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三国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280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秦汉三国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28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按照六国的宫室图形,集之于咸阳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又征集70万人建造阿房宫。

1在秦朝,宫廷音乐机构如何,史籍记载不详,然而,1977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断崖出土一枚秦钟上刻有“乐府”二字,且在秦少府中有乐府令、丞的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可以断定在秦代已设立音乐机构“乐府”。

2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是汉代乐府,它在秦乐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汉代掌管音乐的有两个机构:太乐,掌管雅乐,此时的雅乐已成为一种与祭祀或重大礼仪的音乐了;乐府,掌管俗乐。汉代乐府正式成立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3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谣加工配乐,此外,还从事创作新乐,进行演唱演奏等等。乐府搜集来的音乐涉及“赵、代、秦、楚”(即泛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有目可考的民谣就有138篇,这还只是存下来的一部分而已。“乐府”最早的是《大风歌》。在汉乐府历史中,有历史记载的领导人是协律都尉李延年。

4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音乐蓬勃发展,在汉成帝(前33—前5年在位)时达到空前。后来由于西汉帝国国事衰败,加上“性不好音”的汉哀帝在绥和二年(前7年)即位后不久,即下令撤销乐府。当时乐府共有829人,留下388人掌管贵族音乐的人并入太府,其余441人担任民间俗乐者全部罢免(《汉书〃礼乐志》)5乐府的建立主观上为了适应统治者宫廷享乐之需,但客观上对民间音乐的保存有很大的作用,并促进了我国各地音乐的发展。而且这种音乐机构的形式对后世产生影响,汉以后各朝代仍沿袭它,设有乐府或类似乐府的音乐机构。第二节宫廷音乐的形式

从秦到三国,宫廷音乐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宫廷音乐的形式大致有仪式性的音乐和享乐用的音乐两类,前者有郊庙歌曲和一些鼓吹乐,后者如相和歌和相合大曲等。

一、汉代鼓吹

汉代鼓吹从乐器配臵和运用场合来看,主要可分为鼓吹、横吹、短萧铙歌、箫鼓四类。

1鼓吹,包括黄门鼓吹和骑吹两种,前者是帝王在宫廷内宴乐群臣时吹奏,后者是帝王出行车价从行时所奏的马上之乐。其主要乐器是鼓、排箫和笳,中间或有歌唱。

2横吹,最初也称之为鼓吹,它是军中在马上所奏唱的乐歌,其特点是用乐器鼓和角,故又名“鼓角横吹曲”,曲调多奏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一曲改编的“新声二十八解”,这些乐曲在魏晋以后不存。

3短萧铙歌,通常用于军队凯旋时在殿廷上奏唱,也被视为军乐,主要乐器为排箫和铙。

4箫鼓,使用排箫和股专门在游艇上演奏的鼓吹乐之一。

汉代鼓吹乐多有歌词,而短萧铙歌保留最多(见《乐府诗集》)。这些音乐的内容多描写游猎、饮酒言情、相思等,甚至有反战思想的,这与仪式中鼓舞士气不打相符。原因是这些歌曲常常是从民间收集整理而来。在汉以后,各代都根据本朝的需要。对鼓吹的歌词进行过许多改编。

*鼓吹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北狄乐有关。北狄是指汉代边地一带的匈奴、鲜卑、吐谷(yu)浑等部族,他们在游牧中常吹奏笳、角等,并以铙、鼓、排箫

伴奏,这些音乐被汉人称为北狄乐。

北狄乐还影响到汉人,如“以牧起家”的富户班壹,就常用北狄乐壮声威。

后汉军为抵御匈奴北狄的侵扰,而驻重兵防守,汉军也从当地牧民处学会这些音乐作为娱乐,这些音乐传入朝廷,经整理改编,用于宫廷与军队之中,便形成了汉代鼓吹乐。

汉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解决北方战争的朝代。

二、相和歌

1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相和歌是从民间搜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它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是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在它发展过程中,有几种不同的形式:1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无伴奏,即所谓“徒歌”;2在徒歌形式上加以帮腔,称为“但歌”;3在徒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上乐器伴奏,并有演唱者手执称为“节”的乐器而歌,这才真正为相和歌,主要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

2在宫廷,由于乐人的参与,使得相和歌获得高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大型的歌舞曲形式,即相和大曲。

一首完整的相和大曲包括三个部分:艳(引序部分,有抒情的歌舞)、曲和解(多段歌曲与器乐间奏的部分)、趋或乱(大约是全曲即将结尾,众乐齐举、速度加快、情绪热烈奔放的高潮部分)。

汉代相和歌最常用的调式有三种,即:平调、清调、瑟调、另外还有不常用的楚调和侧调。

相和大曲的名称和歌词现今尚存在《宋书〃乐志》、《乐府诗集》等史籍中。三、民间歌舞

除了鼓吹乐和相和歌外,汉代宫廷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歌舞,即:1巴渝舞2巾舞3鞞(bing)舞4白纻舞5磐舞(七盘舞)详见书28页

除了这些舞蹈外,还有建鼓舞、踏舞、剑舞等形式,另外还有出于周代散乐的各种百戏等,这种百戏有各种各样的杂技魔属性的表演,也有一定的情节的角抵戏,如《东海皇公》之类。

第三节文人与琴

1琴,也叫七弦琴,后世或称为古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乐器。

2古琴在周代就被广泛使用,在汉代它逐渐形成了七弦十二徵的形制。

3从秦代开始,由于文人的喜爱,并参与琴曲的创作、整理与研究,古琴逐渐为文人的代表性乐器,作为文人有修养、高洁秉性的象征。

4在秦、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琴家,如:司马相如、刘向、桓谭、蔡邕(yong)、蔡琰、嵇康、阮籍等等。

5见于史料,也有《楚曲明光》、《饮马长城》、《东武泰山》、《广陵止息》等琴曲,琴曲的体裁也有“曲”、“引”、“操”、“弄”等。

6琴曲又分为琴曲和琴歌两类,琴曲为独奏曲,而琴歌为边弹边唱的形式。

7大约是汉末,出现了一直到现在都流传的著名琴曲《广陵散》。详见书29页。

《广陵散》的庞大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性,被后世誉为“曲之师长”,它隐含了反叛精神、悲愤激越的情绪和戈矛杀伐的气势,为后世亲家所推崇。

8也有代表琴曲《胡笳十八拍》、《酒狂》

9古琴作为中国文人的象征,得到文人的推崇,古人谈古必有古琴,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会演奏古琴是文人“琴、棋、书、画”修养体现的第一位。

从先秦起古琴为乐工所奏乐器,而从汉始,便成为文人喜爱的乐器了。

第四节乐器及乐律

一、乐器

从秦至汉,这时期的乐器有以下几种:

1琴,是古代重要的乐器,其形制从周代的五弦,至汉代的逐渐定型为“七弦十二徵”,且有“攫(jue)”、“援”、“摽(biao)”、“拂“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

2箜篌,有卧箜篌和竖箜篌之分。

3琵琶,在汉代及以后有不同的形制:①弦鼗(亦称琴琵琶),它是由货郎儿叫卖拿的“拨浪鼓”(鼗鼓)形制的发展而成,将拨浪鼓摇柄朝上,装上几根弦,成为简单的弹拨乐器(傅玄《琵琶赋》“序”)。②汉琵琶(由于魏晋间名人阮咸弹得最好,故又称阮咸,简称软),即有四根弦、十二拄的弹拨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