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环境和水体中微生物1
环境微生物学1-3

环境微生物学1. 生命以及基本特征(1)生命的定义19世纪下半叶,恩格斯对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繁殖分化信息传递遗传变异进化细胞是生物体微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除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细胞类型,即古(4)微生物生命现象的共性和特性微生物细胞具有一切生命体的共性。
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不同的是,单独的微生物细胞一般能实现自身的生命过程。
微生物起着分解者的作用,使地球上一切非生命组分和所有生物联系起来。
微生物的定义传统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现代定义: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2. 微生物的分类(1)生物界级学说3. 微生物的特点(1)形体微小、构造简单(2)繁殖快、代谢速率快(3)数量多(4)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由于数量庞大,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变异后代,当环境变化时,微生物会大量死亡,活下来的微生物往往会发生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变异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5)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提问:自然界中什么地方没有微生物呢?有火的地方提问:结合微生物的特点,为什么它是治污的主力军?数量多、代谢快、繁殖快—降解快易变异、代谢类型多—降解物质种类多、高效分布广、无处不在—价廉微生物定义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思考: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命名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认识微生物为了了解各类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哪些鉴定方法呢?●传统方法: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方法。
环境科学大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我们开展了本次大型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探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环境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模拟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实验技术。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4.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水、土壤、植物种子、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2. 实验设备:实验室培养箱、显微镜、pH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正常环境,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污染物。
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水、土壤、植物种子和污染物。
2. 将植物种子在正常环境下培养至一定生长阶段。
3. 将实验组植物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污染物环境中,对照组植物种子置于正常环境中。
4. 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并记录数据。
5. 使用pH计、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检测土壤、水体等环境指标。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植物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植物生长状况逐渐恶化。
2. 环境指标变化:实验组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等环境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污染物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3. 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生理和代谢产生了显著影响,如叶片变黄、生长缓慢、根系受损等。
六、结论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可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土壤环境恶化等问题。
2. 本实验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
3.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水环境化学》课程标准

《水环境化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水环境化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学时:60-804.适用专业: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城市水净化技术(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水环境污染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使学生了解常见化学污染物质在水体环境中的行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典型水污染事件的分析方法,获得水质关键指标的测定分析能力。
通过对《水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当代水环境问题,熟悉和掌握有关污染物在水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今后能够在水文水资源工程的专业岗位上,对各自区域内的水质和水量问题和水质问题作本课程以《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水质检验技术》、《给水处理》、《水污染控制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等专业技术课程服务,为学生练就水质与水环境分析、水净化工程设计和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能力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经过企业调研、往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和行业专家座谈,决定把水质检验分析岗位、水净化工程、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水质工程辅助设计岗位作为城市水净化技术专业的就业核心岗位群,把水环境化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水质及水环境污染分析能力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以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对接行业标准,关注职业素养,构建由项目带动、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化课程;教学中贯穿工学结合,体现工作过程,达到教、学、做的融合;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全方位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以现实存在的水环境污染事件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个污染事件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行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三章知识要点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三章知识要点第三章水体环境一名词解释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
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
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 BOD5: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mg/L为单位),记为BOD5。
11.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12. 总需氧量(TOD):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水中有机物除有机碳外,另有H、S、N等元素)。
卫生微生物--2018(4-1)卫生微生物-水微生物

一、水微生物的检验
(一)生活饮用水微生物评价指标
菌落总数 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贾第虫 隐孢子虫 肠球菌(粪链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常规指标(细菌学)
非常规指标(寄生虫) 参考指标(细菌学)
菌落总数
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
产气荚膜 梭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意义: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并间接提 示有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标准: (MPN /100ml)不得检出(生活饮用水)
(3)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在培养温度为44-45℃能生长,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粪大肠菌群的菌绝大多数均为埃希菌属的成员,更能表 示样品被粪便污染的情况
肠球菌
(1)菌落总数
水样在营养琼脂上有氧条件下37℃培养18~24h后,所 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
意义:是判定水质被污染程度的指示菌。但不能说明污 染来源。
采样 (1)容器洗涤 (2)容器灭菌:干热 湿热-压力蒸气灭菌 (3)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集几类检测指标的水样时, 应先采集供微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水样。采样时应直接采 集,不得用水样刷洗已灭菌的采样瓶
选择原则与选择标准
检测指示微生物反映样品卫生安全性的原因
•
。
粪便污染指示菌的合理性及其要求
在污染的水中有致病菌存在时指示菌亦应存在 不存在于未污染水中 指示菌在数量上应大于致病菌数量 指示菌的密度应与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相关 在水中生存寿命要比致病菌长,并对消毒剂有相同的抵
抗力 作为微生物学标准,应适用于各种水源 指示菌的特性应是稳定的,在水中不能繁殖 检测方法简单、能定量、准确性高、需时短
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活动

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活动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浓度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植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农业排放、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还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蓝藻水华、水体富集有毒物质等,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微生物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水体中的重要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等。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循环营养物质等方式参与水体的生态过程。
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微生物的活动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首先,水体富营养化会改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分布。
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刺激藻类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形成大量的藻类水华。
这些藻类在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导致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增加,进而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
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会大量繁殖,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但也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现象。
其次,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某些细菌和真菌会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而其他微生物则可能受到排斥。
这种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会影响水体中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和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进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一些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一些有害微生物如蓝藻等可能会大量繁殖,形成有毒的水华。
这些有害微生物不仅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破坏,还可能释放出毒素,对水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微生物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微生物的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如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放、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促进微生物多样性等,以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1)第一篇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 作用
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环境生态的特点 第二节 海洋微生物在环境循环中的作用 第三节 海洋微生物在可燃冰形成的作用 第四节 沿海养殖虾池的微生物 第五节 赤潮发生的原因以及与海洋环境的关 系
教学重点
1、海洋微生物环境生态的特点
2、海洋微生物在环境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常见的海洋微生物种类
(3)造成恢复养殖业困难 海产养殖业的特点:投资大、风险大、回报 大。 影响:养殖者信心、资金困难。 1989年:山东等省损失超过3亿元 1997-1998年两次赤潮:广东损失超过4亿 元,香港损失超过3亿元。
2、赤潮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1)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 正常pH8.0-8.2;赤潮pH8.5-9.3,影响海洋 动物死亡,底层生物量锐碱。影响水体透明度。 造成珊瑚死亡。
塘水 底泥 塘泥 塘泥
100 78 0 22
Hale Waihona Puke 塘水 底泥 塘泥 塘泥100 50 37 13
河弧菌广泛分布于低盐度海水环境的港 湾水、河水中。广泛存在于鱼、虾、蟹、牡 蛎、蛤和螺等动物中。
副溶血性弧菌在低盐度的海水环境中繁 殖迅速。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 力,其致病物质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 死作用。
赤潮种类 有260余种浮游藻类可形成赤潮,其中 有70余种有毒。 主要两类型的藻类形成赤潮: (1)甲藻类(涡鞭藻类) 这种藻类的细胞伤有两条鞭毛,其中一 条绕着藻体的环沟,另一条在纵沟中伸出。 具甲板、毒素。
各种引起赤潮的甲藻
(2)硅藻类 富含硅质,无害。个别种类有毒,可 产生记忆缺失性毒素。
海洋微生物在地球历史上的作用: 1、在20亿年前,为地球制造了氧气,从而具 有多样性的生物圈。 2、将空气中的氮气变成了硝酸盐,否则,地球 就没有动物。
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对光合细菌的作用、生物絮团在饵料中的应用、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罗非鱼的生长速度与免疫力,同时能改善水体环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并且对水体微生物多样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罗非鱼养殖业和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光合细菌、生物絮团、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替代饵料、影响、结论、研究、重要性、光合细菌强化、生物学、环境科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光合细菌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具有植物和细菌双重特性,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还能利用有机物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细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水体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絮团是一种微生物聚集体,由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构成,能够在水体中吸附大量的有机和无机颗粒,形成细菌膜,同时还能释放生长因子和酶类。
在水产养殖中,生物絮团被广泛应用于饵料中,能够提高食物的稳定性和营养价值,促进鱼类生长。
随着人类对水产养殖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饵料并不能满足罗非鱼等养殖鱼类的生长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传统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光合细菌在饲料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罗非鱼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水质的改善效果;2. 分析生物絮团在饲料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罗非鱼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生态环境;3. 探讨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营养盐浓度、溶解氧、水温等,以及如何通过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来改善这些影响;4. 推动对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揭示不同饵料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水体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5. 综合分析光合细菌强化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水体环境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果,为养殖业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者
二、海水中的微生物
1. 海水环境的特殊性
体积广阔,有机质含量少; 盐分为3.2~3.6%,死海的含盐量达百 分之23到25左右; 90%的海水常年温度低于5℃; 深海处有较高的静压
• 在藻体上接种病原菌,如噬菌体、粘细菌
第四节 空气中的微生物P16
一、空气环境特点
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顶部-83--113度) 有机物浓度非常低,异养菌难以生长, 缺乏可被利用的水, 紫外线辐射强, 空气中氧气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压力下降。 平流层中高浓度的O3(强氧化剂,杀菌剂)(氟利昂和N2O)
2. 生活在海水中的细菌必须具备的条件
嗜盐性:2.4~4.0%(海洋细菌无氯化钠不能生长, 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主动运输,维持细胞膜的生物学功 能) 嗜压性:耐100大气压 嗜冷性:0~4℃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8℃左右 (除了热带海水表面,海洋细菌都为嗜冷菌) 耐贫瘠、广食性 增殖很慢,代时很长(几十~100多小时),能运动
德国生物学家舒尔斯在非洲西南面的纳米比亚海岸的海床沉积物中发现了用肉眼也 可以看见的世界最大细菌。这种细菌呈球形细胞,宽度普遍有0.1—0.3毫米,有些 可大至0.75毫米,它们比以前所知的最大细菌大100倍,能够清楚地用肉眼看见。
• 海水中的真菌
壶菌、水霉、绵霉属,但数量不多; 酵母菌、假丝酵母、球拟酵母
3.空气中的微生物对生态的效应
空气中可传播人类、动、植物疾病;
在一些不良环境中,微生物形成孢子后,便通过 空气传播,当这些孢子遇到一些合适的环境,便开 始重新萌发而生长,使这些微生物得以继续生存下 去。
涎链球菌 肠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魏氏产气荚膜杆菌
微生物数量
—
11 1.4
36 18 11 7 1.1
—
7 110 3.5
四、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真菌孢子——风力; 附着在灰尘上; 海洋的蒸汽可携带微生物进入海洋上空; 各种水体经搅拌和曝气等产生的气溶胶可以携带微 生物进入空气; 人类的活动:耕地、开动汽车等造成微生物进入空 气
二、空气中存在微生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具有各种孢子和孢囊及其他处于非营养 生长状态 具有抗性结构
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1、细菌
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介质
来源:
上呼吸道表面,咳嗽、谈话、以气溶胶形 式释放出来;
病毒也同样方式释放; 皮肤的小鳞片
类群: 葡萄球菌,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引
起扁桃体炎的病原菌
数量:
通风良好,几百个细菌/m3; 废物处理厂,数万~数十万个细菌/m3
2、真菌 腐生菌,青霉,曲霉
不同室内环境的微生物总数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fu/m3)
场所
住房 办公室
教室
总微生物数
180 1400
2500
实验室 医院
200 1100
微生物种类
—
口腔链球菌 涎链球菌
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三、水体富营养化
1. 定义
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 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 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 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2. 指标
P>0.03 mg/L,N>0.3 mg/L,叶绿素a>10 光合作用(P):呼吸作用(K)>1,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4. 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
• 水体变混浊、发臭 • 破坏渔业生产和交通 • 危害人体健康
淡水中微囊藻、鱼腥藻、囊丝藻等在旺盛生长时分泌 内毒素于体外; 海水中沟藻在旺盛生长时分泌腐肉毒素,9 mg/kg组 制工厂污水排放,控制农田肥水流失,加强田间
管理,施用CuSO4 0.1~0.5 mg/L抑制藻类生长;
• 沉积泥中:专性厌氧细菌(梭状芽孢杆菌、
产甲烷细菌和产硫化氢的脱硫弧菌)
4. 地下水
• 有机质含量很低,因此发育的微生物也很少; • 主要是细菌,而且是耐饥饿的细菌(无色杆菌、黄
杆菌等) • 泉水:所含矿物质决定微生物类群
Fe——铁细菌,如氯化铁细菌 S ——硫化细菌,脱硫弯杆菌
淡水生物系统中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P:K=1,正常; P:K<1,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发臭
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主要生物种类
主要的生物种类是藻类 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域——“水华”
主要的生物种类是 蓝细菌:微囊藻、 鱼腥藻、囊丝藻; 水变成蓝色或蓝绿 色。
2)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水域——“赤潮”
主要的生物种类是单细胞鞭毛藻、沟藻、硅藻 (真核单细胞); 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类。
水体环境和水体中的微生物P12
• 地球上的水体分为淡水和海水,海水占地表水 体总量的97%,覆盖地球表面积达71%。
• 水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态环境。
海洋 冰川 湖泊 河流 地下水
97% 2% 0.009% 0.00009%
一、淡水中的微生物
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 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 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表层输入(河流) 好氧层
厌氧层
表层输出
产氧光合(蓝细菌)
蓝细菌、藻、水生植物 动物、原生动物、好氧细菌
嗜甲烷菌、无机化能细菌
发酵
不产氧光合
厌氧呼吸菌 沉积物
产甲烷菌
湖底沉积泥中和表面的微生物
• 浅层湖泊沉积泥表面:厌氧光合自养细菌
(使水体出现特征颜色),降解纤维素的真菌 (植物碎片),能进行厌氧呼吸的微生物(假 单胞细菌反硝化细菌)
1. 大气水
有微生物存在,但类群少; 细菌(芽胞杆菌的芽胞、小杆菌、少量球菌),放线菌 和真菌的孢子; 这些类群在大气水中仅为过路客,不可能在此环境中进 行繁殖、生长。
2. 江河水
微生物数量和类群决定于江河通过的土壤类型。 ①流动很慢的小河、小溪(浅水):
连成丝状的单细胞藻类 铁、硫细菌 化能自养性细菌 丝状真菌(壶菌、水绵、水霉属)
2、分布:P15
(1)平面分布:近海数量很高 (2)垂直分布:
表层:好氧性微生物 中层:紫硫细菌 底层:厌氧菌及硫酸还原菌
影响因素:营养状况,温度,光强度,光照时间和季节变化 CO2 藻类的光合作用,CO2下降,碱性增加 维生素
钙板金藻产VB12,但仍需VB2和生物素 多边膝沟藻产VB2和生物素,但仍需VB12 抗生素 水流混合(孢子) 季节变化 捕食作用 毒素
3. 海水中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优势属种
数量:105~106个/ml 分布的特点:离海面10~50m深处数量最多,109个 /ml(藻类在此生长繁殖,为细菌提供了有机质) 海底 近海底(海湾、海港):有机质多,107~108个/ml 远海底: 107~108个/ml
发光杆菌属
发硫菌属
海洋微生物
细菌:大量腐生菌,病原菌(痢疾、伤寒),109 个/ml
放线菌:链霉菌、诺卡氏菌 真菌:丝状水生真菌和酵母菌
• 远离村庄的大湖泊、水库: 有机质含量少
主要是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蓝细菌、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
光穿透 温度 氧气浓度
水体不同层次微生物分布
阳光
层次化湖泊生态 Ecology of a Stratified lake
浸入小河里的载 玻片上的发育形 成的小菌落
② 流动很大的水域 细菌:芽胞杆菌、无芽胞小杆菌(E.coli、 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弧菌)
表层
放线菌:链霉菌、诺卡氏菌
真菌:丝状水生真菌为主
底层(河底污泥)
细菌:芽胞杆菌 放线菌:链霉菌 真菌:酵母菌
3. 湖泊水:静止状水域
• 靠近村庄的小池塘:有机质含量高, 微生物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