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秘传针灸妙诀
《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

《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古代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
为了研究针灸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我的家中。
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
经过十数年来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
此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可有一定的价值。
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针灸之道,源于“砭石”。
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山海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
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
相比之下,根据临床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
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去效用。
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
比如会阴穴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又如古人禁灸面部,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
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必拘泥古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
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
治邪病怪病,鬼门十三针秘法妙用(可遇不可求)

治邪病怪病,鬼门十三针秘法妙用(可遇不可求)针灸,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
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院,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医生,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
这是为什么呢?有些病中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
什么是邪病呢?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佛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完全证实,科学界目前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
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
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
阴性磁场一旦侵入人的身体,人表现出中邪的特征,例如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幻听鬼语、抑郁胆小等等。
这时如果采用传统的医药之法,往往难以见效。
浩然与很多名医比较熟悉,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都会列举一些所谓被鬼上身等中邪的例子。
他们也会推荐一些他们难以治愈的病人到浩然这里求治。
浩然的一个朋友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全身不舒服到处疼痛,心烦意乱难以安寝,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检查了多次,都检查不出来原因,陪他检查的该医院院长说了一句话:你去看看中医吧,如果中医解决不了,那就只能借助玄学啦。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中医针炙之“鬼门十三针”疗法,就是听起来挺迷信,但是施治效果很好的一种中医疗法。
它就能使“阴性磁场附体”的病人得到康复。
此针炙秘法,最早由孙思邈集上古中医针炙精华整理而成,着眼于中国的辩证论,通过对“十三鬼穴”的针炙,对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古代称之为癫、狂、痫)的治疗有奇效,复发率低,堪称医学神技。
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

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进针与出针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人经穴,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眼。
其它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七字手法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
下边分别解释:进:插针进入。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
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
”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针灸与方药之比较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上吐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经络与神经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
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通道。
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
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过经络才起作用。
离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经络,则神经不起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肉萎缩。
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
病人不信,坚持要扎。
于是给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
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
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
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此时病人气已散逸。
针灸 入门歌诀

针灸入门歌诀《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心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收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徐氏《针灸大全》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节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最全的道医点穴大全

最全的道医点穴大全2017-01-22联络各地道教宫观,道教学院,道文化研究者,组织道文化交流活动和培训,探索道文化现代化,关注自然、健康、教育,推进道文化在全球文化体系的传播发展。
每年我国患中风瘫痪及后遗症的病人高达200多万人,而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病人经过治疗,完全康复或达到生活自理的比例却不如人意,而手术治疗伤害巨大,大部分人都留下半身不遂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经脉断层往往使患者更加难以康复。
另一方面,目前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一般家庭都难以承受得起。
为了让更多的同行,朋友,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尽快掌握这门医术,造福于广大患者朋友,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享受新的人生。
手法点穴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有效率90%以上。
上肢瘫痪: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下肢瘫痪: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面部瘫痪:取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经过第一次点穴治疗后,病人的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此时应该叫病人自己活动几次,每天进行两次点穴治疗,第二次时间应该相隔4小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
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
动作要领: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依次顺序点压开穴,然后根据病人需要治疗的具体部位进行点穴治疗。
《道门秘传点穴术医疗经验》道门点穴本的治疗作用其实质即恢复与补充阳气,所谓阳气也就是人的正气、元气,清代王清任就巳认识到:人过半百(50罗)阳失其半,其实任何病久年不愈部会造成阳气虚弱,而中医理论即有:正气内存,邪不可侵之说。
人只要阳气充足,即可百病不侵。
歌诀人身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
大椎尾闾升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
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
《舍岩道人针灸要诀·原序》

《舍岩道人针灸要诀·原序》盖闻天地开辟,肇(zhào,始)分山川之气。
人始物资,克配动静之形。
东西是日月(坎离),南北是星辰(乾坤)。
两仪(阴阳)妙运于龙画(河图),五行并行于龟铭(洛书)。
四象得路,八卦从令。
气虽悬于白日,理必凭于玄冥(幽暗)。
由贤士之宜讲,岂愚夫之敢忖(cǔn,推测)。
夫气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
形着于病者,有千邪万灵。
筋骨脉络(阴阳),变化无穷。
生旺休囚(五行),运行不停。
是故古人卜补泻之理,有其理义无其辞。
后哲著温凉(药性)之书,传于后而行于世。
黄岐试药石之问答,华扁垂针灸之典则。
立君臣佐使以治寒热,用补泻迎随而救虚实。
体作三才之栋梁,穴为五行之门庭。
布一身之虚实,审七情之浮沉。
医者,意也,于心必应;病者,虚也,唯手是聆。
寒(金)冷(水)相升,由肺肾之黑白。
风火互动,作肝心之红青。
湿长流于脾原(平原,坤卦),热恒煽于胸局(胸部)。
胆必生者,小肠也;脾可产者,肺经。
三焦,散居;膀胱,咸(肾)匼(kē,环绕)。
引气血归于任脉,二气会合五行。
木母补于火子,心病自痊。
土官溺于水臣,肾必回醒。
抑西官之金气,肝胆安稳。
洗东将之木贼,脾胃遐龄(长寿)。
肝位东方,肾受(授)生而肺受(授)克。
心居南乡,北受(授)克而东受(授)生。
相生者可补,相克者必泻。
虚可补,实可泻。
信医之病可见好,鬼之言莫听。
道医留下的绝技,几乎可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道医留下的绝技,几乎可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看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对全真七子中的大师兄马钰应该不陌生。
正是在马钰的指导下郭靖武功才得以入门、精进。
马钰不仅是道家大德,医术也是非常了得,其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新经络小编不会针灸的网友用指压、按摩棍针也有很不错的功效)马丹阳的十二神针影响深远。
明陈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疗效“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广告据史书记载:马丹阳名钰,道号丹阳子,宋代末年人,他与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灵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七人俱学道子终南山全真教创教祖师重阳真人门下,列全真七子之首,并于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教为掌教大师兄多年,后又独自开山立派,创全真教七大分支之一遇仙派。
顾名思义,遇仙派的内涵就是指通过道法的修炼使自己羽化而飞升,到达神仙的境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展开剩余92%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就什么病都能治了,这十二个穴道中分别是:新经络三里穴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
《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
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肿、膝、胻(胫骨)酸内科方面,伤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劳损,都是因为慢性病,而肠胃功能已经很差了,变得羸瘦,还有“气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鼓胀的样子。
还有,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变宽,会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近。
道医,神奇的“鬼门十三针”疗法!

道医,神奇的“鬼门十三针”疗法!神奇的“鬼门十三针”疗法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精神神志疾病的疗效卓著,近现代临床鲜有详述,然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
对此,作者不揣肤浅,试作初步探讨,望同道医者不吝赐教。
针灸,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
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院,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医生,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医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确定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的,借助四诊之法可以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表现出来的症状(中医谓标)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中医谓本),因此中医讲究辨症,要分清标本,对症施治。
有些病中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
什么是邪病呢?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道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完全证实,科学界目前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
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
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例如玄空风水中定义的五黄之气,也属于阴性磁场,它的来源与宇宙天体的运行有关系,大家可以查看以前发表的文章,里面就有有关五黄的介绍。
阴性磁场一旦侵入人的身体,人表现出中邪的特征,例如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幻听鬼语、抑郁胆小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门秘传针灸妙诀
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
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
传口授难明其旨。我曾随先师郝文圣老先生习傅山(道家龙门派
第六代“真”字辈)医学、针灸、导引按摩诸法。为使广大读者
能对此秘法有所了解与认识,本人将陆续整理以飨读者,不妥之
处,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 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
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足
乔),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
致宜早遏,六滛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
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
上医。 二、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
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
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
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或针水,
水分夹脐脐边找。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
误)。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
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
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
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 脑户囟会及
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
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
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
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
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
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
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
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
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
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
烙刑。 附注:禁灸穴歌,我曾查阅许多古籍,各版本所述不同,虽
然穴位相差不多,但书写却差别很大,故而读者应有所选择。 七、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若是胃中
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如
中鬼邪先间使,手臂挛痹取肩髑,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
踝,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阴陵泉,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
陵后涌泉,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小肠气痛先长强,
后刺大敦不要忙,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阴,牙痛头痛及
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肚腹
浮肿胀膨膨,先针水分泻建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看,
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后谷后内庭,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
阳陵,指痛挛急少商好,依法施之无不灵,此是桑君真口诀,时医
莫作等闲轻。 附注:长桑君名氏待考,相传为扁鹊之师,事见《史
记》扁鹊仓公传,然扁鹊无针书传世,想来是后人托词,应用效果
颇佳。 八、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面
口合谷收。疫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 附注:后两句为后人所增,
亦属经验之谈。此诀本人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述秘》中有记载,
其后本人将此总诀详细阐述了其体用要义。 九、通玄指要赋 必
欲治病,莫如用针,巧使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
邪而辅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
或沟池溪谷以岐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
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日迎随而得用。 且
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
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
攒竹以偏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
海以消除。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宜导于气
冲,阴陵开通于水道。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筋转而痛,泻承
山而在早。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痛,阴市能医。痫发癫狂
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
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可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
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陀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注:
应为“谷”)泻肾,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目昏不见,
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痛不
忍。咳嗽寒痰,列缺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
功,而在乎拈指。 附注:此文乃窦汉卿所著,其后明代凌云(字汉
章,号卧岩)先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推衍,使其疗效更佳,取名《卧
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奈其文颇长,限于篇幅,容留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