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协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
(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 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 协调人与自
厚德载物
身的关系
(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自主学习问题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什么 2、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向外辐射、传播
吸收
异国他邦的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
经济 地理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繁荣
宋元
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传承转折 转型与进步明清 近代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PPT课件

(4)、思想文创化和:的从思“学现在建官烈府经”文
到“学在民间”。
8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9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 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 年(公元前479年)夏历 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 尊称。
13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儒学

百 争商鸣家

西周 东周 秦 汉 成为
儒家思春想秋的发展战线国索:西汉
正统
东汉
程 理陆 心三学学朱 王奴国隶北两•••• 社先秦汉宋宋晋宋会秦朝朝明南南理———北宋学产 沉 成元朝和生 重 为明和 打 正清初 击 统隋明之步 ; 思际发 想唐封的展 ;清建新;社发五会展代十对 统 学 批 继国传 儒 的 判 承2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人教版)PPT课件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人教版)PPT课件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 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 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
.
7
儒家 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孔子
头衔: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
.
8
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
4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 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摘自《中国新闻网》
.
26
奥运会表演
.
2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 慧。”
.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28
世界看老子
《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2、思想主张:①“仁”、“礼” ②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2、思想主张:
①“仁”、“礼” ②主张“德治” ③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
⑤《论语》、“五经”的编纂
关键词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影响后世,惠泽中外。
课堂检测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
是( A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只是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
解正确的是(C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和转折(明清)
(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 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 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 世致用。 (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 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 (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源头。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格局(秦汉)
材料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 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 张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 家思想为中心,杂以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 帝制神学体系。
魏晋玄学:思想上,宣扬 “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社 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 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 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 挑战。
(3)影响 ①促进了儒 学的创新与 发展。 ②隋唐时期,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
2.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先秦)
(2)表现: 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 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
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 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三全一册 PPT课件 1(28份) 岳麓版12

高中历史必修三全一册 PPT课件 1(28份) 岳麓版12

王羲之的《兰 序》
续上表
朝代 隋唐 宋代
原因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作品
国家统一,社会 经济空前繁荣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 峰,既有草书,也 有楷书书,法_理___论____ 日趋成熟
张旭、怀素 欧阳询、颜 真卿、柳公 权
“重__文__轻_武___”, 出现各具情态的四 知识分子队伍扩 大家,他们推崇魏 苏轼、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_书__同__文__”,以小篆为基 础,统一全国文字;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文字的改革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错易混]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 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二、书艺历程
1.形成条件。 (1)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_单__体__汉__字__,为富于个性化 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 _士__人__群__体__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 力。 (3) _笔__墨__纸__张__等文具的改进,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 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易错易混] 书法艺术与文字书写的区别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与单纯的文字书写有本 质的区别:(1)从书法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 而单纯的文字书写则不能;(2)从二者的功能看,单纯的 文字书写以实用价值为主,书法以审美价值为主。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由繁到简。 两大阶段: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 三大特点: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四大字体: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 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 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 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 制崩溃,新制度逐渐建立 ③社会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用 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55岁仕途失
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晚年整理古籍《诗》《礼》《书》《易》 《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万世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论语·为政》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1:请你根据下列材料概括 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谈谈对这些 言论的理解。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 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3、荀子 (1)荀子的生平
荀子(约前313-前238)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含义
春秋战国各学派争论和辩难 春秋战国发生大变革 思想解放、奠定基础
社会原因

百 派别代表主张 家 争 儒家: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仁政” 鸣 道家:老子、庄子 “道” “无为而治” ”
法家:韩非子 法治 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
历史影响
探究 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 甲生:道家。因为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请分析下 乙生:儒家。因为儒家强调“礼”,个人行为要 列学生的描述分别符合哪一派别的思想并说明理 符合礼的要求。 由。 丙生:墨家。因为墨家提倡节俭。 丁生:法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治、君主专制。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 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 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 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1“有教无类。” 、孔子 “因材施教。” (1) 孔子的生平 (2)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语上。”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颜渊》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 “仁”者“爱人”。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孰不可忍也?” ——《论语.颜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佾》 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卫灵公篇》 苛政猛于虎也!”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礼记·檀弓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雍也》 ——《论语·为政》 “有教无类”,提出很多教育经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