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功能探究

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功能探究

忻州古称九原、新兴、秀容,州城历代多为郡、州治所在。

其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是中原通往塞外的重要咽喉要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忻州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转化。

从战略地位而论,忻州南接太原、内靠三关,自古就有“省会藩屏”“三关锁钥”之称,是历代必争的军事要地。

从经济贸易而言,忻州城是晋北地区的茶马古商道的支点城市;从建筑价值看,古城内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研究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厘清忻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把握当地的文化特色,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有助于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一)东汉“初置”,胡汉杂居的边郡忻州古为冀州之地,春秋前期为戎狄所居,后属晋,三家分晋之后归赵所有。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初置太原郡,本境是其辖区。

西汉至东汉前中期,本境为太原郡阳曲县地。

忻州有正式的行政建置始于东汉末曹操设置新兴郡。

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

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到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入居山西的南匈奴部落内部冲突加剧,不断袭扰内地边郡,其部众纷纷随首领南迁,大多数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河流域一带。

南匈奴的侵袭、内迁直接造成沿边诸郡人口流失、土地荒芜。

《晋书·地理志》载:“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

”大批汉人向内地逃亡造成沿边县邑空虚,编户耗减,使得统治者致力于安抚流民,兴复县邑。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集塞下荒地,“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忻州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功能探究◇ 谢红萍 高宏进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郡治为九原,这是最早的忻州城。

新兴郡是曹操为纠集流民而专门设置的郡,这既是对东汉政府以往治边之策的沿袭,又是基于边地荒废、人口流散的状况作出的编户流民、发展生产的重要决定。

在招抚南匈奴之后,曹操将匈奴部众分为五部,诏令他们散居并州太原、西河、雁门、新兴和司州的河东等六郡。

忻州历史故事

忻州历史故事

忻州历史故事忻州,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这座城市曾经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故事。

忻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1年。

当时,这里是辽东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鲜卑、匈奴和鲜卑后裔的居住地。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里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汇的重要区域。

在唐朝时期,忻州成为了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当时的皇帝为了防御边疆,大量的军队驻扎在这里。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忻州城墙高达十米,周长超过十五公里,堪称当时最为坚固的城堡之一。

忻州的历史故事中还有一段与明朝名将岳飞有关。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曾在忻州一带驻扎,并指挥军队进行反抗金朝的战斗。

岳飞的英勇事迹至今在忻州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军事上的重要性,忻州还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宋朝时期,忻州是书法艺术的中心之一,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出自这里。

据传,当时的忻州有一位名叫李侗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随着时间的推移,忻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贸中心。

在清朝时期,这里的市场繁荣起来,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手工艺人。

忻州的市场上可以买到来自各地的商品,也是交流中原和北方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忻州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近代史上,这里曾经历过多次战乱和动荡。

尽管如此,忻州人民一直保持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今的忻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们可以参观古城墙、古建筑和博物馆,了解忻州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忻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故事的城市。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忻州的历史故事将继续传承下去,让人们对这座古城充满敬意和热爱。

忻州概况

忻州概况

忻州市市情概况地理位置: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相邻,北接长城连接大同、朔州,南跨石岭直通省会太原。

历史沿革:忻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

秦汉以来一直是边关重镇和战略要地,隋唐以来一直设有州治,素有“晋北锁钥”之称,曾先后走出了班婕妤、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傅山等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绥两大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火烧阳明堡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国际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模范病室”。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在这里进行过重要革命活动,高君宇、徐向前、续范亭、薄一波都诞生在这块土地。

建国后设忻县专署、忻县行署,1983年改称忻州行署,2001年撤地设市。

行政区划:现辖1区1市12县,即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

全市共有18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4895个行政村,总人口309万。

自然概况:全市国土面积 2.55万平方公里。

其中平原面积0.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5%;丘陵面积0.9万平方公里,占34.6%;山地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53.9%。

境内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345—588毫米。

资源概况:矿产资源:境内现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铁、铝、钛、钒、钼、金、银、铜、铅、锌、硅以及石英石、大理石、花岗岩等50余种。

全市含煤面积438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60亿吨,主要分布于宁武、河曲、五台三个煤田。

铁储量17.79亿吨,占全省48.19%。

铝矾土储量1.38亿吨,占全省17.72%。

钛矿储量159.26万吨,占全省54.1%。

金矿储量18508公斤,占全省73.87%。

生物资源:共有农作物24个种类,1400余个品种,享有“小杂粮王国”之美誉。

忻州历史文化

忻州历史文化

五台山108台阶
• 一百零八台阶,不仅是进入寺庙的必经之路,而 且是寺庙前面的重要景观,与寺、殿、佛、塔等共同 组成了五台山气势恢宏的佛教胜景。南山寺、佑国寺、 龙泉寺又为清末九宫道所建,属佛、道、儒合流的产 物,所以对台阶一百零八数字的含义,存在着不同的 解释。 佛教称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是阻碍修行成佛的 大敌。走上一百零八台阶,就是将一百零八种烦恼踏 在脚底,抛向身后. 道教称天有三十六洞天,地有七十二福地。洞天福 地总共有一百零八数,均为神仙居住之所。 儒教解释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另外 五天为一候,一年共有七十二个候。这样,十二月加 上二十四个节气,在加上七十二个候,正好是一百零 八数。一百零八台阶代表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介绍: 孟海霞,晋北忻州人氏,性别易辨, 爱好广泛,现求学于山西大同大学历史学 系。今天为大家讲述家乡晋北忻州之历史, 望请各位不吝指教。
我的家乡———山西忻州
忻州简称“忻”,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第一大河——汾河流 经及忻州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是有名的“摔 跤之乡”。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 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 18000年的历史。忻州自唐宋以来,有“晋 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 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 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 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 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 (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 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 “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
• 雁门关,又被称为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处的雁 门山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长城重要关隘,雁门关与宁 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是历朝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雁门” 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 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 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 •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写的就是雁门关。

忻州历史文化故事

忻州历史文化故事

忻州历史文化故事
忻州是山西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秦汉时期,忻州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唐朝时期,忻州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被誉为“北地天水”。

在五代十国时期,晋朝的后晋在忻州建都,成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忻州是河东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元朝时期,忻州成为统治西北边疆的重要城市。

明清时期,忻州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了较大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许多著名文人和学者都在这里活动。

在清朝时期,忻州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是防御侵略的重要城市。

在20世纪初,忻州成为了山西省的一个较大的城市,发展了工业和农业,成为了山西省的一个经济中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忻州成为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许多抗日英雄在这里战斗和牺牲。

今天的忻州,是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忻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许多著名文化和历史遗迹,如雁门关、晋祠、九龙壁、岱宗坊等等。

这些遗迹不仅是忻州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忻州市历史沿革

忻州市历史沿革

忻州市历史沿革
忻州市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晋、蒙、豫三省交界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城市。

忻州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战国时期。

在当时,这里是晋国的一部分,被称为“代地”,后来成为北魏的代都。

随着历史的变迁,忻州逐渐发展壮大。

古代代地
在古代代地时期,忻州地区是晋国的一部分,被称为代地。

这一时期,代地是晋国的边疆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晋国时期,代地是军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代地的建设和发展,为后来忻州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魏代都
随着北魏的兴起,代地成为北魏的代都。

北魏时期,代都地位重要,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北魏代都时期的建筑、雕塑等文化遗产,至今仍可在忻州市一带见到。

北魏代都时期,忻州市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

近现代发展
近现代,忻州市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革,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底蕴。

解放后,忻州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近年来,忻州市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忻州市的历史沿革是一部承载着古代文明和现代发展的壮丽史诗,展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多彩风采。

关于忻州的历史

关于忻州的历史

忻州的历史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

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

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

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

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

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

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

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

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

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

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损的北城门楼城,是古代保护政治治所和关隘要道的军事设防设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

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兴郡(今麻会村西侧),同年置九原县(今忻州城)。

《读书方舆纪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

忻州市行政区划史,代县为现存首县,东北部自成一体

忻州市行政区划史,代县为现存首县,东北部自成一体

忻州市行政区划史,代县为现存首县,东北部自成一体全文约2700字,配地图12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

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忻州市行政区划范围。

春秋时期,今忻州市大部分地区属晋国。

三家分晋后,属赵国。

及至秦朝统一天下,设郡置县,其地开始纳入全国行政区划。

秦朝上图为秦朝末期。

此时今忻州市境内存在上图两县,分属太原郡和雁门郡。

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今宁武县附近。

西晋永嘉中废,未延续下来。

《汉书·高帝纪》记载:"帝破韩王信,乘胜逐北,至楼烦",即此。

霍人县,秦置,治今繁峙县东。

西汉改为葰人县,西晋后废,未延续下来。

西汉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

此时今忻州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三郡。

广武县,西汉置,今代县行政建制的起源。

初治今县西南,北魏移治今址。

属肆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避太子杨广讳,改雁门县。

蒙古中统四年(1263年)并入代州为州城,民国初改为代县,延续至今。

阳曲县,西汉,今太原市区和阳曲县行政建制的起源。

初治今定襄县东南,东汉移治今太原市阳曲镇,后逐步演变成今太原市区和阳曲县。

埒县,治今宁武县北;卤城县,治今繁峙县东北;原平县(前),治今原平市;虑虒县,治今五台县古城村;汾阳县,治今静乐县西。

上述五县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废,不赘述。

西晋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

此时今忻州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雁门郡和新兴郡。

两郡治所均在境内。

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

初治善无县,三国魏移治广武县(今代县前身)。

隋开皇初废,和隋朝中期的雁门郡不是一个行政建制的延续。

新兴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治九原县。

北魏永安中改为永安郡,治定襄县,北齐废。

九原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治今忻州市。

因境内九原山得名,为新兴郡治。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未延续下来。

平城县,治今代县东北;定襄县(前),治今定襄县东南;晋昌县,治今定襄县西北;云中县,治今原平市西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忻州历史沿革
忻州古属冀州。

虞舜时割冀州西北为并州,属并。

夏复属冀州。

商周(公元前十六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属冀州唐国(诸候国)。

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476 年)属晋国。

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属赵国。

秦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剌史部太原郡阳曲县(故治在今定襄县境)。

东汉建武元年至建安20年(公元25年至公元215 年)隶属与西汉同。

其间,永初五年至延熹二年(公元111 年〜公元159 年),爆发了羌汉人民的数次联合起义,斗争延续四
十九年之久,忻州曾一度人去室空。

东汉末阳曲县并入九原县。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 年),魏武帝曹操驱聚塞下流民,设置新兴郡。

三国时期(公元220 年〜公元265 年)属魏国,仍称九原县。

隶属于并州新兴郡。

西晋泰始元年至永平元年(公元266年〜公元291 年)仍称九原县。

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 年)新兴郡改名晋昌郡,统五县:九原、云中、广牧、定襄、晋昌(故治在今定襄县境?)。

后又复名为新兴郡。

永安元年(公元304 年)改新兴郡为永安郡,后复名为新兴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37年)
废新兴郡置定襄郡,九原县属并州定襄郡(故治在今定襄县)。


燕(公元337〜公元350 年)复立新兴郡,九原县仍属并州新兴郡(故治在今忻县)。

前秦(公元350 年〜公元384 年)九原县仍属并州新兴郡。

后燕(公元384〜公元409)九原县属并州定襄郡。

魏(公元409〜公元420 年)
与后燕同。

明元帝永兴二年(公元41 0年),在九原县西北置秀容郡秀容县。

南北朝时期:
北魏(公元420 年〜公元534 年)
废九原县设置肆州,原九原县境内设置秀容、平寇、肆卢三县。

东魏(公元534 年〜公元550 年)建置同北魏。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仍属于肆州,废秀容郡。

领秀容县,平寇县移置定襄县。

北周(公元577年〜公元581 年)仍称肆州,领秀容、平寇。

肆州后迁雁门。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
复立新兴郡,故治九原城,属冀州。

领秀容(移置九原城)、静乐县(今静乐县)。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故治设于秀容城。

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废州改为秀容县,属河东道;八年(公元612 年),秀容隶属于楼烦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 年)复立新兴郡,领秀容。

同年废郡制,复称忻州。

武四年(公元621 年),秀容县东置入定襄、西置入汾阳(今静乐)。

贞观
五年(公元631 年),在境北置怀化县,后废。

天宝初年(公元742 年)废州改称定襄郡,隶属于河东道。

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复名为忻州,统秀容、定襄,隶属于河东道太原府。

北宋仍称忻州秀容县,隶属于河东路太原府。

州置团练使,统秀容、定襄。

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 年)复为定襄郡,置刺史,属河东北路辖。

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 年)复为忻州,州治在秀容县,仍属河东北路。

统二县(秀容、定襄)、四城(忻口、云内、徒合、石岭)。

元初改名九原府,后复名为忻州,领秀容县、定襄县,属中书省冀宁路辖。

明洪武初(公元1368 年)废秀容县入州,仍称忻州。

隶属于山西太原府,领定襄县。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 年)改隶山西布政司宁武道。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 年)属山西布政司太原府辖。

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经诺抚军敏提请朝廷,升为直隶州,称忻州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隶属于雁平道。

民国元年废州改制称忻县,与定襄、静乐各自分治,属雁门道。

民国十九年三月(公元1930 年3 月)废道。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公元1937 年10 月)忻口战役后,于同年十一月三日日本侵略军入侵,忻县城沦陷为日寇统治区。

在此期间,忻县以北同蒲铁路为界,中国共产党建立东西两个抗日民主政府,分属两个战略区。

路西属晋绥边区六专署领导,路东属晋察冀边区二专署领
导。

民国三十四年十月至三十七年七月(公元1945 年10 月至1948 年7 月)阎锡山政权统治忻县城。

设立忻县专员公署、忻县县政府,驻忻县城。

1946 年7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忻县路东、路西人民政府合并,辖十个区公所,属晋绥边区第六专署。

1948 年7 月20 日(农历戊子年6 月14 日)忻县全境解放,属晋中专署。

1950 年
设立忻县专员公署,驻忻县城。

1955 年忻县政府改称为忻县人民委员会。

1958 年12 月1 日,忻县与定襄县合并为忻定县(政府驻忻县城)。

15 日,忻县、雁北两专署合并为晋北专区(驻大同)。

1961年8月1日,忻、定两县分治。

9月1日,忻、雁两专署分治,恢复忻县地区专员公署。

1967 年4 月“文革”中成立忻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1年3月撤销忻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忻县人民政府。

1983 年7 月28 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县,设立忻州市,为山西省辖市(县级)同年9 月24 日,忻州市委、市政府宣告正式成立(县级市)忻县行政公署改称忻州行政公署。

2000 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