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号喷气燃料安全技术说明书-航煤兰炼
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航空煤油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一、化学名称;1、航空煤油是石油化工产品之一,英文名称jet fuel Nob.3,简称航空煤油2、主要用途:燃料、溶剂、杀虫喷雾剂。
3、中文名称:航空煤油、火油4、分子式:以芳香烃为主的各种烃类混合物。
二、危险性概述1、该品主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职业中毒很少见。
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无色或淡黄色,略具臭味。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注意对大气的污染。
3、禁配物:强氧化剂。
4、本品为易燃性液体,沸点100-350?,所以不会直接着火,但盛在适当的灯中,沾湿灯芯而自燃,发出明亮而悦目的火焰。
航空煤油闪点28-60?,自然点224?,爆炸上限0.6%v/v,下限3.7%v/v。
密度0.80比水轻5、急性健康影响:高浓度吸入时,先兴奋后转为抑制,表现为头痛、乏力、酩酊感、肌肉震颤。
共济失调、甚至昏迷、惊厥等。
同时引起眼睛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直接吸入液态煤油时表现为发生急性渗出性出血性支气管炎。
皮肤接触可引起干燥龟裂毛囊炎等。
6、慢性影响:以神经衰弱症状为主,重者可出现肌肉震颤。
共济失调。
7、本品对人体影响:以呼吸道吸入为主,皮肤吸收较少,误服可消化道吸收。
8、火油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酚、醚、氯仿,用作溶剂、燃料、清洁剂、还原染料色浆防结皮剂、印花增稠剂(乳化浆A)等。
三、急救措施1、身体接触:迅速将病人转移至安全处,让其呼吸新鲜空气,并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清洁流动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食入:因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或饮牛奶或鸡蛋清。
4、吸入:本品为麻醉剂,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急性中毒有粘膜刺激症状,浑身乏力,恶心、反复呕吐、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如果吸入本产品,则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四、消防措施1、危险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蒸汽,遇明火高温可引起爆炸燃烧。
生物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生物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生物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一、引言生物航空煤油作为一种新兴的航空燃料,其应用已经在航空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燃料,生物航空煤油在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生物航空煤油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探讨生物航空煤油的安全技术,并提供一份简要的技术说明书,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话题。
二、生物航空煤油的特点生物航空煤油是从生物质资源中提炼得到的航空燃料,相较于传统的航空煤油,具有以下特点:1. 可再生:生物航空煤油的生产过程依赖于生物质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生物航空煤油的可持续性更高。
2. 低碳排放:生物航空煤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能够减少航空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安全性:生物航空煤油的燃烧性能和安全性能经过了多次的严格测试和验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生物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1. 原料选择:生物航空煤油的生产原料主要包括各种生物质资源,如植物油、动物油、纤维素等。
在选择原料时,需考虑其可再生性、生产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并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2. 生产工艺:生物航空煤油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预处理、催化裂解、精制等多个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各项参数,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3. 质量控制:生产的生物航空煤油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认证,包括密度、凝点、闪点、硫含量、凝固点等多项指标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航空煤油的标准要求。
4. 储存和运输:生物航空煤油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和传统航空煤油一样,保证其在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避免受潮、污染等现象。
5. 使用和排放:在飞机的使用过程中,需保证生物航空煤油与传统航空煤油一样的燃烧性能和安全性能,并管理其排放,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总结和展望生物航空煤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航空燃料,在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石油炼制工程--喷气燃料

一、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对燃料的要求 1、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 各部件作用: ●各部件作用: (1)压缩机:压缩空气,提高空气压力以提高热能利用程度。 压缩机: 压缩机 压缩空气,提高空气压力以提高热能利用程度。 (2)燃烧室:空气与燃料混合在此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燃烧室: 燃烧室 空气与燃料混合在此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膨胀将热能转变为动能。 膨胀将热能转变为动能。 (3)涡轮:将燃烧的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压缩机和其它 涡轮: 涡轮 将燃烧的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附件工作。 附件工作。 (4)尾喷管:使高压、高温气体膨胀和加速。 尾喷管: 尾喷管 使高压、高温气体膨胀和加速。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1)进气 进气 在喷气发动机中,空气经进气道进入离心式压缩机,一般是迎面 在喷气发动机中,空气经进气道进入离心式压缩机, 进入。 进入。 (2)压缩 压缩 空气被压缩, 空气被压缩,T≈0.3~0.5 MPa,P≈150~200℃,30%左右的空 ~ , ~ ℃ 左右的空 气以40~ 的速度进入燃烧室。 气以 ~60m/s的速度进入燃烧室。 的速度进入燃烧室
二、喷气燃料的燃烧性能 影响燃烧完全度的因素: 影响燃烧完全度的因素: ①粘度 粘度过大:喷射射程远,液滴大,雾化不良,燃烧不均匀、 粘度过大:喷射射程远,液滴大,雾化不良,燃烧不均匀、不 完全,功率降低。 完全,功率降低。 粘度过小:喷射射程近,火焰燃烧区域宽而短,易引起局部过 粘度过小:喷射射程近,火焰燃烧区域宽而短, 热。 ②蒸发性 蒸发性好的燃料能很快地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 蒸发性好的燃料能很快地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燃烧完全 馏分过重,不易蒸发,形成可燃混合气的速度慢, 度 高。馏分过重,不易蒸发,形成可燃混合气的速度慢,其燃 烧完全度也就低。一般喷气燃料的终馏点都控制在300▫C以下。 烧完全度也就低。一般喷气燃料的终馏点都控制在 ▫ 以下。 以下 ③化学组成 烃类的燃烧完全度随化学组成按下列次序逐渐增大: 烃类的燃烧完全度随化学组成按下列次序逐渐增大: 双环芳烃<单环芳烃<带侧链芳烃<双环环烷烃< 双环芳烃<单环芳烃<带侧链芳烃<双环环烷烃<单环环烷烃 异构烷烃<正构烷烃。 <异构烷烃<正构烷烃。 由此可见,芳香烃含量越高,其燃烧完全度越差,限制芳香烃 由此可见,芳香烃含量越高,其燃烧完全度越差, 含量不大于20%。 含量不大于 。
3号喷气燃料色度与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723号喷气燃料是国内航空煤油的主要产品,作为航空燃料广泛应用。
关系到航空安全,3号喷气燃料的质量指标越来越严格。
目前,我国采用的标准强制规定了喷气燃料的外观、颜色、组成、挥发性、燃烧性等11大类29个指标 [1]。
颜色是油品的重要质量特征,反映了产品的精炼程度,也可用于探测产品里的污染物。
笔者在日常化验中,发现一批燃料外观目测发黄,通过赛波特试验,测定了油料的色度,随后考察了色度与水反应、蒸馏、电导率、铜片腐蚀、银片腐蚀、蒸馏等石油产品理化指标的关联性,以指导日常的油料质量监测工作。
1 实验部分1.1 实验依据采用GB 6537—2018 标准,测试选取的7组3号喷气燃料油样。
1.2 实验样品从某炼厂的来油中选取七个批次样品,编号分别为1#、2#、3#、4#、5#、6#、7#。
其中,1#、2#、3#外观目测清澈透明,4#~7#颜色发黄。
1.3 基本性质测定按标准测定7组油样的赛波特、水反应、电导率、总酸值、铜片腐蚀、银片腐蚀、蒸馏项目,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鉴于7种油样外观差异,我们分别对其赛波特、水反应、电导率、总酸值、铜片腐蚀、银片腐蚀、蒸馏等进行测定,研究各理化指标的相互关联关系。
2.1 赛波特颜色测定民用飞机发动机和军用飞机发动机对3 号喷气燃料的赛波特颜色要求不同[2]。
赛波特颜色号范围为-16~+30,颜色由深至浅,-16颜色最深,+30颜色最浅。
民用 3 号喷气燃料要求为:初始赛波特颜色大于+25时变化小于等于 8;初始赛波特颜色在+15~+25 之间时变化小于等于 5;初始赛波特颜色小于+15时变化小于等于 3。
军用 3 号喷气燃料由于储存时间长,要求较严,为赛波特颜色大于等于+25。
按GB/T3555—1992《石油产品赛波特颜色测定法(赛波特比色计法)规定的方法对上述7个试样赛波特颜色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到,当色度等于或低于+10时,油样3号喷气燃料色度与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亢玲娟94104部队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3号喷气燃料代号RP-3,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航空燃料,常用于大型民用喷气式飞机、军用喷气战斗机和直升机等航空器。
燃油安全技术说明书SDS

燃油安全技术说明书SDS燃油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概述-------------------------------------本文为燃油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旨在提供有关燃油的安全使用和处理的相关信息。
本文详细描述了燃油的物理性质、安全注意事项、应急措施和适当的存储要求。
物理性质-------------------------------------燃油是一种能够产生燃烧的可燃液体。
它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可燃性。
常见的燃油种类包括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
安全注意事项-------------------------------------1. 燃油具有易燃性,请远离明火、静电和高温表面,以免引发火灾或爆炸。
2. 在使用过程中,请保持适当的通风以防止燃油蒸气积聚。
3. 避免将燃油接触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如有接触,请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4. 燃油具有毒性,应避免食用、饮用或吸入。
5. 请妥善处理用过的燃油,并依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置。
应急措施-------------------------------------1. 火灾: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火焰。
不要使用水来灭火,以免加剧火势。
2. 泄漏:立即停止泄漏源并将泄漏区域隔离。
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如用阻隔材料或吸收剂吸收泄漏物。
将泄漏物和污染物妥善处置。
3. 意外暴露:立即远离泄漏区域,并确保有足够的通风。
如有需要,寻求医疗帮助。
适当存储要求-------------------------------------1. 燃油应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明火、静电和高温表面。
2. 燃油应储存在密闭中,以避免挥发和泄漏。
3. 存放燃油的仓库或库存区域应符合当地法规的要求。
结论-------------------------------------本文为燃油安全技术说明书(SDS),详细介绍了燃油的物理性质、安全注意事项、应急措施和适当的存储要求。
航空煤油 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

航空煤油 3 号喷气燃料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中国石油兰州石化2009 年11 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3 号喷气燃料化学品英文名称:Aviation kerosene企业名称: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 10 号邮编:730060传真号码:+8609317561499 +8609317361920联系电话:+8609317933653企业应急电话:+8609317936111 +8609317936222技术说明书编码:2009-45生效日期:2009 年12 月1 日国家应急电话:火警119 急救 120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主要成分: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煤油 / 8008-20-6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3 类高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蒸气可引起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出现化学性肺炎。
吸入液态煤油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
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与吸入中毒相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3号喷气燃料质量管理规定(2版)20130603

1目的为了保证3号喷气燃料(以下简称航煤)产品在生产、调和、储运、检验及出厂过程中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航煤出厂产品质量,特制定此规定。
2适用范围本规定明确了航煤生产的原料、工艺、过程控制、检验分析及调和、储运、出厂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航煤在生产、调和、储运、检验及出厂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与其相关的单位和部门。
3术语和定义3.1本规定所称“三专”是指专泵、专线、专罐。
3.2本规定所称原油及航煤原料油“五勤”脱水法是指收油前勤脱水、满罐后勤脱水、含水多勤脱水、接班后勤脱水、付油前勤脱水。
3.3本规定所称航煤成品待检罐是指未加入航煤抗磨剂、抗静电剂的精制航煤。
3.4本规定所称航煤成品待检罐“五不许移动”是指罐内停止进油后,未经分析不许移动;分析项目不全,不许移动;质量不合格,不许移动;容器管线不符合使用要求,不许移动;特殊情况未经主管经理批准,不许移动。
3.5本规定所称航煤成品罐脱水“三勤”是指收油前勤脱水、满罐后勤脱水、付油前勤脱水。
3.6本规定所称“五不许调和”是指铜片腐蚀不合格的油品,不许调和;受到冲塔、串油等事故污染的不合格组分,不许调和;未按规定程序试生产的半成品,不许调和;添加剂不合格,不许调和;特殊情况未经主管经理和生产技术处同意,不许调和。
3.7本规定所称航煤出厂“五对”是指对品种牌号、对车号、对出厂日期、对批号、对数量。
3.8本规定所称“六不许出厂”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不许出厂;未分析或分析项目不全,不许出厂;包装物品不符合标准要求,不许出厂;未经主管经理、处室领导、质检员和用户代表在合格证上签字,不许出厂;未按规定留样,不许出厂;产品质量不符合内控质量标准,不许出厂。
3.9本规定所称“五准”是指:采样准、仪器试剂准、分析准、计算准、结果准。
3.10本规定所称“三及时”是指采样及时、分析及时、LIMS数据输入和报结果及时。
3.11本规定所称“四级检查”是指自检、互检、班长、化验室主任检查。
3号喷气燃料主要成分

3号喷气燃料主要成分
3号喷气燃料是航空燃料的一种,主要用于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烷烃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环烷化合物和硫化合物。
其中,烷烃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总量的80%以上。
芳香族化合物和环烷化合物占比较小,但对其燃烧性能和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硫化合物是3号喷气燃料中的杂质,虽然仅占极少数,但其有害影响和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对3号喷气燃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品(3号喷气燃料)安全技术说明书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2009年11月
化 学 品 安 全 技 术 说 明 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3号喷气燃料
化学品英文名称:Aviation kerosene
企业名称: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10号
邮编:730060
传真号码:+8609317561499 +8609317361920
联系电话:+8609317933653
企业应急电话:+8609317936111 +8609317936222
技术说明书编码:2009-45
生效日期:2009年12月1日
国家应急电话:火警119 急救 120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 纯品 □ 混合物 ■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煤油 / 8008-20-6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3类 高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蒸气可引起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出现化学性肺炎。
吸入液态煤油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
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与吸入中毒相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CO、CO2。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炎热季节库温不得超过25℃。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水白色至淡黄色流动性油状液体,易挥发。
熔 点(℃):无资料 沸 点(℃):175~325
相对密度(水=1):0.75~0.85 相对密度(空气=1):4.5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闪 点(℃):≥40 引燃温度(℃):210
爆炸上限%(V/V):5.0 爆炸下限%(V/V):0.7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溶剂、杀虫喷雾剂。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配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无资料。
分解产物: 无资料。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36000mg/kg(大鼠经口),7072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中毒:无资料。
慢性中毒:无资料。
刺激性:无资料。
致敏性:无资料。
致突变性:无资料。
致畸性:无资料。
致癌性: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大气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物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01
UN编号:1223
包装标志:易燃液体
包装类别:Ⅲ类包装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薄钢板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花格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1994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届第十次会议审议批准了170号国际劳工公约《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第344号令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危
险化学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铁道部关于加强铁路剧毒品运输管理的通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办法》(国家局17号令);《危险化学试剂使用与管理规定》;《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
以上法规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关规定;同时建议关注《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3 类高闪点易燃液体。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第二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2.《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0-90)
3.《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12463-90)
4.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填表时间:2008年7月15日
填表部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填 表 人:周波 李兴泉
数据审核单位:甘肃省化学品登记注册办公室
修改说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