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李丹;单振宇;韩卫东【摘要】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1(052)003【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雷暴;气候统计;空间分布;演变特征【作者】李丹;单振宇;韩卫东【作者单位】辽宁省东港市气象局,辽宁,东港,118300;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气象局,辽宁,宽甸,118200;辽宁省丹东市气象局,辽宁,丹东,1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一般只伴有阵雨,而强雷暴常伴有强烈的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雷暴出现后,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的只有几分钟,有的可持续数小时之久,一般而言,持续时间多在1~2 h。
伴随雷暴发生的闪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云之间、云对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的自然物理现象,是强对流活动的重要表征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微电子业的迅猛发展,雷电灾害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多。
雷暴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损失也非常大,如1989年青岛油库重大火灾就是由雷暴造成的。
雷电对于航天飞行也极具威胁,更为严重的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雷击伤亡。
伴随强雷暴产生的暴雨天气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暴雨过后常产生内涝,甚至因暴雨而导致水库泄洪、海潮顶托造成水灾,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影响都很大。
由此可见,研究雷暴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周爽李贵玲吴丹孟杰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应用河北地区142个站1958—2013年雷暴日数的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小波分析、EOF方法,分析了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经历较多、中等、较少3个阶段,雷暴较多阶段的雷暴日数显著多于平均值,年雷暴日数存在28年、3年2个显著变化周期。
(2)河北雷暴日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呈现整体的一致性,还存在南北反位相结构。
关键词: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时间空间变化;气候变化;雷电防护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4雷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体,雷暴常伴随雷击、闪电、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具有较强的致灾性。
我国空间广阔,不同的地区雷暴具有不同的特征,南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北方地区,且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夏季是雷暴天气的高发期,而冬季则较少发生雷暴天气[1-2]。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40 d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四川西部和西藏中部,不同地区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
我国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这一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等因素有关[4-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雷电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对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选取1958—2013年河北142个观测站年雷暴日数的数据,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定义,只要一天中观测到或闻雷,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定义为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雷暴日数的总和。
辽河流域近60年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水文水资源
式中,Gh —森式斜率;A—时间丿•下的极端气温数
值;A—时间丿•下的极端气温数值&
结合R/S分析方法对极端气温数据系列进行
检验,该方法定义极端气温数据系列为:
11
(&'二丄!&(C
(2)
%=1
式中,(&)'—极端气温数据系列;&(C —时间序
列;'—任意整数。
则其累计方差的计算方程为 :
冷夜指数 -0.5236 7.4381 6.4351 2.4782 0. 1835
暖夜指数 -0. 1287 9. 4234 7.2352 2. 2453 0. 2246
冷昼指数 -0.0583 16. 2147 14.2384 1.8762 0. 5347
暖昼指数
0.1449 12.3537 10.3817 2.543冷昼指数 暖昼指数
每年中最高气温小于当年 10%的百分位数 每年中最高气温大于当年 90%的百分位数
DTR
每年中最低气温小于当年 气温日较差
10%的百分位数
1.2研究方法 主要对极端气温数据系列的线性及变化趋势进
行检验,其中线性变化检验方法采用森式斜率进行 分析,该斜率主要计算极端气温数据中的中位数, 具体计算方程为:
极端气温指数 森式斜率 累计方差 极差
标准差 Hurst指数
霜冻日数 -0. 2145 10. 2143 8. 2435 2. 3531 0. 3238
冰冻日数 -0. 4352 8. 4623 6.2431 2.4526 0. 2946
夏季日数
0.0541 15.2345 12.3536 3.1353 0. 6274
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杨雨尤王建舜王雪岩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07期摘要為进一步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改善辽宁省大气环境质量,本研究利用2019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实时观测数据,分析PM2.5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日变化、周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每日上下班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且工作日浓度低于周末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周末效应”;季节上呈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现象;以轻工业、旅游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物浓度低于钢铁行业发达且降水量低的城市。
关键词 PM2.5;辽宁省;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121–02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大气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
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即空气动力直径≤2.5 μm的颗粒)形式存在的污染物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污染问题之一,对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1]。
有关研究表明,2015年,我国受PM2.5污染影响而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10万人。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围绕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展开了广泛研究,这些多针对某个单一城市或某一地区进行研究[2-3]。
辽宁省为我国东北典型的老工业省份,省会沈阳及周围城市辽阳、鞍山、本溪及抚顺均是工业密集地区,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严重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辽宁省各地级市2019年每小时PM2.5污染物浓度数据,探讨辽宁省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和掌握辽宁省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改善辽宁省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各市空气质量分析从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上看,锦州和葫芦岛两座城市的PM2.5浓度较高,其中锦州PM2.5浓度高达47.00 μg/m3,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 μg/m3);葫芦岛受石油化工、机械造船及燃煤锅炉等影响,PM2.5浓度达46.71 μg/m3 [4]。
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气象科研课题。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地区,气候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挑战。
长历时降水事件对当地农业、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辽宁地区降水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特别是长历时降水事件频繁发生,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减灾防灾等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完善当地气象监测预报系统,提高抗灾能力,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这一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地方气候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描述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变化规律;2. 分析长历时降水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要素等对其分布的影响;3. 探讨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对当地生态、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等的影响,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参考;4. 基于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降水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为加强地方气候监测、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范提供科学支撑。
1.3 研究意义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为灾害防治、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辽宁地区位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较为显著,长历时降水对该地区的影响较大。
鞍山地区大暴雨的气候特征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7):49-50,56鞍山地区大暴雨的气候特征研究韩 颖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 114004摘要 依据鞍山市4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鞍山、海城、台安、岫岩)1960—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这53年鞍山地区发生的60个大暴雨日个例进行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鞍山地区大暴雨出现频次为1.1次/年,集中出现在7—8月份,岫岩县大暴雨出现频次相对较高;鞍山地区大暴雨“三带”环流特征明显,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气旋类大暴雨是最主要的天气影响系统。
关键词 大暴雨;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中图分类号:P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49–02DOI:10.19383/ki.nyzhyj.2020.07.024东北暴雨受季风影响极大,特别是特大范围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6—9月,地理分布上辽宁省的中南部是暴雨的典型多发区。
东北暴雨具有暴雨次数少、强度大、时间集中、地形影响大等气候特征。
有学者利用1956—1989年的资料对东北暴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强调了“三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东北夏季大范围暴雨形成的重要作用。
鞍山地处辽宁省中南部,辖区有台安县、鞍山市、海城市、岫岩县,其中台安县地处辽河、浑河下游容易产生外洪内涝;海城东部和岫岩县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持续性暴雨天气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1]。
多年来大暴雨的预报服务一直是汛期气象工作的重点。
对鞍山地区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本地大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1 选取大暴雨个例依据鞍山市4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鞍山、海城、台安、岫岩)1960—2012年的逐日降水(20∶00~20∶00降水量)资料,统计得出1960—2012年这53年鞍山地区大暴雨天气共出现60 d。
根据业务标准,将日降水量≥100 mm的降雨作为1个大暴雨日(表1)。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自 然灾害。旱涝本身包含 了很多复杂 的因子 , 它不 年各月降水量及年降水总量等整编气候资料 , 选取
仅与 降水 量 的多少 和 分 配有 关 , 与 地形 、 壤 性 质 站点 分 布均 匀 , 涝 区域 划 分 及 旱 涝 特 征 分 析 具 有 还 土 旱 和水 利设 施 等 多 种 因子 有 关 , 因此 研 究 旱 涝 最关 键 代 表 性 , 图 1 示 。 据 全 区 自然 区 划 、 候 区 如 所 根 气
第 2期
唐亚平等 :94 2 0 16 - 0 8年辽 宁省旱涝 时空 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5 1
山南部) 辽南地区( , 大连市 、 口市) 营 和辽宁中部( 沈
阳南部 、 盘锦 市 、 山北 部 和辽 阳市 ) 鞍 。
1 2 Z指数 与 旱涝等 级 划分 .
,一
一
兰 ± 兰 ± !r ± 鱼 兰 ! 一 ±
明: 4 近 5a辽西、 北以及辽 东南地 区单站旱 涝发 生频 率均明显 高于辽 中、 东地 区; 辽 辽 区域性 洪涝指 数逐渐减 小, 区域性 干旱指 数逐步增 大。对辽 宁 5 站 Z指数进 行 了 E F和 R O 1 O E F分析 , 可知辽 宁旱 涝的 空间分布 特征 除受大尺度 天气 系统 所带 来的降 水量 变化影响外 , 同时还受地理位 置、 陆分布等 多种 因子影响 。通过 R O 海 E F方法可将全 区分为 4个区域 , I辽西地 区, 即 Ⅱ辽 北、 辽西北地 区 ,1 中、 东地 区和 Ⅳ辽 东南地 区。 1辽 1 辽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 , 进而提高灌溉效率 , 以达到作物 旱涝是一种 十分复杂 的综合 现象 , 它是 由水分 增产和提高品质的 目的 同时为政府和决策部 门在 收支或供求不平衡形成 的水分短缺或过足 的现象 , 制定农业生产计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961—2017年辽宁省旱涝急转现象时空演变特征

第36卷第5期2020年10月Vol.36No.5October2020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李倩,林毅,于琳琳,等.1961—2017年辽宁省旱涝急转现象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0,36(5):33-39.LI Qian,I」N Yi,YU Lin=lin,ct al.Charadcristics(汀spatio-temporal variation()「abrupt alternation(汀drought und flood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from1961to2017[J].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20,36(5):33-39.1961—2017年辽宁省旱涝急转现象时空演变特征李倩▽林毅3于琳琳°王大钧1林蓉1林益同赵春雨▽(1.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 2.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66;3.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166;4.辽宁省气象局,辽宁沈阳110001)摘要:利用1961—2017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数据,以5—8月为研究时段建立旱涝急转指数(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DFAI)序列,采用线性倾向法、趋势分析、阶段性分析、T检验、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辽宁省降水集中期的旱涝急转现象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1961—2017年辽宁省降水集中期DFAI总体以-0.7/(10a)的速率下降,冇13a出现旱转涝,有19a出现涝转旱;DFAI强度以0.1/(10a)的速率略呈上升趋势「近57a,辽宁省旱转涝多发生在2()世纪60年代,涝转旱多发生在20世纪7()年代和20世纪初之后,1989年出现了涝转旱的突变,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1994年乂出现旱转涝的突变,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 雷暴 日数 为 2 . , 8 1d 在空 间分布上呈现从 东、 西部 山区向中部丘陵 、 平原及 沿海地 区逐 渐递减 的特征 。17 -2 0 98 07年雷暴 日
数 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 平均每 1 下降 12d 并有 明显 的季、 变化 , 0a . ; 月 夏季 最多, 季次之 , 季几 乎没有发 生;_5 秋 冬 3 月迅速
龙 卷风 等 强对 流天 气 。 因此 , 宁 除 冬 季 以外 的 季 辽
节里雷电频繁发生。根据《 建筑物 电子信息系统防 地分 布密切 相关 。钟 幼军 等 分 析 了黑 龙 江省 雷 电 雷技术规范》 G 04 -20 ) ( B533 04 规定 , 年平均雷暴 E t 活动 气候 特征 指 出 : 于 山地 迎 风 坡 的 强 迫 抬 升 作 数大于 2 由 0d而不 超过 4 0d的地区属于多雷 区 。 j 辽 用很大 , 因此 山地 是 雷 暴 的重 要 源 地 。马 明等 对 通过 对辽 宁省 年 平 均雷 暴 日数 的统 计 表 明 , 宁 省 19 -20 97 06年我 国雷 电灾 情进行 了总结分 析并 指 属 多雷 区 。因此 , 究 辽 宁省 雷 电 的时 空变 化 , 辽 研 对
第2 6卷 第 1期
21 0 0年 2月
气 象 与 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报
J 0URNA L OF ETEORO LOG Y M AND ENV I R0NM EN T
VO126 No.1 . F b uay 2 0 e r r 01
辽 宁省 雷暴 日数 的 时 空变 化 特征
孙丽 于淑琴 李岚 唐亚平 刘晓娜。 息涛
( .辽宁省气象科技 服务 中心 , 1 辽宁 沈 阳 10 1 ; .淄博市临淄 区气象局 , 10 6 2 山东 淄博 25 0 5 40;
3 辽 宁省气象培训 中心 , . 辽宁 沈阳 10 1 ) 10 6
摘
要 : 用 17 - 20 利 9 8 0 7年辽 宁省 5 9个站 常规地 面观测 资料 , 对雷暴 日数的 时空变化进行 分析。结果表 明 : 宁省年平 辽
增 多,—8月变化趋于平稳 ,— 1 6 9 2月迅速减 少。雷暴在 1 —2 4 0时发生频率 最高,0 2时次之 ,2 8时最 少。雷暴初终 间 2 —0 0 —0 日数平均为 15 8d 最长为 2 5d 最短为 12d 7. , 9 , 0 。雷暴初 日4月最 多, 5月次之 , 3月最少。雷暴终 日1 0月最 多, 9月次之 ,2月 1 最 少, 并呈开始早、 结束晚 的趋 势。 关 键词 : 雷暴 日数 ; 时空分布 ; 气候特征 ; 辽宁 中图分类号 :4 6 P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X( 00 0 — 0 9— 4 17 5 3 2 1 ) 1 0 5 0
现局 部 大 风 、 雹 、 卷 风 等 强 对 流 天气 , 一种 中 冰 龙 是
小 尺度天气 系统 。
一
电日数呈下降趋势 , 方是全国雷电 4个多发期之 北 发 生 时间 较 晚 , 基本 上 在 5 _ _9月 , 雷 电活 动 6月
,
近年来 , 随着国民经济 的迅速发展 , 现代科技水 明显增多 , 月 明显减少。峰值在 7月 , 8 与全 国峰值 平的不断提高, 雷电所带来 的危害 日 益凸显 , 如对 电 时间一致。赵宗慈等 通过对 4 0余个气候模式和 力 、 田、 油站 、 油 加 电气 化铁 路 、 空 以及 各 部 门 的计 模式 集 合考 虑人 类 排放 情 景 集 成平 均 : 航 预估 2 0— 06 算 机 网络 等 的 危 害 , 造 成 的经 济 损 失 也 引 起 了人 22 所 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继续明显变 暖, 其变 暖幅 们 的关注。雷电灾害被联合 国有关组织列为 “ 最严 度高 于 19-20 90 0 5年 , 高 于 全球 同期 预 估 的变 暖 也 重 的 l 自然灾 害之 一 ” 被 国际 电工 委 员 会 称 为 幅度。辽宁省2 0种 , 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后的增暖 , 贡献 “ 电子时代 的一 大公 害” 。关 于 雷 电 的时空 分 布 已经 最 大 的是 冬 季和春 季 J 。宋 连 春 在 近 4 来 我 国 0a 有 多人进行 研究 。张 敏锋 等 ¨ 分 析 了我 国北 方 地 区 气 温时空 变化 特征 中指 出 : 3 来 雷暴 变 化 曲线 近 0a 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后指 出: 雷电频 次的 日变化并 与同期气温变化步调大体一致。 不一致 。东 北 地 区对 流 活 动 在 午 时 即迅 速 发 展 , 至 辽 宁地处 中纬度 地 带 , 地形 复 杂 , 山地 、 原 、 有 平 午后 已十分 旺盛且 可持 续 6_ 。各 地 区雷 电活动 丘陵、 -8h 沿海之别 , 冷空气活动频繁、 气候多变 , 属于温 空 间分 布 的形 成 可 能 对 应 于 不 同 的天 气 系 统 , 北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经常受蒙古气旋 、 东 华北气旋 、 地区的雷暴与东北冷涡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 伸长期持续与否相关 联 , 局地地形 的抬升作用亦是 不可忽视 的一个 因素。徐桂玉等 研究 了我国南方 雷暴 的气 候特 征 , 出 17— 19 我 国南方 年 雷 指 9 1 9 5年 暴次 数呈 现逐 渐 减 少 的 总趋 势 , 雷 暴 带 与 主要 山 多 江淮气旋等天气系统 以及 台风外 围云 系影响外 , 东 北冷 涡是影 响辽 宁 的 主要 天气 系 统之 一 。而 东北 冷 涡常常引发强雷暴 、 冰雹、 雷雨大风及短时暴雨甚至
1 引言
出: 来我国雷灾事故上报数有上升趋势并且造 1a 0
成大量 人员 伤亡 , 来 了严 重 的经 济损 失。林 健 带 雷暴是 指 积 雨 云 间或 云 地 之 间 产 生 的 放 电 现 等 在 中国雷 电事 件 的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中指 出 : 国 全 象 , 闪 电或 伴 有 雷 声 , 般 伴 有 阵 雨 , 时 还 会 出 雷电大都发生在 4_ 有 一 有 _9月午后到深夜(2 4时) 雷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