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耳和听觉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课件

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
• 病人:我的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 • 医生:1、 可能是外耳道堵塞了
2、可能是鼓膜受损了 3、 可能是听觉神经出了问题 病人:我的孩子耳朵里有虫子等东西进去了…… 病人:我游泳的时候,经常耳朵进水…… 病人问你如何保护耳朵和听觉,你会告诉他生活 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会导致耳鸣或失听。 • 当发觉耳部不适时,例如痛楚或流脓,应尽快找医生诊治。
除了听觉我们的耳朵还有什么其他 功能吗?
保持 身体 平衡
位置感受器——前庭、半规管
1、外耳包括_耳_廓_和_外_耳_道_,前者有 _收_集_声_波_的作用。
2、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器官是_耳_朵_。
3、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 动的是( B )
前庭、半规管:内有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 __位_觉__感受器,所以耳还有保持身体_平__衡_ 的作用。晕车、晕船、航空病都是由于此位 觉感受器过于_敏__感__。
1
6
7
4 8
3
9
2
5
10
二、听觉的形成
内有听觉感 受器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刺激 耳蜗
(振动) (振动 放大)
兴
形成听觉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传入 听神经 奋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并捂紧双 耳,这是为什么?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一般听觉保护的常识:
• 洗头及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引起耳朵发炎。 • 不要大力「醒」鼻子。 • 异物进入耳道时,切勿自行掏挖,以免弄伤耳膜,
应尽快求医。 • 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
C调1:262赫,即在1秒内振动262次; D调1:294赫,即在1秒内振动294次。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本和查阅资料,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 课堂讲解: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耳朵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耳朵的保护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朵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耳朵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听觉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耳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耳朵的健康和保护。
2. 组织学生参观耳科实验室,直观了解耳朵的研究和治疗过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图片:耳朵结构图、听觉形成过程图等。
3. 视频:耳朵功能演示视频、听觉实验视频等。
4. 资料:耳科疾病案例、耳朵保护方法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教材顺序依次进行。
3. 教学评价:课后进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2.3耳和听觉PPT课件

内耳的感音换能作用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其中耳蜗 是感音换能器,能够将声波的机械振 动转换为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能够感受机体姿势 和运动状态,参与平衡和位置感知。
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是感音换能的 关键结构,它们能够将机械振动转换 为神经冲动,并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 进一步处理。
04 耳和听觉的保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2.3耳 和听觉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 听觉的产生过程 • 耳和听觉的保健 • 总结与回顾
01 引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掌握耳和听觉的基本知识,了 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珍 惜生命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中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如嘈杂的工厂、音乐会等。
定期检查听力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通过控制噪音暴露和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可以预防听力障碍的发生。
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 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训练等方 式进行治疗。
。
耳朵的保护
介绍如何保护耳朵免受噪音和 其他有害因素的伤害。
02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耳朵的外部结构
耳廓
收集声波进入外耳道。
外耳道
引导声波进入中耳的结构。
耳朵的内部结构
鼓膜
将中耳与外耳隔开,传递声波震 动。
听骨
连接鼓膜与内耳,传递声音震动。
耳蜗
内耳结构,负责将声音震动转化为 神经信号。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耳和听觉》,这是初中科学课程中关于人体生理构造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听觉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生理过程。
2. 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能正确描述耳部器官的外形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出耳朵和听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图片展示:展示耳部器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4. 实验操作:进行耳部器官的模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了解耳部器官的结构。
5.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耳部结构和听觉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耳部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填空题、观察自己的耳朵并描述其特征等。
3. 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
六、学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任务,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继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024版浙教版七年级下《耳和听觉》公开课课件1

CHAPTER收集声波,将声波引入外耳道。
耳廓外耳道耵聍腺传导声波至鼓膜,保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分泌耵聍,即耳屎,具有润滑外耳道皮肤和抗菌作用。
030201将外耳与中耳隔开,通过振动将声波传入中耳。
鼓膜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连接鼓膜和内耳,起到放大声音和传导声音的作用。
听小骨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充满空气,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鼓室前庭窗和蜗窗分别连接鼓室和内耳的前庭和蜗管,使声波能够传入内耳。
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含淋巴液和听觉感受器,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通过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协同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听觉识别。
听觉功能通过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保持人体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平衡功能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耵聍,具有润滑外耳道皮肤和抗菌作用,防止异物和细菌进入耳朵内部。
保护功能耳的生理功能CHAPTER中耳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通过听小骨链传递至内耳。
外耳收集声波耳廓负责收集声波,并将其引导至外耳道,外耳道再将声波传导至鼓膜。
内耳接收声波内耳中的耳蜗将机械振动转化为液体波动,进而刺激听觉细胞。
声波传导途径03听觉细胞的感受机制声音波动引起耳蜗内淋巴液的波动,进而刺激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01听觉细胞的位置听觉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对声音波动敏感。
02听觉细胞的类型包括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它们对声音的不同频率和强度有选择性反应。
听觉细胞对声音的感受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听觉神经的组成由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负责将听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
神经冲动的传递路径听觉神经将冲动传递至延髓和脑桥,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几毫秒内到达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对声音识别声音识别的区域大脑皮层的颞叶是声音识别的主要区域,尤其是颞上回和颞中回。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1)

课题 2.3耳和听觉(1)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2、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准备引入]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新课展开]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外耳:耳廓、外耳道(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课件演示:耳的结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老师总结:声波外耳耳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内耳耳蜗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1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1浙教版《耳和听觉》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2、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保护听觉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听觉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知识,并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搜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向学生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听觉的形成。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的时候,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新课教学:(一)耳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耳的结构。
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
中耳由听小骨、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组成。
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
内耳结构复杂,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中耳鼓室: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前庭:内耳半规管:感受刺激产生冲动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二)听觉的形成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
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
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并带动鼓室里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并传递入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组织好实验探究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提前准备好棉花(或细软的纸、棉布等塞耳朵的物品)、蒙眼睛的物品。
2.教学器材
耳朵结构示意图、模型、助听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关挂图、课件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人为什么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而鼻子要长在一起呢?在城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二、新课教学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设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引导观察:挂图、模型、课件,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刺激听觉感受器的听神经——大脑
讨论: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损伤、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会有什么影响?耳膜破损会造成什么结果?哪些原因会造成耳膜破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你还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聋的原因?耳朵还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
先用两只空纸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软布塞住耳朵,分别感受和体会失去听力后的痛苦。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设疑: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耳听八方?
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用两只耳朵?
建立假设(大胆猜想):①……;②……;③……;④……;
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变量)
实验检验:按方案去做。
引导归纳出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点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先小组交流,然后大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探究的、探究汇总如何控制变量的,重点评价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的地方,积极参与探究情况。
拓展: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第三课时)
为什么歌唱家的声音那样动听?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音调: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实验1:用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观察:听到的是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实验2:用一把直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然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
观察:两次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 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思考:蜜蜂与蝴蝶的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声波的分类:超声波、次声波,一般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应用:B超,金素探测。
蝙蝠与仿生学,雷达。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设问: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面,然后再用力敲鼓面。
观察:鼓面上的小纸屑的振动有何不同?
思考: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幅幅度有什么关系?跟离鼓的远近有何关系?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也有关系;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响度也越小;还跟不同人的感觉的灵敏程度有关。
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分贝,符号:Db,人耳的感觉情况表:(引导学生读表)
设问:什么情况下是震耳欲聋?
音色:辨别声音的第三个特征。
中国古代的声学成就:编钟,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7000年;3000年,管乐器和弦乐器,钟磐等打击乐器。
北方的四合院、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4.噪声污染:妨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污染。
学生举例:你见过哪些噪声污染如何防治?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噪声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区,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晚不超过40分贝。
讨论与交流: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出你的解决办法,看谁说的好!布置研究性学习:P171。
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三、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课本P18 :T3——4。
小结:对照板书由学生进行,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耳和听觉(一)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耳蜗感受器(神经)——大脑
3.应用:保护耳朵,关爱他人。
耳和听觉(二)
探究: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
建立假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设计方案的目的、做法、控制变量。
实验检验:
作出解释、交流与评价: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子。
耳和听觉(三)音调响度音色噪声污染
声音:乐音与噪音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超声波:高于2000万赫兹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
应用:B超、雷达、金素探测。
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也就越小。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噪音污染: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音污染。
如何防治:声源处控制、传播途中减弱、接受处控制。
教案点评:
本节的内容较多可以在三个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重点放在耳的结构与功能上。
教学中即可以从耳的结构让学生大胆地推想耳的功能,也可以在知道其功能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耳朵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科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对于为什么人要长两只耳朵的探究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实验,学生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探究的基本环节上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让人感到兴奋不已,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过程,保证学生的探究效果;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一定要做好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即可,不要讲的太深,让对声音的三特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就算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