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利用率的计算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试行)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试行)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 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空白对照;处理2,无氮区(PK );处理3,无磷区(NK );处理4,无钾区(NP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复合肥计算

复合肥计算合理施肥量=(果树吸收量—天然供给量)/肥料利用率(吸收率)根据三要素试验、推算土壤中天然供给量,大体如下:氮的天然供给量约为氮的吸收量的65%,磷为吸收量的80%,钾为吸收量的50%.肥料利用率,在一般施肥条件下,氮约为35%,磷约为20%,钾约为50%,喷滴灌施肥氮的利用率约为95%,磷约为54%,钾约为80%. 设亩产3000公斤,按每100公斤果需N 1公斤,P2O5 0.5公斤,K2O 1公斤,则N的果树吸收量为30公斤.氮的土壤供给量为65%,则为30×65%=19.5公斤.氮的利用率为35%,则N的合理施用量为:(30-30×65%)/35%=10.5×100/35=30公斤然后按肥料所含N的比例,设N为15%,则需施含N15%的复合肥200公斤/(亩),其他算法依此类推.[P2O5] 15公斤需含P2O515%复合肥100公斤[K2O] 30公斤需含K2O15%复合肥200公斤例如:用氯化钾(含K2O 55%)、硫酸铵(含N 21%)、磷酸一铵(含N 12%,含P2O5 60%),用这三种肥料混合成含N 18% 含P2O5 18% 含K2O 18%的复合肥,配100千克这种复合肥各需要这三怎么计算复合肥配方用量例如,用氯化钾(含K2O 55%)、硫酸铵(含N 21%)、磷酸一铵(含N 12%,含P2O5 60%),用这三种肥料混合成含N 18% 含P2O518% 含K2O 18%的复合肥,配100千克这种复合肥各需要这三种物质多少千克?优质解答氯化钾:K硫酸铵:N磷酸一铵:N、P100千克复合肥中,按照比例N、P、K均为18千克;K仅由氯化钾提供,因此氯化钾的用量为18/55%=32.73(kg)P仅由磷酸一铵提供,因此磷酸一铵的用量为18/60%=30(kg) 磷酸一铵中提供的N的含量为30X12%=3.6(kg),硫酸铵需提供的N量就应该为18-3.6=14.4,因此硫酸铵的使用量就应该为14.4/21%=35.12(kg)填充用的膨润土为100-32.73-30-35.12=2.15(kg)复合肥的其他分类:1.水稻专用肥:是以尿素、磷铵和氯化钾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25%.可作基肥、追肥,一般亩用量60-75公斤,基肥占施肥量的60-70%,追肥占30-40%.2.毛竹专用肥:是以尿素、磷铵和氯化钾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28.5%.亩用50公斤,每年5-6月间结合除草,采用条施或沟施.3.茶叶专用肥:是以尿素、磷铵、硫酸钾和适量的镁、硼等中微量营养元素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25.0%.以成年树亩产量来确定施肥量,一般亩产干茶50、100、150公斤,分别施专用肥70、90、120公斤.按春茶开采前1个月占总用量的50%,春茶采摘后占总用量的25%,秋茶采摘前15-20天占总用量的25%来施用.4.烟草专用肥:是以尿素、磷铵、硫酸钾为主要原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36%,一般中等肥力田按50克/株,在烟草移载时开条沟条施.5.硫酸钾果树肥:是以尿素、磷铵、硫酸钾为主要原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36%,按成龄树3-4公斤/株年,树冠滴水线附近均匀施用,采用环状实施、圈施、条施均可,沟深30CM.6.无公害蔬菜肥:是以尿素、磷铵、硫酸钾为主要原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35%,瓜果蔬菜按80-150公斤/亩茬,其中30-60公斤作基肥,50-90公斤作追肥.叶菜类蔬菜按60-120公斤/亩茬,其中15-40公斤作基肥,40-80公斤作追肥.7.高浓度复混肥:是以尿素、磷铵、氯化钾为主要原料,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45%,可作基肥、追肥施用,施用量应视土壤肥力、作物种类等因素确定.复合肥优点:1.养分含量高,主要营养元素多.复合肥的状分总量一般比较高,营养元素种类较多,一次施用复合肥,至少同时可供应作物两种以上的主要营养元素.2.副成分少,结构均匀.例如磷酸铵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其阴、阳离子均为作物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这种肥料养分分布比较均一,在造成颗粒后与粉状或结晶状的单元肥料相比,结构紧密,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由于副成分少,对土壤不利影响小.3.物理性状好.复合肥一般多制成颗粒,吸湿性小,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施用,特别便于机械化施肥.4.节省贮运费用和包装材料.由于复合肥中副成分少,有效成分含量一般比单元肥料高,所以能节省包装及贮存运输费用.例如,每贮运1吨磷酸铵,约等于贮运过磷酸钙及硫酸铵共4吨.复合肥的缺点,主要是:1.养分的比例固定,难以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需要.2.各种养分在土壤中运动速率各不相同,被保持和流失的程度不同,因而在施用时间、施肥位置等很难满足施肥技术上的要求.我国的复合肥生产企业规模在年产100万吨以上的很少,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湖北,目前知名品牌有山东红日艳阳天、西洋、史丹利、芭田等,中国的复合肥正处于发展阶段,农民对复合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其他:复合肥的另一种肥料,BB肥的全称是散装掺混肥料,它是将几种颗粒状有单一肥料或复合肥料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一种复混肥料.BB肥起源于美国,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促进了BB肥的发展.生产和应用最多的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美国现有BB肥厂家8000家,产量占化肥消耗量的70%.我国目前BB肥厂家主要集中于在广东、天津和江西等地,年总产量仅50多万吨左右.BB肥是今后肥料发展的方向,它的优点是:①养分全面,浓度高,&127;增产、节本显著,针对性强.它的总养分一般在52%以上,而前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复混肥有效成分多在25%左右,进口复合肥养分总量多为45%-48%,&127;但进口复合肥养分比例(N:P2O5:K2O=15:15:15)磷配比例偏高,&127;造成养分较大的浪费.BB专用肥的养分配比是在考虑作物需肥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当地土壤养分供给状况而提出的,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②加工简便,生产成本低,无污染.③配方灵活,可根据作物营养、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等条件的不同而灵活改变,弥补了一般通用型复合肥因固定养分配比而容易造成某种养分不足或过剩的缺点.BB肥做基肥和追肥均可,因溶解性好,做基肥宜表施,不宜施过深土层;果、茶、菜等施用BB肥不宜撒施,宜条施和穴施,距种子和作物根系3~5&127;厘米,施后盖土,追肥兑水施即可.亩施用量只要进口复合肥的60%.。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肥料的施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玉米肥料利用率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玉米肥料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施肥水平下,植株吸收的有效养分与施肥所供养分的比值,是衡量肥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有效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通过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可以为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的总结分析,探讨玉米肥料利用率提高的途径和对策,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利用率的方法,为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和节约肥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不同肥料投入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找出最佳的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2. 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探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探索玉米肥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4. 分析实验结果,深入讨论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提高利用率的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5.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究玉米肥料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提供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实验设计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某省A市的玉米种植区作为试验地点,共设置了6个不同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包括3个小区。
每个小区的面积均为1000平方米,分别种植了相同品种的玉米。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设置了三个施肥量水平:低施肥量、中施肥量和高施肥量,以及两种施肥方式:基肥追肥、全量追肥。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1. 低施肥量处理:每公顷施用N、P、K肥料各50kg。
作物需肥量的计算方法——养分平衡法

平衡施肥是在精细测土的基础上,
以作物需肥规律为依据,以历年产量为参考,
结合田间试验,提出目标产量,
并确定出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种类、
数量及配比。在实际生产中,
大多选用复合肥厂家生产的各种复合肥
或专用复合肥来实现平衡施肥。
目前,确定施肥量的要方法有养分平衡法、
养分丰缺指标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相比较而言养分平衡法较实用,
该方法就是以土壤养分测试
为基础来确定施肥量。
其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公斤/亩)=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16)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其中0.16为换算系数,
表示土壤速效养分换算成
有效磷14ppm(mg/kg)、有效钾60ppm(mg/kg),
要达到亩产500公斤的产量,
则需:氮(N)=2.7×500∕100-64×0.16=3.26公斤,
磷(P2O5)=0.9×500∕100-14×0.16=2.26公斤,
钾(K2O)=2.7×500∕100-60×0.16=3.9公斤。
再补充氮肥(尿素)
(10.8-64.7×15% ) ÷46%=2.4公斤,
磷肥(过磷酸钙)(11.3-64.7×15%)÷14%=11.4公斤。
每亩地耕作层所能提供的养分系数;
氮素肥料的利用率为20-40%,
磷素肥料的利用率为10-25%,
钾素的肥料的利用率为30-50%。
例如:
某小麦品种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吸收
纯氮(N)2.7公斤、磷(P2O5)0.9公斤、
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李宇光1季美娣2许峰2张秋艳1张娜2刘建国3(1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161;2常州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常州213001;3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1)摘要为比较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沟灌和水肥一体化)及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效益。
结果表明,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5~0.97。
在氮肥利用率方面,当施氮量低于一定值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提高;当施氮量过高(270kg/hm2)时,氮肥利用率降低,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在施氮量为189kg/hm2时,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利用率最大。
综合分析成本、产值情况可知,在施氮量为189kg/hm2时,产值增加明显,能明显提高水稻收益,如采用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有利于增加收益。
综上,在本试验中,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氮量控制为189kg/hm2且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是提高水稻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
关键词水稻;灌溉方式;施肥方式;效益;氮肥利用率;水分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7-00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7.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灌溉系统向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的措施,可达到节水、节肥、省工、高效的目的。
水稻是常州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市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也是用水量最大的作物,传统沟灌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其应用对于确保常州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十分必要。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2024年第5期播种量为12.5 kg ,2022年6月6日收获。
供试肥料小麦配方肥N :P 2O 5:K 2O 折纯含量比例为12.5:8:3.5;氮肥为尿素(含纯氮量 46%),磷肥为过磷酸钙(含纯P 2O 5 12%),钾肥为进口硫化钾(含K 2O 51%),每667 m 2用量均为50 kg。
小麦缓释配方肥折纯用量比例N :P 2O 5:K 2O 为11:7.5:3;缓释小麦配方肥由心连心复合肥洛阳总代理提供。
(三)试验设计试验设9个处理,各处理每667 m 2施肥折纯用量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50 m 2,相邻两小区之间设埂隔离,防止窜水窜肥,单畦单浇。
试验周围设1 m 保护行。
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无氮下形成100 kg 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氮肥利用率=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100%二、结果与分析(一)产量分析由下页表2可知,除缺磷处理外,其他缓释区处理均高于对应的配方处理。
处理9(缓释全肥区)小麦产量最高,单产为690.2 kg ;处理5(全肥区)产量位居第二位,单产为673.8 kg ;处理9(缓释全肥区)比处理5(全肥区)每667 m 2少施1.5 kg 纯氮,单产却增加16.4 kg,增幅2.43%,达到减量增效目的。
同样,处理8(缓释无钾区)比处理4(无钾区)、处理6(缓释无氮区)比处理2(无氮区),单产均比对应处理分别增产22.3 kg、6.0 kg,增产率分别为3.6 %、1.1 %。
缺氮、缺磷、缺钾区中,缺磷区、缺氮区长势较差,产量与氮磷钾齐全区相比减少幅度较大,如处理7较处理TURANG FEILIAO YU NONGTIAN JIESHUI土壤肥料与农田节水。
计算施肥量方法

基 有机肥 碳铵 二铵 氯化钾 尿素
800斤/亩 目标产量 900斤/亩 时间 方法 犁地前 撒施
肥
追 肥 叶肥
5333
100 30 15 多元微肥
15 返 青 撒施结 合浇水
扬花期 喷施
制表人
年月 日
100x
练习作业1:新乡潮土小麦以地定产算式:y= 19.241+0.07x
土壤中高肥力,不施肥产量420斤/亩,现有一块地土壤养分测定值:碱解N:80 ㎎/㎏;速效磷:20 ㎎/㎏ ;速效钾:140 ㎎/㎏ ;有效养分系数: 碱解N:45%; 速效磷:75%;速效钾:65%;肥料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供N占全部肥料 供N的2/3,其余作追肥,磷、钾肥一次底肥施入,优质有机肥按最低用量在 基肥中施入。现有磷酸二铵、硝酸磷肥、钙镁磷肥、碳铵、尿素、氯化钾肥 料品种,试拟定施肥方案,并填制配方明白卡。
练习作业2. 专用肥配方设计
花生专用肥(适合河南土壤)填料(调理剂)可用硅藻土、褐煤粉、钙镁磷肥等。
苹果专用肥为有机无机专用肥,有机质含量≧15%,有机肥使用发酵鸡粪:有机 质32%、N1.8%、P2O50.85%、K2O1.6%)填料(调理剂)可用硅藻土、褐 煤粉、钙镁磷肥等。
3. 配方中各肥料量以百分率表示。肥料养分分析式可根据附表八数据作参考。
配方施肥技术 一、平衡施肥法(计划产量施肥量的估算) (一)计算公式: 1.斯坦福(Stanford)算式:
一季作物总吸收量 - 土壤供应量
某养分元素的合理用量=
施入该养分的当季利用率
肥料供养量
土 壤供养量
低中 高
作
物
吸 收
随产量不同而不同
总
量
2.以产定肥算式: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

字段名称 百公 斤籽 粒吸 0水平 1水平
极小值 1 1.1
极大值 11.2 5.8
平均值 1.9 2
标准差 0.9 0.6
变异系数 0.47 0.3
样本数 208 164
2水平
3水平 0水平 1水平 2水平 3水平
0.5
0.8 0.5 0.6 0.5 0.6
4.5
5.1 12.3 14.4 13.2 10.6
(1)氮肥利用率计算 (2)磷肥利用率计算 (3)钾肥利用率计算
“3414” 试验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
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有机肥:“3415”,+M(处理1-14) ,处理15:-M CK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收集本地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作物3414试验结果 • 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 • 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和可疑数据 •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结果数据库。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土壤Olsen-P(mg/kg) y = 30.96Ln(x) - 13.498 R2 = 0.8194
相对产量(%)
试验成功的 标准时什么?
不能随意删 除施肥不增 产的数据
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 统计和确定
• 实测数据:收集3414试验中养分测试数据和经济 产量、茎叶产量等数据,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 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 和可疑数据,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养分测试结果数 据库,计算不同条件(如无氮、无磷、无钾和施 肥)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各 自平均值 • 文献数据:同时收集当地文献资料数据,进行比 较之后,确定合适的值用于后面利用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