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合集下载

《原毁》翻译解读

《原毁》翻译解读

1、朗读第三段
2、疏通文意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是所说 的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修养品性。 怠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 品性。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我曾经试验过了。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 人,某人是好人。”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 是故:这个缘故,因此。 › 修:治理。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 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 行,难已。 › 已:矣。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却希求名誉 昭著,道德畅行,真是难啊!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举例论证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 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 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 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 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 高而毁来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 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 谓:称做,叫做。 › 身:自身,自己。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 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 人,我没有看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原毁

原毁
原毁
韩愈
写作背景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 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 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 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韩愈站在中小 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 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 以:而,连词,表修饰。 › 就:追求,仿效,学习。 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舜的地方,发扬 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 做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 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 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 其如周公者。 探究他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就要求 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 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 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写作特点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 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 排比;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 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苛求他
的其它方面;以他现在的(表现)为根据,不追究他的 过去,提心吊胆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 易:容易。 › 修:学习,做到。 › 能:学会,掌握。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 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够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韩愈《原毁》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原毁》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原毁》原文|译文|赏析《原毁》此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原毁》原文唐代: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第17课《原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帮助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体会写作目的,观照现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借“抗疫献爱心”新闻引入:隆平高科技股分有限公司捐米、袁隆平捐款受诽谤事件。

二、了解作家及作品1.题目解说:《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2.走进作者:简介韩愈。

3.简介写作背景。

三、听范读,诵读感知文章。

要求:1.小声跟读,正字音(关注红色字)。

2.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3.标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

四、自主学习检测:1.读准字音:怠(dài) 舜(Shùn) 懼(jù) 懦(nuò)说(yuè) 语(yù) 几(jī) 欤(yú)2.辨识通假字(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懼,同“惧”,害怕)(2)未少有得而止矣(少,同“稍”)(3)必说于言(说,同“悦”)五.研习文本:1.分析第一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善:好事。

(形容词作名词);所以:……的原因(古今异义词)……,……也(判断句式);不亦……乎(反问句式):不就是……吗?(2)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舜、周公)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2.分析第二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新:最近的表现(形容词作名词)外以欺于人:对外欺骗别人;内以欺于心:对内欺骗自己(2)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4层:发出感慨3.分析第三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怠——(不能修)自己不追求进步;忌——(畏人修)害怕别人有进步(2)揭示歪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毁”的根源(怠与忌)第2层:对比分析其具体行为(着重“忌”)第3层:指出“怠”与“忌”的危害。

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毁》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毁》译文

《原毁》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

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

他们听说占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

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

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厂。

”义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

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

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

”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

《原毁》原文及鉴赏

《原毁》原文及鉴赏

《原毁》原文及鉴赏原毁(韩愈)原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①。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②。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③。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④”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⑤。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⑥。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⑦。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⑧。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⑨。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⑩。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儒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注释①原毁:推究毁谤的根源。

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毁》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毁》译文

《原毁》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占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

可是,这些君子却说: “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

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 “能够这样,也就足够厂。

”义说: “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

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

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 “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 “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 “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1 16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 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是:这 › 足:足够,足以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 就足够算是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 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 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即:靠近。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 苛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 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 事应得的益处。 2018/1/21 17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 亦足矣。” › 易:容易。 › 修:学习,求进步。 › 能:学会,掌握。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 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 点,这就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 这就够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对别人要求宽容又简约吗?
2018/1/21 14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 以:而,连词,表修饰。 › 就:追求,仿效。 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 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 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2018/1/21 15
第二段段意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 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2018/1/21 25
第三段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 是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修养品性。 怠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 人修养品性。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 良士。” 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 2018/1/21 是好人,某人是好人。”
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018/1/21 6
解题:原毁
毁:诋毁、诽谤
“五原”:原道、原 性、原毁、原人、原 原:推求根源,推究 鬼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 源 他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 怠者不能修——其待己也廉 忌者畏人修——其责人也详
2018/1/21
举例论证
12
疏通课文
第一段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 轻以约。 › 责:责备,要求。 › 重:严格。 › 周:周密、全面。 › 待:对待,要求。 › 轻:宽容。 › 约:简约。 ›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 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018/1/21 13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 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们就 愿意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 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 求:寻求。 › 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 是:这样。 › 乃:竟然,却。(副词)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 我,也是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
2018/1/21 19
第二段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 详:详尽、全面。 › 廉:少。 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 他要求自己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四、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2018/1/21 11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1)根源——怠与忌
对比论证
(2)例举:破“忌”而论 (3)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思考: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点?
《莱辛寓言》: 一只喜欢交际的夜莺在森林中的歌手们中间, 所遇到的是一群忌妒者,连一个朋友也没找到。 或许我能在另一种鸟类中找到朋友,于是很自信 地飞到孔雀那里。“美丽的孔雀!我真羡慕 你。”——“我也羡慕你,可爱的夜莺!”—— “那让我们做朋友吧,”夜莺继续说道,“我们俩 是不会相互忌妒的;你使人得到眼福,有如我使 人得到耳福一样。”夜莺和孔雀成了朋友。
2018/1/21 7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源的一种文体。
小组讨论
1.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排比、反问手法的语 句,能翻译并分析其在论证表达上的作用。
2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2018/1/21
8
第一段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 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 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 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 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 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 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 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 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3)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 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 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八大家: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韩 愈、柳宗元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欧阳修、苏 洵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苏 轼、苏 辙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 王安石、曾 巩
2018/1/21 21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其用不足称也。” › 不足称:不值得称赞。 › 用:功用,本领。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这种技能的作用不值得称 赞。”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有闻也。 › 计:考虑。 › 图:考虑。 › 闻:名誉、声望。 指摘别人一个缺点,忽略其他众多的优点;只追究他的 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
第三、四段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 而忌者畏人修。 (2)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 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 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 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 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 悦于色矣。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824)字退之,唐河南河
阳人 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 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 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 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 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 2018/1/21 5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2018/1/21 9
第二段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2)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 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 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 乎? (3)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 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 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 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2018/1/21 10
2018/1/21 20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本领,这就够 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 身者已廉乎? ›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 欺于人:欺骗别人。 › 少:稍。 ›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 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下来, 这不就是对自身要求太少了吗?
2018/1/21 22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吾未见其尊己也。 › 谓:称做,叫做。 › 身:自身,自己。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 我没有看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2018/1/21 23
第二段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2)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 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 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 乎? (3)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 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 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 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2018/1/21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