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和治疗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病2023-11-08•概述•病原和病因•防治方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策略建议目•案例分析与应用录01概述定义大叶黄杨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染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枝。
症状病叶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这是真菌的菌丝体和孢子。
病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互相愈合,形成大片白色斑块。
严重时,整个叶片和嫩枝都被菌丝体覆盖,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受影响。
定义和症状分布大叶黄杨白粉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特别是在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
危害该病害对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枝造成损害,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病害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分布和危害•重要性:由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较大,防治和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
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病害的植物,及时的治疗措施能够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降低经济损失。
防治和治疗的重要性02病原和病因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
真菌该真菌的病原菌是Erysiphe polygoni DC.,它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能侵染大叶黄杨。
病原菌病原生物病因及传播途径病因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病原菌的侵染,导致大叶黄杨的叶片、嫩枝和花果受到损害,从而引起植物发病。
传播途径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流动、雨水飞溅、昆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从而感染健康的植物。
易感植物和环境条件易感植物大叶黄杨是该病原菌的寄主植物,其他植物对这种病原菌不敏感。
环境条件湿度高、温度适宜、光照不足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些条件也是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原因。
0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大叶黄杨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修剪和通风,增强大叶黄杨的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定期清洁田园及时清除大叶黄杨周围的杂草、落叶和病残体,减少病害的传染源。
大叶黄杨叶部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C
用化 学农药无疑会污染环境 , 给人们的 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 了美化生 活环境 , 近年来笔者对大叶黄杨叶部的 病虫害进 行了一 系列 的试验 ,效果不 错, 现介绍如下。
一
移栽时注意选拔健壮植株 , 并及 时 换土 , 施 入一定量的有 机肥 ; 采取科学 的浇水方式进行浇 水 , 浇水要适量 , 连 阴雨天要及 时排水 ; 合理密植 , 适时 修
防 治。田间郁闭潮湿、 雨水多时易发生 纹 枯病 , 可用多 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 防 治。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金针 虫、 粘
大粒多 , 提高产量 。同时增加 叶面细胞 的密度和细胞壁的强度 , 减轻病 害的发
生和防止早衰。一般每6 6 7 m 2 用9 8 % 磷
工拉绳在行间摇晃植株 , 促使花粉散落 传粉 。 时间上应在散粉盛期于无风晴天
时病斑有的连 成一片 , 成 为不规则 形
状。 ( 二) 大叶黄杨叶枯病
及时清除枯枝 落叶 , 集 中烧 毁或埋
沤制肥 以减少菌源 ; 及时摘除病 叶等 。
( 二) 加强管理
发病初期从幼芽嫩 叶的抽生开始 , 为害杨树叶 片、 嫩梢 及幼茎 , 受 害的叶 片上出现近圆形 、 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病
收获 , 此期收获单位 面积产量最高。
剪, 修剪后及时清理 。 ( 三) 药剂防治 每年 的6 —9 月份为重点防治时期 ,
,
0
、
大 叶黄 杨 叶部病 害发 生
( 三) 大叶黄杨 白粉病
情 况
大叶黄杨叶 部病害主要有 3 种: 大 叶黄杨 白斑病 、 大叶 黄杨 叶枯病 、 大叶 黄杨白粉病。 这些病易发生在新生枝叶 及顶部叶片 ,严重 影响植株的生长 , 特 别是新栽的大 叶黄杨 , 如 果不注意土壤 的培肥 及管理 , 则发生较 重 , 一般发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Podocarpus macrophyllus)是一种常见的常绿植物,被广泛用于庭院、公园和街道绿化中。
它的深绿色叶子和紧凑的形态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修剪植物。
然而,像其他植物一样,大叶黄杨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白粉病是植物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它通常以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在植物叶片上显现出来。
本文将介绍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传播方式和防治措施。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通常在叶片的上部表现出来。
初期病斑呈现为白色的绒毛状物质,随后慢慢扩展成覆盖整个叶片的白色粉末。
感染的叶片通常会出现萎蔫、变形和早落的现象。
如果病情严重,大叶黄杨的整体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植株的衰弱和死亡。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下传播最为迅速。
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受感染的植物碰触、被风吹过的带有孢子的灰尘等等。
因此,一个感染了白粉病的大叶黄杨植株可能会迅速影响到附近的其他植株,从而引发病害的蔓延。
为了防止和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首先,要保持植物周围的干燥环境。
白粉病最喜欢潮湿和阴暗的环境,因此保持植株周围的通风和光照对于防止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其次,定期修剪和清理植株的叶片。
如果植株上已经出现了白粉病的症状,应该及时修剪并清理受感染的叶片,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此外,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来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传播,如有机磺酸盐和化学合成的杀菌剂。
但是,使用药剂时要遵循正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防治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合理调节土壤的养分和湿度,保持植物的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大叶黄杨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机会。
此外,选购健康的苗木,并定期给植物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其发病症状、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大致相同,可为害月季、紫薇、大叶黄杨、黄栌、石楠、卫矛等多种园林植物。
1.紫薇白粉病主要侵害紫薇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染。
嫩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
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连成片。
严重者整个叶片枯黄,引起早落叶,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
该病菌在生长季有多次再侵染。
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尤其秋季发病严重。
2.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
但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
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病叶、病梢为病菌翌春的初侵染来源。
春、夏、秋季都可发生。
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3.黄栌白粉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为闭囊壳。
病菌还侵染嫩梢。
该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病情发展迅速。
4.芍药白粉病病害先从植株内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生。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随后整个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片、叶柄,茎部也受侵染。
严重时白粉状物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枯黄且发脆,但一般不脱落。
高热潮湿气候和雨水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1.减少侵染来源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春季抽梢前剪除病芽、病枝,集中销毁;生长期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和病梢,及时疏剪过密枝。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和危害•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和症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措施•结论目录01引言大叶黄杨白粉病现象叶片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大叶黄杨叶片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可能是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症状。
表面光滑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叶片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凹陷。
圆形或椭圆形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叶片上的白色粉末状物质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
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叶片变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叶黄杨白粉病对植物的影响叶片变黄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植物生长受阻,导致植株矮小、分支减少。
植物生长受阻如果不及时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会使得植物逐渐死亡。
植物死亡提高景观效果大叶黄杨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通过防治白粉病可以提高其景观效果,美化环境。
保护植物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目的是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袭,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减少经济损失如果大叶黄杨感染白粉病,将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和死亡,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通过防治可以减少经济损失的发生。
防治的目的和意义02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和危害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华北地区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布情况华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华东地区也较为常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大叶黄杨生长,但也存在白粉病的问题,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份。
华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叶片失去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叶片受害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枝条,导致枝条发育不良,易引起落叶和枯梢,影响大叶黄杨的生长和观赏效果。
枝条受害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危害情况抗逆性下降感染白粉病的大叶黄杨抗逆性下降,易受其他病原菌的侵染,增加了植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生长受阻大叶黄杨感染白粉病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阻,植物生长受到抑制,高度和冠幅增长缓慢。
防治大叶黄杨的白粉病

CHAPTER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
病情指数
评估白粉病对大叶黄杨叶片和枝条的侵害程度,根据叶片和枝条 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以量化评估防治效果。
健康状况评估
观察大叶黄杨的生长状况,包括叶片大小、颜色,枝条的伸展和健 康状况,以评估防治效果。
生物量测定
测量大叶黄杨的生物量,包括叶片和枝条的重量和大小,以评估防 治效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开发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 影响。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综合 防治效果。
发展前景与应用前景
大叶黄杨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绿篱植 物,其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 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环保和高效的防治方 法。
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
定期巡查
对大叶黄杨进行定期巡查,观察叶片和枝条的发 病情况,记录病情变化。
取样检测
从大叶黄杨中随机选取样本,进行病情检测和评 估。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巡查和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 估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分析
长期效果评估
01
在防治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大叶黄杨的生长状况和白粉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 高,对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
多元化和综合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斑,上面还会覆盖一层白粉。
嫩枝
嫩枝也可能会受到白粉病的侵害, 受害的部位会出现曲屈畸形。
花朵
花朵受害后,会呈现出畸形花蕾,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花朵不能开放。
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技术

播。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大叶黄 杨品种,从根本上减少
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01
通过筛选对白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农药
02
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如井冈霉素、春
雷霉素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引种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苗木进行种植, 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适度灌溉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湿 或过干,有利于植物健康 生长。
修剪与除草
及提高抗病性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发病规律与传播途径
发病规律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和光照等。通常在 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容易发生,且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流行。
传播途径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雨水溅射和昆虫传播 。
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
大叶黄杨白粉病对大叶黄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产生严重影响 。染病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粉斑,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进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病斑也会影响叶片的美观 度,降低观赏价值。
评估结果
大部分防治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防 治成本较为合理。
经验教训与改进建议
经验教训
防治过程中需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 法,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避免病情恶 化。
VS
改进建议
加强科研和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方法,降低防 治成本。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四川、上海、江西、浙江、河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
危害大叶黄杨。
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
症状:
白粉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
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
将表生的白色粉状菌丝和孢子层拭去时原发病部位呈现黄色圆形斑。
严重时新梢感病可达100%。
有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畸形、萎缩。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在大叶黄杨展叶时和生长期,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此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
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至秋季病菌又产生大量孢子再次侵染病害。
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适当疏枝增强植株通透性,扦插育苗时勿密度过大等,都是防治此病应注意的问题。
2、药剂防治,可喷20%的格润粉锈锉2000倍液,或50%托布津、50%多菌灵500倍液,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10天左右重复一次,喷4~5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由外寄性真菌引起、潜伏期短、流行快的叶部病害。
该病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27℃,所以每年的5-6月以及9-10月间是该病害的发病盛期。
病原及发病规律
引起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真菌属于子囊菌白粉菌目,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芽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从春季至秋季均可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幼嫩新梢和叶片,其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的上面都会出现白色的粉状物,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削弱了植物的生长势并降低其观赏的价值,发病严重的甚至是引起植物叶片的卷曲,枝梢的扭曲,乃至植株的枯死。
该病害除侵染大叶黄杨外,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金心黄杨等大叶黄杨变种以及扶芳藤等卫矛科植物也都不能幸免。
症状
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幼嫩新梢和叶片,其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的上面都会出现白色的粉状物,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削弱了植物的生长势并降低其观赏的价值,发病严重的甚至是引起植物叶片的卷曲,枝梢的扭曲,乃至植株的枯死。
该病害除侵染大叶黄杨外,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金心黄杨等大叶黄杨变种以及扶芳藤等卫矛科植物也都不能幸免。
防治方法
改善环境:
1、注重改善大叶黄杨的生长环境,使之通风透光。
2、合理灌溉、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人工防治:
1、清除植株上白色粉状物。
可先用刷子对其刷扫,再用清水加适量洗衣粉冲洗。
2、剪除感病较重的病叶、病梢,并集中处理。
3、对普遍感病,且株龄较老者,可结合更新复壮对植株进行修剪防治。
化学防治:
1、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劳恩格润杀菌剂菌杀600-800倍液结合格润快刻600-650倍液进行均匀喷施叶面,以叶面喷透不滴水为宜,可及时铲除病菌,预防病情恶化。
2、病害中期或高峰期可使用格润格润之星300ml结合格润破千菌100ml,进行均匀喷施,以叶面喷透不滴水为宜,连续使用2-3次,间隔期为15天,严重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友情提示:无论是白粉病也好,还是一些其它常见的植物病虫害也好,我们在对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都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样才能避免病症的发生和扩大,尽量降低植物的受伤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