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规范

(完整版)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规范

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规范1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1 适应证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因严重膝关节炎而引起疼痛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伴有膝关节的畸形、不稳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严重障碍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

临床上适应证主要包括:a) 膝关节各种炎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病变、血友病性关节炎等;b)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c) 静息状态的感染性关节炎;d) 部分老年患者的髌股关节炎;e) 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软骨坏死性疾患等。

临床医师应全面考虑可能会引起下肢及膝关节疼痛的其他原因,并逐一加以排除。

其中包括源于脊椎疾病的神经根性疼痛、同侧髋关节疾病的牵涉痛、外周血管疾病、半月板病变及膝关节软组织炎症等。

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前,宜积极采取保守治疗,如减轻体重、改变活动方式、使用助行工具、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关节内注射药物等。

临床医师应同时熟悉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手术、膝关节融合术等其他术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不能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视为解决所有痛性膝关节疾患的唯一选择。

1.2 禁忌证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a) 全身或局部存在任何活动性感染;b) 伸膝装置不连续或严重功能丧失等。

此外,对于年轻、手术耐受力差、精神异常、无痛的膝关节融合、Charcot关节炎等以及术前存在其他可能对手术预后有不良影响因素的患者,可被视为相对禁忌证,应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2 术前评估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前,应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诸方面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估。

2.1 病史及体格检查手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详尽地包括关节局部和全身的体格检查。

膝关节局部的体格检查包括步态、局部皮肤情况、既往手术切口、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下肢或膝关节有无畸形、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情况以及肌力情况等。

2.2 辅助检查2.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除了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凝血状况、乙肝五项及HIV、梅毒抗体等常规化验外,还应根据患者本身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一)实施手术前功能评估(属二次或翻修或高难复杂全髋)1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功能评估评估主要内容是确定患者是否有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明确适应症、是否能够耐受置换手术,以及测算确定术中置换关节的角度。

包括四个方面:1.1 膝关节及下肢影像学检查:术前膝关节X线片:站立前后位、侧位、髌骨切线位。

站立长腿前后位X线片以确定股骨力学轴线和肢体力学轴线,评估胫骨是否有弓状畸形,应用模板测量以确定术中外翻截骨角度、骨缺损的大小。

1.2 内科合并症的评估,以确定患者所患内科疾病是否耐受手术(附件1)。

1.3 Harris评分:总分为100分,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附件2)。

1.4 估有无手术适应症(附件3)。

2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功能评估全髋关节术前评估至关重要。

包括四方面内容:2.1 术前合并内科疾病的评估(附件1),以确定患者所患内科疾病是否耐受手术;术前对患者下肢血管,特别是患肢血管情况进行评估;术前7-10天停用阿司匹林和抗炎药物;化脓性病变必须予以根治;如需行经尿道的前列腺切除术,则需在本术前进行;应除外髋关节化脓性病变;应常规行Trendelenburg征检查了解外展肌力;对下肢长度、疤痕及各种畸形予以记录;应排除假性髋关节疼痛。

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术前已停用皮质激素2年以上着,宜停止再用;停用在1-2年者,应适当补充,术后第二天停用;停用不足1年者,应常规应用,计划如下:术前1天:氢化可的松50mg,静脉滴入;手术日:氢化可的松50mg,静脉滴入,术中地塞米松10-15mg静滴,术后第1天: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入;术后第2天:维持术前常规口服剂量,根据病人精神及体温,再静滴氢化可的松25-50mg。

术前改善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类风湿人格;术前应常规加摄张口位片和颈椎正位片,检视C1,2脊椎有无异常;术前应对龋齿、鼻窦炎、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咽炎、足癣等适当治疗。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38/46
一些失败病例
力线不正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39/46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40/46
关节线抬高,低位髌骨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41/46
前髁截骨过少,髌骨关节压力增加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42/46
前髁截骨过多NOTCH,轻易造成骨折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43/46
假体选择过大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36/46
软组织平衡目标
.取得正确力学轴线 . 取得相等伸屈间隙 . 平衡伸屈过程侧副韧带张力 . 最少过伸3度、屈曲130度 . 内外侧容忍度不超出2mm . 关节线改变不超出3mm . 平衡髌骨轨迹
伎俩:截骨、松解、及重建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37/46
THA平衡次序
•充分显露 (包含去除骨赘和初步软组织松解) •要到达屈曲90度时胫骨能前脱位 •基本截骨 (胫骨近端、股骨远端和后侧) •检验屈伸间隙 (使用占位模块或撑开器) •软组织松解 (在屈伸状态下选择性地进行) •胫骨近端或股骨重截骨 (必要时进行) •检验关节线水平(选择适当胫骨垫重建关节线 )
远端位于第一、二跖骨间 – 目标:确保截骨线垂直力线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27/46
胫骨处理
• 胫骨大小测量
– 工具:平台试模+手柄 – 方法:将平台试模放置在胫
骨截骨面上 – 关键点:最大程度覆盖平台
不能超出 注意方向
依据股骨位置确定
胫骨假体中点对应 胫骨结节中内1/3
膝关节置换标准技术
28/46
胫骨处理
– 大小测量
• 工具:髌骨夹钳+髌骨钻导向器 • 方法:夹持髌骨,依据导向器上刻度选择髌骨大小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人工关节置换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本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是指对已经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功能的关节(包括髓、膝、肩、肘、踝关节、肿瘤型人工关节等),通过关节假体置换以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技术。

本规范不包括人工关节翻修技术管理要求。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行政审批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或肿瘤科专业诊疗科目。

(三)骨科具备骨科相关诊疗技术能力,床位60张及以上。

每年完成骨科各类手术总量不少于300例。

(四)肿瘤科开展骨与软组织肿瘤方向相关诊疗工作至少5年,床位数不少于60张。

每年完成骨与软组织肿瘤各类手术总量不少于300例。

其技术水平在本行政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手术室1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2.有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的手术室。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器械和设备,至少包括C臂X线机等。

5.配备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设施。

(六)配备术后监护相关设备及医护人员。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

2.医学影像科至少具备X线机、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超声设备等。

3.具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功能康复的基本设备、设施。

(A)有至少1名具有人工关节置换技术能力且主执业地点为本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有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的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硬脊膜外麻醉二.手术体位:去枕仰卧位三.手术步骤与配合1.患者上无菌止血带,术者黏贴手术切口保护膜递下肢棉毛套、下肢止血带,驱血带驱血,协助黏贴手术切口保护膜2.自髌骨上缘5-8CM处至胫骨结节处做正中切口递22号刀片切开,大纱布拭血3.切开股四头肌腱、髌骨及髌韧带递电刀切开,尖长镊协助4.切开关节囊,暴露股骨远端和膝关节递长尖镊、电刀切开,髋臼拉钩充分暴露关节腔5.切除半月板、滑膜、髌骨下脂肪垫及前后交叉韧带递有齿血管钳、电刀切除,纱布接切下来的滑膜和组织6.清除骨赘递咬骨钳接切下来的骨赘7.胫骨截骨极度屈曲膝关节,将胫骨上端脱位。

安装胫骨外力线定位固定。

将胫骨切骨模块安置于胫骨外力线定位器递术者。

根据胫骨形态调整切骨模块的位置并固定,移除胫骨定位器。

调整好后递2枚固定钉和鼓锤固定。

胫骨截骨,递1.19MM锯片锯齿摆锯截骨用游离卡尺测量胫骨截骨厚度,测量胫骨截骨块的厚的尺寸8.股骨定位截骨递一8MM钻头钻孔,屈膝90°于股骨髁间窝处钻一通向股骨髓腔的骨洞。

将髓内定位杆按上手柄后递给术者,将髓内定位杆缓慢插入股骨髓腔。

调节好股骨定位器的左或右和角度给术者,递2枚固定钉和鼓锤固定。

安装股骨定位器于骨块安置杆上并固定。

递股骨远端切骨模块和固定钉、鼓锤。

将股骨远端切骨模块安装股骨定位器上并固定,取下骨髓内定位器。

递1.19MM锯片摆锯截骨,股骨远端切骨并测量截骨块的厚度。

将测量块与调节块装配好递给术者,伸直间隙评估,将膝关节完全伸直,将测量块与相应厚度调节块装配后放入间隙,测量内外侧软组织张力。

递测量器,测量股骨的大小,安置股骨前后方切骨模块。

股骨前方及斜面切骨,递切骨模块、固定钉、鼓锤固定,递摆锯截骨并协助医师扶住切骨模块防止移位。

髁间接骨,递髁间截骨导向器、固定钉、鼓锤固定,递小锯片摆锯作髁间窝侧壁切骨,递股骨髁间试模,安置股骨髁间试模9.试间隙填充器根据术中情况递给术者所需试模垫片。

膝关节置换手术健康教育规范模板

膝关节置换手术健康教育规范模板

膝关节置换手术健康教育规范模板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规范模板,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向患者提供相关信息时遵循一致的标准。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通过置换损坏的膝关节部分,可以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信息,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以便患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合理的配合治疗。

2. 膝关节置换手术概述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外科手术,通过取出损坏的膝关节部分,并将其替换为人工关节,从而恢复关节功能。

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手术时间约为2-3小时。

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留观几天,并接受康复训练,以帮助关节恢复功能。

3. 手术前的准备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X光、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医务人员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

4. 手术过程膝关节置换手术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切口的开放:医生会在膝盖上方或侧方开切口,以便将工具引入到膝关节。

- 损坏骨和软骨的去除:医生会清除掉受损的骨头和软骨,以为人工关节的植入留出空间。

- 人工关节的植入:医生会将合适尺寸的人工关节植入到膝关节中,并使用特殊的骨水泥固定它。

- 切口的缝合: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将切口缝合并覆盖伤口。

5. 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训练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康复训练,以帮助关节恢复功能和肌肉力量。

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物理疗法、运动锻炼、康复理疗等。

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反映康复进展和不适症状。

6. 注意事项和风险膝关节置换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在手术前应充分了解并考虑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术后感染的风险: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患者需保持伤口的清洁和注意个人卫生。

- 血栓的风险:长时间的床位休息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活动和按摩预防血栓。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卫教本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卫教本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衛教本一、為什麼要換人工膝關節?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或是嚴重的外傷讓膝關節產生變形或疼痛,造成行走及彎曲膝關節困難而影響日常生活時,醫生會視情況做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是使用人工的關節取代原有的關節。

二、手術後的活動:1. 手術後第1天:每2小時翻身一次,可搖高床頭坐臥於病床上2. 手術後第2~3天:採漸進式下床,先坐於床緣約5分鐘,若無頭暈不舒服,可使用助行器,患肢不負重,站立於床旁5分鐘,待無不舒服再於病房以助行器協助於病房內走動⑴助行器使用方法:讓身體的重心放在健肢,雙手將助行器挪前一步,患肢同時跟進一步,再手握助行器支撐身體,同時健肢跟進一步⑵柺杖使用方法:讓身體的重量由健肢來支撐,兩支柺杖及患肢同時跨出一步後健肢跟進3. 手術第3天以後:可於病房走廊步行,活動不超過20分鐘,而後臥床休息並抬高患肢三、手術後復健運動:每天運動3~4次,每次30分鐘,做完以後冰敷30分鐘!1. 手術後第1~2天:⑴股四頭肌運動:先平躺,然後把患肢的腳伸直喔!用力。

使膝關節向下壓向床面,維持下壓動作5秒鐘後放鬆,然後重複做5分鐘~要有恆心才會快快的好起來喔!加油!加油!~⑵踝關節運動:先平躺,把雙腿伸直平放,把腳板上下伸曲反覆約5分鐘。

~累了吧!休息一下下要繼續加油喔!!~2. 手術後第3天:⑴持續性被動運動:膝關節被動式復健機器(CPM),將膝蓋彎曲角度設在40度,每日增加15度,在出院時可以達到90度以上才可以喔!~好開心吧!再努力幾天就可以回家⑵抬腿運動:先平躺,伸直患肢,然後把一支腿抬高約30度並維持5秒鐘慢慢放下來,反覆做5分鐘,再換另一肢腿做同樣的運動⑶側姿抬腿運動:先側躺向健側,並將健側的髖部膝關節略彎曲以保持平衡,把患側腿向上抬高後,緩緩放下重複做5分鐘。

⑷坐姿直舉腿:坐於床沿,於膝下放一小枕頭(可用衣服捲起代替)讓雙膝蓋自然垂下,讓一側小腿向上伸直,再緩緩屈膝,盡量下彎重複做5分鐘。

膝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膝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膝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1. 适应证的选择
- 严重的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 关节内创伤或骨肿瘤导致关节严重变形和功能障碍
- 其他无法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的病变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全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关节全面受损的情况
-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单髁关节受损的情况
3. 手术切口的选择
- 传统前侧切口:易于暴露关节面,但需切开部分肌肉
- 旋转空白切口:切口小,创伤小,但对手术操作空间要求高
4. 植入物的选择
- 考虑患者年龄、体重、活动程度等因素
- 注意植入物与骨头的配合度和固定方式
5. 手术操作要点
- 准确测量和切除骨头,确保植入物的适配
- 注意保护周围软组织,尤其是神经血管
- 植入物的准确定位和固定
- 关节活动度的检查和调整
6. 术后康复
- 及时进行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
- 预防并发症,如血栓、感染等
- 定期随访,评估植入物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情况
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需要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操作规范,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规范1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1 适应证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因严重膝关节炎而引起疼痛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伴有膝关节的畸形、不稳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严重障碍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

临床上适应证主要包括:a) 膝关节各种炎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病变、血友病性关节炎等;b)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c) 静息状态的感染性关节炎;d) 部分老年患者的髌股关节炎;e) 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软骨坏死性疾患等。

临床医师应全面考虑可能会引起下肢及膝关节疼痛的其他原因,并逐一加以排除。

其中包括源于脊椎疾病的神经根性疼痛、同侧髋关节疾病的牵涉痛、外周血管疾病、半月板病变及膝关节软组织炎症等。

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前,宜积极采取保守治疗,如减轻体重、改变活动方式、使用助行工具、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关节内注射药物等。

临床医师应同时熟悉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手术、膝关节融合术等其他术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不能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视为解决所有痛性膝关节疾患的唯一选择。

1.2 禁忌证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a) 全身或局部存在任何活动性感染;b) 伸膝装置不连续或严重功能丧失等。

此外,对于年轻、手术耐受力差、精神异常、无痛的膝关节融合、Charcot关节炎等以及术前存在其他可能对手术预后有不良影响因素的患者,可被视为相对禁忌证,应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2 术前评估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前,应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诸方面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估。

2.1 病史及体格检查手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详尽地包括关节局部和全身的体格检查。

膝关节局部的体格检查包括步态、局部皮肤情况、既往手术切口、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下肢或膝关节有无畸形、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情况以及肌力情况等。

2.2 辅助检查2.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除了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凝血状况、乙肝五项及HIV、梅毒抗体等常规化验外,还应根据患者本身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

对于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D-二聚体等的检查应加以重视,其不仅是完善术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2.2.2 影像学检查不同时间段影像学资料动态观察,可提供更多信息,进一步了解病变性质和进展程度。

2.2.2.1 X线检查a) X线片的拍摄要求:术前膝关节X线片应常规包括站立位的前后位片、侧位片、髌骨切线位X线片以及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等。

摄片时注意患者的体位应处于旋转中立位。

b) X线片的阅读:根据上述X线片进行认真的术前评估,包括下肢力线情况以及有无合并下肢畸形、膝关节周围骨质情况、骨缺损情况等。

c) 模板测量:术前使用厂家提供的模板对X线片进行测量可用于估计假体的大小以及需要骨移植或使用楔形金属垫填充的骨缺损的大小,同时对可能增加手术难度的解剖变异应引起重视(如髓腔的宽窄等),但应考虑到膝关节畸形、患者肥胖程度和摄片时的体位等因素对模板测量的影响。

2.2.2.2 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同位素扫描以及关节造影检查等可用于检查疑难病例,但并不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规检查。

3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选择3.1 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繁多。

按置换范围可分为单髁、全髁型;按固定方式可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按限制程度可分为限制型、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

全髁假体还可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

3.2 局限于单间室的病变方可选用单髁假体,损伤严重的膝关节可考虑选用限制类型假体,而全髁型假体的选用条件介于两者之间。

绝大多数患者宜选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而较少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

3.3 考虑到髌骨置换存在髌骨骨折、磨损以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对于以下情况一般不宜行髌骨置换:a) 髌骨关节面基本正常;b) 髌骨较薄;c) 年轻活跃的患者等。

3.4 对于某些特殊的病例,如存在骨缺损或人工膝关节翻修术等,根据需要可采用组配型假体,如在假体上安置延长柄或金属填充垫等。

4 手术室要求和麻醉方式4.1 手术室要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要求于层流空气净化手术室内施行,严格控制室内人员的数量并控制流动人员。

4.2 麻醉方法麻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的配合以及麻醉医师的工作习惯,参考医院的条件及患者的特殊要求。

可以采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等。

5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原则5.1 手术人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人路要充分考虑原有的手术切口并尽量加以利用,同时要遵循尽量减少组织损伤的原则。

其有多种,如髌旁内侧人路、经股内侧肌下人路(Southern人路)、V-Y形入路(Coonse-Adams人路)等。

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人路被认为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标准人路,复杂的初次置换术或翻修术可能需要更为广泛的手术人路以利于显露。

5.2 膝关节假体种类繁多,每种假体均有配套的手术器械,应参阅不同厂家的有关器械使用和假体置人方法的具体说明。

5.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通常包括显露、骨准备、软组织松解、试模测试、置人假体、复位、冲洗术野、关闭切口等步骤。

胫骨、股骨假体定位系统见附录C。

5.4 软组织平衡应遵循膝关节屈伸间隙对称的原则。

可同时采用调整骨质切除量和软组织平衡两种方法来纠正屈伸间隙的不对称。

5.5 髌骨置换条件。

髌骨置换时,髌骨切骨的目的是平整切除一定厚度的骨质,并留下足够的骨量以固定髌骨假体。

置换髌骨后的髌骨厚度应等于或稍小于原髌骨的厚度。

5.6 置人最终的膝关节假体之前,宜使用试模进行调试。

判断各部位切骨面的精确度,调试衬垫的厚度、关节前后及内外翻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胫骨平台旋转定位以及髌骨轨迹等,并仔细核对下肢力线。

必要时行软组织平衡和调整切骨量直到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下肢力线为止。

5.7 可使用脉冲加压冲洗枪冲洗关节,尤其各切骨面。

对于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注意将溢出的骨水泥清理干净。

5.8 对于某些复杂病例,如膝关节不稳定、挛缩畸形、僵直膝、膝关节翻修术等,手术时可能会应用到诸如复杂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骨移植、金属楔形垫、限制型假体等手术方法或特殊假体,手术医师术前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病情恰当使用上述方法,否则宜在有条件的医院实施手术。

5.9 如若术中发现难以成功实施单髁置换术,则应及时调整手术方案。

6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6.1 伤口愈合问题6.1.1 包括皮肤坏死、伤口裂开、血肿形成等。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a) 患者本身存在高危因素,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激素、吸烟等;b) 手术操作因素,如原有切口的不合理使用、软组织损伤较多等。

6.1.2 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清创换药、植皮、重新闭合伤口、清理血胂等。

6.2 假体周围感染6.2.1 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一般约为1%~2%左右。

6.2.2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以及影像学资料有助于诊断。

必要时行关节穿刺液培养获取感染病原体,并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6.2.3 术前对患者存在的各部位隐匿感染积极治疗,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精细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均为必要的预防措施。

6.2.4 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彻底清创。

清创术时可考虑保留假体的清创术、膝关市融合术、一期或二期假体置换或截肢术等方法。

6.3 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6.3.1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常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和血管壁内膜受损有关。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可按常规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6.3.2 术后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并同时采取机械性辅助措施,包括肢体抬高、穿弹力袜、下肢主(被)动活动以及使用间歇性充气脉冲泵等。

6.3.3 术后应严密观察,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或由此而引起的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须请相关科室协助采取积极治疗。

6.4 血管神经并发症6.4.1 包括腘血管的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

6.4.2 术中细致操作并注意对软组织的保护。

6.4.3 一旦确诊并可能影响肢体血运时,应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血管修复或血管移植等方法。

术后发现有腓总神经损伤时,首先应解除压迫,并适当屈曲膝关节,观察病情变化。

神经功能持续未见恢复者,可考虑腓总神经减压术。

6.5 髌股关节并发症6.5.1 常见的有髌骨骨折、髌骨假体撞击综合征、髌股关节不稳、髌骨假体松动、伸膝装置断裂等。

适应证选择不当、假体不合适、手术操作不准确、术后意外等是导致此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6.5.2 注意到上述病因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5.3 正确判断病因对指导治疗并发症非常重要。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治疗,必要时行膝关节翻修术。

6.6 假体周围骨折6.6.1 股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等。

骨质疏松、手术操作不当、术后意外等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6.6.2 注意到上述病因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6.3 多采用手术治疗,如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针固定或翻修术等。

6.7 关节不稳6.7.1 主要由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造成。

可分为伸直位不稳定、屈曲位不稳定以及膝反屈等类型。

6.7.2 术中严格准确地操作,获得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极为重要。

6.7.3 一旦确诊此类并发症,若采取挽救性措施效果不佳,通常需要行翻修术,必要时可采用限制型假体。

6.8 异位骨化6.8.1 轻度异位骨化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较严重者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的隐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等。

6.8.2 预防措施只适用于高危人群,不建议常规应用。

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如消炎痛的应用,小剂量放射治疗等。

6.8.3 出现较为严重的异位骨化,在该骨化生Κ稳定后可考虑手术切除。

6.9 骨溶解6.9.1 骨溶解的发生多与关节内产生的磨损碎屑有关,包括骨水泥颗粒、聚乙烯颗粒、金属颗粒等。

6.9.2 可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连续地进行X线片检查,以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10 假体松动6.10.1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对连续X线片进行诊断。

确定假体松动后应首先区分感染和无菌性松动。

6.10.2 人工膝关节术后应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早期发现问题争取早期处理。

确诊假体松动后膝关节翻修术。

6.11 其他并发症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脏疾患、胃肠道出血、脂肪栓塞综合征、假体断裂等。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7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和随访7.1 针对患者个体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快速恢复。

7.2 康复治疗应从术前开始,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制定恰当的目标,使得患者术后能够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