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特色食用菌是一类在市面上越来越受欢迎的食物,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的青睐。

为了满足人们对不同口味食物的需求,并提高特色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选育新品种和探索高效栽培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了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是为了开发更高产、更优质、更抗病虫害的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选育重要性方面,首先介绍了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包括丰富特色食用菌品种资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

其次,讨论了品种选育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等不同的选育手段和途径。

高效栽培技术创新是为了提高特色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效栽培技术在提高特色食用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菌种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需求。

文章将着重介绍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以及底材选择、菌种接种、菌丝扩增等栽培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通过选育新品种和创新高效栽培技术,特色食用菌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将在结论部分探讨选育新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之间的关系,强调二者的相互促进,为特色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文中还将探讨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和推广,为进一步提升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与叙述: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概述了特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其中包括概述了特色食用菌的重要性和市场需求,以及目前选育新品种和创新栽培技术的情况。

同时明确了文章的目的,即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为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食用菌栽培技术及产业未来发展分析

食用菌栽培技术及产业未来发展分析

食用菌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多糖以及微量元素等,不仅能够提供日常的人体所需,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此外,我国对于食用菌的栽培由来已久,有完整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因此,探讨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现状及技术发展,结合其经济价值分析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发展历史我国历代以来均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是国家综合发展的基础,不仅是民生之本,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关食用菌的栽培及研究,在我国可谓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四时纂要》,当中便记载了栽培腐生菌的相关信息。

虽然如今看来其中的研究多浮于表面,但是无疑也为后世有关食用菌的栽培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大量食用菌类型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各种栽培技术也被技术人员所发明和推广。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大棚种植、智慧工厂、大数据农业园等。

发展至今,我国食用菌研究已经兼具科学性、实用性以及现代性,大量科学技术的应用及普及将食用菌研发推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对于食用菌种类研发也不断有新的进展,且我国农业市场庞大,食药用菌发展前景尤为可观。

此外,在世界需求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维生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被人们所熟知,食用菌的需求量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得到了逐年稳步的增长。

自本世纪以来,世界食用菌市场每年保持6.1%的增速,2011年世界食用菌产量已达3500万吨,形成了产值数百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2、栽培概况我国食用菌虽品类众多,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多达105种,为世界之最,而市场上常见栽培类食用菌只有20多种,且从产量结构上来看,仍是以香菇、黑木耳、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和毛木耳为主,上述其中菌类占据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0%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061.43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香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9.33%,稳居第一;黑木耳紧随其后,平菇则处于三位,分别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7.44%和16.86%;此外,金针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5.63%、杏鲍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99%。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一、概述铜仁市是贵州省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食用菌的主要产地。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1.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业。

铜仁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食用菌的生长,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目前,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中心和乡镇地区。

主要的食用菌种植区包括江口县、印江县、碧江区等地。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种植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规范化的种植标准和技术指导,影响了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市场营销渠道相对狭窄,部分农民只能通过中间商销售,导致利润空间较小。

食用菌品种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三、发展对策1. 完善技术培训和指导针对铜仁市食用菌种植技术不够成熟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

组织专业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定期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产量和品质。

2. 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了解决市场营销渠道狭窄的问题,可以建立健全的食用菌产销对接评台,加强与餐饮企业、超市、电商评台等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加工开发衍生产品,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益。

3. 多样化种植,提高市场适应性在食用菌品种方面,铜仁市可以加大对多样化食用菌品种的培育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附加值。

可以引进优质品种,拓展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裙体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金针菇生料床式栽培:商品菇的培养

金针菇生料床式栽培:商品菇的培养

将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灭菌处 理,冷却后接种金针菇菌丝。
将接种后的塑料袋放入床式栽培 室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促进菌丝生长和商品菇的形成。
03
播种与发菌管理
播种方法
01
02
03
混拌
将木屑、麦麸、石膏等原 料混拌均匀,加水搅拌, 达到手握不粘、不滴水为 准。
装填
将混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 乙烯筒袋中,装填松紧适 度,袋口扎紧。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将金针菇 菌种接入袋内培养料中, 一般每袋接1-2个菌种。
发菌温度管理
控制温度
金针菇发菌温度应控制在2025℃,避免高温或低温影响发菌 质量。
降温措施
当袋内温度超过25℃时,应将袋 口松开或剪去一小段袋口,以降 低温度。
发菌湿度管理
保持湿度
金针菇发菌期间,应保持袋内培养料 湿度在60%-70%之间,可有效促进 菌丝生长。
的应用价值。
生料床式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 解决传统栽培方式中存在的污 染问题,提高金针菇的品质和
安全性。
在生料床式栽培中,适宜的配 方和发酵时间是保证金针菇产 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通过优化配方和发酵时间,可 以进一步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 质量,为商品菇的生产提供更 加可靠的栽培技术。
研究展望
01 02 03 04
金针菇生料床式栽培:商品菇的培 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前言 • 培养料准备 • 播种与发菌管理 • 出菇管理 • 采收与保鲜 • 病虫害防治 • 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前言
背景介绍
金针菇是全球食用菌中的重要 种类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 值和营养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金针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天然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同时,食用菌产业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的行业。

本文旨在探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指以各类食用菌的种植和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成为了全球食用菌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食用菌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菌种选择与培育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

不同的菌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环境,正确选择和培育适合本地条件的菌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同时,菌种的培育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菌种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

其次,生产技术与设备改进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对食用菌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市场开拓与销售策略也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食用菌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开拓新的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宣传推广计划,对于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通过正确选择和培育菌种,改进生产技术与设备,以及开拓市场和制定销售策略,可以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会对食用菌产业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菌种选择与培育、生产技术与设备改进以及市场开拓与销售策略。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由于其美味可口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榛蘑的天然生长环境有限,且数量稀少,因此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榛蘑的生长环境及营养价值榛蘑是一种生长在针叶树林下的食用菌,其天然生长环境要求亚麻菌纲榛木属的榛木为寄主,通常生长在寒冷湿润的环境中。

榛蘑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防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而备受人们青睐。

二、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栽培基质的选取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榛蘑生长环境的模拟和实验验证,发现以落叶、松针、木屑等为基质的培养土是榛蘑生长的最佳培养基质。

在生长条件的控制方面,通过模拟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等生长因子,保持榛蘑生长环境的湿润和稳定,并成功实现了榛蘑的人工培育。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生物防治和环境控制等手段,有效地预防了榛蘑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增加,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栽培基质的改良方面,研究人员尝试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质材料作为榛蘑的培养基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长条件的优化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生长调控技术,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调节培养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提高榛蘑的生长效率和品质。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对病虫害抵抗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未来,随着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榛蘑人工栽培将更加便捷和精准,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将促进榛蘑栽培技术向有机和无公害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废弃物作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

废弃物作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
草菇 是可 行 栽 培 中 的 应 用
者 , 有效 地 降 解 、 能 利用 多种 复 杂 的 自然 界废 弃 物 。 将人 类
生 产 生活 产生 的废 弃物 加 工处 理成 适 于食 用 菌生长 繁 殖 的
培 养 料 , 谓 ~ 举 多得 , 废 为 宝 , 有 良好 的生 态 、 可 变 具 经济 、 社 会效 益 。 1 工业废 弃物 在食 用菌 栽培 中 的应用 11 中药废 渣在 食 用菌栽 培 中的应 用 . 国内 有大 量 的中 药企 业和 工厂 , 它们 在生 产 过 程 中 , 平
护与食 用茵的 营养 品质 2个方 面的 作用 , 以供 参考 。 关键 词 食 用 茵 ; 弃物 ; 废 培养料 ; 用 应 中 图分类 号 X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 7 9 2 1 ) 1 0 7 - 2 7:6 6 07 53 (02 1-0 9 0
食用 菌可 作 为营 养 丰富 的食 品或 疗效 明 显 的医 药保 健
品, 被越 来 越 多 的人 所 接 受 , 场 需 求 随之 增 高 。 市 以往 人 们 多 以 木屑 等 木材 资源 作 食 用菌 主 要 的培 养 基 原料 , 种 生 这
品, 比棉 籽壳 培养 料菇 体 中含量 高 07 %。 .3
21 茶 副产 品在食 用 菌栽培 中的应 用 .
我 国 是茶 叶 生 产大 国 , 年 有大 量 的 茶 梗 、 渣 、 树 每 茶 茶 枝 被 丢弃 。 由于 茶 灰 、 梗 、 茶 茶渣 以及 经 修剪 的茶 枝 叶 中不 但 具 有 营养 丰富 的纤 维 素 等 天然 有 机 物 . 且 还 有 多种 特 而 殊 生 化物 质 , 利于 食 用菌 的生产 。 翔 等阎 究 出了 利 用废 龚 研 茶树 枝 栽培 茶薪菇 的 实用技 术 。

食用菌栽培记录范文

食用菌栽培记录范文

食用菌栽培记录范文一、引言食用菌栽培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农业活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菌类学的研究中,食用菌栽培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食用菌栽培方法,并记录了实际的栽培过程和结果。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菌种、培养基、培养容器、培养环境等。

菌种可以选择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如香菇、蘑菇等。

培养基可采用木屑、稻草等有机物质制成。

培养容器可以选择塑料袋、培养箱等。

培养环境要求相对湿度在70%左右,温度在20-25摄氏度。

2.2 方法步骤(1)菌种接种:将菌种培养基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容器的底部,然后将菌种撒在上面。

注意避免交叉污染。

(2)培养基填充:将培养基填充到培养容器中,厚度约为5-10厘米。

(3)培养环境调节:将培养容器放入培养箱中,调节相对湿度和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培养容器内的生长情况,包括菌丝的扩展、菌盖的形成等。

(5)收获和保存:待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菌盖完全展开后,即可收获食用菌。

收获后,可将食用菌冷藏保存或进行加工制品。

三、实际栽培记录3.1 菌种接种在第一步中,我们选择了香菇菌种,并将其接种在培养容器中。

接种后,我们密封了培养容器,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3.2 培养基填充在第二步中,我们使用了以稻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

将培养基填充到培养容器中后,我们使用喷雾器向培养基喷水,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3.3 培养环境调节在第三步中,我们将培养容器放入培养箱中,并调节了相对湿度和温度。

我们保持了每天两次的通风换气,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3.4 培养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定期观察了培养容器内的生长情况。

首先是菌丝的扩展,我们可以看到白色的菌丝在培养基上蔓延。

然后是菌盖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菌盖逐渐变大,并呈现出典型的菌盖形态。

3.5 收获和保存在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菌盖完全展开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9-11-26T09:53:02.8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田丰
[导读] 摘要:在现今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在多个领域当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 252000
摘要:在现今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在多个领域当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我国食用菌栽培领域中,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工作,希望通过新型培养料的应用实现对食用菌的栽培。

在本文中,将就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现状;展望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

其中,食用菌是具有较高营养的商品,在市场当中具有较高的需求量,近年来我国的多个地区也积极开展了食用菌培育。

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对于培养料的选择十分关键,如果所使用材料的价格较高,则将因此提升生产成本,而如果使用料价格较低,可能无法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

近年来,我国对食用菌培养料也开展了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2研究现状
在食用菌生长当中,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包括有维生素、碳素营养、矿物质等。

而在食用菌栽培当中,基质由主料、辅料两部分组成。

其中,主料是指碳素营养物质,而辅料则是含氮量较高但配量较少的物质,作用即是对培养料碳氮比进行调节。

2.1主料栽培效果
2.1.1植物茎叶
将棉籽壳、金银花茎叶在混合后作为培养基质使用,在应用中,能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进而起到对食用菌产量进行提升的效果。

在具有丰富原料的情况下,通过茎叶作为原料的应用,则能够对食用菌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以此实现对生产效益的提升。

2.1.2果渣与根渣
在果渣与根渣当中,具有较多的蛋白质、矿质元素以及粗纤维,经常被应用在饲料生产当中。

在使用甘薯渣为主料应用在培养基质当中时,菌丝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具有较早的出菇时间以及较强的长势,但在产量方面相对较低。

通过将适量玉米芯、棉籽壳在其中的加入,即能够对产量进行有效的提高。

2.1.3菌糠
对于菌糠来说,是食用菌培养料经过分解出菇后剩余的肥料,其中具有较多的氨基酸、纤维素以及矿质元素等,能够应在二次种菇方面。

通常来说,在草菇、鸡腿菇等食用菌种植中,较多的应用到木腐性食用菌菌糠,也是在实际研究当中较多的方面。

2.1.4果壳
在果壳当中,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

在鸡腿菇栽培中,在使用花生壳为主料时,则能够对鸡腿菇菌丝的生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起到对鸡腿菇生产量进行提高的效果。

食用菌栽培方面,椰果皮作为主料时,则能够为食用菌生长实现碳素营养物质的提供,在平菇栽培时,使用板栗苞壳应用为主料,在营养价值方面则具有较好的表现。

2.1.5中药渣
对于中药渣来说,即是在中药生产过程当中残留的部分药渣,其中存在较多矿质元素、粗蛋白以及一定的维生素,在食用菌栽培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研究当中,发现在使用中药渣进行草菇栽培试验时,同稻草栽培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

2.1.6工业废料
对于木糖渣来说,即在加工玉米芯、将木糖醇提炼后剩余的残渣,在栽培当中,在以1:1比例使用棉籽壳、木糖渣混合栽培平菇时,同棉籽壳相比,所具有的生物学效率并不明显。

而在使用亚麻屑为主料对杏鲍菇进行栽培时,菌丝即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同木屑栽培相比,杏鲍菇在营养成分方面不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2.2栽培辅料选择
2.2.1粪便
同麦麸相比,在使用粪便作为辅料培养基质量时,蚕粪的无氮浸出物、粗蛋白含量参数都能够达标,也是实际在栽培食用菌当中,非常重要的氮素营养物质。

通过在辅料当中蚕粪的加入,则能够起到延缓菌丝老化的效果,有效的提升菌蘑产量。

同时,在将其作为辅料使用时,也能够对菌丝的生长速度进行加快,以此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2.2.2其他原料
在常规栽培食用菌时,通常会将动物粪便作为有机氮源进行使用。

实际上,具有较高含氮量、能够在食用菌生长当中为其提供氮源的物料,都能够作为食用菌辅料进行使用。

如在蓝藻当中,具有粗蛋白、藻胆素以及氨基酸等物质,则可以作为有机氮源进行使用。

但在其中,也具有藻毒素,如果将其应用在食用菌的栽培当中,即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做好藻毒素的去除。

3目前存在问题
在对于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相关研究当中,虽然经过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第一,较多的是对新型碳源基质进行的研究,而在新型氮源基质方面,所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该种情况来说,可能的一种原因,即是在自然界当中,大部分材料种类都是含有氮素营养物为主的,在实际取材方面具有便利的特点;第二,对于新型栽培基质来说,所具有的生物学效率较低,在具体原因研究方面,在深度层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对于麦麸以及棉籽壳而言,可以说是传统氮源以及碳源的代表,经常以参照标准而在栽培基质研究当中应用。

在新型碳源基质研究中,栽培食用菌方面,所具有的生物学效率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棉籽壳对照相比较低。

而对于很多的新型氮源基质来说,其栽培食用菌生物学效率方面,也同以麦麸为基质的对照相比较低,在现有研究当中,涉及到该方面的原因也相较少;第三,在栽培基质食品安全方面所开展的研究较少。

对于食用菌栽培基质来说,所具有的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在现有的研究当中,更多是对所使用栽培基质的成功与否进行论证,以及可行性等,主要内容为经济效益以及获得的产量。

而在新型栽培基质使用当中,对于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污染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第四,研究缺少系统性。

对于某新型培养料来
说,在具体研究当中,需要能够从可行性、配方筛选、成分分析、菌株选择等方面开展研究。

而在现有的很多研究中,更多的将重点放在配方筛选以及可行性研究方面,对于其余内容开展的研究较少,且在生长作用机理方面也缺少研究,在系统性存在一定的不足。

4未来发展展望
在现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于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也在此过程中向着更广的方向发展,而在具体研究的重心方面,也将从传统的配方筛选、成分分析、可行性研究方面向着新型基质适宜食用菌生长菌株筛选、营养品质、作用机理、食品安全以及栽培工艺等方面研究与发现。

对于新型栽培食用菌来说,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且相关材料大部分都是农林相关产业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废料与下脚料,在理化性状、营养成分等方面,也较为适合食用菌的生长,整体具有价格较低、来源广泛以及获取容易的特点。

这部分情况的存在,也使得更多的人逐渐进入到了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的工作当中,在对食用菌栽培材料来源积极拓宽的情况下,也使得更多新型培养料具有了开发利用的可能。

在该情况下,如何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管理规范、技术体系进行建立与规范,则成为了现阶段研究当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问题。

5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在未来工作当中,即需要能够充分做好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把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究,促进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赞.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食品.2018 (04)
[2]任向毅.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西农业.2018 (06)
[3]覃宝山,覃勇荣.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