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教学日历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日历

2
正始文学
3
3
西晋文学
2
4
东晋文学
2
5
陶渊明
4
(四)1
南北朝文学、刘宋文学
2
2
永明文学和梁代前期文学
2
3
宫体诗和由南入北的作家
2
4
北朝文学
1
5
南北朝乐府民歌
2
6
南北朝骈体文学和散文
1
7
魏晋南北朝小说
2
合计
85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1学时分配计划(1-17周,每周4学时)
章
课程内容
学时
(一)1
唐代文学绪论、初唐诗坛
3
2
盛唐诗人群体
2
3
李白
5
4
杜甫
5
5
大历诗风
1
6
韩孟诗派及刘、柳等诗人
3
7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3
8
散文的文体文风变革
3
9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
10
晚唐诗歌
2
11
李商隐
3
12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2
(二)1
宋代文学绪论、宋初文学
3
2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3
3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3
4
苏轼
3
5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2
6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3
7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3
8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3
9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3
10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3Biblioteka 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doc

《20世纪中国丈学名著导谈》教学大纲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文新系何俊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2 ,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现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思路,但是不要求学生购买教材,而是要求学生阅读作品。
()影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计算机课件本课程计算机课件为EXE版,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辅导。
四、教学要点(-)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
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四)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日历

课堂讲授:6学时,学生自学:2学时,共计8学时
13、14、15
第八章 90年代的诗歌、散文和戏剧
一 90年代的诗歌
二 90年代的散文
三 90年代的戏剧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5学时,共计8学时
三 文学革命的内容
四 五四初期的文学社团
课堂讲授:4学时
共计4学时
2、3
第三章 鲁迅
一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二 鲁迅的小说
三 鲁迅的杂文
课堂讲授:5学时
共计5学时
3、4
第四章 郭沫若
一 郭沫若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
二 《女神》
课堂讲授:2学时
共计2学时
4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二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 赵树理
课堂讲授:2学时
共计2学时
16
第十八章 沦陷区作家及创作
一 张爱玲
二 钱钟书
三 师陀
课堂讲授:4学时,
共计4学时
讲授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
主讲教师:王学谦、白杨、王文玲、张丛皞、张涛、李明晖
教学周:15
学时:58课时
教学周次
题目名称
教学内容
学时
1、2、3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三 先锋小说的主题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3学时,共计6学时
10、11
第六章 新写实小说
一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二 刘恒 刘震云的小说
三 方方 池莉的小说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3学时,共计6学时
11、12、13
第七章 90年代文学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2010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公共文化管理/戏剧/戏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选课表 2014.2——2014.6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硕士研究生选课表 2014.2——2014.6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新)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新) 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 2014。
2——2014。
6注:2013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公共文化管理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2014。
2——2014。
6注:2014年2月20日正式上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2014。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中长篇丰收:茅盾《子夜》;巴金 《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 《边城》;曹禺《雷雨》
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代表
主张:文学革命化、政治化
左联作家:鲁迅、冯雪峰、柔石、蒋
光慈、钱杏邨、茅盾、瞿秋白等
海派文学*
上海
主张:文学走向商业化
艺术上追
求变与新
以张资平、叶灵凤(30年代前)、刘 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0年代:新 感觉派)等人为代表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7——1966)
又称工农兵文学 主旋律: 放声歌唱--自愿选择;人为性、 政治性 文学主题: 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和人民
文学格调:豪迈明快
较成熟之作:
《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 史》、《山乡巨变》、《茶馆》等
历史局限
题材、主题单调 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 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文学结构模式:战争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 维模式 文学创作和批评,普遍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 倾向。
3、文学创作*
1)鲁迅《狂人日记》 2)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 等 3)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体小说*: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王鲁彦;郁 达夫 4)杂文、美文: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 5)话剧:洪深、田汉、丁西林 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
4、外国文学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与
区别
明确几个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 (中国)当代文学: 1949年共和国成立—20世纪末新时期文 学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20世纪末新时期文学
第五讲文学研究会及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创作

第五讲文学研究会及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创作教学重点: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的创作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教学时间:10学时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思考: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参考答案文学研究会主要反映广大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
问题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主要的表现形式,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创造社主要的表现形式。
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前者成立于北京,后者成立于东京;前者多为传统型作家,本土色彩较浓,后者多为才子型诗人,有留洋背景;前者一以贯之,后者分前后期。
)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代表作家:叶绍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共同特点、倾向:为人生,冷静、客观、写实;会刊:《小说月报》。
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
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叶绍钧(1894--1988)。
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研 究 生 课 程 表 - 中山大学中文系 - 欢迎访问!

研究生课程表
(2014学年度第三学期)
(2015.3.4-2015.7.7 共18周 )
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年1月6日
2014学年度第三学期研究生课程表
注意:研究生上课时间从第1周开始(2015-03-04),请各位研究生上网录入自己所选课程。
1.12博士生应已修完全部课程,全面进入毕业论文的开题与撰写。
2.13级博士生核对修课情况,未修全的继续按时上课。
3.13级硕博连读生继续修课,满40个学分才能毕业。
4.13级硕士生(两年制硕士生部分)应已修完全部课程,全面进入毕业论文的开题与撰写。
请各位再落实一遍,必修课是否全部修齐,30个学分是否已经修够。
如发现有遗漏赶紧补课。
5.大家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课程选修,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
选修课根据自己方向选报,上选修课的学生请在学
第二周,将名单报送授课老师。
6.博士生上课时间与地点如果是注明“自定”的,请自行与授课老师联系。
7.如发现时间地点有重叠的现象,请及时告知研工办,以便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2.期待视野的超越与巴金的崛起
3.团体的指认与个体接受的分歧
录像
第28周
2.25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三 二十世纪中国读者与巴金创作
4.文本外的互动与巴金意义的同构
5.召唤结构与巴金文本的历时接受
录像
2012年秋季开课时间是8月20日开始
进程
时间
授课内容
课外作业
授课方式
第1周
8.20
引 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范式转换
录像
第2周
8.27
第一讲 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 时代的发展期待和孕育着文学的变革
1.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态势
2.守旧僵化的近代文坛状况
录像
第3周
9.3
第一讲 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一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文学思潮
3.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4.契合新范式的热情歌手
5.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
录像
第23周
1.28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 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1.承前启后的家庭问题小说
录像
第24周
1.30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一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回顾
2.历史进程中的曲曲折折
3.一代作家的历史抉择
第二次作业
录像
第10周
10.22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二 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
录像
第11周
10.29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二 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
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
录像
第12周
11.5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三 新的文学范式的理论规范
1.历史叙事的修辞与经典阐释
2.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
录像
第13周
11.12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三 新的文学范式的理论规范
3.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录像
第14周
11.19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一 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文化变迁
二 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2.现代人格的建构与国民灵魂的重铸
录像
第25周
2.4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 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3.接受外来与继承传统的有益参照
录像
第26周
2.11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 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4.解决雅俗文学对峙的成功范例
录像
第27周
2.18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 叙事的变革:先锋小说
3.其他反传统的叙事实验
录像
第18周
12.17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三 悖离与回归: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的命名与界定…
2.悖离现实主义的真实观
3.新写实文本的叙事特征
第三次作业
复习与思考的通告
录像
第19周
12.24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四 新历史小说:虚构抑或写实
1.历史、主义与小说…
2.历史观与新的历史编码
录像
第20周
1.7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四 新历史小说:虚构抑或写实
3.消解中的虚无与荒诞
录像
第21周
1.14
第四讲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一 巴金创作与二十世纪文学思潮
1.直面惨淡人生的文学尝试
2.追随理想的“革命罗曼谛克”
录像
第22周
1.21
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
录像
第5周
9.17
第一讲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二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
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
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
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
录像
第6周
9.24
第一讲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三 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范式的转换
1.文学断裂中的变革期待
2.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录像
第7周
10.1
第一讲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三 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范式的转换
3.现代文学观念的诞生
4.新的文学范式的确立
录像
第8周
10.8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一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回顾
1.从文学革命到延安文艺
录像
第9周
10.15
第二讲 五十年代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1.走向世界的文学梦
录像
第15周
11.26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一 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文化变迁
2.作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3.人文精神的失落
录像
第16周
12.3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二 叙事的变革:先锋小说
1.作为先锋的实验者家族
2.元叙事与意义的消解
录像
第17周
12.10
第三讲 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
一 时代的发展期待和孕育着文学的变革
3.文化机制的渐变与文学的变革
4接受
关于完成作业的通知
第一次作业
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录像
第4周
9.10
第一讲近代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
二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