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本土民俗文化特色 树立社区文化品牌(新闻摘取)
创建“文化型”品牌特色社区实施方案

创建“文化型”品牌特色社区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的价值和体验,对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创建一个以文化为特色的品牌社区,能够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对文化感兴趣的消费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目标确定1.创建品牌社区通过建立一个以文化为特色的品牌社区,形成一个集结众多文化品牌的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和合作。
2.吸引目标人群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对文化感兴趣的消费群体,并提供专业、精彩、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培养文化消费习惯通过品牌社区的推广和宣传,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愿意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付费。
三、实施方案1.品牌定位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和市场定位,确定品牌的文化主题和核心价值,建立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围。
例如,可以选择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等作为品牌的核心文化主题,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品牌赋予独特的魅力。
2.社区建设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品牌社区,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线下实体店等。
通过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品牌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线下实体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展示和销售。
3.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展览、演出、培训班、文化体验活动等。
通过与各类文化机构、艺术家、专家学者合作,引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提供专业的文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推广与宣传通过品牌社区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包括品牌故事、产品介绍、特色活动等。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搜索引擎优化、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5.会员制度建立会员制度,通过会员卡或会员账号,吸引消费者注册成为会员并享受会员权益,如优惠购买、免费参加活动等。
通过会员制度,增加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
将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探讨

将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探讨作者:覃志毅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南宁为例论述将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提出在民间节日、民间传统技艺中挖掘传承民俗文化,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
【关键词】社区教育; 民俗文化资源; 品牌建设; 民间节日; 民间传统技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031-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它源自生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承载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百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定型,成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
当前,民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社区教育课程是否贴近“地气”,能否弘扬正能量,是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关键。
挖掘民俗文化,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教育课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特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活跃于市井,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因而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约定俗成的风俗生活习惯。
(一)约定俗成。
民俗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每种风俗习惯都是由最初的自发到自觉,经过若干的整合、稳定、传承,最终才可称为民俗。
在民俗产生发展过程中,其传承往往大于创造,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在传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觉性。
因而,约定俗成就成了民俗的主要特点。
立足地域特色,做好文化新闻

立足地域特色,做好文化新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立足地域特色,做好文化新闻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和精神象征。
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做好文化新闻,就是要立足地域特色,用新闻的形式传播和弘扬当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个地方。
只有做好了文化新闻,才能让当地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也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地方,感受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古老的传统风俗、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等。
做好文化新闻,首先就要去挖掘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了解其由来和内涵,然后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大众。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能够让这些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记者要多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情,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同时也要多走访一些非常规的场所,比如乡村、社区等,因为这些地方往往能找到更加真实和原生态的文化资源。
只有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才能为文化新闻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关注当地文化活动除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做好文化新闻还要关注当地的文化活动。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庙会、民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往往是当地文化的生动体现。
记者要经常关注这些活动,及时进行报道,将这些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给读者。
在报道文化活动时,还要注重对其内涵和意义的深度挖掘,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要注重报道的形式和手法,通过生动的图片、精彩的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这些文化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
三、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地域特色,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也能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可以通过特色食物、特色手工艺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只有将地域特色突出出来,才能让文化新闻更加有号召力。
四、弘扬正能量做好文化新闻,更要注重弘扬正能量。
当地的文化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正能量,而记者要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将这些正能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玉溪市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

玉溪市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玉溪市持续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凝聚精神动力,促进乡村发展。
通海县兴蒙乡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建设“文创休闲康养小镇”“喀啅百花巷”,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群众看到了发展机遇,建设发展家乡的精神动力得到增强。
二是开展道德教化,促进乡风文明。
新平县古城街道彝族村寨啊波左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二十四孝”文化走廊、诗词楹联文壁坊、“八德”浮雕文化墙、彝族烟盒舞广场、彝族十月太阳历浮雕等内涵丰富的文化景区。
该小组组织道德宣讲团开展文明讲堂,组织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村”“玉溪市文明示范村”“玉溪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三是增进情感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近年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彝族“火把节”、哈尼族“十月年”、傣族“赶花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民族节庆,以及“沐浴节”“芒果节”“汤锅节”“音乐节”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节活动,成为各地区、各民族群众交流、联欢的“大舞台”。
通过民族文化牵线搭桥,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是协调乡邻关系,促进社会治理。
在红河、墨江、元江三县交界的黑树林地区,三县数十年来持续开展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
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挥民族文化的“黏合”作用,在“三月会”等民族节庆以及群众赶集的日子,邀请各村各寨乡贤、德高望重的长辈联谊座谈,建立互访机制,大家同坐一条凳、同喝连心酒,对存在的分歧,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老理”出发,从同宗同族的亲情入手,积极配合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解决矛盾问题,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乡里和谐。
五是提供特色资源,形成发展优势。
玉溪市民族乡村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乘着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势头和特色村寨建设热潮,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大批以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核心,以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民居及农家乐为补充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效带动群众收入增长。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践打造文化氛围提升社区凝聚力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践打造文化氛围提升社区凝聚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践打造文化氛围提升社区凝聚力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而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践是每个社区成员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共同打造文化氛围,提升社区的凝聚力。
一、加强社区文化教育社区文化教育是培养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学习培训班等,提供居民学习、交流的平台。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教育机构或文化名人进驻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资源。
通过持续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
二、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
此外,可以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比如书法比赛、摄影展示、文学创作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增添社区的活力。
三、打造文化品牌一个社区有独特的文化品牌是提升社区凝聚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
社区可以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可以开展一些体现本地文化特点的活动,如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特色美食节等。
同时,还可以开发社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体验,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一个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使社区融入城市发展,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文化志愿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区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训,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
文化志愿者可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推广、服务接待等工作,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可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互助共享的社区文化氛围,提升社区的凝聚力。
弘扬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

弘扬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乡村是我们国家珍贵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
正是这些乡土文化的丰富多样,使得农村具备了宝贵的资源,可以推动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
为了弘扬乡土文化,提升农村形象,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弘扬乡土文化来推动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是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
乡村地域广阔,民风淳朴,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我们可以派出文化研究团队,深入乡村,搜集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方言等等。
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我们能够了解农村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点,为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打造农村文化品牌乡土文化资源有了,我们就应该通过创意设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
品牌可以是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民间音乐、戏剧表演等等。
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以乡村为背景,以乡土文化为元素,开展创意设计,打造独特的农村文化品牌。
通过品牌的塑造,我们可以提升农村形象,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
三、利用新媒体宣传在推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新媒体的力量。
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有关乡村文化品牌的介绍、推广和活动信息。
通过精心策划,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认可和喜爱乡村文化品牌,进而推动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
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弘扬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展览、音乐会、舞蹈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乡村的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游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五、加强教育培训为了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
立足社区群众工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立足社区群众工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作者:王春龙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社区文化建设这项凝聚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开启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钥匙,实现了“小政府、大文化”的新格局。
通榆县兴华社区从创新文化活动工作机制、以“立足社区群众工作,塑造社区文化品牌”为抓手,以建设群众满意的社区为中心作为社区党建的重心,为通榆县社区树立品牌典型。
一、基本情况通榆县开通镇兴华社区成立于2003年,地处繁荣大街以西,团结路以北。
社区下辖15网格,现有居民户数3734户,人口9893人。
驻区机关(事业)单位18个,非公企业9个。
商业网点1628个,志愿者队伍248人,党员总数162名。
有社区网格长、居家养老服务员、低保专干、社区服务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党建协理员、妇女专干、计生协管员、房产协管员、社区大学生居委会主任助理共47名社区工作者。
二、构建新时代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服务蓝图为了推动社区文化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兴华社区坚持以党建作为缠住,集体研究社区文化发展,带领全体人员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研究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解决新问题,形成以党建带文化的服务格局。
一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参与率,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努力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狠抓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党支部与驻区单位签定共建协议书,成立党建联席会和社区文化建设议事会。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党建文化工作新问题,新举措,互相交流经验,为完善党建文化阵地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后盾和物质保障。
二是把社区文化服务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社区资源,动员全区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扎实开展有社区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
求新、求实,按照上级建设特色型文化社区,提升社区品位的要求,创建“立足社区群众工作,塑造党建文化精品”的党建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队伍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居民活动的热情,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
社区创建“文化型品牌特色社区实施方案范文

社区创建“文化型品牌特色社区实施方案范文社区创建“文化型”品牌特色社区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和档次,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按“明确目标抓基础、分类指导创特色、以点带面提升、整合资源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我们社区实际,社区准备在党建文化与文体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来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同时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品牌的创建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提升社区价值为目标,以弘扬社区文化为中心,以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为手段,进一步强化创建特色文化型社区意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以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基础,提高居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把特色文化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社区工作中。
完成社区建设从粗放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无序到规范的重要跨越,大力创建文化型社区,以特色促发展,以活动强经济,把社区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的特色文化型品牌社区。
二、目标任务以“特色文化”社区为创建目标,继续拓展深化党建文化与文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特色,以创建党建文化引领基地为抓手,不断加强社区党支部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党员文化生活。
依托社区下设舞蹈队,合唱队,健身队、功夫扇、琉璃球、柔力球、健美操等文体队伍,举办社区“文化型”品牌特色活动,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重点在繁荣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求突破。
三、具体步骤活动从2022年2月份开始,2022年8月见成效,2022年12月全面深化完成。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3月1日—2022年5月30日)。
社区陆续召开特色品牌社区创建工作探讨论证座谈会和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关于创建工作相关事宜,并结合社区实际,制定详细的创建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
同时,社区通过板报、简报、橱窗、宣传栏等向社区居民广泛宣传创建“文化型”社区的目的、意义,调动广大居民关心、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组建并扩大戏剧社队伍。
让辖区居民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创树品牌阶段(2022年6月1日—11月30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本土民俗文化特色树立社区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是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和风俗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弘扬本土民俗文化,林荫街道针对辖区老建筑、老住户、居家古旧物品较多的情况,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充分挖掘老城区文化资源,努力为居民搭建展现才艺的平台,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积极打造民俗文化交流阵地。
成立技工社区居民文化艺术中心,内设居民手工艺品展厅、居民书画室、本土文学作品收藏室、王虎生泥塑制作室、刘志成酒瓶博物馆、兴趣培训班、公益书法讲堂等功能室,融合了书法、绘画、泥塑、烫画、剪纸、刺绣、二人台等多种传统民间艺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社区文化、道德教育、休闲娱乐、才艺展示、参观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为乡土能人展示才艺搭建舞台。
举办“搜寻身边宝贝、打造休闲城市”寻宝收藏活动,聘请故宫博物院鉴宝专家叶佩兰、刘静对120多位藏友的上千件藏品进行鉴定,提升了居民的鉴赏水平。
连续举办两届“巧手造就美好生活·创意点亮魅力林荫”民间手工艺品创作大赛,征集到民间手工艺品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各类物品600多件,并发掘出王虎生、李易真、杜煜璋、焦冬梅等一大批乡土文化能人。
其中,王虎生的泥塑作品以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部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为主,分为“四季耕耘”、“岁月流程”、“手里乾坤”、“桑梓剪影”、“五味人生”等系列,作品人物鲜活、妙趣横生,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人
纯朴、友善、勤劳、和睦的精神风貌。
“王虎生泥塑”也因其独特性先后被新华网、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法制报及市、区级媒体宣传报道。
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将征集到的民间手工艺品全部在文化艺术中心内展出并供居民免费参观。
依托社区兴趣班定期举办丝网花编织、水晶串珠等手工技能培训。
与鄂尔多斯市硬笔书法协会携手,举办“写好中国字·振兴中国魂”吴全仁硬笔书法讲座。
与东胜区美术书法协会合作,经常组织辖区书法家们举办各类主题书画笔会。
与雅春书画院联合举办公益书法讲堂,培养固定学员30多人。
在文化艺术中心内设置“新二十四孝长廊”、“社区好人墙”、“中华道德墙”等内容,经常组织辖区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今年以来,共举办手工艺品展、书法、绘画、剪纸艺术交流、社区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30场次,使休闲文化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居民热爱生活、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