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调和肝脾剂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邪 居
默默不欲饮食
肝胆疏泄不利,胃失和降
少 阳
喜呕

心烦、口苦
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表 半 里
咽干、目眩
—邪尚未入里化热
舌苔薄白—肝郁之征
脉弦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
妇人伤寒,适月经已来,血海空虚,
寒热发作有时 邪热乘虚而入,热与血结
3、疟疾、黄疸等见少阳证者。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9g,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三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亦有丸剂,每服 6-9g,日服2次。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病机:肝郁血虚脾弱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证候:胸胁脘腹胀痛,神疲少食,月经不调,手足不温等。 配伍特点:疏肝理气 + 健脾养血 代表方: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病机:
心下痞满不痛
寒热互结于心下
寒 热
呕吐
胃气上逆

中气既伤
结 之 肠鸣下利 脾阳不升
升降失常


舌苔薄黄而腻 —少阳邪热陷里,寒热互结之体征
方剂学下篇—和解剂课件
方解:
君:半夏—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如理中丸、四逆汤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方剂和解剂.ppt

方剂和解剂.ppt
概述
一、定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 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 方剂,统称和解剂。
二、适用范围:
1、伤寒邪入少阳。《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 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 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 则可矣。”
柴 少阳;
表半里之邪;半 为主,兼 虚,少阳热轻。
胡 治 邪 在 少 夏 生 姜 和 胃 降 逆 , 益气和胃 默 默 不 欲 饮 食 ,
汤 阳 , 见 寒 参枣草扶正祛邪。
心烦喜呕。苔
热往来,
薄白,脉弦。
苔白,脉
蒿 弦等。
青蒿、黄芩内清 清胆利湿 少阳热重,兼

少阳湿热,透邪 为主,兼 痰浊内阻。吐

胆 臣 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
利 湿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加强化痰止呕之功
和 佐使 碧玉散
胃 化 痰
(滑石、甘草、青黛) 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
赤茯苓
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
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瘟 疫 或
疟 疾
邪 伏 膜 原
开 达 膜 原 辟 秽 化 浊
达原饮《温疫论》
憎寒壮热,发无定时—邪在半表半里 胸闷呕恶—湿邪阻遏,气逆胃阻 头痛烦躁—热伏于里 脉弦滑数—湿热之征 舌苔白厚如积粉—湿浊深伏于膜原
槟榔—下气破结,疏通壅滞 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化浊 草果—辛烈气雄,辟秽化浊,燥湿止呕 黄芩—泄火燥湿 知母—清热滋阴 芍药—敛阴清热,制约厚朴、草果温燥伤阴 甘草—调和诸药
气 湿机 浊闭 深阻 伏湿 膜遏 原热
伏 君 臣 佐 使
方 相同

方剂学课件 3和解剂

方剂学课件 3和解剂

青蒿、生姜 人参、大枣 黄芩、青黛 柴胡、陈皮、枳壳 半夏、茯苓
小柴胡汤
《伤寒论》(A类)
❖ 少阳病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
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 寒热,……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伤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

少 阳 证
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胆热
❖ 组成: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 黄芩、甘草
❖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
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 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或舌 质红,苔白厚如积粉。
附方:
1.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 ❖ 组成:柴胡、生川朴、青皮、炙草、黄芩、苦
第三节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A类)
病机分析
邪 在 误下 少 阳
邪热内陷
下伤中阳 寒邪内生
寒热互结中焦
阻滞气机
心下痞满
升降失调
呕吐、下利 苔薄黄而腻
君 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
干姜—温中散寒 臣
黄连、黄芩—泻热开痞
佐 人参、大枣—益气补脾
佐使 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 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
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 不得安。
3、黄连汤(《伤寒论》) ❖ 组成: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桂枝三两,
去黄芩而成。 ❖ 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 主治:上热下寒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
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 弦。

《方剂学》PPT课件:03-和解剂

《方剂学》PPT课件:03-和解剂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小柴胡汤的方义及变化运用;其与蒿芩清胆 汤在配伍、功用及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2、大柴胡汤主治何病证?此方由何方变化而来?为 何要如此变化?请结合主治证病机分析。
3、试述四逆散主治 “四逆” 的病机及临床特点。 如何理解本方又是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4、试述逍遥散的方义。
5、半夏泻心汤由何方变化而成?为何要如此变化? 请结合主治证病机加以分析之。
热陷于里 苔腻微黄
脾虚生湿
[治法] 平调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
[方药配伍]
君:半夏——散结除痞,和
胃降逆止呕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黄芩 苦寒清热泄痞
黄连
辛温配苦寒 辛开苦降 调和寒热 散结除痞
人参 佐
大枣
益气补中,助运化以正升降
寒热平调 散结除痞
使:炙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第三章 和解剂
【目的要求】
1、熟悉和解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方配伍规 律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 泻心汤。
3、熟悉蒿芩清胆汤。 4、了解痛泻要方、达原饮。
【教学内容】 一、概 述
1、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 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 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名医类 案》
大柴胡汤
[主治症病机]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邪在少阳
少阳病未解 呕不止 胆热犯胃 热传阳明 郁郁微烦 热结心下 内结成实 心下痞硬或满痛 热结 大便不解或下利 阳明 舌苔黄,脉弦数 成实
少阳阳明合病 邪在少阳为主 热结阳明较轻

精品课件-《方剂学》调和肝脾剂课件

精品课件-《方剂学》调和肝脾剂课件

血虚— 血濡养功能不足——口燥咽干
(虚脉)
三、治法及方义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方义:
君 柴胡——疏肝解郁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体用并调
臣 当归——养血活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佐 煨生姜——辛散达郁,且温胃降逆和中 薄荷——辛散达郁,且清郁热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缓急止痛
二、主治及病机 主治:肝郁脾弱血虚证
肝体失养
肝郁
脾虚
血虚











病机分析: 肝经气机不畅—经行部位胀痛: 胁痛,头
肝郁—
(弦脉)
脾虚—
(虚脉)
痛,乳房胀痛
生殖之精排出失常— 月经不调
情志不畅—心情抑郁 血液与水液输布失常—子宫肌瘤、面部色斑,
梅核气。
运பைடு நூலகம்失常——纳少
气的生化不足——神疲乏力
《方剂学》调和肝脾剂课件
概述:
1、调和肝脾剂的适用证:
肝脾不和证
肝病传脾 脾病及肝
2、肝脾不和证发生的原因:
肝脾关系密切
➢功能上相互影响 ➢病理上恶性循环
调气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生血
肝失 木不疏土 脾失 疏泄 土不荣木 运化
3、调和肝脾剂的常用药物组成:
疏肝药(针对肝气郁结):如柴胡、香附等。
健脾药(针对脾虚失运):如白术、茯苓(健 脾),或枳壳、木香(运脾)等。
肝脾不和 (肝脾气郁)
脾气郁滞
二、治法及方义
治法: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方义分析:
君 柴胡: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1、养血柔肝 2、敛阴3、缓急止痛。 佐 枳实:理气解郁导滞。 使 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课件pptx-2024鲜版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课件pptx-2024鲜版

2024/3/27
和解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 应用
常用和解剂的组成、功效 及主治
和解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 用及研究进展
27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掌握和解剂的基本知识,包 括定义、分类、组成、功效 等
多做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 例加深对和解剂应用的理解
2024/3/27
理解和解剂的配伍规律,注 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 响
解剂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2024/3/27
02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和解剂的国际化发展。
04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和解剂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 可能性,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
疾病等。
25
06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课件总结与回顾
2024/3/27
26
重点内容回顾
和解剂的定义、分类及应 用范围
药理作用研究
探讨和解剂在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临床 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和解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合理用药提 供指导。
23
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2024/3/27
临床研究现状
总结近年来和解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不同疾病的 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调节免疫因子分泌
和解剂能够调节免疫因子的分泌,如促进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免疫因子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024/3/27
14
改善微循环作用
扩张血管
和解剂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增加 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VS
抗血小板聚集
和解剂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从 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

中医方剂学第章和解剂剖析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第章和解剂剖析PPT课件
适应证
伤寒少阳证
伤寒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半表半里 病势:太阳传少阳—正气受损 病变特点: 半表半里 透邪外出 正气不足 益气扶正 胆火上炎 清泄胆热 气机郁滞 疏畅气机 津液壅滞 祛除水湿
柴胡 青蒿 黄芩 人参 大枣 甘草 黄芩 青黛 柴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
• 诊断:中医:少阳证。 西医:不明原因高 热。 •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 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 青蒿12克,白薇 12克,生地9克。 • 按语:本病例为典型的少阳证寒热往来, 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因病程过久,多 次 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 分之邪;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 ;生 地甘寒益阴,清热降火。6剂后病愈,未再 发作。
三、使用注意:
1.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故 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 不宜使用;邪在表而误用和解,则易引邪深 入,邪已入里而误用和解,则会延误病情。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往来, 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3.情志所伤的肝脾不和,宜配合思想开导。
第一节 和解少阳
* 配伍特点: 本方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
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调和,诸证自 愈。
• 用量特点: • 柴胡为人参、甘草的一倍以上。
小柴胡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和解少阳 的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苔薄白,脉弦
其他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 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 热与血相互搏结,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 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邪聚少阳,胆胃不和。 【治法】和解少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或枳壳、木香(运脾)等。
养血药(以养肝柔肝,且顾脾虚生血不足):
如当归、白芍等。
4
4、代表方: 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药方。
5
逍遥散 一、概述: 1、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方剂命名:
“逍遥”含义:通“消摇”。( 宋·黄几复)
“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 ——提示该方解郁而又不伤正气 。
6
主治:肝郁脾弱血虚证
二、主治及病机
肝郁
肝体失养
脾虚 影 响 中 焦 气 机
血虚 血 生 化 无 源
7
病机分析:
肝郁— (弦脉)
肝经气机不畅—经行部位胀痛: 胁痛,头 痛,乳房胀痛 生殖之精排出失常— 月经不调
情志不畅—心情抑郁
血液及水液输布失常—子宫肌瘤、面部色斑,
脾虚— (虚脉)
运化失常——纳少 气的生化不足——神疲乏力
枳实常用枳壳代。
三、常用药组
26
四、运 用: 1、辨证要点: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27
2、常用加减: 气郁重:加香附、郁金; 泄利下重:加薤白; 腹中冷痛:加炮附子;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28
3、现代常用于治疗: 胃肠病: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症,等; 肝胆病: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 妇科病: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
33
作业 1、四逆散主治的病机有何特点? 2、四逆散中常见药对各自的配伍意义。
34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35
肝脾不和
一、主治证侯分析:土虚木乘之痛泻。
肝旺
乘脾
脾虚
生湿
腹痛 泄泻
36
二、治法及方义
治法: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义分析:
白白陈防 术芍皮风 君 臣 佐 佐使
37
三、运用 1、辨证要点:
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17
病案

高某,女性,71岁,退休教师。1993年9月17日初诊。主诉:胆囊手术切除后7年,右上腹隐痛1年。B超见
肝内胆管结石。现症:右上腹隐痛,窜及胁背,口干苦,尿黄,纳差神疲。舌边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18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方药:逍遥散加减:
方剂学调和肝脾剂课件
概述: 1、调和肝脾剂的适用证:
肝脾不和证
肝病传脾 脾病及肝
2
2、肝脾不和证发生的原因: 肝脾关系密切
➢功能上相互影响
➢病理上恶性循环
调气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生血
肝失疏泄
木不疏土
土不荣木
脾失运化
3
3、调和肝脾剂的常用药物组成:
疏肝药(针对肝气郁结):如柴胡、香附等。
健脾药(针对脾虚失运):如白术、茯苓(健
柴胡配白芍 白芍配当归 茯苓配白术
:调肝 :补血 :健脾祛湿
10
四、配伍特点 1、肝脾同治 2、气血津液兼顾
“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 ” ————
明۰赵献可
11
五、运用 1、辨证要点:
胁痛,或月经不调,神疲食少,舌淡,脉弦而虚。
12
2、现代应用: 1)肝胆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等;
2)胃肠病: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症、十二指肠溃疡,等; 3)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急慢性乳腺炎、盆腔炎、子宫肌瘤、不孕症,等。 4)皮肤病:黄褐斑、痤疮、白癜风,等。 5)精神疾病:失眠、抑郁症、癔病、癫病,等。
13
3、妇科常用加减 月经不调:瘀:鸡血藤、香附、泽兰、川芎 虚:生地、熟地、女贞子 乳房包块: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 子宫肌瘤:合桂枝茯苓丸 更年期综合征:合六味地黄丸
14
4、剂型: 煮散剂。现代一般使用汤剂或丸剂。
15
5、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者慎用。
16
六、附方 1、加味逍遥散
组成:柴胡 芍药 当归 茯苓 炒白术各一钱 丹皮 炒山栀 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证。证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
醋柴胡10g 薄荷10g(后下)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茵陈15g 金钱草30g 海金沙10g (包) 郁金10g 川楝子6g 。7剂, 每日1剂,水煎服。
19
小结 1、主治证候:肝郁脾虚血虚证,特别要把握肝郁、脾虚这两点。 2、治法:疏肝健脾养血。 3、用药:注意几个常用药对。 4、对肝郁病人要注意情志的疏导。
20
作业 1、逍遥散主治的病机有何特点? 2、逍遥散的配伍有何特点?方中使用芍
药、当归的意义?
21
四逆散 《伤寒论》
22
一、主治证侯分析
• 1、阳郁厥逆证
外邪传经入里
郁遏气机
阳气内郁,不得温养四末
脉弦
影响诸脏功能
四逆
腹痛,泄利下重 咳逆,心悸,小便不利
23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血虚— (虚脉)
血濡养功能不足——口燥咽干
梅核气。
8
三、治法及方义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Hale Waihona Puke 方义:柴胡——疏肝解郁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煨生姜——辛散达郁,且温胃降逆和中

薄荷——辛散达郁,且清郁热
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缓急止痛
体用并调

使
9
常用药对:
29
4、使用注意: 阳微阴盛的寒厥证忌用。
30
病案 杨某某,男,41岁。胃脘胀满不适7年余,外院胃镜提示:胃黏膜有中度充血及水肿,可见散在少量糜烂及小出血点, 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 频繁,泛酸,纳呆,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沉弦。




(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脾气郁滞
24
二、治法及方义
治法: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方义分析:

柴胡: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白芍:1、养血柔肝 2、敛阴3、缓急止痛。
使
枳实:理气解郁导滞。
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25
柴胡、芍药:疏肝养肝以调肝。 柴胡、枳实:调理肝脾气机。 枳实、芍药:调理气血治腹痛。
31
辨证:肝郁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减:柴胡、川黄连各9克,白芍、枳壳各12克,木香、甘草、梅花各6克,煅瓦楞子15克,蒲公英30
克,炒鸡内金20克。 7剂, 每日1剂,水煎服。
32
小结 1、主治证候: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虚。特别要把握气郁。 2、治法:疏肝理脾。 3、用药:注意几个常用药对。 4、对肝郁病人要注意情志的疏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