳脉法
• 《四难》 •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 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 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 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 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伤寒论》——阴阳脉法
• 《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 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 阳:大浮数动滑——三阳有余 • 阴:微沉弦弱涩——三阴不足
柯琴曰:
• • • • • • •
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 浮沉是脉体, 大弱是脉势, 滑涩是脉气. 动弦是脉形, 迟数是脉息, 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病虽不随针去,,49岁,颈痛头晕恶心20余日,发作不定时,自诉颈椎 病多年,颈椎CT四五六椎体内缘增生,西医诊断为椎动脉 型颈椎病,经治无效,遂来求治,诉汗多,眠差、食量可, 饮食二便可。 刻诊:身体肥胖,面微红,舌淡苔薄白,右脉寸关沉尺浮, 左寸微沉,左关滑大,尺脉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