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评估一、引言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能够帮助机构确定和管理各类金融风险,减少损失并保持稳健发展。
本文将介绍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1. 了解金融风险的分类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每个风险类别都有其特定的构建模型方法。
了解这些风险类别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对构建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模型至关重要。
2. 选择适当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根据机构的需求和风险暴露情况,选择适当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价值-at-风险模型(VaR)、条件风险模型(CTE)和过度风险模型(ERM)等。
根据不同的模型特点和可行性,确定最适合机构的模型。
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的构建离不开数据的支持。
机构需要有效地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变量转换和缺失数据处理等。
4. 构建模型并应用根据所选择的模型方法,将数据和理论相结合,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应用模型进行各类金融风险的测量和预测,并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敞口的计算,从而有效控制和管理风险。
三、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评估1. 模型有效性评估评估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有效性是保证模型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可通过比对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等。
2. 脆弱性分析脆弱性分析是评估金融风险管理模型对异常情况的敏感性和抵抗力。
通过引入不同的风险情景和应激测试,模拟各类风险因素对模型的影响,从而检验其应对能力和稳健性。
3. 模型灵敏度分析模型灵敏度分析是评估金融风险管理模型对变量和参数的敏感程度。
通过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变量的变动,观察模型输出结果的变化,了解模型的灵活性和可解释性。
四、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前景与挑战1. 应用前景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前景广阔。
金融市场极端风险状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金融市场极端风险状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作者:肖艳丽向有涛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22年第03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也遭受着来自国外金融风险的威胁与挑战。
充分考量中国金融市场部分特征化事实,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以中国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3个代表性指标,利用2005年1月—2021年6月的数据构建了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指数,并且通过事件匹配方法检验指数识别作用的有效性。
进一步,运用XGBoost模型预测中国金融市场极端风险,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将其与传统的SVM、GBRT、RF和MLP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并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弗里德曼检验对各个模型预测效果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最后结合SHAP和LIME方法展示了不同特征指标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贡献度。
实证结果表明:(1)所构建的指数较好地符合了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的实际情况;(2)XGBoost预测模型对于极端金融风险样本识别能力较强、准确性较高,与其余模型相比,其预测性能更加优异,而且具有明显的统计检验意义。
(3)利用Shapley和LIME方法挖掘出了影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时变特征,且阈值效应的发现有利于金融部门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审慎监管。
关键词:金融市场风险;压力指数;极端风险预测模型;极端梯度提升树;Shapley值;可解释性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2)03-0008-10DOI:10.19647/ki.37-1462/f.2022.03.002一、引言自20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动荡发展中,连续不断的金融危机给有关国家及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国正处于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問题,因此,中国金融市场安全面临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冲击(郭娜等,2020)[1]。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愈发复杂、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传染性增强。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分析

指标 能够选取更多的指标 ,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脆弱性的状
况,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C pi Kigb l19 a 应用贷款 损失和资本减 少两项 ar o和 l ei (9 6 ) n e
陈华 、 伍志文 (0 2 借鉴西方 国家 在选取指标 过程 中的共 20 ) 同经验和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 结合我 国的实际情况 , 考虑 到数 据
2 0 夏 以来 的次 贷危机是对银 行风 险管 理及其 监管 的 0 7年
一
次严峻的压力测试 。 令人震惊 的是 , 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
关, 而挤兑导致银行存 款减少 , 这样存款变化可 以作为衡量银行 体系脆弱性状况 的有效替代指标。此外贷款作 为银行最 主要 的 业务 ,贷款的变化也是衡量银 行稳健与否 的一个 比较理想 的指 标。 通常存款的减少及 贷款 的膨胀意味着银行体 系脆弱性上升 。 从银行的主营业务视角定义银行体系脆 弱性 ,适合没有精 确地
0 引言
从2 0世纪 7 0年代至今 , 无论是发 展中国家 、 达国家 , 发 还
是转轨经济国家 , 经历 了一些严重的银行业危机 。 都 而银行作为
D m r c K n 和 D t gah (9 8 ,9 8 )他 们认 为下 e iu— ut g e ai e 19 a t9 b , r c
学术界讨 论的重点 。
围的银行挤兑导致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如冻结存款 ,银行假期延 长, 存款保证承诺 的普遍化等 。该项研究 中 , 银行体系 的不 良贷 款率是危机事前可 查指标 , 有风险积聚特征 , 具 因此 , 以将不 可 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体系脆弱性 的测度指标 。
金融理论前沿

1.货币政策规则:(1)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的决策程序.(2)货币政策规则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用。
(3)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加以调整的一般要求。
2.通货膨胀定标: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并对外公开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以此规划货币政策操作的货币政策制度。
3.激励相容: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的一方按照合约的另一方的意愿来行动,合约就必须具有如下的特征:即在所有代理人可以选择的行动中,选择委托人意愿的行动可以使得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
这个条件就称为激励相容条件。
4.蓬齐对策:新古典经济文献认为,某些债务不是靠将来某一时刻的实际资产偿还,而是靠将来的负债偿还。
蓬齐对策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借款人将无限期的滚动负债,用新的借款来偿还以前的利息和本金。
5.监管资本套利行为:是指银行管理层使用某种方式降低所需要的监管资本数量,主要的方式包括证券化、将表内资产转为表外资产,将资产转移到交易账户等。
1.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的爱好。
一般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有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2.激励相容: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的一方按照合约的另一方的意愿来行动,合约就必须具有如下的特征:即在所有代理人可以选择的行动中,选择委托人意愿的行动可以使得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
这个条件就称为激励相容条件。
3.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与股市危机之间的传染,即金融危机种属传染;二是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染,即金融危机的地理传染。
两种传染之间具有交叉性,即一国发生的股市危机会导致国外某个国家发生银行危机,也可能是相反。
4.逆向选择: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好的商品不能进行交易,次品商品充斥市场,从而损害经济的效率。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综述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综述居新可【摘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受到更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测度及防范监管对策3个方面的现状及进展.%After the glob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financial risk. The origin, measure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systemic financial risk over recent years were overviewed.【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2(031)029【总页数】3页(P163-165)【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对策;综述【作者】居新可【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 引言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其中系统性金融风险得到重新审视。
国际上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不多,往往放在金融危机大框架下加以讨论[1],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2]。
迄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尚无统一定义,界定金融风险的侧重点也不一致。
既有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为代表(Bernanke,2009)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害范围之大,足以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 [3];也有以Gonzalez-Hermosill和Kaufman为代表,侧重风险传染属性,即单个事件通过影响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损失扩散的可能性;或以Minsky为代表侧重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起金融功能丧失的或然性;此外,还有侧重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危害。
十国集团(Group of Ten,2001)在 De Bandt and Hattmann(2000)[4]研究的基础上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单个冲击事件导致部分金融体系信心崩溃、经济损失或不确定性增加,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风险[2]。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统计科学与实践STATIS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普惠金融指怖系2014-21王文雯年我国普惠金融省级数据,构建出包含地理渗透性、金融产品接触性、金融服务效用性的三大一级指标,并基于此构建了五大二级指标,最后加总权重赋值的各 部分构建出普惠金融指数。
随后,进一步分析了普惠金融指数的时间趋势变动和地区差异。
研究 发现:(1)我国普惠金融出现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发达地区呈现赶超之 势。
(2)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处于高水平,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则主要处于 中等及以下水平,但部分偏远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则出现普惠金融水平不断提升=关键词:普惠金指数;指标体系r丨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 普惠金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 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 发展对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降 低农村地区贫困率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 本高、抵押品缺乏及信贷风险较 高的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不 愿意向贫困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 提供信贷产品,致使农村金融发展 落后、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及地区金 融发展不平衡。
如何针对这类弱势 群体设计专门衡量普惠金融的指标 已成为消除金融排斥亟需解决的 问题。
过去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多集 中于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研究1mi。
然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如何,动态上有何变化,地区间有何差异, 这种变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则并未 有学者对其进行深人探讨。
丨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与测 度方法(一)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构建普惠金融指标本着代 表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可拓展 性的研究展开设计,即一方面要考 察普惠金融指数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同时使得细分维度指标含义明确、 独立,避免信息交叉,另一方面, 未来随着普惠金融广度的延伸,也 会出现新形势的普惠金融,在构建 指标时需充分考察指标的可拓展性。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从多个维度 考察普惠金融,通过对每个维度赋予 相应权重,并从国际层级、省级或 者特定区域测度普惠金融指数并予以比较P _m |。
如何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一个文献述评

如何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一个文献述评陆 婷 张 明1摘要: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如何评估、防范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学术性与政策性问题,而全面、系统与准确地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则是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逻辑起点。
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重点对各种度量方法的优劣势和有效性进行了详细评价;其次,全面梳理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我国相关研究的两大不足:缺乏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的联动;最后,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性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宜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强化与完善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建立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风险测度;系统重要性机构一、引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系统性风险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及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系统性风险的传播速度、牵连范围、破坏力度均远远超过单个机构的个体性风险。
它无疑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根据FSB(2011)的定义,系统性风险指的是金融服务大范围瘫痪并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后果的风险。
这也是系统性风险最为广义的界定。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献意图从风险触发或传导机制的角度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定义,如关注全球安全债券资产需求失衡的Caballero (2010)、探讨风险暴露关联性的Acharya等(2010)、侧重信息中断机制的Mishkin (2007)等等。
尽管视野宽窄不同,切入角度各异,系统性风险的诸多界定普遍都考虑到了其在金融体系内的传染性和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性。
这两大特征也随之成为系统性风险内涵的支柱。
尽管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才逐渐清晰,但事实上有关其度量和预警的研究1 陆婷,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

预警体系是一个 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
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各层次具有足够的涵盖面 ,能 够将有关产生危机的主要 因素都考虑在内。又要重点 突出 ,尽可能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 的综合指标 和专业 指标 ,以比较准确 、简洁的表达所涵盖的方面 。 ( 四)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
如伴随财政收入过快增长 的,首先就是国民负担 的增
一
) ,女,助教 ,经济学硕 士,研 究方向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
基金项 目:20 0 6年大连市社会科 学研 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 目编号 : 6 L K 1 。 0 D S 2 2
总第 3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
崔艳娟 :区域性金 融危机预 警体 系的构建与检验
・ 0l・ 2
实际需要 ,一方面会引发通货膨胀 ,另一方 面也会使
标。 ( ) 宏 观 先行 指 标 一
、
区域 性 金 融危 机预 警 体 系构 建 的原 则
( 一)科学性原则 预警指标的选择应反映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力 求全面 、客观 、准确地描述危机产生 的可能。科学性
经济运行指标对宏观经济环境 的变化的反映有很
强 的代表性 ,同时对 金融危 机发 生具有 较高 的敏感
长。
3 .居 民消费价格 指数。物价 水平是宏 观经济运 行 的一个主要指标 ,以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衡 量。物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9 9:44:08 点击:2[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一系列金融风险随之而来并以空前的趋势威胁着中国金融安全,金融体系脆弱性检测指标构建的研究却并未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而适时更新。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指标选取,然后详细阐述了金融脆弱性定量指标构建和设计,最后运用1991—2013 年的数据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状况作了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 核心指标集; 综合指标; 自贸区一、引言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1980 年代初期,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传统研究的经济基本面因素难以解释这种新形势下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由1963 年H. P.明斯基在《大危机会再次发生吗》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衍化为其在1982 年详细阐释的“金融脆弱性”概念,并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日趋流行,但对于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和分类依然存在着很大分歧。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I. P.戴维斯( 1988 年) 把金融脆弱性看作是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冲击,它可以使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流量发生无法预估的变化,从而导致金融公司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不断扩大蔓延又会造成金融体系融资能力的削弱。
但其实际上只是从现象上描述了金融脆弱性,并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
米·阿格利塔( 2002 年) 则是选择从金融活动主体行为的角度来说明金融脆弱性,他把金融脆弱性看作微观经济行为与受这种行为影响的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特殊关系,但仍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
当前被认可较多的金融脆弱性理论来自于本概念提出者H. P.明斯基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他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体系所内生的,金融业本身的高负债经营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认可为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
相应地,国内金融专家黄金老( 2001 年) 提出了广义金融脆弱性的定义,他在重视金融脆弱性的内在特性的同时,将外在冲击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认为金融脆弱性是一种高负债、高风险的状态,是融资领域中的风险集聚[1]。
而伍志文( 2002 年) 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解释金融脆弱性,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制度的结构不平衡导致风险集聚从而使金融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一种状态,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监管这三个金融制度的子系统上[2]。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然国内金融系统并未出现内因所致的金融危机,但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潜在不稳定现象愈发增多,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无论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中小企业和P2P 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主跑路事件,还是“钱荒”以及2015 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都展现出中国金融生态和市场环境正面临着此前并未经历过的发展机遇及潜在风险。
201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首次发起针对于中国金融部门现状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 FSAP) ,指出中国总体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但金融脆弱性正在逐渐增加。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周期和金融不稳定等概念假说达成明确一致__的认识,这为刻画金融风险衍化过程和金融不稳定状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设计难度。
然而,构建出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近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对于监管和把握整体经济环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及政策意义。
本文尝试基于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国情现状,综合完善国内外现有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设计了较为科学可行的金融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对1991—2013 年的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提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中应该重视金融脆弱性程度,稳健完善自贸区金融预警体系。
二、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范式回顾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就是通过多种经济金融变量的选择和组合来反映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这就需要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实现有效度量。
各国对测度指标的选取和因素分类的架构各有不同,美联储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金融指标两大类,而欧洲金融机构所构建的指标具体涵盖以下三类: 一是银行系统健全指标; 二是宏观经济因素; 三是危机传染因素。
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 年联合启动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 FSAP) 持续至今,主要评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稳定模块) 和发展程度( 发展模块) 。
其中,金融脆弱性模块以银行( 巴塞尔协议) 、证券( 国际证监会IOSCO 组织原则) 和保险业国际准则对以下三个因素进行评估:①短期内宏观金融主要潜在风险;②国家金融脆弱性防范政策架构;③职责部门风险管理应急能力。
其中包含宏观审慎指标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水平等; 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如信贷部门集中度、银行资本充足度、资产质量指标、交易所股票交易水平等。
由于金融脆弱性概念发展至今,对某一经济体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学术界始终未给出公认统一的度量标准,这也吸引着各国重量级的经济金融学者不断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实证检验,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Kaminsky 和Lizondo( 1998) 和Goldstein 对南美国家的货币危机[3]、Frankel and Rose 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进行了研究[4],分别引入了超发M1 余额、M2( M3) /储备金、实际利率、实际汇率、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变量进行权衡探讨,构建了金融脆弱性指标,同时信贷、赤字和准备金、财政状况和外债水平也成为重点考量要素。
基于数据的完备性,发达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指标涵盖更加丰富。
Kaminsky and Reinhart对美国的银行情况[5];Aspachs、Goodhart、Tsomocos和L Zicchino 对英国的银行危机[6]; Barrell R、Davis EP 和Karim D 对OECD 国家的银行危机进行了研究,在构建金融脆弱性指标时,额外又综合考虑了资本充足水平、存贷款利率、银行存款总额、股票指标、资产价格指标、贸易赤字情况等[7]。
多种备选指标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分类。
国内对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始较晚。
伍志文( 2002) 等学者运用18 个指标构建的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基本设计框架,对1991—2000 年的整体金融脆弱性水平有较好的解释力[2],亦对段军山( 2012年) 、刘太琳( 2013 年) 等的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毛一文( 2002 年) 运用图解法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金融脆弱指标体系,涵盖资本市场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外汇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五个基本方面的39 个核心指标,但并未验证具体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8]。
万晓莉( 2008 年) 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选取了“中央银行对其他银行机构贷款/国内信贷量”等五个指标,构建季度金融脆弱性指数,涵盖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外汇风险、信贷风险的基本风险来源,其对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与判断也与定性分析的结果相一致[9]。
鉴于中国金融脆弱性测度这一问题的时效性不断增强,而近年来对此指标选取构建和判定的针对性研究较为欠缺,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特征进行了调整。
三、中国金融脆弱性初步判断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现状变化,以伍志文归纳的金融制度子系统指标以及Kaminsky,Lizondo and Reinhart( 1998 年) 的指标显著性统计研究为设计蓝本进行增减完善,构建了涵盖宏微观因素的17 个指标来进一步测度中国1991—2013 年的金融体系脆弱性。
总体而言,金融脆弱性指标基本框架包含四个子系统:①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内含市盈率、股市总价值/GDP、上证综合指数波幅、财政赤字/GDP 四个变量,主要衡量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②银行子系统脆弱性,内含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国有银行资产收益比率等三个变量,这个子系统特别关注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③金融监管子系统脆弱性,内含M2 增长率、M2/M1、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M2/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差额/GDP、进口总额增长率等七个变量,这个子系统主要关注货币领域和金融机构以及外贸情况;④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内含GDP 增长率、固定投资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CPI 等三个变量。
__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总体趋势看,1991—2013 年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最高值为60. 88 以上,最低为18左右,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综合指数的平均水平为38,处于正常水平但值得引起关注。
所构建的金融脆弱性指数共有六个显著峰值,分别出现在1993 年、1996年、1999 年、2003 年、2007 年和2009 年。
其中,1993 年为最高金融脆弱性指数,达60. 88 分,高出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当期货币投放量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比上年增加35. 3%,指标达到92. 7危险值,同时固定投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处于80左右的危险水平。
这一数据恰好反映了1993 年年末国务院推出金融体制改革决定的现实背景。
自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除2009 年指标出现峰值以外,中国金融脆弱性总体综合指数呈下降态势,反映出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改革和体制创新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持了自身稳定性。
从单个子系统指标来看。
排除外部短期流动资产冲击,中国金融市场子系统在1991—2013 年间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部分源于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有限; 银行子系统和金融监管子系统变化程度较大,阶段特征明显; 宏观经济子系统受世界经济景气和政府干预影响,变动最为频繁剧烈。
为进一步探悉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发展,我们特别关注了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银行子系统。
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国银行系统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并趋于平稳的趋势,且富有明显阶段性特征。
1991—1997 年银行系统脆弱性不断增加,综合指标值从42. 9 上升至1997 年的77. 1。
之后由于中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债转股”等相关治理机制的出台,银行系统脆弱性从1997 年至今进入下降周期,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子阶段: 1997—2003 年下降速度较慢; 2003—2005 年下降速度极快,两年间下降63 个百分点; 2005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银行系统指标缓慢下降,同时达到历史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