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近37年雷暴日变化特征浅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引言: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也呈上升趋势。
针对中国近30年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雷暴天气的发展趋势,为天气预报和应对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雷暴天气的定义和形成机制雷暴天气是指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下,云团产生强烈对流运动并伴随着闪电、雷声、狂风暴雨等现象的一种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大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以及大气中存在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等。
二、中国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国家之一,其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时间上看,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其中以7-9月份较为集中。
从空间上看,中国南方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四川盆地、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
而中国西北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低。
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变化趋势通过对近30年的中国雷暴天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变化趋势:1. 雷暴天气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30年来,中国各地雷暴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2. 雷暴天气的强度增加: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强度呈上升趋势,即短时间内的降雨量增加、雷电活动更为频繁。
3. 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有所改变:近3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而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略有减少。
4. 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的关联性增强:近30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中国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如台风、暖湿气流等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明显。
四、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影响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雷暴天气引发的强降雨可能导致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其次,雷电活动对电力设施和通信设备造成威胁,可能引发火灾和设备故障;另外,由于雷暴天气伴随着强烈的风暴,可能对农作物和植被造成损失。
江苏徐州近42年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江苏徐州近42年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徐玲玲;张巍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4(0)S1
【摘要】选取徐州地区月值气候资料,采用距平分析法、5 a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的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60~2011年,降水变化幅度不大,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是由冬、春季平均气温升高引起;降水未发生突变,年平均气温突变时间晚于全国突变时间,冬季气温突变时间比其他季节要早;降水量和气温长周期变化中有短周期波动,较大尺度上存在较为稳定的周期变化特征,小于10 a的小尺度变化较为频繁,但不稳定。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距平分析;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降雨;气温;徐州市【作者】徐玲玲;张巍
【作者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碧流河水库近30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于越男;谢在刚;汪天祥;许士国;胡素端
2.甘肃省部分地区近65年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杨斌;韩喜第
3.近60年武穴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心豪
4.近53a珠峰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王顺久;唐信英;王鸽;李跃清
5.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亓化龙;贺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雷暴非均一性特征分析

江苏省雷暴非均一性特征分析王锡中;苗甫生;钟颖颖;吴长慧;叶玉珍;蒋海琴;高晓静【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27【摘要】对江苏省1961~2008年共48年逐日雷暴日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年均雷暴气候倾向率为负,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分布区间主要集中在20~40 d,约占总雷暴日数分布区间的77%;江苏雷暴呈单峰型月变化特性,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0.28%,冬季雷暴最少,只占1.05%,各月雷暴分布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江苏年均雷暴日和标准差地域分布呈非均一性分布,总体呈苏中多、苏南和苏北少的地域分布;四季雷暴日的空间分布也呈现非均一性特点.全省各地区年雷暴异常具有同步性,但苏北和苏中、苏南年均雷暴异常呈反位相.全省各市历年逐日雷暴发生概率:7月中下旬最高,但具体到全省每一个市,每一天,发生雷暴概率非均一性特点也十分显著.【总页数】6页(P15098-15102,15107)【作者】王锡中;苗甫生;钟颖颖;吴长慧;叶玉珍;蒋海琴;高晓静【作者单位】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8【相关文献】1.湖北西北部雷暴日数时空非均一性分布特征 [J], 尹恒;李易;徐远波;文强;王萍2.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J], 景元书;申双和;李明3.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J], 刘梅;魏建苏;俞剑蔚;张备4.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 [J], 朱华亮;华连生;温华洋;庞文静;梁丽;孔芹芹5.河南省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的非均一性特征 [J], 王纪军;郭红晨;卢广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与山西省雷电活动规律对比分析

江苏省与山西省雷电活动规律对比分析赖靖邦【摘要】使用1961—2014年江苏省、山西省逐年雷暴日数据,及2009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一元线性方程等方法对比分析两个省份雷暴日活动规律及闪电频数月分布特征、雷电流强度、雷电流陡度及闪电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江苏省年雷暴日每10 a减少约0.2 d;山西省年雷暴日每10 a减少约1.8 d;江苏省1961—1974年雷暴活动较多,1975—1989年雷暴活动较少;山西省1961—1972年雷暴日较多,1973—2002年雷暴活动较少;两省份地闪频数月分布均呈典型单峰型特征,且地闪频数均集中在6—8月;山西省正、负地闪雷电流强度及雷电流陡度均高于江苏省;两省份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均具有较强地域性,江苏省从南向北及从西向东地区闪电密度呈递减发展趋势,山西省闪电活动呈从北向南呈递减发展.【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7(011)032【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雷暴日;闪电频数;一元线性方程;雷电流强度;雷电流陡度【作者】赖靖邦【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气象局,34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1本文使用1961—2014年江苏省、山西省逐年雷暴日数据及2009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方程分别求出江苏省、山西省多年雷暴日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趋势,比较两省份年雷暴日变化趋势。
使用5 a滑动平均以及距平分析法比较两省份年雷暴日距平值变化趋势。
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研究两省份地闪频次月分布、雷电流强度、雷电流陡度等分布特征。
1961—2014年,江苏省年平均雷暴日数30 d,最多年雷暴日为47 d(1964年),最少年雷暴日14 d(1999年);山西省年平均雷暴日数33 d,最多年雷暴日为62 d(1963年);最少年雷暴日12 d(1978年),年雷暴日波动幅度明显高于江苏省。
分析近54 a江苏省、山西省年雷暴日变化趋势及线性回归结果(图1),江苏省年雷暴日在波动中呈逐年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约-0.2 d/10 a,江苏省年雷暴日1961—1990年呈逐年递减发展,1990—2014年呈逐年递增趋势。
徐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

徐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徐州市气象局,221000摘要:本研究基于徐州市6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5年的雷暴数据,以及市防灾中心15年来对徐州地区的雷电灾害事故调查统计,以徐州市地区的经济、人口密集程度等为基础,以徐州市地区的雷暴日数M、经济易损模数E、生命易损模数L为评估指标,建立了徐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对徐州市各县(市、区)的雷灾脆弱性进行了3项评价,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得到了徐州市的易损性,根据5级划分方法对其进行了区域划分。
研究结果显示,徐州市区为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为贾汪区,中风险区为丰县、睢宁县和邳州市,低风险区为沛县、新沂市和铜山区。
关键词: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0引言雷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天气现象,也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徐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于雷雨多发区,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雷电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2007年8月10号10时48分,安徽铜山县何桥镇段庄村王姓村一户人家在举行葬礼的时候被闪电劈中,当场死亡5人,受伤17人。
我市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雷击是1976年7月22日,新沂县窑湾公社700多名社员在乡政府大礼堂开会,雷击致乡政府大礼堂受损,34人当场死亡,145人重伤,事后又有5人死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计算机和通信网的广泛使用,雷电对电力、通信网和通信网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007年8月17日凌晨四点半,我市一雷达导航站被闪电击中,造成了几十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
徐州是一座工业大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工厂林立,每个工厂都有大量的铁塔,极易引发雷电事故。
当前,我国多个省(市)已开展了雷击灾害分区的研究,但大多以地市级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了风险分区。
但我国地市级气象部门在雷灾风险等级划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针对县级(市、区)级别的雷灾风险等级划分。
本文对徐州市各县市(市、区)的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于指导地方政府的防雷减灾工作,提高防雷减灾水平,提高防雷减灾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3(32)5【摘要】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
年平均雷暴日的时间分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下午到晚上。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年代相对少发期,其中2000年代雷暴事件的相对多发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
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
EOF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相异型,其余各向量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区域性异常,前12个向量累积方差贡献达到80.9%。
此外,ENSO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较为明显,两广和云贵地区呈现出相反的距平变化。
【总页数】8页(P1442-1449)【作者】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8【相关文献】1.近50年三江源区兴海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2.近40年长沙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3.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近3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及天气形势概况4.随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5.包头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朱飙;王振会;李春华;黄兴友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2009(29)6
【摘要】利用江苏省1971-2000年全省地面测站的雷暴日记录,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的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呈逐年振荡减少的趋势;全区域变化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省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变化反相位;雷暴日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本文对认识江苏省雷暴的规律、江苏省雷暴气候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4页(P849-852)
【作者】朱飙;王振会;李春华;黄兴友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730020;兰州区域气候中心,兰州,730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7300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6
【相关文献】
1.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J], 景元书;申双和;李明
2.1961-2008年广东省雷暴时空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J], 杨伟民;宋艳华;段吟
红;何健
3.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袁慧敏;孔文甲
4.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肖菲
5.遵义市雷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J], 田洪进;邹德全;吴心路;邹承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及雷暴天气概念模型建立

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及雷暴天气概念模型建立俞剑蔚 刘 梅 魏建苏 张备 李进喜江苏省气象台,南京 210008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74个站点近57年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80年代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
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多年变化不明显。
江苏地区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2天。
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
同时根据对大量雷电天气高低空形势分析,建立了雷暴产生的天气概念模型关键词:雷暴 气候特征 气候趋势 概念模型前言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它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冰雹天气现象,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
除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外,在许多领域,都会因受到雷电的侵扰造成损失。
如建筑、电力、通信、林业、航空航天、仓储等。
雷暴和其它灾害天气相比,它具有时间的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局地性等特点,这增大了准确预报雷暴发生的时域和空域的难度。
因此许多学者对各地雷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盛承禹等[1]对我国雷暴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日变化等做了概括;张敏锋等[2]采用EOF和主值函数分析方法,将我国平均年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4个区,并指出近30 a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东北地区外)平均雷暴频在波动中减少;徐桂玉等[3]的研究认为:我国南方雷暴的总趋势是减少的,并具有 2 a, 4 a, 9 a 的较短周期和21 a长周期变化;更多的研究则侧重于局地雷暴的预报及个例分析等。
针对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也有研究[4-8],但都没有全面细致的反应出江苏省雷暴的各种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雷暴的有效预防和气候资源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地区近37年雷暴日变化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使用了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长序列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EOF分析,发现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25d;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异大,最多雷暴年的雷暴日数大约是最少雷暴年雷暴日数的3.5倍;平均年雷暴日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关键词:雷暴日变化特征分析
1 引言
雷暴是一种局地的高影响灾害性天气,它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恶劣天气,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破坏、酿成森林火灾,或者电力、通信设施毁坏,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雷暴和其它灾害天气相比,具有时间上的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分散性和局地性等特点,这就增大了准确预报雷暴发生的时间和落区的难度。
我国是雷暴多发国之一,江苏地区雷暴天气在我国属于中等偏多[1]。
传统的雷暴观测资料是雷暴日,雷暴日仅由本站观测员是否听到雷声为准(受人的监听范围限制,一般半径为8——12km),在测站稠密区域,容易出现多站重复记录;在测站稀疏区域,雷暴日参数实际上只能用于各分隔区域,不能表示连续区域,但作为描述雷电的唯一长期记录,它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有许多学者利用雷暴日资料研究雷电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电的气候特征。
徐桂玉等[2]根据我国南方62个气象观测站1971—1995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段炼等[3]利用成都地区5个测站1959-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蔡新玲等[4]利用陕西78个站1961-2002年月雷暴日数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旋转正交经验特征函数分解(REOF),对陕西雷暴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张敏峰等[5]利用我国30年历年雷暴日资料,利用EOF和主值函数等方法,对我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2 资料应用及分析方法
雷暴的气候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针对江苏地区的雷暴,利用长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使用了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长序列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EOF 分析,着重分析了雷暴在该区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3 徐州雷暴分布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上的一日定义为当日北京时20 时到次日20 时。
一天内只要测站听到雷声就定义为一个雷暴日,而不论该天雷暴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一年中发生的雷暴日数定义为年雷暴日。
它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雷暴的活动特征,是目前工程设计中广为采用的雷暴活动参量。
本文对徐州地区1971-2007年年雷暴日进行分析,得到徐州地区37年来雷暴日数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这对于认识徐州地区雷暴变化的特点和周期性,以及提供徐州地区年雷暴日的演变规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1 时间分布特征
(1)表1给出了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气象观测站1971年到2007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年最多/少雷暴日数及出现年份。
数据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数各站在23至27天之间。
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异大,最多雷暴年的雷暴日数大约是最少雷暴年雷暴日数的3.5倍。
图1为徐州地区6站的雷暴日年际变化,可见徐州各地雷暴天气年际变化曲线波动大,年间差异显著。
多雷暴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少雷暴年份出现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80年代后表现的比较平缓。
(2)图2显示了徐州地区1971 - 2007年37年来徐州6站年雷暴日数的逐年平均值,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其线性拟和至80年代末呈现缓慢下降趋势,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拟合方程为:
(3)图3给出了徐州地区1971 - 2007年6站平均年雷暴日变化及年平均线。
37年平均雷暴日为25d,1980年以前基本高于年平均值,1980年至1989年仅1985年略高于平均值,其它年份雷暴日数均低于年平均值,1990年后的平均年雷暴日出现了围绕年平均值上下波动的情形。
(4)图4列出了37年来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年距平值。
最大正距平为1974年的18d,最高正距平百分比达72.02%,最大负距平为1989年的11d, 最大负距平百分比达44.01%。
总体趋势为1979年前为正距平,1980年至1989年为负距平,1990年后围绕平均线上下波动。
3.2 空间分布特征
图5为显示出了徐州地区1971 - 2007年6站年雷暴日的空间分布。
年最大雷暴日分布最多的是睢宁站,年平均雷暴日分布最多的是新沂站;总体空间分布趋势: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4 结语
结合对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的年雷暴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
(2)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25d,1980年以前基本高于年平均值,1980年至1989年仅1985年略高于平均值,其它年份雷暴日数均低于年平均值,1990年后的平均年雷暴日出现了围绕年平均值上下波动的情形。
(3)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最大正距平为1974年的18d,最大负距平为1989年的11d。
总体趋势为1979年前为正距平,1980年至1989年为负距平,1990年后围绕平均线上下波动。
(4)徐州地区年雷暴日数总体空间分布趋势: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5 不足之处
由于人工观测记录雷暴的误差大,主观性强,所以我们目前只是得到了徐州地区雷暴日变化的初步特征,如果今后将人工观测记录和闪电定位仪记录相结合,便能进行更细致科学的研究分析,得到更加有代表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道洪,郄秀书,郭昌明.雷电与人工引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6,45-46,87-88.
[2] 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37-142,308-314.
[3] 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第4号)科学出版社1976年1月第一版.
[4] 仇九子.雷暴云带电的理论研究[J].物理与工程V ol.12 No.1 2002,17-21.
[5] 罗霞,陈渭民,李照荣,胡胜鹃,李旭.雷暴云电结构与闪电关系初探[J].气象科学,第27卷,第3期,2007年6月,280-286.
[6] 景元书,申双和,李明.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0,15(1):27-30.
[7] 蔡新玲,刘宇,康岚等.陕西省雷暴的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S0):118-123.
[8] 山义昌,王善芳.近40年潍坊地区雷暴日的气候特征[J].气象科
技,2004,32(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