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催化机制
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和应用

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和应用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广泛存在于细胞、组织和体液中,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之一。
酶催化反应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方式,对于细胞的代谢和物质转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酶催化反应的机制酶催化反应的机制是指酶催化剂通过与底物相互作用,使底物转化成产物的过程。
酶催化反应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催化剂与底物分子之间的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这种复合体是酶催化反应的出发点。
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是通过酶与底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包括电荷互相作用、氢键和疏水作用等。
2. 化学反应的促进酶通过特定的结构和空间构型促进底物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化学反应发生并转化为产物。
3. 形状发生改变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并具有了不同的催化能力,帮助底物分子完成化学反应。
二、酶催化反应的应用1. 医药学领域酶催化反应在医药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酶催化反应产生的光学活性化合物来合成一些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酶催化反应也可以在医学领域中用于判断疾病的早期诊断,例如检测体内特异性酶的水平,来判断某些疾病的临床病情。
2. 生产工业中的应用酶催化反应也在生产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酶催化反应合成纤维素,该反应是生产纸张和纺织制品的重要过程之一。
酶催化反应还可以用于工业化学品合成,包括化纤、合成纸张、染料和粘合剂等领域。
3. 生态学和环境保护领域酶催化反应还可以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得到应用。
例如,使用酶催化剂降解有害物质,这将有助于降低工业制造产生的化学废物和污染物的数量。
总之,酶催化反应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反应,在生物化学和工业生产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酶催化反应也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

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对底物特异性具有高度选择性。
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是由其特殊的结构和催化活性所决定的。
本文将围绕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展开论述。
一、酶的催化机制1.1 底物结合酶与底物之间通过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力进行结合,包括氢键、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能够将底物准确定位在酶的活性位点上,从而促使催化反应的进行。
1.2 过渡态稳定化酶能够通过与底物的结合形成稳定的过渡态,从而降低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酶通过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和功能基团,使底物分子在催化位点上发生特定的化学变化,形成过渡态稳定的中间产物。
1.3 酶的内部催化活性酶分子内部存在催化活性位点,可以进一步促进底物转变为产物。
例如,某些酶能够通过催化剂的活化作用,将水分子分解为氢离子和氧气,从而在催化过程中参与反应。
二、酶的底物特异性2.1 亚基识别酶通过与底物的特定结构互补,形成亚基识别,实现对特定底物的选择性结合。
亚基识别是通过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进行的。
2.2 空间结构酶分子的特定结构使其具有特定的催化活性和特异性。
酶的催化活性位点通常是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凹陷部分,只有特定结构的底物才能准确配位于活性位点上,从而实现催化反应。
2.3 电荷互作用酶的活性位点通常具有一定的电荷性质,底物分子通过与活性位点的电荷相互作用,实现对底物的选择性结合。
电荷互作用是酶底物特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酶的催化机制涉及底物结合、过渡态稳定化和内部催化活性等过程。
而酶的底物特异性则是通过亚基识别、空间结构和电荷互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深入研究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有助于揭示酶催化反应的精确机理,为酶工程和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在生物催化领域,酶作为一类高效、底物特异性强的催化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合成更高效的催化剂,开发更有效的生物催化反应,促进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
酶催化的机制和酶的应用

酶催化的机制和酶的应用酶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能够促进反应的发生,其催化效率远高于人工合成催化剂。
酶催化的反应在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许多工业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着重讨论酶催化的机制和酶在生物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酶催化的机制酶催化反应的机制是涉及到酶的构象变化和化学反应中间体的形成。
酶促催化反应的过程中,底物首先结合于酶的活性部位,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然后,酶构形发生变化,使得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降低,从而促进反应发生。
在反应结束时,产物从酶的活性部位释放出来。
酶的构象变化对于催化反应至关重要。
酶分子具有很高的空间结构复杂性,存在各种豁口、隧道、晶页面、裂缝和缝隙。
底物在和酶结合的过程中,会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帮助反应发生。
酶促进反应发生的能力源自于其催化活性中心。
酶催化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的一个结构域,通常由1-3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
酶活性中心中的氨基酸残基具有一定的立体构象,这种构象对于催化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酶活性中心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底物,促进其反应,而不影响不同底物的反应。
二、酶的应用由于酶可以选择性地促进生物和非生物反应,因此在生物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生物领域在生物领域中,酶有多种应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医疗和诊断上的应用。
例如,在临床诊断中,酶可以用来检测肝脏、胰腺和心肌损伤产生的酶。
在高尔夫球运动中,使用的某些酶可以增强力量和准确性,而在食品领域中,酶被广泛应用于面包、果汁和啤酒等食品的生产过程中。
酶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能够使得食品的口感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2.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中,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和分析、石油化工、纸浆和造纸工业,以及食品工业中。
酶在化学合成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大多数化合物的合成。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酶被用来制备药物、分析物和抗生物质等。
在纸浆和造纸工业中,酶可用作造纸和制浆过程的催化剂,提高纸张的质量,减少废料的产生。
酶在食品加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啤酒酿造和面包制作中,酶被用于促进反应的发生,使得产品更加美味和健康。
酶的催化机制与酶学的研究方法

酶的催化机制与酶学的研究方法酶是生命的基础,它们催化生命中的所有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机制是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关键。
因此,了解酶的催化机制和酶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家研究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机制基于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和酶的靶向构象变化。
酶的催化活性由酶的立体结构、化学性质和环境因素决定。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同时也参与反应中的其他活动。
酶的基本催化机制包括: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和金属离子催化。
酸碱催化是指酶通过贡献或接受质子来调控反应速率。
共价催化是指酶能够通过酶-底物复合物的活性位点上的亲核剂或电荷催化反应。
金属离子催化是指酶通过金属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来催化反应。
酶还具有特异的选择性,即只催化某些特定的底物,而不催化其他分子。
其原因是酶能够识别和与底物形成特定的形状和电荷匹配,从而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二、酶学的研究方法酶学是研究酶催化机制的学科。
酶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和间接测量酶活性的方法。
直接测量酶活性的方法包括: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法、比色法以及直接观察反应表现的方法。
光谱法是利用酶与底物反应时出现或消失的特定吸收峰测定酶活性。
电化学法是利用反应时产生或消耗的电荷测定酶活性。
荧光法是利用酶反应产生的荧光物质测定酶活性。
比色法是利用反应时产生的染料测定酶活性。
间接测量酶活性的方法包括:酶标记法、放射同位素法、基于质谱法等。
酶标记法是将酶与底物结合,通过反应端产生的信号测定酶活性。
放射同位素法是利用放射性底物测定反应产物中是否有放射性同位素,从而确定酶活性。
基于质谱法是利用质谱仪测定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化合物的质量变化,从而测定酶活性。
另外,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生物分子学方法以及肽质谱法等在酶学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酶学的应用酶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解析酶的催化机制,也有助于应用于药物研发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酶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广泛,包括寻找新型的靶点、设计新型药物并测试其抗酶作用。
酶催化反应的机制

酶催化反应的机制酶催化反应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化反应方式,其机制涉及多个步骤和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并介绍主要的反应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酶是一类能够降低活化能并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生物催化剂。
它们通常是蛋白质分子,通过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在催化反应中发挥作用。
二、酶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1. 氧化还原反应:酶能促进底物的氧化或还原过程,通过转移电子来完成反应。
常见的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酒精脱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
2. 水解反应:酶能够促进底物的水解反应,将底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
例如,葡萄糖水解酶能够催化葡萄糖分子的水解。
3. 缩合反应:酶能够促进底物的缩合反应,将两个或多个底物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例如,DNA聚合酶能够催化DNA链的合成。
三、酶催化反应的机制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可分为酶底物复合物形成、过渡状态形成和产物生成三个关键步骤。
1. 酶底物复合物形成酶通过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这一步骤通常需要一定的结合能。
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底物分子就近接近,有利于进一步的反应。
2. 过渡状态形成酶通过与底物的特定部位结合,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底物分子能够更容易地达到过渡状态。
过渡状态是反应中能量峰值所在的状态,是酶催化反应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3. 产物生成在过渡状态被稳定之后,底物可以顺利地转化为产物。
酶通过特定的构象和催化位点,使反应速率大大增加,从而加速产物生成过程。
四、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和抑制剂等。
1.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酶催化反应进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催化反应的效率。
2. pH值:不同的酶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pH 值会导致酶的构象改变,进而影响酶催化反应的进行。
3. 底物浓度:适宜的底物浓度有利于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过高或过低的底物浓度都会影响酶催化反应的速率。
简述酶高效催化的机理

简述酶高效催化的机理
酶是一种高效催化剂,其高效催化能力主要由以下机理解释:
1. 亲和作用:酶与底物的结合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能够增加底物与酶的结合速率。
酶通过结构上的亲和作用,使得底物与酶的结合更加稳定,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
2. 构象变化: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会发生构象变化,通过在反应中转变自身结构来促进底物的转化。
这种构象变化可以增加底物与酶之间的互作用,并且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形成更稳定的中间体。
3. 密切环境:酶的活性位点通常位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化学环境来加速反应。
该环境可以限制溶剂分子的进入,增加底物与酶的接触,并提供特定的化学条件,例如在催化过程中提供酸碱性环境或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
4. 临近效应:酶能够通过将底物分子靠近催化位点来增加反应速率。
酶可以在底物与酶结合时,将底物的结构改变为更有利于反应进行的状态,并将底物分子定向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其更容易发生反应。
5. 过渡态稳定化:酶能够与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稳定它们之间的过渡态,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这种稳定化通过提供剪切力、电子转移、空间矫正等方式实现,有效地促进了底物的转化。
综上所述,酶高效催化的机理主要包括亲和作用、构象变化、密切环境、临近效应和过渡态稳定化等。
这些机理共同作用,使得酶能够以高效、特异和选择性地催化底物的转化。
酶催化机制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酶催化机制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选择性和特异性等特点,是生物体内许多代谢反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酶的催化机制和生物体内的功能成为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酶催化机制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1. 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机制是指酶分子如何加速反应速率,并使反应选择性地进行。
酶催化机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和亲合催化。
1.1 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酶催化过程中,酶分子或其周围的水分子接受或释放质子,从而使底物分子电荷分布发生改变,促进反应的进行。
酸碱催化的例子有肝酸酶催化底物分子的去除羟基、羧基等。
1.2 共价催化共价催化是指酶催化过程中酶分子结合在底物分子上,形成化学键,从而增强反应力场,促进反应的进行。
共价催化的例子有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肽键等。
1.3 金属离子催化金属离子催化是指酶分子中存在的金属离子通过与底物分子形成离子键或通过催化多个催化机构,参与酶催化反应的过程。
金属离子催化的例子包括酸性磷酸酶催化底物的磷酸转移反应等。
1.4 亲合催化亲合催化是指酶分子通过确定的结构域,吸引底物分子进入酶分子内部,使底物分子在酶分子内转换反应,促进反应的进行。
亲合催化的例子包括小肠界面和乳酸脱氢酶酶促反应的两个亲合提高反应速率等。
2. 酶的生物体内作用许多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都是依靠酶的催化完成的。
例如,葡萄糖代谢过程中,酶使葡萄糖分子转换成另一种物质在细胞内得到利用。
这些代谢过程包括:糖类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等。
2.1 糖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主要分解成葡萄糖或其他单糖类物质。
酶在糖类代谢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淀粉酶将水解淀粉为葡萄糖分子,转换成能量而且被吸收。
葡萄糖氧化酶使葡萄糖分子转化为乳酸或二氧化碳,在有氧条件下使大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得到生成。
2.2 脂质代谢在酶催化下,脂质分子被水解成明胶和游离脂肪酸。
其他脂质合成酶负责将游离脂肪酸合成油脂分子,在细胞中将它们存储起来或者添加到细胞膜。
酶的催化机制解析

酶的催化机制解析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促进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进行。
酶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催化机制一直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酶的催化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探讨酶是如何实现高效催化的。
一、酶的结构与功能酶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酶分子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个亚基具有催化活性。
酶的催化活性部位称为活性中心,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通常具有特定的结构,能够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通过特异性的底物结合和催化活性,实现了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加速。
酶能够选择性地催化特定的底物,而不影响其他底物的反应。
这种特异性使得酶在生物体内能够精确地调控代谢途径,保持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平衡。
二、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机制主要包括底物结合、过渡态形成和产物释放三个步骤。
在酶催化的过程中,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具体而言,酶的催化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底物结合:酶通过其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这些相互作用力有助于稳定酶-底物复合物的结构。
2. 过渡态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在活性中心的作用下,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过渡态。
过渡态是反应进行到一半时的中间状态,具有较高的能量,是反应进行的关键步骤。
3. 产物释放:过渡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终生成产物。
酶通过调控反应速率和方向,促使产物的释放。
产物释放后,酶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可以再次参与下一个反应。
酶的催化机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
酶通过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了高效催化和特异性识别,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酶的催化速率酶的催化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和pH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催化作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反应更容 易进行。
酶的催化包括酶如何同底物结合及酶如何
能使反应加快两个方面。酶同底物结合已 在酶催化作用的中间产物的实验中的得到 证实。但酶究竟与底物何种方式结合,目 前还停留在设想阶段,而且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酶同底物的结合发生在酶蛋白的 活性部位。
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 fit theory) 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者 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使这些化合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有的 科学家提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 十分吻合,就好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酶的这种互补形状,使 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 的化合物,这就是“锁钥学说”。 科学家后来发现,当底物与酶结合时,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常常发 生明显的变化。另外,酶常常能够催化同一个生化反应中正逆两 个方向的反应。因此,“锁和钥匙学说”把酶的结构看成是固定不 变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于是,有的科学家又提出,酶并不是事先 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 补的形状。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 状发生变化一样。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构像发 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就是 1958年D.E.Koshland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酶分子活性中 心的结构原来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但酶的活性中心是柔 软的而非刚性的。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象 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关的各个基因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从而 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反 应结束当产物从酶上脱落下来后,酶的活性中心又恢复了原来的 构象。
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性丧失。这些抑制剂一般不 能用稀释、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由他引起 的抑制作用称不可抑制作用。按其作用的选择性不 同又可分为非专一性和专一性两类。 (1)非专业性不可逆抑制 抑制剂与酶分子中一 类或几类基团作用,无论是非必须基团还是必须基 团,都进行共价结合。 (2)专一性不可逆抑制 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 对琉磷、敌敌畏等)能专一性的与胆碱酯酶等羟基 酶的羟基作用,与之结合使酶磷酰化而不可逆抑制 酶的活性。
最适PH:酶催化活
性最大时的环境PH PH影响酶活力的原 因: 环境过酸、过碱是 酶活性失活;影响 酶活性基团的解离
米氏方程式
• 1913年Michaelish 和 Menten 提出反应速 度与反应底物关系 的数学方程式即 米—曼氏方程式简 称米氏方程
米氏常数的意义
Km值是当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反竞争抑制作用
抑制剂并不直接与酶结合,而是与酶 和底物形成的复合物结合,ES复合物 结合为ESI,使酶失去催化活性,ESI 同样也不能分解产物,所以ES实际生 成量下降。
酶的催化机制
• 酶的催化作用 • 过渡态 • 分子活化能
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化学反应能否进行 与活化分子的多少直接相关,活化分子 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所谓活化分子是 指其所含能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的分 子,其在碰撞中能发生化学发应。某一 限度是指能垒;活化分子所处的状态即 我们所指的过渡态。活化能是指活化分 子具有的能量与常态分子的能量差。酶
即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酶与底物 的亲和力越小;反之Km值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表示不需要很高底物浓度,便可以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Km值只与酶的性质、 酶所催化的底物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由若干酶催化一个连续代谢过程时,如能确定各种酶催 化反应底物的Km值及相应的底物浓度时,可以推断出 其中Km值最大的一步反应为连续反应中的限速反应, 该酶为限速酶 用【S】对反应速度作图不能准确的获得数据,因为是 一个渐进的极限值,不可能从实验中直接得到Vm和 Km数据,因为Vm是一个渐进值不可能直接得到。而 Km是V=Vm/2时的 【S】值也难以准确测定。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 响呈矩形双曲线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 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为一级反应。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 应速度不在呈正比加速, 反应为混合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的程 度时,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达到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 反应。
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酶和底物结合时,不仅酶的构像发 生改变,底物分子的构象也发生变化。 酶使底物中的敏感键发生变形,从而 使敏感键更容易断裂,并对底物产生 张力作用,使底物扭曲,促进ES进入 过渡状态,使反应加速进行。
酸碱催化
即质子供体及质子受体对酶反应的催
化作用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激 活 剂 和 抑 制 剂 温 度 底 物 浓 度 酶 浓 度 PH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足够大和 无酶抑制剂存在时,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 度成正比。酶催化反 应时,酶先要与底物 形成中间产物,当底 物浓度大大超过酶的 浓度时,反应达到最 大速率,这时增加酶 浓度可增加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 成正比关系。即v=k 【E】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升 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 温度降低,酶促反应速 率降低。
当反应在某一温度使两 者的影响处于平衡状态, 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快 此时的温度称为最适温 度。
通常动物体内酶的温度一般在37℃-40℃之间,
而植物体内的酶一般在50℃-60℃之间,极有 少数的酶能耐高温如胰蛋白酶短时间加热到 100℃后,再恢复室温仍有活性,而大多数酶 加热到60摄氏度即丧失活性。 高温可以使酶失活,可以用于高温灭菌。低 温不能使酶失活,可以低温保存菌种和生物 剂。
中间产物学说
在酶促反应中,底物先与酶结合成
不稳定的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在 分解成酶与底物。子内的某些化 学键发生极化,呈不稳定的中间状态, 可以继续分解到P和E ,E又能狗与其他 S结合,继续发挥催化功能,所以少量的 酶可以催化大量的底物。在反应过程中, 如果是S到P,所需的活化能比上述有酶 参加的活化能大得多。 在双分子反应中(即反应中有两种底物 参加),酶先与一种底物结合成中间产 物,后者再与第二底物起作用。表示如 下
激活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激活剂。
类别
无机阳离子: Na+·、K+ 、 Ca2+ 、
Mg2+ cu2+ 、Zn2+ 、 Co2+ 、 Cr3+ 、 Fe2+
无机阴离子 : Br-、Cl-、I-、CN-、NO-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分子的某些基团以共
可逆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抑制作用
(1)竞争性抑制作用
如果抑制剂在结构 上与底物相似,那么他可以同底物竞争性 的与酶的活性部位相结合。酶与这种物质 结合后,就不能再与底物结合,这种作用 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部分 可逆的结合,不影响底物与酶分子的结合, 也不影响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这种抑制作 (2) 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不直接与酶结合酶结合而是和酶与 底物形成的复合物的结合 ,使酶失去催化 活性,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
• 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 共价键催化 底物构想改变学说 酸碱催化
共价催化
• 在催化时,酶以底物以共价键形成一 个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中间产物,以 比较的概率转换为过渡态,从而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加快。
• 如某些辅酶:焦磷酸硫胺素和磷酸吡 哆醛参与共价键催化作用。
底物构想改变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