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

合集下载

黄石概况

黄石概况
硅质岩、碳质硅质页岩、黑色页岩 32-200米
第二段( S 1gj 2)
灰黄色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及薄层粉砂岩,顶部见有紫红色页岩;含笔石
化石 820米
矿产开发现状
根据2003年矿山年报统计,黄石共有各类矿山578座,其中大、中型矿山企业16座,从业人员4.9万人。已开发利用铁、铜、金、煤和建材等32种矿产,年矿石产量约2713万吨,原矿工业产值24.63亿元。
林业
黄石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此外,还有亚热带竹林、灌丛、荒山草地及人为栽种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园绿化带)。 黄石植被种类繁多,已知的主要植被种类有:裸子植物7科18属30多种,被子植物150多种300余属2000余种,蕨类植物有18科30多属60余种,还有藻类、菌类、地衣、苔藓等各类植物。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菊科、禾木科、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葫芦科、苋科、毛莨科等植物品种为最多。 黄石地区的长乐山三叠系地层中有鱼化石,金山店等地石灰岩一、二叠系地层中普遍有腕、珊瑚化石,石龙头地区有豪猪、大熊猫、野猪、中同鬣狗、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斑鹿等化帮石,表明在两亿年前黄石地区有软体动物活动,在四五十万年前有脊椎动物活动。由于沧桑变迁,有些古代动物不复存在,但豪猪、野猪、虎、豹、狼等动物继续生存
晚古生代地层
泥盆系
云台观组(D2-3y)(五通组D3w)
底部为底砾岩向上为含砾砂岩,灰白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区内可见平行不整合于坟头组之上 55米
石炭系
黄龙组(C2l)
位置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境内基本上(少数村没有)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武黄城际铁路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环境调研报告

黄石环境调研报告

黄石环境调研报告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人们对黄石市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

为了了解黄石市的环境状况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环境调研。

首先,我们调研了黄石市的空气质量。

通过对空气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黄石市的空气质量整体较差。

尤其是在冬季,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工业废气和燃煤。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最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如关停高污染排放企业、推广清洁能源等,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其次,我们调研了黄石市的水质状况。

黄石市位于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发现,黄石市的水质主要受到工业废水的影响,一些企业未能严格执行污水处理措施,导致水环境遭到破坏。

此外,一些居民区的污水排放也存在问题,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维护和改建。

再次,我们调研了黄石市的噪音污染情况。

由于交通和工业活动的增加,噪音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发现,黄石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和工业园区的噪音水平超过了国家标准,给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

此外,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也会产生噪音污染,尤其是在夜间,给市民的休息带来了不便。

最后,我们调研了黄石市的生态保护。

尽管黄石市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推动,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我们发现一些景区存在过度开发和滥建问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而一些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一些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黄石市的环境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然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石市的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善,为市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黄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黄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黄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5.29•【字号】•【施行日期】2024.09.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黄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2024年4月26日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24年5月29日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三章运营和维护第四章保障和监督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应当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含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港(物流)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同)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项目审批中,组织对建设内容中的海绵城市建设部分进行评审。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用地规划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规划管控。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市政公用设施中海绵城市设施运营维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8.21•【字号】黄政办函〔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8.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住房保障正文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黄政办函〔2024〕28号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8月21日黄石市配售型保障房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精神,为规范配售型保障房管理,结合黄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配售型保障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主要采用市场化方式筹集(建设),限定套型面积、销售价格、使用和处分权利等,面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以保本微利原则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第三条黄石市城区[含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下同]范围内配售型保障房的筹集(建设)和配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配售型保障房的筹集(建设)管理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支持,企业主导、计划管理的原则。

筹集(建设)主体负责配售型保障房的筹集(建设)、配售。

第五条市住房和城市更新部门是配售型保障房筹集(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拟定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配售型保障房的计划下达、住房核查、配售备案、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

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人社、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城管、税务、人行等有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配售型保障房相关工作。

各城区政府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做好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调查汇总和辖区申请人资格审核工作。

黄石市自然资源

黄石市自然资源

黄石市自然资源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黄石市自然资源丰
富多样,包括森林、水域、矿产等。

黄石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拥有多处自
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下面将从森林、水域和矿产三个方面介绍黄石市的自然资源。

森林:黄石市境内分布着大片森林,涵盖了多种植被类型。

这些森林资源不仅为
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也是珍贵的生态环境。

许多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生长,
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水域:黄石市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域不仅为城
市供水,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

黄石市的水域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是当地重要的工作。

矿产:黄石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矿、铁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是支
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需要合理开采和利用,以保护自然环境。

综上所述,黄石市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应当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
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黄石基本数据

黄石基本数据

一.黄石概况1、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黄石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

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260万,其中常住人口243万,市区人口80万左右。

2、土地资源黄石市国土面积4582.9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8.3公里,南北宽约91.6公里。

全市耕地和林地资源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09%,主要分布在大冶市和阳新县。

土地类型面积(公顷)土地类型面积(公顷)耕地112470.4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2797.79林地126269.55 交通用地3654.48园地10170.93 水利设施用地7101.76牧草地44.83 未利用地104770.24水面61005.35土地利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一是土地人口负荷量大,人口密度高。

黄石市土地总面积占湖北省的2.46%,耕地占湖北省的2.31%,而人口却占湖北省的4.2%,人口密度为543人/平方公里;二是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

黄石地处幕阜山地向长江冲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从地形上看,有丘陵、平原、岗地和低山,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47.88%,其余依次为平原、低山、岗地。

3、交通距省会城市武汉仅70公里。

城区有国家一级铁路干线武汉——九江铁路黄石长江公路大桥通过,黄石火车站为二级铁路客货运站,拥有湖北省第一条全封闭的武黄高速,武九动车组贯穿整个市域。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黄段将在2013年年底开通,届时黄石直达武汉仅需26分钟。

沪蓉高速、京珠高速和106国道以及规划建设的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咸黄高速穿城而过。

黄石长江大桥和鄂东长江大桥使黄石与中国中部东西轴线区域的各个城市都形成了顺畅的连接,沿高速公路至上海8小时、南京6小时、合肥4小时、九江2小时、武汉1.5小时、长沙4小时;沿武九动车组至南昌2小时。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地理完整篇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地理完整篇

黄石地理一、历史、位置篇1、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

西北邻鄂州市,东北与浠水、蕲春隔江相望,西南接咸宁,南与江西毗邻。

2、黄石市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西赛山、下路、铁山四个城市区以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区面积234km²,全是人口近250万人,20多个民族。

3、1971年冬,在黄石城区东郊的石龙头发现古人类生活、活动的遗址。

4、西赛山位于市区东郊,为古代重要关塞。

5、大冶市位于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的湖北“冶金走廊”腹地,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称。

6、1949年5月15黄石解放,1950年8月成立省辖黄石市。

7、大兴炉冶----大冶,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8、阳新县位于鄂东南,幕阜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

东北与武穴、蕲春隔江相望;东南与江西瑞昌、武宁接壤;西南与通山、咸宁相连;西北与大冶、黄石为邻9、1997年元月阳新县改属黄石市10、黄石市早已成为继武汉市之后的湖北第二个对外开放城市二、地形篇1、黄石市区位于幕阜山脉的背部边缘,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以低山丘陵与湖滨、滨江平原交错分布2、黄石市区最高峰是铁山北面的白雉山(528m)3、大冶市南高北低,中部较为平坦,平原之间有低山和岗丘穿插。

大冶最高峰为太婆尖(840m),境内有两大湖泊:大冶湖、保安湖4、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整个地势由东南、西南和西北部向东、向中逐渐倾斜,构成一个三面环山的不完整的山间盆地5、阳新县的自然概貌大体上是“六山、二水、二分田”6、阳新县最高峰为大王山南岩岭(862.7m)----黄石市最高的山峰三、气候篇1、黄石地处北纬30°左右,具有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带:亚热带干湿地区:湿润地区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大是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3、黄石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下半年盛行东南季风4、黄石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7月29℃,1月4℃)年平均降水量1380mm(5、6月----梅雨天气,7、8月----伏旱天气)5、由于地形的阻碍左右,本区寒潮、大风不多,使柑橘、苎(zhu)麻等多年生植物能安然过冬6、黄石市区夏季高温中心----石灰窑地区(即西塞山地区)7、大冶市有冬寒夏热,大陆性较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四、资源篇1、黄石位于我国有名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

黄石市作文

黄石市作文

黄石市作文
黄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一个城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一片美丽的山溪之间,四面环山,风景宜人。

立的柏树、高耸的松柏,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树,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

黄石市的景色非常壮观。

从黄石城堡俯瞰,可以看到浩瀚的天空和绵绵不绝的山脉,而在这片美丽的天地之间,还有一条碧潭,山谷曲折,绵延不绝,像一条绿色的腰带,体现出黄石的秀美景色。

黄石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显示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以黄石古城为中心,分布着清代的古城墙、清宫、新旧街道以及古刹院、文化遗址等。

而内部的宫殿、御花园、池塘、庭院,更是黄石文化的精华所在,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黄石市还有许多古风正茂的古庙旧观,保存着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精粹。

以荆州九江观、湖南法林寺、湖南清芦庵等为代表,呈现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们在禅修寺庙的园林美景之中感受到宗教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完美融合。

黄石市的历史人文,绝不只是文物古迹和庙宇,还有几代人的默默付出的智慧和汗马功劳。

比如,黄石市历史上的林圣公、祁连公等,历史上的秦艺、唐梓、明卢等,还有当代杰出人士徐衍、陈昭等,都是历史书写者,也是黄石市发展的助推者。

黄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的深沉和景色的美丽,融合在一起,令人闻之心醉。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路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可以领略到这里的风土人情,激发出更多的情感和思
考。

黄石市,美不胜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称:黄石市外文名称:Huangshi city(英语)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湖北省下辖地区:4区1县1县级市1国家级开发区电话区号:0714邮政区码:43500地理位置: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面积:4583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09)方言:黄石话、下陆铁山话、大冶阳新话车牌代码:鄂B市树:香樟市花:石榴花经纬度:北纬30.12 东经115.06时间:北京时间UTC+8概述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黄石(Huangshi),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副中心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

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政府: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书记王建鸣黄石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晓波邮政编码:435000(435001--435008市区;435100大冶市;435200阳新县)方言:黄石话(西南官话区)、下陆、铁山话(北方方言区)、大冶、阳新话(赣语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北省黄石市直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前,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黄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黄石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局、室机关均迁往开发区团城山街道。

英语: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Huangshi建立时间:1950年8月21日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辖区:3个街道、1个镇管理委员会:黄石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胡超邮政编码:435002、435003、435111电话区号:0714车牌:鄂B黄石概况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200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和“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

全市现辖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4个市辖区、阳新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大冶市(县级市),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

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1万。

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

全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机电(东贝太阳能、压缩机)、中国劲酒、华新水泥、美尔雅西装、美岛服装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市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22.9%;财政收入增长26.9%。

如今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期。

2008年黄石GDP达到5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GDP总额排在全省第七位;2009年黄石GDP达到597.78亿元,比2008年增长10.7%。

历史人物王平上将贺俊侦阮贤榜少将王义勋少将马龙少将敖天印将军刘石泉曹亚伯余立金乔信明伍修权名人贤士陈数张之洞吴致民曹玉阶曹壮父林育英石瑛曹亚伯盛宣怀政界张昌尔彭清华贺之军丁中元徐鹏航盛茂林张文进龙德义历史沿革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

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归黄石市。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

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唐虞之世,市地属扬越(一说扬粤)。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

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

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

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

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

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

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

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

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

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

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

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

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

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

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1973年,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成立(1985年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为湖北省属高等师范院校)。

1979年正式设立县级4个市辖区。

1982年3月12日,国务院公布大冶市铜绿山古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该遗址被列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1987年12月20日,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1年3月4日,武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湖北省第一条全立交、全封闭的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全长70.3公里。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黄石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实施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

1995年12月16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五跨预应力混领土连续钢构桥,跨度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一位。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

1999年,建立黄石高新产业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团城山开发区。

2002年,整顿开发区,正式建立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厅级)。

2004年6月,黄石理工学院(前身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成为黄石市首所市属高等本科院校。

2006年,黄金山工业新区成立。

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黄金山工业新区协定签字。

2007年4月22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隆重开园,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2月22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07年7月18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填补了黄石职教办学层次的空白,是对黄石高教的一个补充。

2007年,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武钢一技校整体并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校重组”成立新的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7年11月5日——2007年11月20日,黄石作为分会场,与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共同举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

2007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黄石市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时隔一年后,黄石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发展战略,为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09年9月30日,西塞神舟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8月20日——22日黄石建市6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地理旅游黄石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