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动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 动能教案

初中物理 动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

2. 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动能的概念和公式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动能公式的运用。

2.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砝码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必须具有能量。

3. 提问:物体具有能量,那么能量有哪些种类呢?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有多种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二、探究动能的概念(15分钟)1. 提问:什么是动能?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3. 出示动能的计算公式:\[ E_k = \frac{1}{2}mv^2 \],并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4. 提问: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动能?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计算。

三、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15分钟)1. 提问: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

3.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质量、不同速度的小车在撞击木块时的现象。

4. 学生实验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动能大小的规律。

四、应用动能公式解释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一个质量为2kg的小车,以10m/s的速度撞击一个静止的质量为1kg的小车,求撞击后两辆小车的动能。

2. 学生运用动能公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结果。

3. 出示实际问题:一辆质量为1000kg的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其动能是多少?4. 学生运用动能公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结果。

初中物理《动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动能》教学设计

《动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节课是学习能量知识的第一课时,学好本节课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尤为重要。

本节在学生认识了能够对外做功的物体就具有能的基础上,教师用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动能的理解的一节课。

初中阶段只需要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能的概念。

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结合初中生认知的特点: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学生没有学习动能知识之前,虽已经通过一些科学活动认识了解了生活中的能量,对能量这个名词比较熟悉,如电能、光能等,但对能的概念的物理内涵认识是不足的,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由此确定本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科学方法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研究方法。

学生亲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能总结出物理规律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1.了解能的含义;知道动能。

2.经历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理解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能用能与动能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认识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动能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应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

五、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熟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经历能和动能概念建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如何对实验数据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本课采用科学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初中科学动能教案

初中科学动能教案

初中科学动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2. 影响动能的因素3. 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动能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动能的概念,阐述影响动能的因素,如质量、速度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5. 总结:总结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6. 练习:安排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安全。

总之,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动能实例,与同学分享,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速度、质量等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基本的物理公式。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将更为顺利。然而,由于学生对能量守恒、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浅,可能在理解动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存在一定难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动能?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验结果。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动能的相关知识。
5.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动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动能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
b.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c.举例说明动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提交作业前,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逻辑清晰。
3.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享学习成果。

《动能》 教学设计

《动能》 教学设计

播放视频:“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思考:高速飞来的残片有如此大的伤害力?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教学活动目标一:理解能和动能的概念任务一:判断下列情况是否有能任务二:理解能的定义任务三:理解动能的概念思考:从能的角度归纳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辨析举出的例子寻找共同特征把握能的本质特性一、能的概念【课件展示】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判断是否具有能。

【归纳总结】找出能的概念并判断能量和做功有什么样的关系?二、动能的概念【学生预习展示】展示出学生举出的具有动能的例子,生生互评点评其它同学提出的方案,归纳总结得出其本质特征。

【概念建立】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目标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能的物体一定在做功B.物体具有的能越大,它所做的功就越多C.物体所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就越大D.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越大【问题过渡】你能让小车具有动能吗?如何来比较小车动能大大小?目标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任务一:分析如何让小车获得动能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任务二:初步提出设计思路任务三:小组讨论明确实验细节任务四: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深刻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结合提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得出实验方案组内分工明确,高效完成实验课间活动时,娇小的女生和和健壮的男生一起在队列中跑步你认为谁的动能比较大?同桌简单交流,表述出应该何如体现控制变量的思维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细化】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学生根据提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思考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讨论要点提示:1.如何改变质量?2.如何改变速度?如何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3.设计实验中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4.实验中需要观察记录哪些量?【设计表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操作来设计实验表格,选出优秀的表格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小组评价选出组内最优秀的恶表格,小组合作探究,分工明确高效完成结合本组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反思评估】你们组在实验中遇到哪些问题?你们目标三:能用动能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任务一: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动能,详细进行分析任务二:对道路限速牌进行分析语言表达准确全面能够精准把握控制变量原则是如何改进完成实验的?【学以致用】(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 __________。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初中动能教案

初中动能教案

初中动能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的定义和概念;2.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3.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动能的定义和概念;2. 动能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动能的计算公式的运用;2. 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教学道具(如小车、斜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道具,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的现象;2. 提问:为什么小车下滑时会发出声音?它的速度和质量对下滑时的声音有影响吗?二、动能的定义和概念(15分钟)1. 介绍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 解释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一种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3. 强调动能的单位:焦耳(J)。

三、动能的计算公式(20分钟)1. 引入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的平方;2. 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参数:质量(m)是指物体的质量,速度(v)是指物体的速度;3. 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动能:以一个质量为2kg,速度为4m/s的物体为例,计算其动能;4.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运用公式计算其动能。

四、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速度越大,动能越大;2. 讲解动能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动能越大;3.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动能、速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示。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运用动能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时的动能等;2. 介绍动能的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动能初中教案

动能初中教案

动能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动能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理解动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小车、斜面、尺子、计时器。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跳跃的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速度。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能运动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能运动是因为它们具有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二、探究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分钟)1. 实验一: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斜面让小车滑下,用尺子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行的时间。

2. 实验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斜面让不同质量的小车滑下,用尺子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行的时间。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4. 教师总结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的平方。

三、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观察动能的变化。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能的影响因素:动能的大小受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影响,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计算物体的动能。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练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 知道能量、动能的概念;
第一节 动能
2.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 会用动能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过程】 一、能
下面关于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量 B. 具有能的物体都在做功 C. 不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
D. 能够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二、动能 1. 概念:
2. 动能大小的衡量方法:
3.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4. 实验:
5. 速度与质量哪一个对动能的影响大?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6. 动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为什么同样的道路,对不同的车型限制的车速不一样?
7. 本节课开始的视频:彗星幢地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达标检测】
1. 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具有的能越多,它做的功越多
B 、物体有了能就一定正在做功
C 、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
D 、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具有的能无关
2. 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填“有”或“没有”.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 ;
③被拉弯的钢板尺
.
3. 阅读图中剪报,然后填空:
本报讯 5 月 29 日晚 6 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 195 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
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 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ft昏…
馒头的质量虽小,但是从飞驰的列车上,飞出的馒头由于惯性,具有很大的,就会具有很大的动能,就可以把人砸伤.
4、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时的动能大.
5、正在工作的洒水车匀速行驶时,它的动能(发生\不)变化?
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