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要成就
中世纪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空间
教堂的第三个特点是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 大厅采用白、绿、蓝、黑、红等色彩斑斓的大理石贴面。帆拱及穹顶上贴蓝色和金色详见的玻璃马赛克, 镶拼成圣徒、天使像等,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变,又和谐相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神圣、高贵 与富丽,充分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利用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尖峭、高耸、空灵、纤瘦。 尖峭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 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准确 的表述。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 堂的后面,始建于1173 年,设计为垂直建造, 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 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 层松软而倾斜。 比萨斜塔是建筑史上一 座重要建筑。它大胆的 圆形建筑设计向世人展 现了它的独创性。
比萨大教堂
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 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 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 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 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 风格。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 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 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
这种彩色玻璃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 它们由铅丝联结起来,而这些铅丝就构 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 哥特式建筑 和彩色玻璃画构成了中世纪基督宗教文 化的标志性成就,成为中世纪艺术发展 的顶点。
特点四:石雕
特点五:束柱
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兰斯主教堂
意 大 利 米 兰 主 教 堂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要成就

威尼斯的城市布局
• 整个城市地理构型呈“S”状 • 一条大运河从城市中心穿过 • 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 多个大小岛,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 • 共分六个区:卡纳雷交区、圣马可区、卡斯特罗 区、道索杜罗区、圣波罗区和圣十字区 • 主教府邸,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集中分布,相互 交融: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周边分布圣马可大教 堂,总督府
参考资料
• • • • •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外国建筑史》 百科 / 图片/走进威尼斯
蜿蜒的水道 流动的清波 斑斓的倒影 威尼斯 一个漂浮在碧波上 的浪漫的梦 ……
圣马可广场 ——欧洲最美的客厅
• 威尼斯中心广场,是 威尼斯的政治、宗教 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 动中心 • 初建于9世纪 • 长约170米,东边宽约 80米,西侧宽约55米
圣马可大教堂
• 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 马可广场上 • 始建于公元829年 • 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 堂 • 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 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 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 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 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杰作。
• 用骨架券代替厚拱 顶
罗马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将钟楼组合到教堂 建筑中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 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斯大教堂 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 周围建筑群
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
哥特式建筑
• 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 异,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 • 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 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 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 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
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
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
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
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
“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要成就共48页文档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 主要成就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

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中世纪欧洲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文化和社会变革在此期间发生。
在城市和城堡的建筑方面,中世纪欧洲也经历了从罗马式建筑到哥特式建筑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技术和设计特点。
一、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建筑风格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城市大多建造了石质边城墙。
最初的城墙一般由木材、泥土和石头构成。
城墙内有狭窄的石板街道和砖石房屋,这些建筑也取决于可用的材料和土地特征。
城市中心一般有主教堂、市政大厦、公共广场和城市集市。
在城市的建筑设计方面,中世纪欧洲城市建筑使用罗马式建筑设计。
这种建筑风格有着稳重、庄重的特点,整个建筑结构中充满了纪念意义和神圣感。
城市中心的教堂和市政大厦采用这种风格。
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厚重的墙体和圆拱。
大理石、花岗石和石灰石等坚硬的石材是罗马式建筑的主要材料。
建筑物外部通常有挖好水槽的花岗岩(bossage)墙壁。
通过挖出的浅突起使墙体表面形成粗糙的纹理。
二、中世纪欧洲城墙和城堡的建筑风格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城堡和城墙的建造是与战争有关的。
因此,城堡和城墙的设计考虑了防御和射箭、投石等各种军事操作的要素。
同时,城堡也是贵族和王室居住的场所,因此也有一定的奢华和舒适度。
城堡的建筑风格主要使用哥特式建筑设计,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瘦高的柱子和尖顶。
哥特式建筑的墙壁被划分为许多小部分,被称为“三角形制”,这种方式为城堡和教堂的玻璃彩窗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城堡中的塔楼被称为“杰拱顶”,因为它们是半圆拱的,顶部有个尺寸巨大的平台。
塔楼被认为是城堡的核心,因为它们可以远程监视周围的领地。
城墙的设计则使用了另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这种风格结构稳固,较适合防御用途。
城墙的建造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城墙直接建在地面上,这种方法称为“地堡”,一种是把城墙连通堡垒或城堡建筑物,称为“龙骨”。
三、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城堡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特点中世纪建筑的技术和设计特点包括拱形和圆拱技术,哥特式建筑的窗户设计以及石头和木材的使用。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
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
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
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
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
“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建筑发展概况

欧洲中世纪建筑发展概况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其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技术和功能等方面全面概述欧洲中世纪建筑的发展历程。
二、建筑风格1.罗曼式建筑:罗曼式建筑起源于10世纪的法国,以厚重的墙壁、拱形门窗和半圆形拱顶为特征,形成了独特而稳重的风格。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2世纪末期,以高大而细长的尖顶、窄长的窗户和复杂的花饰为特征,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文艺复兴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出现了一种新型建筑风格,以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模仿和创新为主要特点,注重比例、对称和装饰。
三、建筑材料1.石材:中世纪建筑大量使用石材,既因为其坚固耐久,也因为其质感和色彩可以营造出庄重而优美的空间效果。
2.木材:由于石材昂贵且运输困难,许多中世纪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如木框架和木板墙等。
这种结构不仅便于搭建,还可以提供良好的隔音3.玻璃:在哥特式建筑中,窗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为了增强窗户的艺术效果,中世纪建筑师开始使用着色玻璃。
四、建筑技术1.拱形结构:拱形结构是罗曼式和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通过将多个圆拱连接起来,可以支撑更高的墙体和屋顶,并创造出宏伟而富有变化的空间效果。
2.飞扶壁: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是一种从墙体上突出并向外倾斜的支撑结构,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3.尖顶:哥特式建筑中的尖顶不仅是一种装饰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
通过将多个三角形组合起来,可以创造出高耸而细致的建筑形象。
五、建筑功能1.宗教建筑:在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是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之一。
教堂、修道院和大教堂等宗教场所不仅是信仰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和乡村社区的文化中心。
2.城堡和城墙:由于战争和财富累积,许多贵族和王室开始兴建城堡和城墙以保护自己。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了厚重的石墙、深沟高垒和强固的塔楼等防御措施。
欧洲城市发展史

欧洲城市发展史
欧洲城市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
希腊城市国家和古罗马帝国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布局通常是以市中心广场和主要街道为核心,围绕
着政治、商业和宗教中心的建筑群集。
2.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以封
建制社会为基础,在城市墙和堡垒的保护下发展。
城市主
要由狭窄的街道、市场和堡垒组成,以保护城市免受外部
入侵。
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洲城市经历了艺术、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城市规
划和建设开始注重美学和人文主义理念。
城市广场、公园
和花园的建设开始盛行,建筑风格也从中世纪的宫殿和堡
垒转向了更为优美和宏伟的风格。
4.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欧
洲城市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开始大规模建设。
这一时期出现了
一些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念,例如巴黎巴尔奥斯计
划。
5.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和变革。
城市扩张、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开始影响欧洲城市的发展。
现如今,欧洲的城市发展多样化且兼具历史和现代的特色。
城市规划和建设致力于创造人文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提高生活质量,并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中装饰富丽 的圆窗,内呈放射状, 有从窗中央向外辐射 开来的窗棂和窗饰, 中间镶嵌着美丽的彩 绘玻璃,成为哥特式 教堂的明显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飞券成为哥特式风格 的一大标志 •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 柱墩发券,平衡中厅 拱脚的侧推力。为了 增加稳定性,常在柱 墩上砌尖塔
罗马式建筑的特征
• 主要特征:坚实、庄严、肃穆 • 基本形象 :坚厚的石墙 狭小的窗户 半圆的拱门 灰暗的厅室 粗矮的柱子和圆矮的屋顶 配登于建筑前后的碉堡似的塔 楼
罗马式建筑的特征 灰暗的厅室
狭小的窗户 半圆的拱门
罗马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采用扶壁以平衡沉 重拱顶的横椎力
罗马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美丽的威尼斯
纵横交错的水道,编织成一个不愿醒来的 美丽梦境,以及,挥之不去的浪漫情 怀……
圣马可大教堂夜景
威尼斯街景
晨曦中的贡多 拉
诡异的威尼斯 面具
欧洲中世纪建筑的历史演进及 主要成就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
• 罗马式建筑 • 哥特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
• 罗马式建筑脱胎于罗马长方形会堂建筑, 它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相结 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 “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 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 代表城市:布鲁日
商业交通型城市的兴起
• 在十字路口、水陆码头、交通中心等交通 要道上形成、兴起 • 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 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 •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 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也随之出现
• 代表城市:威尼斯 、佛罗伦萨
演变
• • 庄园 城市 相互隔绝 彼此联系
主教府邸,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集中分布,相互交融
• 每个城市必须设有一道城墙
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每个城市必须设有一道城墙。随着城市的扩展, 又需设置新的城墙。大多数城墙呈不规律的抹平了边角的圆形,在建造 时尽可能用最小的费用来包括预先确定的面积。
中世纪名城——威尼斯
威尼斯的历史
•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农民和渔 民就地取材,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 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 • 10世纪开始发展 • 14世纪,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 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 的水上都市; • 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 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 之一 • 16世纪始,威尼斯逐渐衰落
威尼斯兴起的原因
• 决定因素:优越的地缘条件 • 周边地区不存在以强势封建政治实体,所有政治 活动和商业行为则得以独立展开 • 威尼斯是距欧洲中心点最近的港口,具备了成为 枢纽港的地利 • 名以上信奉天主教,但是不受教皇约束 ,商业发 展不受宗教约束
随着商业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中世纪著名的商业 城市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内景 华丽的玫瑰 宏伟的米兰大 窗 教堂
哥特式风格的衰落
• 时间:14世纪起哥特式风格开始衰落 • 原因: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人文主 义者反对神权,哥特式建筑被看作是野蛮、 原始的象征而被摒弃。 • 新的建筑风格:人文主义者崇尚希腊、罗 马,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武 器,在建筑方面出现了以希腊的住廊和罗 马的圆顶板结合的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 筑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参考资料
• • • • •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欧代表性建筑
•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 教堂和亚眠教堂 • 德国的科伦大教堂 • 英国的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 •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 世界上最漂亮的玫瑰 窗就是这个景
巴黎圣母院的石雕
威尼斯的城市布局
• 整个城市地理构型呈“S”状 • 一条大运河从城市中心穿过 • 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 多个大小岛,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 • 共分六个区:卡纳雷交区、圣马可区、卡斯特罗 区、道索杜罗区、圣波罗区和圣十字区 • 主教府邸,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集中分布,相互 交融: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周边分布圣马可大教 堂,总督府
走进威尼斯
蜿蜒的水道 流动的清波 斑斓的倒影 威尼斯 一个漂浮在碧波上 的浪漫的梦 ……
圣马可广场 ——欧洲最美的客厅
• 威尼斯中心广场,是 威尼斯的政治、宗教 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 动中心 • 初建于9世纪 • 长约170米,东边宽约 80米,西侧宽约55米
圣马可大教堂
• 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 马可广场上 • 始建于公元829年 • 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 堂 • 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 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 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 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 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杰作。
• 用骨架券代替厚拱 顶
罗马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将钟楼组合到教堂 建筑中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 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斯大教堂 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 周围建筑群
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
哥特式建筑
• 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 异,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 • 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 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 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 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华丽的总督宫
• 威尼斯最高行政官总 督的官邸
忧伤的叹息桥
乘坐贡多拉,聆听叹息桥述说的忧伤……
• 叹息桥建于1603年 ,因桥 上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 • 两端连结着威尼斯共和国总 督府和威尼斯监狱,是古代 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 经之路。 • 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
如果情侣能在桥下拥吻,爱情 将会永恒。
欧洲中世纪城市特征
• 城市规模较小
中世纪只有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从13世纪到14世纪,出现了大约十多 个同样大的城市,面积为300-60公顷,人口为5万到15万。
• 走向不规律的道路系统
杂乱的街道同建筑结成一张奇形怪状的蛛网,很多中世纪的城镇发展了 随意性而非有规划的建设。
• 城市公共区的结构十分复杂
哥特式建筑
• 最突出的风格 :高直细尖 (尖拱门、尖高 塔、尖屋脊、尖房顶和尖望楼 )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用尖形拱门代替罗马 式半圆拱门,力求增 加建筑物的高度,减 少内壁、内柱和支柱 的厚重度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 塔 • 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 着向上升华的尖塔, 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 堂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束柱 • 哥特式教堂中,有些 柱子不再是圆形,而 是四根细柱附在一根 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 势相连,增强向上的 动势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穆达迦风格 • 哥特时期的西班牙,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 掺入到哥特式建筑中,形成的特殊的风格。 它的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 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他花纹。
欧洲中世纪
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 要成就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历史演进及 主要成就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 时间:公元10世纪以后 • 条件:农业发展迅速,剩余产品出现 手工业技术发展达到了专门化水平 商业活动开始活跃 新兴阶层的出现 • 城市类型:要塞城堡型 商业交通型
要塞城堡型城市的兴起
• 依傍贵族领主所居住的城堡、或者教堂和 修道院而建。 • 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 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 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城市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