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素类化合物
合集下载
《苯丙素类化合物》课件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 环保、可再生能源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研究进展和未 来发展趋势
汇报人:
多苯丙素:苯环和丙基在三个或更多的 碳原子上,如三萜类、甾体类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 由苯环和丙基组成 的有机化合物
苯环具有芳香性, 丙基具有亲脂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多种化学性质, 如氧化、还原、加 成、取代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广 泛应用于医药、农 药、染料等领域
合成方法:苯丙素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如氧化、还原、加成、缩合 等
医药领域:用于治疗皮肤病、 心血管疾病等
农业领域:用于杀虫剂、除草 剂等
化工领域:用于合成树脂、涂 料等
食品领域:用于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等
PART FOUR
溶剂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将苯 丙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蒸馏法:将植物材料加热,使苯 丙素类化合物挥发并冷凝收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 界流体的物理性质,将苯丙素 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抗病毒活性与 其结构有关,如 苯环、丙环、羟 基等结构元素对 活性有重要影响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减 轻炎症症状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病毒感染症状
PART SIX
毒性:苯丙素类 化合物具有一定 的毒性,可能对 人体健康造成影 响
抗炎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 炎、风湿病等疾病。
抗病毒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
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真菌作用:苯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治疗
真菌感染性疾病。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定义:香豆素是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 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看作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失 水而成的内酯。
OH-
OHCOOH-H2O
顺邻羟基桂皮酸
5
4
6
3
2
7
OO
8
1
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㈠简单香豆素类 ㈡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㈢吡喃香豆素类 (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㈣其他香豆素类
OMe
OMe
20%NaOH
O
OO
构桔内酯 ponicitrin
5305%%NNaaOOHH
COOH
O
O
顺˳Ê式½Ëá
OMe
COOH
O
O
在C8取代基上有双键
反式
2. 醚化
1 O H- 2 H+
OO
Me2 SO4
CO O H O M e
邻 甲 氧 基 桂 皮 酸
(四)酸的反应 1.环合反应: 异戊烯基双键开裂并与邻酚羟基环合
2.醚键开裂: 烯醇醚遇酸易水解 如:东茛菪内酯的烯醇醚
M eO O
H + M eO
OO
H O
OO
(五)呈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O H OO
N H 2O H
C O O H H C l O H
Fe+++
C NH OHOOH
红色
C NH OHOO
Fe/3
异羟肟酸
异羟肟酸铁
2.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酚羟基的反应)
1500 ~ 1600 cm-1— 芳环吸收
苯丙素类化合物

提取物
混悬物
水层(苷)
(2)酸碱分离法 利用酚、酸或内酯遇碱反应,溶于碱水,依次分离
三、提取与分离
(3)色谱法
柱色谱
游离香豆素:硅胶为吸附剂,洗脱剂系统为环己烷(石油醚)–
乙酸乙酯、环己烷(石油醚)–丙酮等; 香豆素苷:可用反相硅胶(RP-18、RP-8等)柱色谱,洗脱剂系统 为水-甲醇、水-乙腈等。
2.新木脂素类
OCH3 H3CO H3CO H3CO
OCH3 OCH3
OH
H3CO OCH3
牛蒡子苷元:R=H 牛蒡子苷:R=glc
五味子素
二、理化性质
(一)香豆素类
1.性状 游离:多为无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物质;
分子量小的具芳香气味、挥发性及升华性。 苷类:一般呈粉末或晶体状; 无挥发性及升华性。 香豆素类在可见光下为无色或浅黄色结晶。
一、 结构分类
(一)香豆素类
2.呋喃香豆素
补骨脂素(psoralen)
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
一、 结构分类
(一)香豆素类
3.吡喃香豆素
R
O
O
O
花椒内酯:R=H 美花椒内酯:R=OCH3
白花前胡甲素 (praeruptorin A)
一、 结构分类
(一)香豆素类
4.异香豆素 5.双香豆素
制备薄层色谱
常用展开剂:环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甲醇、二
氯甲烷-乙醚等。
三、提取与分离
(二)木脂素的提取分离
1.提取技术 (1)溶剂法 根据溶解性,选择亲水性有机溶剂提取,再用系统溶剂分离法,
将混合物分离。
(2)碱溶酸沉法 具有酚羟基和内酯环的木脂素可用该法,但碱液易使木脂素异构 化,故此法不宜用于有旋光活性的木脂素,以免构型改变。
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特点

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特点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合成结构和较低的毒性作用,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物、建筑材料等领域。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碳氢化合物,是酸碱盐混合物,它也具有苯环、芳香羰基和其他几个羟基及氯、硝基等微量元素。
它的主要结构是环形的苯环和烃基组成的通过羰基和羟基键。
苯丙素类化合物有三种类型:醚,腈,及酯。
醚类化合物是由芳香环和烃基以及羰基键连接起来的醚,其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OH-羟基,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氯原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硝基原子。
腈类化合物也是环形芳香烃和烃基之间的腈聚合物,它们是以苯环和苯基为基础,由芳香羧基、羰基和烃基连接而成,与醚类化合物相比,多了一个氰基(-CN)原子。
酯类化合物是由支链烃、芳香环和烃基基,以及羰基原子键构成的醇酸介质,是烃基碳原子通过键构成的酯键。
这类化合物多用于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同时由于其芳香特性,经常用于化妆品的制作。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混合化合物,它们具有苯环,具有芳香环和烃基,且它们的结构也具有羰基和羟基键。
它们耐受温度的范围较宽,并具有适度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且芳香性比较强,会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苯丙素类

三、木脂素的生物活性 1.抗肿瘤作用 2.肝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 镇静、兴奋作用 4.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活性 5.抗病毒作用 6.平滑骨解痉作 用 7.毒鱼作用 8.杀虫作用 四、木脂素的检识 1.理化检识 利用酚羟基、亚甲二氧基及内酯结构等进行木脂素的检识。 Labat反应:亚甲二氧基,加浓硫酸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Ecgrine反应:亚甲二氧基,加浓硫酸后,再加变色酸,可产生蓝绿色。 2.色谱检识 木脂素类成分一般具有较强的亲脂性。 常用硅胶薄层色谱,展开剂一般以亲脂性的溶剂为主。如苯、三氯甲烷、 三氯甲烷-甲醇(9:1)、三氯甲烷-二氯甲烷(1:1)、三氯甲烷-乙酸乙酯 (9:1)和乙酸乙酯-甲醇(95:5)等系统。 常用的显色剂: (1)1%茴香醛浓硫酸试剂,110℃加热5分钟; (2)5%或10%磷钼酸乙醇溶液,12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3)10%硫酸乙醇溶液,110℃加热5分钟; (4)三氯化锑试剂,100℃加热10分钟,在紫外光下观察; (5)碘蒸气,熏后观察应呈黄棕色或置紫外灯下观察荧光。
2.光敏作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补骨脂内酯可治白斑病。
3.抗菌、抗病毒作用——蛇床子、毛当归根中的奥斯脑(Osthole): 抑制乙肝表面抗原。
4.平滑肌松弛作用——茵陈蒿中的滨蒿内酯具有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5.抗凝血作用。 6.肝毒性——有些香豆素对肝有一定的毒性。
草木犀药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研究
CHO
HO HO COOH
H3CO HO COOH
桂皮醛
咖啡酸
阿魏酸
简单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苷或酯的形式存在于植 物中,此类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如金银花的抗菌成分3,4-二 咖啡酰基奎宁酸(3,4-dicaffeoyl quinic acid),南沙参中的酚性成分 沙参苷I(shashenoside I)。杜仲科植物和忍冬科植物中的绿原酸是咖啡 酸与奎宁酸形成的酯 ,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保肝利胆、抗肿 瘤、降血压、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 此外,简单苯丙酸衍生物还可经过分子间缩合形成多聚体,如丹参的水 溶性成分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降 脂,治疗心血管病及抗癌作用。 。
第三章苯丙素类

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苯丙素类
20
二、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常呈淡黄色或无色, 且有香味。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常呈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
? 苷元与苷
(三)内酯的性质
第三章苯丙素类
21
❖ 2.溶解性:
❖ 游离香豆素---不溶于冷水,溶于沸水,易溶于甲醇、乙醇、 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 香豆素苷---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氯仿、乙醚。 ❖ 根据香豆素的溶解性,在提取分离时可采用系统溶剂法。
第三章苯丙素类
22
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
香豆素一般可用甲醇、乙醇或水从植物中提取,再用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依次萃取,分成 极性不同的部位, 然后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进一步分 离,得到单体化合物。
5
OH
OH
OH
COOH O
O
Chlorogenic acid 绿原酸
金银花,抗菌利胆 第三章苯丙素类
OH OH
6
OH HO OH
COOH O CO CH CH
OH OH
绿原酸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绿原酸是3-咖啡酰奎宁酸, 存在于很多中药如茵陈、金银花中,是其抗菌、利胆的有效
5 6
7 8
4 3
2
1
O
O
COOH OH
顺邻 羟 基 桂皮 酸
5
4
6
3
2
7
OO
8
1
香豆素
香豆素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部分香豆素在生物体内
以邻羟基桂皮酸苷的形式存在,酶解后苷元邻羟基桂皮酸立
第四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
1、提取
溶剂法
甲醇或乙醇提取。
*
分离:
单体分离比较困难,一般多用色谱法分离极 性小、游离态—硅胶吸附分离(氧化铝一般 不用)极性大、苷—反相色谱(Rp-18、 Rp-8)
*
实例:秦皮中香豆素的提取分离
主治:清热燥湿、清肝明目、平喘止咳。用于热毒泻痢、 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
一、化学成分
主要有效成分:七叶内酯和七叶苷
O M e
桂皮醛(苯丙醛)
H O H O
M e O C O O H H O
H O C O O H H O
C O O H O H
咖啡酸
*
阿魏
丹参素(苯丙酸)
第一节 香豆素
一、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类成分是指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
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
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分子内脱水而形成的内
酯。目前发现的约1200种。
*
二、香豆素的性质
2、三氯化铁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凡是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均可与三氯化铁 试剂反应呈污绿色至蓝绿色。酚羟基越多,颜色越深。
*
二、香豆素的性质
3、Gibb's反应
若酚羟基的对位未被取代,或C6上没有取代,可与 Gibb's试剂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
显色反应,小结:
香豆素显色反应鉴别特点和意义
回顾:
补骨脂
*
秦皮
回顾:
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胆 囊术后综合征
用于外伤、关节炎的解热、 消肿。
*
回顾:
*
回顾:
香豆素产物
【
*
本节课学习内容: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性状 2、溶解性 重点 3、荧光性 4、与碱的反应 重点 重难点 5、显色反应
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香豆素的性质
1. 性状 游离香豆素:多为结晶性物质;亦有呈玻璃态或液态; 分子量小的具芳香气味、挥发性及升华性。 香豆素苷:一般呈粉末或晶体状;无挥发性及升华性。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2. 溶解性 游离香豆素(分子量小)可溶于沸水,难溶 于冷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醚等 溶剂,可溶于石油醚;香豆素苷类能溶于水、 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 剂;羟基香豆素类能溶于氢氧化钠等强碱性 水溶液。
H3CO
glc-O
OH
OH OH
O-glc
绿原酸
OH OH OH
沙参苷Ⅰ
OOC HOOC
OH
O OH
3,4-二咖啡酰基
OH
奎宁酸
第二节
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是指一类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 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 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约1200种。
一、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桂皮醛
3、苯丙醛类
4、苯丙酸类:苯丙酸及其酯类是重要的简单苯丙素类化 合物。
HO HO COOH MeO HO COOH HO HO COOH OH
咖啡酸阿魏酸Fra bibliotek丹参素简单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苷 或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此类化合物往往有较强的生 理活性。
OH OOC HOOC OH
吡喃香豆素 线型(6、 7- 吡喃)香豆素 OH OH
5
紫花前胡醇
OH OH
5
O
8
O
O
O
8
O
O
白花前胡丙素
5
角型(7、8- 吡喃)香豆素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黄酮
4
第二节 苯丙素类:
MeO H O
丁香酚
O Me MeO
O Me
a—细辛醚
O Me MeO
O Me
β—细辛醚
5
苯丙醇类:
苯丙醛类:
M e O
gc l 1 6gc l O O M e
C H2 O H
C H O
紫丁香苷
桂皮醛
6
苯丙酸类:
H O H O
C O O HM e O H O
C O O HH O H O
27
二.香豆素的性质
(一)性状
1、 游离香豆素: 多为结晶性物质;亦有呈玻璃态或液态。 分子量小的具芳香气味、挥发性及升华性。
2、香豆素苷: 一般呈粉末或晶体状。无挥发性及升华性。
28
(二)溶解性:具有苷及苷元溶解性的一般规律。
的醋酸混合,喷雾后,在空气中干燥,再用 0.5mol/L的苛性碱甲醇溶液处理。 ④Millon试剂:在紫外线下,这些化合物为无色 或具有蓝色荧光,用氨水处理后呈蓝色或绿色荧 光。
10
香豆素类 coumarins
5 6 7
8
4 3
2
O
O
1
11
第三节 香豆素类 coumarins
学习目标:
1、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 (形状、溶解性、与碱液的作用)、提取分离方 法。 2、掌握香豆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香豆素具有苯骈α-吡喃酮结构。可看 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类化 合物。
54
-H2O 6
COOH OH
7
8
3
2 OO 1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香豆素
16
香豆素主要取代基:
羟基(7-位多见)、甲氧基、异戊烯氧基、异戊烯基等。
HO
HO
OO
O
O
HO
OO
17
分布:存在于伞形科、芸香科、豆科、菊 科、茄科、瑞香科等科中。与其生源相近的桂 皮酸、黄酮类、木脂素等常伴生。多数存在于 植物的花、茎、叶、果中。尤以幼嫩的叶芽中 含量高。
20
香豆素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呋喃香豆素(线型) 6、7- 呋喃香豆素
代表化合物
5 6
7
O
8
补骨脂内酯(母核结构)
佛手苷内酯(5- OCH3) 花椒毒内酯(8- OCH3)
O O 欧前胡内酯(8- 异戊烯氧基)
紫花前胡内酯(未降解的二氢香豆素)
21
香豆素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呋喃香豆素(角型) 7、8- 呋喃香豆素
生物活性:七叶内酯和苷能治疗痢疾;滨 蒿内酯能解痉、利胆;瑞香素、伞形花内酯可 抗炎、止痛;蛇床子素可冶脚癣、湿疹、阴道 滴虫等;白芷能扩冠。补骨脂素具吸收紫外线, 抗辐射作用。
18
香豆素结构类型
苯骈a-吡喃酮环上有 无取代,7-羟基与6、 8-异戊烯基成环情况
环合、降解
环合、不降解
简单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 吡喃香豆素
OO OMe
OMe
kotamin(二聚体)
26
习题
1、某一香豆素苷经酶水解后的苷元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 中,是由于结构中含有
A 、不饱和酮 B 、酮基 C 、甲氧基 D 、苯环 E 、内酯环
2、天然香豆素可分为( )类、( )类、( )类、 ( )类。
3、呋喃香豆素按照结构形式又分为( )型和( )型。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phenylpropanoids
1
学习要求
1、掌握香豆素的结构类型、编号方式及重要代表化合物。 2、掌握香豆素的性状特点及溶解性特点。 3、掌握香豆素碱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4、掌握香豆素各种显色反应的反应试剂、原理、特点及鉴别
意义。 5、掌握香豆素各种提取方法的原理、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6、掌握香豆素的荧光特点及应用。
Simple coumarins
pyranocoumarins
furanocoumarins
其他及代表化合物:
结构类型
简单香豆素
5 6 7
8
4 3
2
OO
1
代表化合物
伞形花内酯(7-OH香豆素) 瑞香内酯(7、8-二OH香豆素) 七叶内酯(6、7-二OH香豆素) 七叶苷(7-OH,6-O-葡萄糖苷) 滨蒿内酯(6、7- 二OCH3香豆素) 蛇床子素(7- OCH3,8-异戊烯基)
学习重点: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显色反应及
提取分离方法。
12
第三节 香豆素类 coumarins
学习内容:
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2、香豆素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3、香豆素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 4、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检识
13
当归
白芷
茵陈
14
蛇床子
补骨脂
秦皮
15
第三节 香豆素类coumarins
8
9
苯丙酸类大多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常与一些酚酸、鞣质、黄酮苷等混在一起,分离
有一定困难。 一般采用——纤维素、硅胶、大孔树脂或聚酰胺
等反复色谱。 鉴别反应(利用Ar-OH的性质): ①1~2%FeCl3/MeOH ②Pauly试剂:重氮化的磺胺酸 ③Gepfner试剂:1%亚硝酸钠溶液与相同体积10%
代表化合物
5 6
7
O
OO
8
当归素(白芷内酯,母核结构)
虎耳草素(5、6 - 二OCH3 ) 异佛手苷内酯(5- OCH3)
22
香豆素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线型) 6、7- 吡喃香豆素
OH OH
5
O
8
OO
代表化合物
OH OH
5
O
8
OO
紫花前胡醇
23
香豆素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角型) 7、8-吡喃香豆素
5
O
8
O
O
代表化合物
5
O
8
O
O
O C O C H3 OCO
白花前胡丙素
24
香豆素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其他香豆素
代表化合物
a-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 香豆素二聚体、三聚体 异香豆素
HO
CH2C CCH3
O HO
O
茵陈内酯
25
HO
MeO
OO
黄檀内酯
MeO MeO
OO
rutaculin
OMe
MeO OO
C O O H O H
咖啡酸
阿魏酸
丹参素
7
苯丙酸衍生物
苯丙酸类化合物常与不同的醇、氨基酸、糖或有机酸等结 合成酯存在,其中一些化合物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HOOC
O OC
OH OH
OH
OH
OH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绿原酸是3-咖啡酰奎宁酸,存在于很多中药如茵陈、金银 花中,是其抗菌、利胆的有效成分。
2
第一节 概 述:
含 义: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 — C3单元的天 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存在形式:单独存在:C6-C3 以2个、3个、4个或更多的C6-C3结构单元 聚合而成
3
二、分 类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分为:
(一)苯丙稀
(二)苯丙醇
(三)苯丙醛
(四)苯丙酸及其酯
(五)香豆素
(六)木脂素
(七)木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