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仁政的重 要性,并呼应开头。
关键句段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01
梁惠王自称对国家尽心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后文孟
子的仁政思想提供对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02
梁惠王在灾荒年份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其一定程度的爱民之心,
但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相比仍有差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治理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考题
“仁政”思想的内涵
仁政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仁政”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社会公益等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 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跨学科联系与实际应用 • 课件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 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各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资源而不断发动 战争。
小组讨论
仁爱之心
领导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人 民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
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领导者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 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 和人民谋福利。
智慧与决策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决策 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制定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沟通与协调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能力,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
哲学角度:孟子人性论和道德观探讨
孟子人性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状语后置 ) ③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④弃甲曳兵而走 (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
【问题讨论】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2024版年度(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2024/2/2
24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2/2
25
孟子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应该朝着更加文明、公正的方向发展;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
15
孟子在儒家思想史中地位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儒家思想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2/2
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也影响了中国 的文化、教育和社会观念;他的著作《孟子》成为儒家经典之 一,被后世广泛传颂和学习。
结论
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
关键句段解读
1 2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自称对国家的治理已尽心力,但孟子认为 这还不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以梁惠王救灾为例,说明君主应重视民生。
3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提出君主不应归罪于年成好坏,而应反省自 己是否尽到了治理国家的责任。
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 放在首位。
责任意识
孟子强调君主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国 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辩证思考
孟子在论述中展现了辩证思考的能力,对 于现代读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03
2024/2/2
知识拓展:孟子思想体系概述
12
仁政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仁政思想的核心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生,关注人民福祉。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2024/2/2
1
CONTENTS
2024/2/2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孟子思想体系概述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君主观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 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 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 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 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比较
孟子风格
孟子的犀利 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 韩非子的峻 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孟子风格:其一长于 思辨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 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 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 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 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 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 缜密 深沉的特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 仁政;行王道 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 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 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 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 苛政 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富民 养民 教民 利 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 本的思想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 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 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 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 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 了
8《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

《孟子》
■ 四书之一(《论语》 《孟子》《中庸》《大 学》),是一部由孟子 及其弟子编写记录其言 行的书。全书共七篇, 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 典著作。
孟子的思想
■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 ■ 人性善论
时代背景
■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应邀到达魏国。魏国在 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后期 遭遇一连串失败,畏秦之甚,将首都由安 邑迁至大梁。孟子到来,梁惠王曾表示: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 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 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不王者,未之 有——王道之 成
孟子阐述了7条如何致王道的措施, 你认为孟子心中的王道究竟是什么?
■ 以民为本,保民教民,实行仁政是统一 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 施行仁政,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
最后一段旨在说明?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君王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 的最大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 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提出问题(1)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2-4)
梁惠王——邻国之 君 五十步笑百步(设喻)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5-7) 王道(施行 仁政)
天下之民至
写作特点
■ 结构严谨 ■ 善用比喻(设喻说理) ■ 对比论证 ■ 气势充沛(长于论辩,表现在语言上是
寡人之于国也ppt

01
03
02
问题探究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04
4、一词多义
(1)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0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03
02
问题探究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04
4、一词多义
(1)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0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目标导航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4.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作出恰当的评论。
文本助读
1.连线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 (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 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 张“制民之产”,在人性问题上, 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 子编撰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孟 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 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 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提示:王道之始:恤民养民。具体措施是“不违农 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质 是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效果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5.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词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5)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然而不王.者 王(wànɡ),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米粟.(sù) 不可胜.食(shēnɡ)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孝悌.(t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鱼鳖.(biē)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饿莩.(piǎo)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颜色杂而不纯。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8)发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④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生、出,引申为“发出”的意思)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⑥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4.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6.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后置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预习导读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提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 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 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 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 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
王道之成:保民教民。具体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质是发 展经济,搞好生活,保障民生;注重教育,促进精神文明 建设,加强社会稳定。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 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名词,武器) (3)兵 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名词,军队,士兵)
③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军事)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 (4)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副词,一直) ⑤四体康且直(身体硬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5)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句段剖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 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 关键点是“增加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 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 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
兵员,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 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 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 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由此可
孟子
目标导航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4.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作出恰当的评论。
文本助读
1.连线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 (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 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 张“制民之产”,在人性问题上, 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 子编撰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孟 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 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 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提示:王道之始:恤民养民。具体措施是“不违农 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质 是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效果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5.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词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5)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然而不王.者 王(wànɡ),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米粟.(sù) 不可胜.食(shēnɡ)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孝悌.(t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鱼鳖.(biē)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饿莩.(piǎo)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颜色杂而不纯。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8)发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④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生、出,引申为“发出”的意思)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⑥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4.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6.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后置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预习导读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提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 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 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 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 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
王道之成:保民教民。具体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质是发 展经济,搞好生活,保障民生;注重教育,促进精神文明 建设,加强社会稳定。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 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名词,武器) (3)兵 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名词,军队,士兵)
③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军事)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 (4)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副词,一直) ⑤四体康且直(身体硬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5)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句段剖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 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 关键点是“增加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 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 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
兵员,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 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 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 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