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对某双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方案的研究

对某双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方案的研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建筑的规模不断增大,单体式与组群式的建筑综合体越发常见。
双排柱框架-核心筒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建筑结构,有效满足了建筑工程对刚度、强度、延性等的需求,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增强了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建筑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双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对其结构设计的优化,成为建筑行业思考重点。
1.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优点框架核心筒结构,能够利用建筑中的竖向井道的隔墙布置剪力墙,并在建筑中央形成的核心筒处布置抗侧力构件,在核心筒外围布设框架梁柱,并保障其间距能够达到8-9m,甚至更大。
同时,在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时,柱的数量较少,框架柱布置方式多样化,使建筑立面的设计灵活多变,且外墙能够开设较大窗洞,平面能够争取更多空间,使建筑空间较大,采光较好,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1]。
须知,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受力与变形特性上类似,但是前者在平面布置规则上更具空间效力,力学特性和抗震特性更加优越,适用于较高的建筑中。
2.建筑工程简单概况某商业楼建设采用了双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该建筑的总面积为103000㎡,工程主楼高153m,地上楼层为45层,地下2层;工程裙房高15m,地上楼层为4层,地下楼2层。
主楼与裙房连为一体,其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
3.商业楼选择双排柱框架-核心筒结构方案的猜想当前,该商业楼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由功能布局上观察设计方案,可知主楼主要采用的工程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的部分墙体是另外设置,与主楼形成了框剪结构。
主楼的框架部分间距较大,由核心筒外墙到建筑外框柱距离达到13m。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9.1.5条可知,混凝土框架梁允许的最大跨度为12m。
而核心筒外墙到建筑外框柱距离超过12m,宜设置内柱,也为楼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便利,避免框架梁的高度过大影响建筑高度。
关于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探讨

生破坏时, 少部分的地震力会转移到附近外围的框架结构上,
大部分则会直接转移作用到核心筒 内未被破坏的刚度较大的
墙体上, 造成附近墙肢承受的地震力大于设计值 而相继破坏,
建筑与结构设计I
Ar^ c r n t cu a D s l c I adSr trl e i u u  ̄
由于具有造型美观 、 功能灵 活、 整体性能好 以及侧向刚度好等
高层结构主要 的抗水平力构件, 随着建筑 高度的增加 , 核心筒
特点 , 筒体结构在实际建设中得 到普遍运用。 为简体结构的 作 承担 的水平荷载作用越大。外围框架结构主要承担竖向荷载
一
种, 框架 . 核心 简结构 由楱 亡 、 筒与外 围的稀柱框架组成 。 核
【 摘
要】 根据框架 一核心筒结构的建筑特点和受力特点 , 于结构规范对 这一结构体 系的设计要求 , 基 对框 架 一核心筒
结构的设计进行探讨。结合 实际工程 情况, 结构平 面布置、 对 立面布置、 结构计算、 构造要 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达到
更为 合 理 和 完善 的设 计 。
【 bt c]c rnt r icr fte nse prr a efa eo wltcr t suu l snf iyefr te A s at c d g a heu l ar adts eo n ofm — r a uu ,er t a egots posuu r A o i o c ttaeu s r s fm c i c e lr teh tc r d i h t ' s tcr
c n tu t nme s e o sr c i o au s r
【 中图分类号] U 9 . T 38 2
【 文献标志码】A
核心筒结构设计探究

核心筒结构设计探究《福建建材杂志》2023年第八期1构造方案比照及确定1.1构造体系比照第一方案:优点:柱距匀称,约10m;核心筒中心与整体构造中心根本重合。
缺点:核心筒外墙因门洞,设备孔洞等造成外墙连梁抗剪超筋;核心筒所占面积较大,所以核心筒刚度也大;框架柱的倾覆弯矩百分比根本在10%~30%,外围框架柱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与核心筒相连主框架梁截面大、配筋大。
A轴、D轴交4轴为办公和商业的主入口,业主不同意在该位置有柱,且3、5轴间跨度很大(约20m),不相宜做局部转换。
最终设计方案:结合建筑功能,调整柱位保证办公、商业主入口无柱,满意业主要求。
核心筒面积减小,核心筒刚度减小,框架柱的倾覆弯矩百分比根本在30%~450%,外围框架柱作用得到比拟充分发挥;与核心筒相连主框架梁截面及配筋减小。
因核心筒减小,设备洞口根本避开核心筒设置,核心筒外墙整体性好。
1.2楼盖体系为提高楼层使用净高,我司向业主提出采纳现浇空心楼盖构造体系,通过框架间设置宽扁框架梁满意刚度要求。
但业主对该种楼盖体系造价问题存在疑虑,因此最终采纳了一般的混凝土梁板体系。
2主要构件截面及材料4层裙房局部,大局部框架梁截面300mm×700mm,次梁250mm×500mm;主体核心筒局部,大局部框架梁截面500mm×700mm,次梁250mm×500mm。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底板、地下一层板及顶板均为C35,其中底板为P8抗渗混凝土、顶板为P6抗渗混凝土;一层至屋面为C30,其中屋面为P6抗渗混凝土。
核心筒外围墙厚由400至上部楼层减小为300mm,内墙厚分别为300mm和200mm。
4层裙房局部框架柱截面由700mm×700mm减小至500mm×500mm;与核心筒相连框架柱截面1200mm×1200mm减小至700mm ×700mm,其中根底顶面至五层框架柱内增设型钢。
浅谈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

浅谈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摘要: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越发紧张,因此高楼大厦随处可见,而在高层商业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体系经常应用于办公楼等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具有结构布置均为对称、受力清晰、以及整体性强等优点,适用于较高的高层建筑。
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关键在与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设计。
关键词:结构设计、框架核心筒、概念设计、构造设计前言:框架核心筒是由核心筒和外围柱框架组合的一种结构体系,周边柱距一般为8~12米,柱与周边梁形成外框架,外框架通过梁和楼板与中间核心筒形成整体。
其大部分剪力由核心筒承担,框架柱受到的剪力远少于框架结构中的柱剪力。
一、框架核心筒在结构建模时的计算要点在框架核心筒建模计算阶段,其主要技术指标为控制结构的位移比、位移角、周期比、剪重比、刚重比、刚度比等满足规范的要求,现以某一高层核心筒建筑为例:建筑高度95.6米,22层,抗震7度0.1g,Ⅱ类场地,在可研阶段,业主要求采用图A的(普通核心筒)和图B的(框架核心筒偏置型)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图A(普通框架核心筒)图B(框架核心筒偏置型)现采用PKPM计算结果得:由计算结果可知:相对于图B内筒偏置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图A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参数更理想,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对于内筒偏置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周期比不应大于0.85,位移比不应大于1.4,由此可知,内筒偏置较不合理,最终确定采用图A的普通框架核心筒。
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难点框筒结构的设计难点,基本就一条,结构的抗扭的问题,体现在结构的属性上,就是周期比,也即是结构的抗侧刚度与抗扭刚度的相对关系问题,从材料力学的知识当中,结构的抗扭,最理想的就是在结构的四周布置足够的材料,但是框架核心筒结构,正好相反,中间混凝土结构刚度极大,四周的框架柱刚度相对又小,所以,框架核心筒要做好,就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调整结构的周期比,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摘要: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其优异的内部空间灵活度、超高的整体稳定性、出色的抗震和力学性能成为高层建筑最优先选择的结构形式。
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设计过程,计算控制参数等进行说明。
为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为类似结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遇地震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中震不屈服验算;中震弹性计算1工程概况地上结构40层,房屋高度为144.8米;结构型式为混凝土结构框架—核心筒体结构。
外框架柱-2层~22层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梁。
楼层和屋面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
抗震等级:核心筒剪力墙一级,混凝土框架一级;中震时出现小偏心受拉的混凝土特一级构造。
外框架平面轴线尺寸为37.1m×34.6m,长宽比值为1.07。
混凝土核心筒外墙中心线尺寸为14.275m×13.8m。
房屋高度为144.8m,结构高宽比值为4.2,核心筒高宽比值为10.5。
一层层高为5.4m,二层层高为5.0m,公寓层层高均为3.25m,办公层层高度为3.9m。
2计算及分析该项目分别采用SATWE、ETABS程序进行三围空间整体的内力位移计算,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研发的SATWE程序的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采用PUSHOVER程序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弹塑性计算。
对楼面开大洞的楼层采用弹性楼板计算。
2.1采用SATWE进行小震与风作用的弹性计算计算结果如下:地震总质量恒载的总质量84181.297t;50%活载的总质量5472.247t;地震总质量89653.547t。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98.45%;Y方向97.25%结构周期第一平动周期3.9743s,第一扭转周期2.7928s,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0.703。
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X方向风1/1238,Y方向风1/1214。
探究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相关要点

探究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相关要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平面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高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框架—核心筒体系越来越多的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其外框架间距大,而且布置方式多变,建筑立面灵活,正好可以满足现代建筑对外观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结构在布置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实例展开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1.框架核心筒结构技术特点分析框架—核心筒结构是利用楼梯建筑内的电梯井道、通风井、公共卫生间等构建中央核心筒,同时采用外围框架形成框架核心简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有利于结构的受力、以此提高了楼体结构的抗震性。
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目前国际高层建筑中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而且该结构还能够提高楼体内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应用利用了核心筒的抗侧向刚度以提高楼体的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更多的承担竖向荷载与少部分水平荷载。
框架一核心筒的结构优势在现代超限高层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这一结构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楼层增加的过程中减少框架水平荷载的承担比重,实现建筑使用面积的增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投资效益。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优势使得其在现代超限高层建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主流结构形式。
2.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布置时应注意的问题2.1框架布置形式多样,可以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结构布置尽可能规则,平面刚度布置宜均匀、对称,以减小扭转影响。
质量分布均匀,内筒尽可能居中。
2.2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构件截面不宜过小,框架承担的剪力和弯矩需要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调整增大。
在混合结构中,如果采用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则较容易达到双重抗侧力体系的要求;如果采用外钢框架,其总高度不宜太大。
2.3在纵横墙相交的地方设置钢骨,在楼板标高设置钢骨暗梁,可形成小钢框架以提高核心筒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

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及其应用分析一、引言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通过框架支撑和核心筒的加固实现了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从设计要点和应用分析两方面对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要点1. 结构稳定性在建筑框架-核心筒设计中,结构的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框架结构应能够承受水平载荷和竖向荷载,而核心筒则需要具有足够的抗拉和抗压能力。
要考虑框架和核心筒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 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要能够有效地抵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不同方向上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风措施,以保证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3. 材料选用和连接方式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要考虑材料的选用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材料有钢材、混凝土等,而连接方式则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者需根据具体建筑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式,确保结构的可靠性。
4. 结构的可维护性结构的可维护性也是建筑框架-核心筒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设计者要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后续的维护和修缮工作,确保结构的持久稳定性和安全性。
5. 空间利用和美观性在设计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时,要考虑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设计美观性。
框架结构的布置和核心筒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建筑功能和美学要求,使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美观的外观形态。
三、应用分析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在于结构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建筑外观美观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通常采用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以满足其高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核心筒作为建筑物的“脊梁”,承担着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作用,而框架结构则为建筑提供了侧向支撑和结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功能和安全性要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设计要点包括结构稳定性、风荷载和地震荷载、材料选用和连接方式等方面。
关于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

关于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筑知识25?Architectural Knowledge超高层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使高层结构抗震、抗风设计增添了许多复杂性。
本研究所选用的项目D1#楼位于XX 市,建筑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度在196.3m 。
同时,其场地类别为Ⅲ类,防烈度为6度。
由于建筑结构超出了6度区A 级150m 的高度限制标准,因而,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而本建筑项目已经在2014年10月已通过XX 市相关审查。
1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1.1 建筑结构弹性对比研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运用了SATWE 软件以及MIDAS-Building 软件。
通过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运用,对地震作用进行计算,实现对数据的弹性对比。
同时,在计算中,设计人员还对偶然偏心条件和双向地震作用等进行了考量,并通过CQC 法开展相应的阵型组合工作。
在计算与分析对比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对结构扭转周期数值与平动周期数值的计算,运用SATWE 软件对数值的比较分析,获得比值0.65,并通过对MIDAS-Building 软件的运用,获得比值0.67。
这两项数值都能够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的0.85周期比。
同时,通过基于地震、风荷载条件下的研究、计算,也得出最大层间位移角、X 向最大位移比与Y 向最大位移比等数值,都能够符合相关规范标准。
其中,前者数值在1/661限值之内,后者两项数值分别为1.33和1.30。
另外,在比较分析中,工作人员对结构两个主方向刚重比进行了计算对比,并发现刚重比都超出了1.4,能够符合高规中的整体稳定验算标准,需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1.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弹塑性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选择使用EPDA 软件。
在计算过程中,钢材方面,工作人员需要选择理想弹塑性双线性应力应变关系进行计算分析。
而在混凝土方面的计算分析中,则应对于不同部分采用不同方法,例如单轴部分运用双线性模型,梁等部位则需要通过纤维束模型的运用进行计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建筑事业的不断的发展,和城市建筑水平及施工技术不断的提高,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领域被普遍使用,并且和传统建筑结构相比的有着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一、框架核心筒结构合理设计的概念
1、双重抗侧力构件
双重抗侧力构件是抗震结构最为合理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由两种受力和变形性能不同的超静定抗侧力结构组成,每种抗侧力结构都具备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水平荷载,并通过楼板连接而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外力。
在地震作用下,当一部分有损伤时,另一部分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能够承受较多的地震作用,损伤部分可以与它共同担当抗震任务,或它能够单独抵抗后期余震。
因此设计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可以实现多道设防,是安全可靠的抗震结构体系。
2、筒中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是一种双重抗侧力体系,当地震作用时,它是由框筒和实腹筒共同抵抗侧向力的结构,但因其外框筒柱距较小,梁截面较高,采光面积小,建筑立面不好处理,近年来使用的较少。
3、框架核心筒结构
框架核心筒是由筒中筒结构延伸而来,筒中筒结构在空间受力时,由于水平荷载的作用,其密柱深梁框筒的翼缘框架柱承受较大轴力;当柱距加大、裙梁的跨高比加大时,剪力滞后加重,柱轴力将随着框架柱距的加大而减小,但它仍然会有一些轴力,有一些空间作用,因这一特点,称其为“稀柱筒体”。
当筒中筒结构外筒柱距增大到与普通框架相似时,除角柱外,其他柱轴力将很小,通常可忽略沿翼缘框架柱传递轴力的作用,直接称其为框架区别于框筒。
框架核心筒结构由于周边框架柱数量少、柱距大而受到建筑师的青睐,但是外围框架分担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少,核心筒成为抗侧力的主要构件,所以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不是双重抗侧力体系。
为了将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成双重抗侧力结构,必须采取措施。
二、工程概况及结构布置
1、工程概况
本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功能为商业办公,主体为商业办公楼,包括沿街商业裙房,地下2层停车场,地面以下深度8.1m,地上21层,功能为商业办公,结构屋面高度78.2m,出屋面包含机房和设备间,机房屋面高度83.00m。
高层办公楼
地上部分长50.2m,宽20.5m,建筑面积地上部分为28377,地下部分为5700。
2、结构布置
该高层建筑项目根据平面布置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避免了结构坚向抗侧力构件的转换,满足建筑立面效果和使用要求。
其中核心筒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体,外围框架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楼面梁采用普通梁,楼板采用现浇实心板。
核心筒作为抵抗水平作用的主要构件,外围框架柱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在筒体洞口的布置上,尽量使洞口远离筒体角部,洞口间筒体墙肢均匀分布。
框架柱考虑到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加大角柱的截面和配筋。
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场地类别为Ⅳ类,特征周期0.90s,结构阻尼比取0.05。
按现行抗震规范,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核心筒抗震等级为二级。
按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本工程为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的高层建筑且位于沿海地区,按规范取用10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W=0.60kN/m2,地面粗糙度B类,基本雪压S=0.20kN/m2。
根据建筑竖向布置,对于高层办公楼和沿街商业,因其地下一层位于堆土场地中且主楼/沿街商业与独立办公间土体无法对主楼地下一层形成稳定有效约束,故结构上仅考虑主楼地下2层为地下室,主楼地下一层结构上按地上部分考虑;主体结构以基础顶板作为上部嵌固部位。
主楼基础埋深从独立办公基础底算起,为6.62m,满足规范基础埋深1/18房屋高度的要求。
高层办公楼为大底盘单塔结构,单塔与大底盘偏心距为底盘相应边长的16.3%(X向),5.8%(Y向);
3、超限情况分析及相应的抗震措施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小于1.5倍,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二层平面,在入口大厅上方楼板开洞,开洞后楼板缺失,楼板局部不连续,平面不规则。
二十层立面收进,收进尺寸与相邻下一层之比为X 向16.9%,Y向局部100%;二十一层处立面收进,收进尺寸与相邻下一层之比为59.6%,竖向不规则。
针对上述超限情况本工程采取了如下的抗震构造和计算措施:⑴对于大底盘单塔,加厚大底盘顶板至250mm,并双层双向配筋;加强大底盘及上一层竖向构件配筋,并严格控制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提高竖向构件的延性。
⑵对于扭转不规则,采用考虑扭转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及扭转影响,并控制楼层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的分别不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4倍。
⑶采取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弹性楼板计算模型,在楼板开大洞的部位附近设置能真实计算楼板平面内与平面外刚度的“弹性楼板”计算模式,真实反应出相应部位的内力结果,并加强楼板及相关梁配筋;对于楼板开洞形成的连层柱,设计加强连层柱的配筋率,连层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严格控制柱轴压比,并核对连层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确定连层柱的内力。
⑷对于竖向构件局部收进引起的侧向刚度不规则,考虑突变楼层相交竖向构件在上下一层范围内配筋予以加强,故计算时人为规定十九,二十,二十一层为薄弱层,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对竖向构件配筋予以加强以提高柱延性,并严格控制柱轴压比小于规范限值;另加厚二十,二十一
层楼板厚度,取为150mm,并加强楼板的配筋,以增强结构抗剪承载力,提高整体刚度,确保水平力的有效传递。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的主要结果汇总及比较
3.1计算软件
本工程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SATWE与PMSAP2008年10月版程序。
3.2主要计算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型为Ⅳ类,采用上海地区反应谱。
采用弹性楼板假设进行整体分析,以考虑楼板刚度变化较大对水平力分配的影响.弹性时程分析取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为35cm/s2,选用三种地震波,其中一条人工波(上海人工波SHW2),另选取Ⅳ类场地,特征周期0.90s的两条实际波。
3.3弹性分析主要计算结果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层剪力沿竖向的分布情况,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地震波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的80%,最小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的65%,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以上计算与分析,可以看出本工程第一,第二振型均为平动,扭转为主的振型为第三振型,扭转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层间位移角、位移比也均满足要求,地震作用下的剪重比也在正常范围,满足最小地震力要求;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两种程序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大,总体上保持一致,虽然数值上有一定的微小差异,均在规范规定的合理范围之内。
4、框架-核心筒布置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的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1)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
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简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2)核心筒的周边宜闭合,楼梯、电梯间应布置混凝土内墙;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3)核心筒外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0及200mm,对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层高的1/16及200mm,不满足时,应按《高规》附录D计算墙体稳定,必要时可增设扶壁柱或扶壁墙;在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及轴压比限值(仅对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墙可适当减薄,但不应小于160mm。
又因为有框架梁支承在核心筒上,核心筒的外墙厚度宜大于0.4LAE(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工程中框架梁钢筋最大为25mm抗震等级为一级。
工程核心筒外墙的截面厚度为400mm,满足以上要求;(4)核心筒外墙较大的门洞宜上下竖向连续布置,以使其内力变化保持连续性。
结束语
框架核心筒结构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对于大空间以及布置灵活的需求,此外,筒体自身所具有的空间效应还能够让它的抗侧刚度远超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距核心筒较近且沿核心筒分布,这样让它的空间效应好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经济上也更优越。
参考文献
[1]吴建华.某超高层大厦结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2]黄斌.深圳市诺德金融中心大厦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