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理,学生能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数学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与浮力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3. 数学推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推理,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巩固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数学推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策略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数学推理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数学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木块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a. 弹簧测力计实验: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对物体形变的影响。

b. 橡皮筋实验: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在受到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的形变情况。

c. 小车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受到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衣物、推动家具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四、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宇宙和微观世界》(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2、交流资料数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幻灯)你看到什么: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提出猜想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

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

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

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2.介绍我国核能发电的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教具核电站的原理挂图或录像.(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重核裂变时可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而且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裂变链式反应速度的方法.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核电站的大致情况.2.进行新课板书:<第四节核电站>(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教师结合课本图14—10或挂图讲解: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座铀核链式反应堆是在物理学家费米领导下于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场建成的.目前常用的反应堆的结构原理如课本上图14—10所示.它以铀235为核燃料,为了有效地利用反应堆中释放的核能,设计建造了两个循环回路.①第一回路在第一回路中,先用泵把水或其他液体压入核反应堆,在那里获得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被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在那里把热量传递给第二回路中的水,再被泵压回反应堆重新被加热.②第二回路在热交换器内,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后,进入汽轮发电机推动汽轮机做功,把内能转化成电能.做功后的蒸汽温度和压强都降低了,它将进入冷凝器冷却成水,再由泵压回热交换器重新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③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两个回路的不断循环,把核反应堆中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第二回路中水的内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电能.这就是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板书:<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第一回路——核能→内能热交换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内能转换成第二回路中的内能第二回路——内能→电能(推动发电机发电>(2)核电站的特点①消耗的“燃料”少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要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核燃料三、四十吨,这就大大减少了燃料的运输.②成本低虽然铀燃料的开发和提炼比煤要复杂得多,但是最后核算下来的成本仍然要比火力发电站低20%以上.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全世界运行中的核电站已有434座,总装机容量约3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一qi%,预计到本世纪末,核能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核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3)我们的努力目标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煤炭、水力和石油资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并不高,而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力资源的7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煤炭已探明的储量有80%都分布在北方,而江南8省只占2%;江南8省,再加上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及河南共一三个省的能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一三%,而人口却占全国的'63%,能量消耗约占全国的65%.这种能源储藏和消耗上的不平衡,迫使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要用来运送煤炭.所以在交通紧张的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迫切需要的.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希望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好好努力吧.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证核能的安全应用.3.总结(略)4.布置作业阅读课本: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初中物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教学过程一、复习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3.光路可逆二、导入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展示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初中物理优秀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课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表达式以及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并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2.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等;学具:笔记本、尺子、导线、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提问学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4. 欧姆定律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5. 应用练习: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 I = 电压 U / 电阻 R欧姆定律表达式:I = U / R七、作业设计:1. 请用欧姆定律的 expressions 分析下述电路问题:一个电阻为4Ω 的电阻器,接在电压为 8V 的电源上,求通过电阻器的电流。

答案:I = U / R = 8V / 4Ω = 2A2. 请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游戏吗?现在老师有两个跟今天这节课学习有关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课件显示谜语)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

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课件显示倒影),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生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
1、进行猜想:
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学生讨论、归纳: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2、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替代物)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2人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和其它器材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

(玻璃板暂不取出)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

老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显示)师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
学生纷纷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

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

4、分析和论证:
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课件显示)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

上课时,我们看了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产生的美景,现在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探究的规律解释一下,水中的美景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呢?(课件显示)选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并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要点主要是:水面相当一平面镜;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物点"等距";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生:虚像。

(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含意,知道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

5、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是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2、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六、课外实践
调查一下平面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不利的方面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