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疹分型培训讲义PPT课件(21页)

合集下载

药疹演示ppt课件

药疹演示ppt课件
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 用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
早期识别与处理
药疹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医务人员应提 高警惕,及时识别并处理。
B
C
避免过度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使用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 。
误区提示
部分患者认为药疹是“排毒”现象,不需要 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药疹是一种药物 过敏反应,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
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 比妥类等。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 央形成水疱。
发生部位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如口周、生殖器部位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等。
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
倡导合理用药文化
倡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用药的文化氛围,减少药疹等药品不良反应的 发生。
05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描述
患者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 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疹多形性,可融合成 片,消退后不留痕迹。
诊断依据
根据服药史、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可诊断为典型荨麻疹 型药疹。
药疹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药疹概述 • 常见药疹类型及特点 • 药疹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 药疹的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 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 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皮肤性病学】药疹 PPT课件

【皮肤性病学】药疹 PPT课件
最常见,约占药疹的90% 常见致敏药物:半合成青霉素类、磺胺类、解热镇
痛类、巴比妥类等 皮疹类似麻疹、猩红热 瘙痒剧烈 可伴发热,但无明显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治疗不当,可发展为重症药疹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4.湿疹型药疹 5.紫癜型药疹: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血小板减少 免疫复合物沉积
血管炎 关节炎 肾炎
6.多形红斑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虹膜现象、可伴多 腔黏膜损害,高热,
肝、肾功能损害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Hale Waihona Puke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TEN)
易致敏药: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 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呤醇等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水疱、大疱,尼氏 征阳性,触痛明显 伴多腔黏膜损害 全身中毒症状重:高热、疲乏、咽痛、呕吐、 昏迷等 伴有肝、肾功能损害 转归: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继发感染、多脏 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出血而死亡
六、预防
1.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规定药物做皮试。 3.对药物的应用严加控制,杜绝滥用。 4.注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轻
度红斑等。 5.已知药物过敏者应记入病历,并告知注意
事项。
思考题
30岁女性患者,因皮肤红斑、瘙痒10余天, 出现表皮剥脱伴疼痛、高热3天就诊。既往有 “癫痫”病史2年,一直口服“丙戊酸钠”效 果欠佳,1月前换用“卡马西平”,癫痫未再 发作。体检:T39.5℃,精神差,四肢多发甲 盖大小暗红斑,躯干融合成片,可见表皮剥 脱,皮肤触痛明显,眼、口、外阴糜烂、较 多脓性、血性分泌物。可能的诊断是?治疗 原则及注意事项?
1.抗生素制剂 2.解热镇痛药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 4.中草药 5. 血清制剂、疫苗、各种生物制剂 6. 其它:抗痛风药、抗甲状腺功能药物等 二)个体原因:体质、状态

药疹教学ppt课件

药疹教学ppt课件
42
n 本病的治疗方案,总的治疗原则同药疹包括 脱离过敏药物,促进药物在体内排泄,治疗 临床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等
n 1) 一般治疗 主要是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感 染等
n 2) 局部治疗 n 3)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

43
n 本病患者在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20m g/d静 脉滴注,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外用药物护 理,并未使用抗感染治疗,症状逐渐得到 控制,热退,全身皮肤的潮红、肿胀还消 退,皮质类固醇激素经逐渐减量,1周后皮 肤出现片状及糠秕状脱屑。
保护眼睛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或4%硼酸眼膏) ;
注意口腔清洁 (2%小苏打水或1/8000P.P水漱
口) 。
32
n 五、预防:
n 1、用药前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 n 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n 2、用药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n 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 n 3、应用青霉素、链霉素、TAT、普鲁卡因要做皮
药 疹 drug eruption
一、概述:
n 1、定义:
n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吸入、内服、注射、灌肠、 栓剂、破损皮肤等)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内脏系统。
1
n 2、病因 n (1) 个体因素 n (2) 药物因素
4
n ③ 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天 (多数7~8天) , 已致敏重复用药时,数分钟~24h.
n ④ 皮疹形态各种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n 一个人对同一药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 药疹;
n 一种药对不同人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n 同一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皮肤性病学】药疹PPT课件

【皮肤性病学】药疹PPT课件

荨麻疹型药疹
常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 素等),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类。
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 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 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过敏性 休克。
1、潜伏期短,
2、皮肤症状:水肿性红斑、风团、自觉瘙痒 3、呼吸道症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窒息、 紫绀等。 4、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或发绀,冷汗淋漓,四 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失 语,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6、其他: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
紫癜型药疹
常由巴比妥、口服利尿剂,奎宁等引起。 通过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介导。 临床特点:轻者双下肢出现红色瘀点或瘀斑,散 在或密集分布。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甚至粘膜 出血。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水扬酸类、氨基 比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
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皮疹于数小时至数天遍布全身 。 2、部分患者初起可类似红斑型或猩红热型, 后发展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迅速扩 大融合成大片,红斑处很快出现松弛性大疱, 表皮松解,尼氏征(+),似浅二度烧伤。
特点: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部分有 水疱形成。
停药后约1周红斑消退,如再服该药,常于 短时间内在原疹处即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 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
复发时其他部位也可出现新的皮疹,随着 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越来越多。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口唇、口 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 及躯干也常发生。
皮损特点: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常融 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
多形红斑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剂等引起。

药疹ppt课件

药疹ppt课件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 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 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药疹症状,应立即停 用可疑药物,并尽快就医。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 不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
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复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
药疹通常是由药物引起的变态反 应所致,即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
过敏反应。
免疫机制
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蛋 白质等结合成为全抗原,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炎症反应。
遗传因素
某些个体存在药物过敏的遗传倾向 ,容易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
皮疹
药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轻重不一。
高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04
康复情况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药疹症 状逐渐消退,但遗留部分皮肤色
素沉着。
案例三:成功治疗药疹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因感染服用某抗生素后,出现轻微药疹 症状。
症状描述
药疹初期,患者皮肤出现少量红色斑疹和丘 疹,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治疗过程
患者停用致敏药物后,仅接受简单的抗过敏 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外用药膏。

康复情况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药疹症状逐渐消退,最终 康复。
案例二:某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疹
01
患者情况
患者因治疗肿瘤服用某化疗药物 后,出现高热、全身皮疹等症状

03
治疗过程

药物性皮炎(药疹)PPT课件

药物性皮炎(药疹)PPT课件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重症药疹
包括剥脱性皮炎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大疱性表皮松解 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除皮肤损害外,多伴有多腔黏膜糜烂以及内脏损害,全 身症状重,死亡率较高。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四、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用药史 2.一定潜伏期 3.皮疹多全身泛发,分布对称(固定型药
药疹的外用药治疗:根据皮炎 的一般处理原则,一般用粉剂或振 荡剂保持干燥、散热、促进炎症吸 收,肿胀明显时可用湿敷及油剂, 剥脱性皮炎和TEN则以暴露疗法为 主。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六、预防
1.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规定药物做皮试。 3.对药物的应用严加控制,杜绝滥用。 4.注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轻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 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以面部及手
足为重, 2-3周后红肿消退,全身出现 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呈手 套袜套状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 落 病程较长,可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达 到2-3个月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症状重:高热、疲乏、咽痛、 呕吐、昏迷等 ➢伴有肝、肾功能损害 ➢转归: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继发感染、 多脏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出血而 死亡
2021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继发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出血而死亡ten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3周后红肿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呈手套袜套状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落3个月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长期使用典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物引起表现为毛囊性丘疹等痤疮样损害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2110

《药疹》ppt课件

《药疹》ppt课件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临床表现:
• 重型药疹之一,多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 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
• 部分患者是在麻疹型、猩红热型或湿疹型药疹 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或治疗不当所致。
• 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恶心、 呕吐、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全身 症状
• 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并融合 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可出现丘疱疹或水疱,伴糜烂和少量渗出;
(十一)泛发性脓疱型
临床表现:
• 皮疹成开始于面部及皱褶部位,以后泛发。皮损特点是
针尖至米粒大浅表非毛囊性无菌脓疱,急性发病。烧灼或 痒感。可融合成糊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 WBC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钙血症、肾衰竭等。 • 临床上将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及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称为重型药疹。
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 为多,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多伴明显瘙痒; • 猩红热型药疹 • 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 2~3天内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伴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 红热的皮损,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 病程约1~2周,皮损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 • 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 药物或药物代谢的半抗原复合物→结合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 碱性粒细胞,

再次接触过敏原,与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系列
化学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纤体分泌。
②Ⅱ型变态反应
• 抗原特异性IgG或IgM与进入细胞膜的药物抗原相互作用→在血清补体的作 用下→该细胞被破坏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吸入、灌肠、使用栓剂或通过破损 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 ,引起皮肤粘膜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它系 统,甚至危及生命。药物既有治病的效用, 又可能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由药物引 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 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非免疫反应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药物如吗啡、可 待因、放射造影剂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荨麻 疹、血管性水肿等。
(2)药物蓄积: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排泄缓慢,药物蓄 积诱发药疹。
(3)药物过量:某些药物量和中毒量接近,如MTX等。 (4)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或抑制其它药物的排泄或
1、 轻型药疹
这种药疹多有自限性,停药后很快能 消退。一般可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维生 素C及钙剂等。病情较重者,如猩红热样或 麻疹样型药疹,伴中高度发热,可加用皮 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30~40mg/d,待 皮疹基本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后逐渐减量 至停药。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应根据皮疹类 型选用粉剂、油剂或溶液,起止痒、消炎、 消肿等作用。
过敏体质,机体病生状态影响,酶缺陷或抑制等。
发病机理: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 类反应。
2、非免疫反应 : (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性化 (2)药物的过量反应 (3)药物的蓄积作用 (4)机体的酶缺陷或抑制 (5)药物的光毒作用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大多数人则不发生
(3)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支气管痉挛严重,可静脉注射氨茶碱 0.25~0.5g。如有喉头水肿应作气管切开。
(4) 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低血压。
(5) 纠正酸中毒及对症处理。
药疹防治
• 1.用药必须谨慎,切忌随便滥用。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 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或者全身皮肤瘙痒时,这些有可能就 是药疹的早期表现。如果情况允许,能及时停药并采取积 极措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切忌是出现了过敏反应之后 仍然继续用药。
2、重症药疹
• 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药 疹,常合并高热及肝肾等多脏器损害,死亡率高。应及时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
(1) 抗组胺药口服 (2) 尽早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静脉注射氢化可
的松300~4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最好维持 24小时。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病情重笃者可加大剂 量,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疗法。 (3) 防治继发感染,消毒房间及床单等物品以预防感染。 如有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避免交叉过敏及多元 过敏。 (4) 积极治疗内脏器官损害 (5) 支持疗法,补充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 蛋白血症等。 (6) 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
• 1、引发药物 多为解热止痛药,巴比妥,青霉 素,链霉素,磺胺等。
•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疹,常同时伴有轻或中度 发热,中或重度瘙痒。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 帽针尖样红疹,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初起 为细小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顺序向下发 展,于2~3天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面部四肢 可出现肿胀,以皱褶处及四肢屈侧为明显。但患 者一般情况较好,多无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内脏一般不累及 。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 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显著,病情进展较快, 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 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损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 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治疗原则是: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促进致敏药物排出 抗过敏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3、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注射青霉 素引起者最为多见。特点是发作快,多在用药后立即或30分钟 以内发生。表现有气促、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以及面色苍白、 呕吐、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皮肤可起风团、红 斑。
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立即抢救:
(1) 使患者平卧
(2) 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注 地塞米松5~10mg,然后将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 5~10%葡萄糖500~10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肾上腺素可15分 钟后视病情重复注射。
降解。 (5)光感作用:
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影响下变成抗原物质。 光毒性反应:服药后皮肤吸收光中的中长波紫外线到一定
量时导致细胞损伤。
临床分型: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湿疹、光感、痤疮样药疹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1、引发药物
多为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水杨酸盐,磺胺, 普鲁卡因等。
2、临床表现
这一型药疹可由第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引起,是 过敏性疾患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 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 称分布。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与普通的荨麻疹往往 无法区别。但常因前者发病急剧、皮损广泛、颜色鲜红、 瘙痒强烈、皮疹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而提示我们给予注 意。
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性质及用药量无关。 (3)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初次用药4-20日后才出现
皮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该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 (4)皮疹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5) 出现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
如再用与致敏药化学结构相似或共有同一基因的药物可诱 发药疹。多价过敏是指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与致敏药 化学结构不同且平时不过敏的药物也出现过敏。 (6)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因 :
一.药物因素
1.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2.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卡马
西平等; 4.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 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6.中药:不少临床中草药及制剂也引起药疹。
二.个体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