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地理

合集下载

2023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年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地理中考模拟试题一、单选题(25分)读经纬网图,完成1∽3题1、图中B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A、110°W 50°NB、110°E 50°SC、110°E 50°ND、120°W 40°S2、图中B点位于A点的_________________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3、图中A点位于_______________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北半球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图案。

下图所示枕头上就有世界地图。

读图,完成4∽5题4、在“枕面地图”中未能示意的大洲是___________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5、在“枕面地图”中有一条横线,该线最有可能示意的是____________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南极圈读太阳光照图,完成6∽7题6、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_______________7、由图D到图B,黄石正午室内光照面积__________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读中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8∽9题8、甲河流ab段流向为__________A、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9、甲乙河流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等温线地图,完成10∽11题10、A点所在地区的地形是______A、盆地B、山地C、平原D、丘陵11、若仅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看,A、B两点的海拔高差大致为____A、2000米B、3000米C、4000米D、50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六次降水过程,并记录了降水量,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日期3日5∽6日10日21日24∽25日29日降水量15mm 21mm 25mm 13mm 35mm 41mm12、该地当月降水量为______________A、150mmB、25mmC、5mmD、530mmm13、依图中信息可知,图示铁路是__________A、京广线B、沪昆线C、陇海—兰新线D、京包—包兰线下图是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14、如图所示的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A、甲地B、乙地B、丙地 D、丁地15、图中四地的气候特征与下列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_A、甲—aB、乙—bC、丙—cD、丁—d近年来,日本加大海外投资,不断把工厂迁移到国外。

黄石地理

黄石地理

黄石地理一、填空题:1、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

西北是鄂州市,东北是浠水、蕲春两县,西南是咸宁市,南面是江西。

2、黄石港古名“黄石矶”,位于市区西端。

3、 1949年5月15日,黄石解放, 1950年8月成立省辖黄石市。

4、黄石教较大的湖泊一般在大冶、阳新,市区多为小湖,其中磁湖因地壳沉陷而成,花湖、青山湖因泥沙淤积、封闭,长江改道而成。

5、黄石市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四个城市区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6、1971年冬,在黄石城区东郊的石龙头发现了古人类生活活动的遗址。

7、黄石地区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夏半年盛行东南(偏南风)。

8、由于地形的阻碍作用,黄石地区寒潮、大风不多,是柑桔、苎麻等多年生植物安然度冬。

9、黄石市的地势南高北低,地形特征是低山、丘陵与滨湖、滨江平原交错分布。

10、目前,黄石地区已发现矿床 300多处。

矿产 4 大类 38 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类的 28% 。

11、黄石地区的铁矿储量占湖北全省的 27% ,约占全国铁矿含量的 1.6% ,为全国十大铁矿基地之一。

12、采用硅灰石精制而成的瓷砖壁画,具有画面清晰、色彩鲜艳、抗酸防腐、经久耐用等特点。

13、黄石现已探明的黄金储量,占全省已探明黄金总储量的 56.6% 。

14、黄石地区的“大冶灰岩”,质纯层厚,是生产水泥、电石的主要原料。

15、黄石从单一的原材料的工业基地,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的中等工业城市。

16、大冶钢厂是我国历史最长、资格最老的特钢企业。

17、大冶、阳新一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铜窝”之称。

18、华新的产品质量优良、声誉很高,“五羊牌”出口水泥与“堡垒牌”内销水泥双双荣获国家金质奖,获得国务院嘉奖令,在全国水泥行业华新是最早的两枚金牌获得者。

在香港国际市场上,华新生产的水泥被列为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19、农业方面,黄石将重点培植棉油、畜禽水产、林果、蔬菜五大主导产业。

20、黄石市是鄂东南的大门,东连沪宁,西通汉渝,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区。

黄石基本数据

黄石基本数据

一.黄石概况1、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黄石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

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260万,其中常住人口243万,市区人口80万左右。

2、土地资源黄石市国土面积4582.9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8.3公里,南北宽约91.6公里。

全市耕地和林地资源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09%,主要分布在大冶市和阳新县。

土地类型面积(公顷)土地类型面积(公顷)耕地112470.4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2797.79林地126269.55 交通用地3654.48园地10170.93 水利设施用地7101.76牧草地44.83 未利用地104770.24水面61005.35土地利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一是土地人口负荷量大,人口密度高。

黄石市土地总面积占湖北省的2.46%,耕地占湖北省的2.31%,而人口却占湖北省的4.2%,人口密度为543人/平方公里;二是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

黄石地处幕阜山地向长江冲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从地形上看,有丘陵、平原、岗地和低山,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47.88%,其余依次为平原、低山、岗地。

3、交通距省会城市武汉仅70公里。

城区有国家一级铁路干线武汉——九江铁路黄石长江公路大桥通过,黄石火车站为二级铁路客货运站,拥有湖北省第一条全封闭的武黄高速,武九动车组贯穿整个市域。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黄段将在2013年年底开通,届时黄石直达武汉仅需26分钟。

沪蓉高速、京珠高速和106国道以及规划建设的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咸黄高速穿城而过。

黄石长江大桥和鄂东长江大桥使黄石与中国中部东西轴线区域的各个城市都形成了顺畅的连接,沿高速公路至上海8小时、南京6小时、合肥4小时、九江2小时、武汉1.5小时、长沙4小时;沿武九动车组至南昌2小时。

黄石市地理环境

黄石市地理环境

黄石市地理环境
黄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黄石市地理环境多样,既有山脉环绕,又有水域交错,形成独特的自然风貌。

下面将从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介绍黄石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势:黄石市地势起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

市内有独具特色的矿山地貌,尤其以黄石火山岩著称。

火山岩地质构造复杂,为当地独特的地貌景观之一。

此外,黄石市还拥有长江、汉江等多条水系,水资源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气候特点:黄石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宜人。

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是当地重要产业之一。

同时,气候条件也适宜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自然资源:黄石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磷矿、铁矿等为主。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黄石市还保留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综上所述,黄石市地理环境丰富多样,既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又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地理条件为黄石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黄石地理复习资料

黄石地理复习资料

黄石地理复习资料一、黄石市行政区划:黄石港(市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二、黄石市区域位置:1、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2、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县,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

三、黄石市地形特征:1、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多低山。

2、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

3、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地形破碎四、黄石市气候特征:1、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多东南风,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

2、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五、黄石市水纹河流特征:1、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湾,下迄阳新县天马岭,2、最大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注入长江,六、黄石市植被地貌特征: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

2、多溶洞,市境内河港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磁湖镶嵌市区中心3、确定樟树为黄石市市树,石榴花为黄石市市花。

七、黄石市资源特征1、资源;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A、燃料矿有煤炭,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

B、铁矿石产量居湖北省第一,是武汉钢铁公司铁矿石原料重要产地。

C、铁、铜、金、煤、石灰石等是黄石市的优势矿产。

丰富铁矿、铜矿、金矿的储量均占湖北省首位,是中国重要的铁矿和有色矿产生产基地。

2、旅游资源A、桃花古洞位于西塞山区军事古塞西塞山(又名鸡头山),B、飞云洞位于市区(黄石港区)中心南面的狮子山(古名回山)上C、东方山位于本市西南郊下陆区和铁山区交界处,属于下陆区,被誉为“三楚第一山”。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探秘(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探秘(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探秘(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最早的国家公园,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世界上最著名、最具特色的地质-生态国家公园。

它是被科学家们研究得最深入的世界级国家公园,也是于1978年最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

它非常值得探秘和研究。

为此,作者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探秘》这篇文章。

其目的在于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欢和指教!下面是正文一、黄石公园概况1、地理概况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地处素有号称“美洲脊梁”的落基山脉,位于美国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

其地理坐标为:从北纬44°36′0″、西经110°30′0″到北纬44.6°、西经110.5°。

海拔2134~2438米,总面积8956平方公里。

园区面积3472平方英里,大于美国两个小的州——特拉华州和罗得岛州面积之和。

黄石公园绝大部分位于怀俄明州西北部,有一部分伸展到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

共有东、南、西、北及东北5个入口。

园内交通方便,环山公路长达500多公里,将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联在一起;徒步路径为1500多公里。

园内地势,从北方入口(蒙大拿州的伽德纳)的海拔1620米,上升到公园东南方最高点鹰峰(Eagle Peak),海拔3462米。

园内最高峰为华许布恩峰,海拔3550米。

2、发现、建立与命名黄石公园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

经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发现于1807年秋。

根据1872年3月1日的美国国会法案,黄石公园“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为了使她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破坏”。

黄石市地理区位与城市发展

黄石市地理区位与城市发展

黄石市地理区位与城市发展一、黄石市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区位地理位置: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称号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

境内基本上(少数村没有)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地形:黄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

岗地坡度一般较为平缓,沿江一带标高较低。

延绵于湘江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阳新境内有大小山峰411座。

进入大冶,分为大同山(又称南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去脉。

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

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7.7米(吴淞高度,下同),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拨840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

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与黄石接址的鄂州市杨叶乡艾家湾,下迄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

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

最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

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流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河段长81公里,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

大冶湖水系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

市境内河港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河港有408条,其中5公里以上河港有146条,总河长1732公里。

湖泊258处,主要湖泊有11处,即:磁湖、青山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舒婆湖、宝塔湖、十里湖、北煞湖、牧羊湖、海口湖,总承雨面积2469.76平方公里。

湖北省黄石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湖北省黄石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湖北省黄石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8题,每题1.5分,共42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2013年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仅10月25日至11月8日,太阳就已经释放了七八个大耀斑。

据此回答1~2题。

1. 耀斑活动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①影响络电子通讯 ②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极光 ③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④太阳黑子数减少 ⑤对航天器造成电磁干扰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⑤ 2.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发生在太阳外部的大气层B .为人类提供光能C .维持地表温度D .与地球上旱涝灾害无相关性 图1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②③ 4.①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 .东北地区B .东南地区C .西北地区D .西南地区备受瞩目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图2 )已于2013年12月2日北京时间(东八区)1时30分从我国西昌(东七区)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携带的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将首次实现在月面的软着陆并开展为期90天的科学探测活动。

月球公转、自转的周期都是28天。

读图,回答5~8题。

图15.月球车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以适应月球表面的巨大温 差,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月球A .距日较远B .公转周期较短C .表面没有大气层D .引力较大6.嫦娥三号落月时间选在月球的上午,原因最可能是A .保证降落的安全性B .便于地球工作人员测控通信C .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工作D .便于观测宇宙中的天体 7. 月球车在开展科学探测活动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西昌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B .南极圈的极昼范围先变大、后变小C .威海的昼长逐渐变短D .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可看到日出 8. 探测器发射升空时,西昌的区时是A . 12月2日0:18B . 12月1日0:18C . 12月1日0:30D .12月2日0:30 图3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地理
一、历史、位置篇
1、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

西北邻鄂州市,东北与浠水、蕲春隔江相望,西南接咸宁,南与江西毗邻。

2、黄石市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四个城市区以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区面积234km²,全市人口近250万人,20多个民族。

3、1971年冬,在黄石城区东郊的石龙头发现古人类生活、活动的遗址。

4、西塞山位于市区东郊,为古代重要关塞。

5、大冶市位于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的湖北“冶金走廊”腹地,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称。

6、1949年5月15黄石解放,1950年8月成立省辖黄石市。

7、大兴炉冶----大冶,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

8、阳新县位于鄂东南,幕阜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

东北与武穴、蕲春隔江相望;东南与江西瑞昌、武宁接壤;西南与通山、咸宁相连;西北与大冶、黄石为邻。

9、1997年元月阳新县改属黄石市。

10、黄石市早已成为继武汉市之后的湖北第二个对外开放城市。

二、地形篇
1、黄石市区位于幕阜山脉的北部边缘,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以低山丘陵与湖滨、滨江平原交错分布。

2、黄石市区最高峰是铁山北面的白雉山(528m)。

3、大冶市南高北低,中部较为平坦,平原之间有低山和岗丘穿插。

大冶最高峰
为太婆尖(840m),境内有两大湖泊:大冶湖、保安湖。

4、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整个地势由东南、西南和西北部向东、向中逐渐倾斜,构成一个三面环山的不完整的山间盆地。

5、阳新县的自然概貌大体上是“六山、二水、二分田”。

6、阳新县最高峰为大王山南岩岭(862.7m)----黄石市最高的山峰。

三、气候篇
1、黄石地处北纬30°左右,具有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度带:亚热带
干湿地区:湿润地区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大是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

3、黄石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下半年盛行东南季风。

4、黄石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7月29℃,1月4℃)年平均降水量1380mm (
5、6月----梅雨天气,7、8月----伏旱天气)。

5、由于地形的阻碍左右,本区寒潮、大风不多,使柑橘、苎(zhu)麻等多年生植物能安然过冬。

6、黄石市区夏季高温中心----石灰窑地区(即西塞山地区)。

7、大冶市有冬寒夏热,大陆性较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四、资源篇
1、黄石位于我国有名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

金、铜、锶、钴、硅灰石、富碱玻璃等14种矿产的储量居湖北之首。

铁矿储量占湖北省的27%,占全国的1.6%(即大冶铁矿);铜矿储量占湖北省的99%,占全国的9%;黄石硅灰石探明储
量占全国首位,储量世界第一。

故黄石享有“江南聚宝盆”美称。

2、黄石市区的“大冶灰岩”,质纯层厚,是生产水泥、电石等主要原料。

3、大冶的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二。

4、大冶、阳新一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铜窝”之称。

5、大冶市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

大冶素以矿藏丰富而闻名与国内外,其中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居湖北省之冠。

6、阳新县是全国八大铜都之一,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湖北省五大产煤县之一。

7、阳新县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素以“矿乡”著称。

8、阳新县是全国重点林业基地县。

9、阳新是湖北有名的水产大县,9目20科88种,贡品----春鱼。

五、交通篇
1、黄石对外交通以水运、铁路为主,还有通往四邻的公路网。

(1)黄金航道----黄石外贸码头(2)武黄铁路(1995年12通车)。

(3)武黄一级公路(长江一桥、二桥)。

2、黄石市是鄂东南的大门,东连沪宁,西通汉渝,是鄂、赣、皖三省交界。

3、黄石地处长江中游,沿江开放城市,依托长江和武九铁路,沟通了京广、京九两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使黄石处于承东联西,南北交汇点中心圈内。

4、阳新是鄂东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处在长江与京九线九江站交汇点的“金三角”位置。

5、阳新是湖北的东大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有“三线穿南北,两水连东西”之称。

“三线”指的是:京广、京九、武九;“两水”指的是:富河、长江。

6、大沙铁路是连接华中、华东的大动脉,可从大冶直达上海、福州等地(湖北大冶----江西沙河镇)。

六、工业篇
1、黄石传统工业---冶金、水泥、钢铁、有色金属、轻纺。

特色产业----食品饮料、服装、医药、能源。

先导产业----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

2、华新水泥厂的产品质量优良,声誉很高。

“五羊牌”出口。

水泥与“堡垒牌”内销水泥双双荣获国家金质奖,在全国水泥行业华新是最早两枚金奖获得者(1907年)。

3、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粗铜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5,冶钢轴承钢的产量占全国的1/5 。

4、冶钢----特钢企业。

5、美尔雅、劲酒、松花皮蛋中国一绝----珍珠果。

6、铜绿山、丰山铜矿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有色金属矿山。

7、大冶铁矿、金山店铁矿、灵乡铁矿。

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1、从黄石的城市发展过程来看,是现有工厂后又城区,这就形成了不合理的布局。

2、黄石主要居民区与工业区有分块成团的特点。

3、黄石的环境污染主要有:
①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和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废气。

②噪声污染:构成黄石环境噪声的重点的交通噪声,其次是工业噪声。

③水质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工业布局不合理是黄石环境污染严重的基本因素之一。

4、今年来,黄石已将居民中心区对水污染严重又无能力治理的企业有计划的分批迁往西塞工业区,废气排放量大的企业迁往肖铺工业区,降尘量大的水泥行业要集中在下路和铁山之间,将黄金山南侧建成建材工业区。

生活区内三废污染的工厂迁往河流下游、下风地带。

5、黄石近期重点建设的地区是团城山地区。

6、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八、旅游篇
1、位于大冶市的铜绿山古矿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长、冶炼工艺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的古矿冶遗址。

1982年兴建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最大的矿冶遗址博物馆。

2、东方山有“三楚第一山”美誉。

位于市区西南郊新下陆区,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佛教胜地,又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

东方山顶有千年古寺----弘化禅寺。

3、军事古塞----西塞山(174m)。

4、仙岛湖位于阳新王英镇的王英水库。

5、雷山风景区位于大冶市城西的陈贵镇境内,是鄂东南重要的风景名胜区。

6、飞云洞奇景----市区中心南面的狮子山上。

7、阳新县境内的七峰殿宇恢弘,名闻遐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