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

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

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
这些专业都与新闻传播和媒体相关,以下是它们的一些特点和区别:
1. 新闻传播学:这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涵盖了新闻传播的理论、历史、方法和实践。

学生将学习新闻报道、采访技巧、编辑、媒体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新闻记者、编辑、媒体管理人员等。

2. 广播电视学:这个专业专注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制作、传播和管理。

学生将学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导演、剪辑、播音主持等技能。

他们还将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运作和管理,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和媒体策略。

3. 新闻与传播: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结合了新闻和传播的概念。

它涵盖了新闻报道、公共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了解传播过程中的策略和效果。

4. 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专注于培养学生成为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平台的播音主持人才。

学生将学习语音技巧、演讲、表达能力、节目主持等方面的技能。

他们还将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要求。

这些专业之间有一些重叠的部分,但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方向。

选择哪个专业取决于你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职业目标。

1。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76、“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77、“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78、“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新闻学重点名词解释

新闻学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考研专业课新闻学新闻结构形式与主题2009-08-10 10:39:1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倒金字塔结构:1特点:a完全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二)次重要概念1、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3、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间的的隔阂等。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6、符号解读——即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与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7、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或交流的精神内容。

8、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情的行为。

9、编码——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即大众传播中,其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10、解码——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1、象征符——是一种由其解释着产生的符号,作为与之同义的某个别的符号的替代品,它不仅从形式上讲是一种替代物,而且从内涵上讲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一种解释。

12、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3、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4、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15、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6、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7、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它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

媒介名词解释

媒介名词解释

媒介名词解释
一、传播学: 1、传播(communication):指将信息或观念从一
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2、媒介(medium):传播活动中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人类一切
传播行为及其所有物。

如口语、文字、印刷品、电子媒介、摄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等。

3、载体(carrier):从广义上讲,载
体也称“介质”,是用以记录信息并承载一定的意义的物质实体。

4、编码(coding):是指消息内容的结构、语言文字等表达形式
和符号系统的总和,如汉字、拼音、数字、词汇、语法、音乐旋律等等。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
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2、传播(transmission):是指社会信息系统借助一定的媒介将消息(或
信息)从发生源传递到接受点的社会活动过程,也是信息发生、传递、反馈的过程。

3、传播媒介(media):是指信息得以运送、储存和收
集的物质手段。

4、传播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是指通过
符号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19、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

20、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2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22、独家新闻——指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相对独家新闻——即时间差新闻,指抢先或者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绝对独家新闻(01考)——即非时间差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

23、瞬态新闻——指于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其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24、新闻自由(98、00考)——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25、新闻党性(98、07考)——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或正当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26、新闻党性原则(03考)——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则。

27、新闻道德(98、00)——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28、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

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

社会公德——指人们在交往中应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它反映的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29、新闻行为——指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30、境遇道德论——又叫境遇决定行为论,指因特殊情况的需要或正当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则。

31、绝对主义道德论——新闻传播者不可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则,即使特殊情况的需要、有正当理由也不能放松对新闻行为的道德约束。

32、反强制主义道德论(01考)——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则,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时随机的、自由自在的、不可预料的。

33、新闻舆论——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缪那个的共同意见。

34、舆论(04、06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5、新闻宣传——通过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

36、连续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

37、深度报道(01、02考)——它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其基本特点是在全面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向。

38、新闻信息——是通过新闻传播者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

39、新闻可读性(98考)——是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利阅读的那种特性。

40、阻抗——是阻碍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新闻事实上取得一致性意见的干扰因素。

主观性阻抗——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即二者的记忆痕结构不一致,它与新闻的可达性相联系。

客观性阻抗——指新闻载体成为阻碍新闻事实顺利传播的干扰因素,它与新闻的易受性相关。

41、新闻趣味性——指新闻具有情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42、新闻价值(07考)——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

(注: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不同,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考虑的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并不考虑新闻的社会效果问题。

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混为一谈。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43、受众(05考)——在传播学上,它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44、受众期待——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受众认知期待——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认知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受众情感期待——是手中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情感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45、受众动机——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46、硬新闻——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它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并且报道应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

47、软新闻(05考)——指那些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48、受众定位(05考)——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其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49、新闻指导性(00考)——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目标上去。

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的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50、新闻选择——即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是对事实的选择。

51、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52、媒介生态环境——指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生态环境。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