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句子节奏

合集下载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是一种表达语言的方式,而节奏则是朗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朗读节奏可以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内容。

那么,如何划分朗读的节奏呢?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方法。

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长度和结构。

通常来说,较长的句子需要更多的停顿和呼吸,而简短的句子则可以更快地朗读。

句子的结构也会影响节奏,比如疑问句通常会在结尾处停顿,陈述句则会在结尾处稍作停顿后进行下一句的朗读。

其次,要根据句子的语气和情感来划分节奏。

如果句子表达的是愉快的情感,可以适当加快节奏,让朗读更生动活泼;而如果是表达严肃或悲伤的情感,可以适当放慢节奏,让听者更能感受到情感的深度。

另外,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是指导朗读节奏的重要工具,逗号表示短暂的停顿,句号表示较长的停顿,问号和感叹号则表示情感的起伏。

在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来控制节奏,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朗读的节奏感。

可以选择一些段落进行反复练习,注意控制停顿的时长和语气的把握,逐渐形成自己的朗读风格。

总的来说,朗读的节奏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句子的结构、语气和标点符号来进行。

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让听者更加享受朗读的过程。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在朗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原则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一、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读出停顿。

▲应有停顿:1、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应有停顿:(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辄乱(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士/不可以不弘毅(5)臣/不胜受恩感激(6)环滁/皆山也(7)门人弟子/填其(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吾/谁与归(1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2)臣/本布衣(13)将军/百战死(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绝巘/多生怪柏。

2、动词和补语之间应有停顿:王之弊/甚矣3、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有停顿:(1)恐/托付不效(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问/今是何世(4)腰/白玉之环(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6)念/无与为乐者(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1)受任/于败军之际(2)奉命/于危难之间(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苟全性命/于乱世(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欲报之/于陛下也(9)生/于忧患5、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划停顿:(1)今/天下三分(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通“向”,从前)6、后置的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1)天下苦秦/久矣。

(2)余闻之也/久7、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1)人不知/而不愠(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3)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8、表示连接或并列关系的“而”字前应稍加停顿:(1)挟天子/而令诸侯(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4)其不善者/而改之(5)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6)任重/而道远9、表连接的虚词“则”前应有停顿:(1)学而不思/则罔(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蝉/则千转不穷(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能停顿:10、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1)其一/犬坐于前(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1、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分开:(1)其岸势/犬牙差互(2)邹忌修/八尺有余(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4) 醉翁之意/不在酒(5)晋陶渊明/独爱菊(6)巴东三峡/巫峡长(7)潭中鱼/可百许头(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二、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起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然后”等朗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盖/竹柏影也(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7)故/君子有不战(8)至若/春和景明(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时,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1)夫/战,勇气也。

诗歌节奏划分的方法技巧

诗歌节奏划分的方法技巧

诗歌节奏划分的方法技巧
1. 嘿,你知道吗?划分诗歌节奏可以先看看句子的长短呀!就像走路,有大步有小步,诗也有长句和短句嘛。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么短的句子节奏就紧凑些。

2. 哇哦,还有哦,要留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呀!它们就像是路上的地标,关键得很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里节奏是不是就该稍微突出下呢?
3. 嘿呀,注意重音也是很重要的呀!这就好比唱歌时的高音部分,特别能吸引人。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直下”就是重音,节奏要明显些。

4. 哎呀,别忘了停顿也很关键!停顿就像是音乐里的休止符。

“床前明月光”,在“床前”后稍微顿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吧。

5. 嘿,咱们还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来划分节奏呀!诗的意境就像一幅画,节奏就是画笔的笔触。

比如“大漠孤烟直”,那辽阔的意境,节奏也该大气些。

6. 哇,还有韵律也得重视呀!韵律就像舞蹈的节拍。

像“锄禾日当午”,押韵的地方节奏自然就更明显啦。

7. 天呐,感情色彩也能帮我们划分节奏呢!欢快的和悲伤的肯定不一样呀。

试试“朝辞白帝彩云间”和“国破山河在”,节奏差别很大吧?
8. 嘿,有时候标点符号也是很好的提示呀!它们可是无声的指挥棒。

看看“白日放歌须纵酒”,逗号这里节奏就得变一下咯。

9. 哎呀,总之呢,划分诗歌节奏就是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诗歌的魅力呀!就像找到一把解开诗歌奥秘的钥匙,多有趣呀!
我的观点就是:诗歌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有很多,只要认真去摸索,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妙,让我们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独特韵味。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划分文言文的节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句式:文言文句式通常较为规整,有明显的韵律感。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长度来划分节奏,例如诗句、对仗句和长句等。

2. 根据平仄:文言文的平仄是指字音的上升和下降声调,平仄的变化决定了文言文的节奏。

可以根据句子中的平仄变化来划分节奏,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等。

3. 根据重音:在文言文中,有些字音会有重音,即重读音节。

可以通过把握句子中的重音位置来划分节奏,重音部分通常会有较强的节奏感。

4. 根据语气:文言文通常会有不同的语气,如抒情、叙事、议论等。

不同语气的文言文会有不同的节奏,可以通过抓住文言文的语气变化来划分节奏。

需要注意的是,划分节奏并非一种固定的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文言文的特点和语境来确定的。

在实际划分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文言文的整体语调和意境来把握节奏。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在进行朗读时,正确的节奏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
章的意思,让我们的朗读更加流畅自然。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在朗读时,我们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气来确定
停顿的位置。

一般来说,句子的停顿位置通常在标点符号处,比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在停顿的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地停顿一下,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其次,要注意词组和短语的连读。

在朗读时,词组和短语之间的连读也是非常
重要的。

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语气来确定词组和短语之间的连读方式,以便让整个句子的节奏更加自然流畅。

另外,要注意重音的位置。

在朗读时,重音的位置能够影响整个句子的节奏。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根据词语的重音规律来确定重音的位置,以便让整个句子的节奏更加明确和有力。

最后,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在朗读时,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来确定节奏的划分。

比如,在表达悲伤的情感时,我们需要适当地放慢节奏,让整个朗读更加凄凉动人;在表达激动的情感时,我们需要适当地加快节奏,让整个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综上所述,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
章的意思,让我们的朗读更加流畅自然。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在朗读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古诗词划分节奏的方法

古诗词划分节奏的方法

古诗词划分节奏的方法
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常常是根据古韵和平仄来进行的。

具体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古韵划分法:古韵是指古代汉字的声调,古诗词中常常会按照古韵的不同来划分节奏。

例如,平水韵和仄水韵的古韵较为普遍,它们的句子往往以平仄的变化方式排列,形成拍子感。

平仄划分法: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平仄格律,即平字和仄字的对立排列。

平韵指的是声调平缓的字,仄韵指的是声调有变化的字。

按照平仄的不同排列,可以划分出节奏的变化。

对仗划分法:古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对仗的方法来划分节奏。

对仗是指句中词语的层次、主题、意象等方面的呼应和对立。

通过对仗的排列,可以形成句子的节奏感。

意象划分法: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明显的节奏感。

通过诗句中意象的排列,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流动。

总之,古诗词的节奏划分方法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是通过古
韵、平仄、对仗和意象等来进行划分的。

划分出的节奏有助于体会古诗词中的韵味和美感。

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

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

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
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诗歌,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
1. 按音节划分节奏:这是最常见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之一,它强调每个音节的节奏感,通常用逗号或句号分隔每个句子。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现代诗歌。

2. 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这种方法强调句子的意义单位,通常将句子划分为几个重要的单词或短语,然后用逗号或句号分隔。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复杂语法结构和意义的句子。

3. 跨行技巧:在诗歌中,跨行常常被用来强调节奏感或表达情感。

通过跨行技巧,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断行技巧:断行技巧是将诗歌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朗读,通常是用逗号或破折号分隔。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一些具有强烈情感和节奏变化的诗歌。

5. 节奏组合技巧:现代诗歌中的节奏组合技巧是将不同的节奏感和旋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节奏感。

这些节奏组合可以是反复、对应、变化和对比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不同的技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诗歌和诗歌风格。

在划分节奏时,读者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请老师具体解答)答:同学,你好!此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另外,古文划分节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捕蛇者说》)(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1)的答案选 D ;例(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丰顺县龙山中学罗明坤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1、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能谤讥于市朝”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因此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如1、《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2、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2、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如: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意思的理解,停顿应是:其一/犬坐于前。

又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2010-4-20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⑤⑥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