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有的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对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双方的鼓励和批评,才能更好地成长。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部分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仍有所欠缺,对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体会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母的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的关爱,懂得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和批评相结合,更好地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鼓励和批评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教学资料。

3.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一起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父母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他们的表现。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父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

说课稿《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人教部编版六年语文上册)

《青山不老》说课稿一、说教材《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

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第22课。

本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展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教材内容丰富,情感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六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对鲁迅先生有一定了解。

但本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中的对比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学习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2.对比教学法:分析诗中不同类型的人,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准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对比学习。

3.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对比手法,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单元单元分析单元导教《有的人》四篇课文,以及习作《有你,真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对黑暗的旧社会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以想促悟,读中悟情的方法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紧扣单元目标: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习作要求是要把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拟好自己的习作题目;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写2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9个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思维能力: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

审美创造: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会写23个字,会写29个词语。

阅读1.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3.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表达1.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2.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3.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4.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单元任务群设计】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走近鲁迅”展开,让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同时这也是描写人物的一单元,是怎样呈现人物形象依然是学习的重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
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教学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识的缘故,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困难一些,因此,对于诗中一些难点,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自学。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诗句。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5、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

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